1989年国家发行了一套反映我国各地民居风情的邮票,其中“青海民居”一枚的素材就来自于循化撒拉族的这种“撒日”,媒体评论,此“房屋坐北朝南,斗拱挑檐,正门内凹,形成门厅,左右厢房细格花窗。既增加采光面积,又防风沙,造型古朴,直追唐宋之风”。
在东部的孟达地区,由于地势狭窄,平地较少,而且周围林深木广,他们多把房屋修成两层楼房。房屋仍以土木结构为主,由于各家经济条件不同,因此所用木料多少好坏也各有不同。一楼墙壁是土墙为主,二楼以柳条编成篱笆,上面涂泥作墙壁。楼房上层一般是卧房,下层是厨房和圈房。
在屋内大堂墙壁上一般挂有用阿拉伯文书写的经文中堂。过去中堂有单幅、双幅、三幅等几种,现今主要为三幅,中间一幅长而且宽,边上两幅较窄而且短,有在纸上书写的,也有在绢帛上书写的,撒拉人对之视若珍宝,不仅仅是偏爱其龙飞凤舞、气势恢宏的艺术效果,更主要的是对其内容的笃信,因为其多为赞主赞圣的内容。中堂多为祖上所传之物,经历了沧桑岁月后,显得古色古香。在其他墙壁上近几年还挂有从沙特阿拉伯朝觐归来的人们带来的经文挂毯及以山水为内容的国画等。撒拉族忌讳在屋内张贴人像画及动物画,因为撒拉人笃信伊斯兰教,信仰独一之神——安拉,他们认为只有安拉才有能力创造宇宙万物,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人能创造生命,若在室内以人像或动物画作装饰,就须给他们赋予生命,而这常人是无能为力的;另外,这种装饰有可能陷入偶像崇拜的危险境地,这也与伊斯兰教的一神信仰是背道而驰的。在中堂前面,一般摆设长条几或办公桌,上面放置有座钟、花瓶、茶盅等物,两边各有一把靠背椅。现在旁边还摆有沙发、大衣柜、角柜、高低柜等。炕上一边摆放着一对板箱(也称门箱),上面是较新、干净的被子、毛毯、褥子、枕头等,这些被褥主要给住宿家中的客人使用。家中若来客人,好客的撒拉人总是劝客人住一两天,晚上将家中最干净的被褥拿来,整齐地铺在炕上。若逢寒冷冬日,还要将土炕烧得温热,尽可能让客人休息好。在屋内最高处,或在梁上,或在家具上,或在其他地方,你也许还会发现一本或几本装帧精美的《古兰经》,虔诚的老人们在空闲之时,总是手拿经书读上一两段。《古兰经》在他们眼里是非常神圣的,因此绝对不能把经书放在低处,在其上面也不能放任何东西,甚至在房顶上有人走过时,也要提醒他不要从经书的上面直接经过。
在正房的两边,即东北角和西北角一般是厨房和圈房的位置,正房的两个土炕口子设在那儿,冬天从圈房煨炕,从炕洞冒出来的烟既不会把院子弄得一片烟雾,还可以帮助圈房里的牲畜御寒。从厨房里煨炕,也比从其他房间里煨显得干净而卫生。因此,在东北角和西北角都建有厨房和圈房。连着厨房和圈房一般建有东房和西房,在西南角和东南角一般是厕所、库房和草房等。若大门开在东面或西面,则在南面盖南房。撒拉族是个十分注重伦理道德的民族,他们对老人特别尊敬、爱护,因此他们冬天把老人安排在较小而暖和的东房或西房,把家中唯一的火炉生在老人房中;夏天把老人安排在正房中,因为夏天正房里空气畅通、凉爽宜人。
在院子中间大多数人家都辟有一个小花圃,花圃呈四方形,周边以鹅卵石点缀,其中种有各种花草,最常见的有月季花、芍药花、大丽花、金钱梅、菊花等,除冬季外其他时节都是花团锦簇,沁香袭人,使整个院落随着不同花种的开放显得生机盎然,充满了生活情趣。各家各户还有果园和果树,还在院中栽葡萄、核桃、苹果、花椒、梨、杏等树,既美化了环境,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P35-37
当接到《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编委会的通知,让我们撰写撒拉族分卷时,我们欣然领命。关于撒拉族,我们已经出版了《百年撒拉族研究文集》、《民族小鸟——新世纪撒拉族研究》、《撒拉族风俗志》、《撒拉族风情》、《The Folklore of China's Islamic Salar Nationality》等关于学术方面的著作,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撒拉族作一全面介绍还是头一回。为了较好地完成任务,我们全面搜集、翻阅了有关撒拉族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将最新研究成果以较为客观的表述方式反映在本书当中。同时,在撰写书稿的过程中,我们又多次在青海省、甘肃省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撒拉族聚居地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田野调研,将各地撒拉族的社会文化生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期读者能对撒拉族有一个较为全面而真实的了解。虽然我们作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本套丛书体例的要求,我们对某些问题的田野调研还不够深入细致,对个别问题的表述还不够精炼准确,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错误,个别地方行文仍难脱学术风格,在此恳请读者谅解。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们参阅了许多文献,但由于体例所限,有些地方未能注明来源,在此对原文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与歉意。对在田野调研中给予热情而无私帮助的各地撒拉族同胞,对提供图片的邵维善、马建新、张进成、韩锦华等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愿这本书对了解撒拉族能有一定的帮助。
编者
2013年5月4日
如果把一个民族比作一颗星星,那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繁星满天的世界。当今世界上有约3000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国家由多个民族组成。中国也是同样,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密切往来、交流融合、团结奋斗、休戚与共,形成了一个伟大的强盛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开发了祖国的美好河山,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有56个成员,其中有55个是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人口一直持续增长。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353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1%。2010年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人口总量达到了1.14亿,几乎是1953年的3倍,占到了全国13.4亿人口的8.5%。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相差较大,如壮族有1693万人,回族1059万人,满族1039万人,维吾尔族1007万人,而赫哲族只有5354人,塔塔尔族3556人,独龙族6930人。中国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许多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全国各地。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大都地广人稀,资源富集。少数民族地区的草原面积,森林和水力资源蕴藏量,以及天然气等基础储量,均超过或接近全国的一半。全国2.2万多公里陆地边界线中的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全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中民族地区占到85%以上,是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和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本土性、多元性、多样性的特点,五彩缤纷,丰富多彩。
要全面认识中华民族,就要从认识每一个民族开始。正是从这个理念出发,我们编写了这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大型系列丛书,力图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用准确、科学、生动的语言,全方位描述和展现各少数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和现状,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全家福”。
编写这样一套大型系列丛书,难度非同一般。几经论证和深入研讨,最终形成了编写大纲,这套丛书各个分卷的作者绝大多数由少数民族作家担任,他们不仅熟悉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而且对本民族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人口计生委和中国人口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作者们历经数年,几易其稿,终成此书。值此丛书出版之际,我们衷心地祈愿这幅“全家福”能为民族的交流和团结,为中国的文化建设,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一份微薄的贡献。
翟振武
2012年5月于北京
美丽的中亚锡尔河畔诞生了无数传说和史诗,传说乌古斯汗有六个儿子,分别名为太阳、月亮、星星、天、山和海。这六个儿子又分别生有四子,由此形成乌古斯24部落。来自山汗长子撒鲁尔的后代,万里东迁,又在青藏高原谱写了一部中国撒拉族的传奇史诗。由马伟、马成俊编著的这本《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撒拉族》为我们介绍的就是撒拉族这个少数民族的文化。
马伟、马成俊编著的这本《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撒拉族》全面介绍了撒拉族的起源、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人口迁移、经济生活、人口素质与结构等方面的内容,向读者全景式地展示了撒拉族独有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语言可读性较强,具有科学性和文学性,对于了解撒拉族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