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哲学史上,尼采向来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尼采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在哲学上提出了一些什么新问题?他和现时代有什么关系……周国平在认真研究了尼采的生平和著作,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提出了一些与过去习惯的说法颇为不同的见解。
周国平说:“尼采需要的不是辩护,而是理解。只有弱者才需要辩护,而尼采却不是弱者……”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是不是真的成为古老的传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周国平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西方哲学史上,尼采向来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尼采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在哲学上提出了一些什么新问题?他和现时代有什么关系……周国平在认真研究了尼采的生平和著作,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提出了一些与过去习惯的说法颇为不同的见解。 周国平说:“尼采需要的不是辩护,而是理解。只有弱者才需要辩护,而尼采却不是弱者……”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是不是真的成为古老的传说? 内容推荐 本书把尼采当作一位人生哲学家看待。他最关心的是人生意义问题。由他所开创的从生命哲学到存在主义这个哲学流派并不试图为所有人制定一种普遍有效的人生立场,在它们看来,哲学的使命乃是投一光束于人的内心,促使每个人去发现他的真实“自我”,去独立地探寻他的生活意义。如果要说普遍性的原则,尼采只确定两点:第一要有健全的生命本能,第二要有超越的精神追求。本能和超越。生命哲学发挥了前者,存在主义发挥了后者。在人生这棵树上,尼采欣赏的是茁壮的根和美丽的花朵。他之厌恶现代文明,是因为现代文明使根萎缩,使花朵凋谢,本能和精神双重退化,人变得衰弱而平庸了。 愿你从本书中得以一窥尼采思想的真实风貌,当然也请你记住,这真相是透过作者眼睛的折射的,也许会走样。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世纪末的漂泊者 新世纪的早生儿 误解和发现 他给西方哲学带来了颤栗 第二章 在人生之画面前 哲学和人生 首先做一个真实的人 为思想而战 哲学家的命运 第三章 从酒神精神到强力意志 人生的辩护者 笑一切悲剧 神圣的舞蹈和神圣的欢笑 强力意志 永恒轮回和命运之爱 第四章 人——自由——创造 人是一个试验 意愿使人自由 评价就是创造 第五章 “自我”的发现 迷失了的“自我” 成为你自己 健康的自私 第六章 向理性挑战 科学的极限 “真正的世界”的寓言 理性的原罪 挑开意识的帷幕 语词的化石 第七章 价值的翻转 上帝死了 超于善恶之外 忠实于大地 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第八章 人的现状和前景 伟大的爱和伟大的蔑视 现代文明的症结 末人和超人 第九章 诗人哲学家 审美的人生 艺术化的本体 诗意的思 跋:在尼采之后 附一 尼采传略 附二 尼采简历 附三 尼采主要著作 后记 试读章节 大自然的星空, 群星灿烂。 那最早闪现的,未必是最亮的星宿。有的星宿孤独地燃烧着,熄灭了,很久很久以后,它的光才到达我们的眼睛。 文化和历史的星空何尝不是如此? 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谚语。直到世纪转换, 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话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 一百年以前,这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颠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男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但也不过是小有名气而已。 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他对他身后的声誉是充满信心的: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总有一天我会如愿以偿。这将是很远的一天,我不能亲眼看到了,那时候人们会打开我的书,我会有读者。我应该为他们写作。” 二十世纪的序幕刚刚揭开,尼采悄然长逝了。今天,当我们这个世纪也已经接近尾声的时候,倘若要探溯本世纪西方思潮的源头,我们发现确实不能撇开尼来。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有人说,在上个世纪的思想家中,若要举出两位对本世纪影响最大的人物,当推马克思和尼采。的确,他们都不是学院式的哲学家,他们曲影响都远远超出令术界的小圈子,而震撼了整个西方社会意识。当然,两人影响的性质是迥然相异的。马克思是一位高瞻远瞩的社会革命家,为人类指明了走向光明未来的现实道路。尼来却始终是资产阶级思想家,他对现代西方病态社会的反抗本身带有一种病态性质,长于破坏而短于建设。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加以认真分析。 人们对马克思已经谈论得很多,尽管不乏惊人的误解,现在;请允许我们稍稍结识一下尼采。 世纪末的漂泊者 人的命运真是不同。许多人终其一生,安居乐业,心安理得地接受环境和时运替他们安排的一切,悠然享其天年。可是,像尼采这样的人,有着一颗不安的灵魂, 总是在苦苦地寻求着什么,精神上不断地爆发危机,在动荡中度过了短促的一生。 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真的,尼采的个性,注定了他的悲剧性的命运。 1844年10月15日,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虞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此后他便在母亲和姑母的抚育下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 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 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饱, 冕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眼前的一切,这喧闹的大学生生活,刻板的课程,琐碎的日常事务,未来的学者生涯,刹时显得多么陌生啊。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 1869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李契尔是一位具有织援省性格和纯真热情的古典语言学学者,先后任教于波恩大学称乘秘密大学,对尼采极为欣赏,始终把他的这位高足带在身边。在摧荐信上他不无夸耀之情地写道“三十九年来,我督睹了如此多的新秀,却述不曾看到一个年轻入像尼采这样,如此年纪轻轻就如此成熟……我预言, 只要上天赐他长寿, 他将在德国语言学界名列前茅。”他还把尼采称作“莱比锡青年语言学界的偶像”,甚至说他是“奇迹”。尼采倒也不负所望,走马上任,发表题为《荷马和古典语言学》的就职演说,文质并茂,顿使新同事们叹服。 P1-3 序言 这里向你介绍一位你肯定久闻其名、但未必知其究竟的人物。 他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一个孤独的漂泊者。他杀死了上帝,但他不是传说中的那个恶魔。他是一个真实的人。 谁没有听说过尼采呢?可是,在听说过他的人中间,有多少人读过他的著作呢?如果你不想再根据由来已久的误解去判断他,请打开他的书吧。你是一个热爱人生、带着泪和笑感受和思索着人生的人吗?你将被他的同样的热情和真诚所感动。你是一个美的追求者和鉴赏者吗?你将陶醉于他的文字之精美和风格之奇特。你仅仅是一个冷静的研究者?好吧,如果你在他身上探溯现代西方种种思潮的源头,至少你不会完全白下功夫。 当弗洛伊德正在酝酿他的精神分析学的时候,他吃惊地发现,尼采早已道出了他的基本思想。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一切存在主义者都把尼采看作为他们开拓了道路的人。许多西方作家一接触尼采的作品,便终身成为尼采迷。而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的号召,预示了西方社会价值观念根本变化的一个时代。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我们这个世纪的西方哲学思潮、文艺思潮和社会思潮。 尼采不是作为学者、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从事哲学活动的。他把他的个性完全融到他的哲学里了。他没有隐瞒什么,也没有编造什么。读他的书,你就好像看到了他这个人,优点和缺点一齐呈现在你面前,精华和糟粕同样耀眼醒目。他的见解或者精辟之至,或者荒谬绝伦。你有时会微笑,有时又会摇头。你不可能无动于衷,你也不可能赞同他的所有见解。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会对他的学说进行科学的考察和批判,一个存在主义者也不会全盘接受他的思想。这个著名的偶像破坏者注定不会成为一个新的偶像,而他期待于后人的也只是爱和理解——他生前最渴望也最欠缺的两样东西。 本书把尼采当作一位人生哲学家看待。他最关心的是人生意义问题。由他所开创的从生命哲学到存在主义这个哲学流派并不试图为所有人制定一种普遍有效的人生立场,在它们看来,哲学的使命乃是投一光束于人的内心,促使每个人去发现他的真实“自我”,去独立地探寻他的生活意义。如果要说普遍性的原则,尼采只确定两点:第一要有健全的生命本能,第二要有超越的精神追求。本能和超越。生命哲学发挥了前者,存在主义发挥了后者。在人生这棵树上,尼采欣赏的是茁壮的根和美丽的花朵。他之厌恶现代文明,是因为现代文明使根萎缩,使花朵凋谢,本能和精神双重退化,人变得衰弱而平庸了。 愿你从本书中得以一窥尼采思想的真实风貌,当然也请你记住,这真相是透过作者眼睛的折射的,也许会走样。我们只能希望有更多的尼采著作翻译出版或校订重版,使更多的人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位独特的思想家。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研究尼采思想的工作就可以真正开展起来了。 后记 中国人介绍和研究尼采,自王国维始,已经有八十余年的历史了。事实上,中国的进步思想界,对于尼采的思想,一开始就有着较为公允的评价。最显著的例子是鲁迅和茅盾。鲁迅在《文化偏至论》(1907)中赞扬尼采“深思遐瞩,见近世文明之伪与偏”,“尊个性而张精神”,以反对十九世纪文明“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的通弊,可谓得尼采思想之精华。人们常说鲁迅后期与尼采思想彻底决裂,此见大可商榷,其实鲁迅对于尼采思想中的积极面始终是肯定的。茅盾在《尼采的学说》(1920)中着重分析了尼采的道德论和超人说,认为“多少含有几分真理”,“尼采的学说,诚然是驳杂不醇,有些地方很危险;然尼采仍不失为大哲人”。对尼采的评价较为冷静而客观,却不失其公正。在翻译方面,解放前已有梵澄、高寒等人译出尼采的多种著作。遗憾的是,介绍和研究尼采的工作后来中断了很久。而且,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全面检讨尼采思想的有分量的学术著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研究尼采思想,当是我们的责任。 本书不敢自命是一部严格的学术著作,它充其量不过是阅读尼采著作的札记和感想的汇集。由于长期以来全盘否定尼采的意见在我国学术界占据着支配地位,所以本书更多地论述尼采思想中的积极面,意在纠偏。尼采思想包含着复杂的矛盾,一部严格的学术著作理应作正反两面的分析和正本清源的探讨,这一工作只能留待来日了。 本书脱稿后曾请我的导师汝信同志过目,他认真阅读了全部稿子,并且在原稿上作了二十几条批语,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意见。他的意见,包括三类:一是指出我对尼采的某些评价偏高、欠当;二是指出若干事实上的出入;三是提出某些学术上的异议。根据他的意见,我对原稿作了一些修改。但是,由于时间仓促,所作修改不能尽如人意。深入研究和重新估价尼采思想是一件艰巨的工作,非一年半载所能完成。我愿在我的导师指导之下,详细占有材料,潜心研究,争取在这项严肃的工作中真正取得发言权。 最后我要提一句,本书是在我的朋友方鸣催促下写的,若没有他的一番热心,恐怕在很长时间内我还不会动笔。在这本书里也凝聚了他的心血。 周国平 1985年5月 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