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是与鬼谷子齐名的谋略家,《素书》是一部权谋的经典著作,但本书开篇讲的却是似乎与谋略无关的仁义道德。这是因为在黄石公眼里,道、德、仁、义、礼是统摄一切权谋的纲领,是最高境界的谋略。
现在一讲到道德、仁义、礼节、信用,有人常常嗤之以鼻:靠这些陈词滥调能成事吗?成功需要的是勇气、智谋和机会,看看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我们并没完全见到所谓“道、德、仁、义、礼”的力量。
这些人的看法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一种浮躁心态:急于求成,为此不惜弃道德的约束于不顾。但显然这是一种浅见,是缺乏做人修养的表现,因为大凡这种人,不论曾经拥有多么耀眼的光环,也注定只是过眼云烟。
在我国传统思想中,道、德、仁、义、礼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体系,应该系统地去认识。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道、德、仁、义、礼是古人日常修养的五个具体标准,历史上许多在政治、军事、人文等领域卓有建树的人物,正是依靠对这五个方面的严格要求和自我修炼,而达到令人仰视的高度,从而彪炳史册。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曾子学习勤奋,很快便有所成就。为养活父母,曾子曾经在莒地为官,而后他又收徒讲学。据《孟子》记载,他的弟子有七十多人,著名的军事家吴起就是他的学生。
我们在这里要探讨的不是曾子自省的内容:为人谋是否忠,与朋友交是否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已掌握,而是探讨其“一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追求外在成功也罢,精神为外物所累也罢,无论何时自省精神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一日三省吾身”,这句话所体现出来的自律精神,是每一个有志于做有“档次”的人,并成就一番事业者所必须学习的。做不到这一点,“道、德、仁、义、礼”也就无从谈起。
明代的张瀚在《松窗梦语》中有这样一段记录:
张瀚初任御史的时候,有一次,他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就给张瀚讲了一则乘轿见闻。说他某一天乘轿进城办事时,不巧遇上了雨。而其中有一个轿夫刚好穿了双新鞋,他开始时小心翼翼地循着干净的路面走,后来轿夫一不小心,踩进泥水坑里,此后他就再也不顾惜自己的鞋了。
P2-3
一本书的智慧改变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这个人的一生又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封建历史的进程。
这本书就是《素书》。《素书》的作者黄石公,是一位秦时的世外高人,他传给张良的这本书,词语虽然简略,但含义却很深邃,即使尧、舜、禹、文王、傅说、周公、孔子、老子也不一定能超过他。他知道秦朝就要灭亡,汉朝即将兴起,因此把《素书》传给了张良,让他替天行道,帮助刘邦灭秦兴汉。
张良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秦始皇为一统天下而灭韩,张良为报灭国之仇,于公元前218年组织一干人马密谋刺杀秦始皇。但由于计划不周仓促行事,整个行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秦始皇毫发无损,张良却被迫远走他乡亡命天涯。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给年轻的张良大致地勾勒出性格的轮廓:血气方刚、做事冲动、有勇无谋。显而易见,以他此时的品性和做事能力,很难成就一番真正的伟业。
转机就在张良沦落到一个叫下邳的地方时出现了。具体的过程到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我们只知道当时的张良在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场合遇到了一个老人。经过了种种苛刻的考验,老人认定张良“孺子可教矣”,遂收其为徒,将一卷帛书交予其手,并另行交代:读此书者可为帝王者师,十三年后你再到济北的谷城山下找我(“读是则为王者师,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与济北谷城山下”)。这本书正是《素书》。
此后,老人虽再不曾出现过,但《素书》中博大精深而又极具实用价值的智慧却彻底地改变了张良的命运。熟读《素书》后的张良,由一介莽夫成长为一个精通进退方圆之道和运筹帷幄之法的谋略大师。在得到刘邦的赏识重用之后,他把《素书》中的智慧灵活地运用于攻城略地安邦治国的实践中。“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刘邦深知,自己之所以能推翻不可一世的秦王朝,打败楚霸王项羽,开创这大汉盛世,张良绝对功不可没。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也是受《素书》的影响,在功成名就之后,张良急流勇退,从而避免了如韩信、彭越、英布等一干功臣那样被卸磨杀驴的下场,使得自己的一生得以保全。
在张良得到《素书》的十三年后,他如约到济北谷城山下拜访恩师,但是那个神秘的老人不知何故一直没有出现。为了聊表报答之恩,张良从路边捡了一块黄石作为恩师的化身供奉在家。《素书》的作者“黄石公”便由此而来,其真实的姓名世间已无人知晓。
黄石公的《素书》并不是什么浩渺巨著,其内容共分六章,共计1360字而已。这短短的1360字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尤其对复杂的人性把握得可谓入木三分,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观察得细致入微。
《素书》中的内容不仅包含治国安邦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事、为人之道的“小智慧”,每一句箴言都是切中要点,一针见血,读来如醍醐灌顶、豁然顿悟,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值得我们每个人读上一读。
只可惜,历史记住了张良,记住了刘邦,记住了大汉王朝,却把《素书》忘在了脑后,以至于在张良死后的几百年人们都不知《素书》为何物,几乎失传而绝于人世。
如今,我们将《素书》精妙加工提炼,编撰了这本《诡智一本经:素书》。我们在《素书》原文的基础上,加上了详细的阐释,以利于读者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张良只用了《素书》中的些许智慧,就推翻了秦王朝,打败了项羽,辅佐刘邦统一了天下。可见本书价值之大。今天,你如果能领会《诡智一本经:素书》中的精华奥义,进而有所发挥,灵活运用,必将会对开拓未来美好的人生有着极大的帮助。
张良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秦始皇为一统天下而灭韩,张良为报灭国之仇,于公元前218年组织一干人-B密谋刺杀秦始皇。但整个行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张良却被迫远走他乡亡命天涯。转机就在张良沦落到一个叫下邳的地方时出现了。具体的过程到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我们只知道当时的张良在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场合遇到了一个老人。经过了种种苛刻的考验,老人认定张良“孺子可教矣”,遂收其为徒,将一卷帛书交予其手,并交代:读此书者可为帝王者师,十三年后你再到济北的谷城山下找我。这本书正是《素书》。
此后,老人虽再不曾出现过,但《素书》中博大精深而又极具实用价值的智慧却彻底地改变了张良的命运。熟读《素书》后的张良,由一介莽夫成长为一个运筹帷幄的谋略大师。
一部让你掌控全局的领导智慧书。黄石公的素书并不是什么浩渺巨著,其内容共分六章,共计一千三百六十字而已。但其对复杂的人性的把握可谓入木三分,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观察得细致八微。一本书的智慧改变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这个人的一生又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封建历史的进程。这个人就是张良,这本书就是《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