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弗里·A.兰迪斯,美国宇航局火星计划专家,主管“火星探路者”探测器的电池设计和维护,为探测器对火星的成功探索做出了杰出贡献。创作了著名的《迪拉克海中的涟漪》、《追赶太阳》、《进入蓝色深渊》等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作品几度获得美国科幻小说“雨果奖”和“星云奖”,是最好的科学家里的科幻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以充满科学理想主义为特点。
本书是兰迪斯的首部短篇科幻小说集,囊括了他全部的获奖与获奖提名的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冲击参数/世界著名科学家科幻小说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杰弗里·A.兰迪斯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杰弗里·A.兰迪斯,美国宇航局火星计划专家,主管“火星探路者”探测器的电池设计和维护,为探测器对火星的成功探索做出了杰出贡献。创作了著名的《迪拉克海中的涟漪》、《追赶太阳》、《进入蓝色深渊》等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作品几度获得美国科幻小说“雨果奖”和“星云奖”,是最好的科学家里的科幻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以充满科学理想主义为特点。 本书是兰迪斯的首部短篇科幻小说集,囊括了他全部的获奖与获奖提名的作品。 内容推荐 本书是兰迪斯的首部短篇科幻小说集,囊括了他全部的获奖与获奖提名的作品,如雨果奖获奖作品《追赶太阳》,是一部关于月球上幸存者的超现实主义小说。奇幻艺术家鲍勃·埃格尔顿根据其《进入蓝色深渊》创作了封面画,将天王星之海尽情展露。 目录 科学家和他们的科幻小说——“世界著名科学家科幻小说系列”代序 路甬祥 译者序 前言 一 追赶太阳 二 冲击参数 三 四元素 四 生态形成 五 穿过黑暗 六 自噬自生蛇 七 进入蓝色深渊 八 雪 九 罗尔维克的战争 十 通过虫洞进出黑洞 十一 我们在国家航空航天局干什么 十二 黑肤女子 十三 遭遇太空海盗 十四 在冬天的星星下 十五 黄蜂的奇特习性 十六 冬天的炮火 关于这些故事(后记) 少年之梦——主编后记 试读章节 飞行员们有句老话:“着陆后还能活着就是好着陆。” 如果三纪夫还活着的话,也许他会做得更好一些。但翠茜已经尽力了。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这次着陆都已经比她预期的要好得多。 只有铅笔粗细的钛质支架从来就不是为承受着陆时的压力而设计的,纸那么薄的耐压壳先是变形,接着就破碎了,碎片飞入真空,散布在一平方英里的月面上。在坠毁前的那一瞬间,她记着甩掉了燃料箱,所以并没有发生爆炸,但由于着陆不平稳,“月影号”没能保持完整。在一片恐怖的沉寂里,脆弱的飞船像一只丢弃的铝罐那样被压平撕碎了。 驾驶舱被撕开了一条口子,从飞船的主体上掉了下来,这部分残骸落在了一座环形山的山壁旁。当它终于停下来时,翠茜松开了把她固定在驾驶座椅上的带子,慢慢地向天花板飘了过去。她慢慢适应着和地球上不一样的重力,找到了一个没损坏的舱外活动装置接到太空服上,然后从曾是生活舱连接口的锯齿状出口爬进了阳光里。 她站在灰色的月面上瞪大了眼睛。前面是她的影子,活像一摊被神奇地拉成了人形的墨水。地面崎岖不平,寸草不生,只有各种形状的灰色和黑色的阴影。“真是个不毛之地。”她自言自语道。在她身后,太阳刚刚爬过山顶,照耀着散落在崎岖平原上的钛和钢的碎片。 帕特里茜娅·杰·莫里根望着荒芜的月面,忍不住热泪盈眶。 翠茜做的第一件事是把电台从七零八落的船员舱里捡丁出来。她试了试,什么也收不到,这一点也不奇怪——地球正处在月球地平线以下,同时也没有其他飞船在环月轨道上。 她没费多大劲儿就找到了三纪夫和特丽莎。在低重力下,他们的尸体搬运起来出奇地容易。没有安葬他们的必要。翠茜把他们安放在两块巨石之间,向着太阳,面向西朝着在远处黑色山脉背后的地球。她本想说几句什么合适的悼词,可是却什么也说不出来,也许是因为她不知道该给三纪夫举行什么样的葬礼仪式。“永别了,三纪夫;永别了,特丽莎!我多么希望结果不是现在这样,对不起。”她的声音几近耳语,“愿主与你们同在……” 她尽量不去想还有多久她自己也会加入他们的行列。 她迫使自己去想,如果活着的是她的姐姐,她会做什么?生存,凯伦会生存下去的。 首先翠茜充实了一下她的装备。她活着,居然没怎么受伤,真是奇迹;她的太空服完好无损,生命保障装置由太空服上的太阳能电池组供电,只要太阳还能照到身上,她就不会缺少水和空气。在飞船残骸里翻了一阵后,她还发现了不少未破损的食品包,这样她就不至于挨饿了。 第二是求救。目前,最近的救援在月平线以外二十五万英里处,她需要一根高灵敏度的天线和一座能看到地球的山峰。 本来在“月影号”的电脑里有最详细的月面图,而现在已经不存在了。飞船里其他的月面图也已和飞船残骸一起成了碎片。她费劲地找到了一张雾海详图——一点用处都没有——和一张勉强可作参考的简易月面全图,其实也只有用这张图作参考。按照她所能做的最精确的估计,坠毁地点正好在史密斯海的东部边缘,远处应是代表海陆分界的山脉。如果运气好的话,应该可以在上面看到地球。 她检查了一遍自己的太空服。随着指令,太阳能电池组全部展开了,活像一对巨大的蜻蜓翅膀。它们转动着迎向太阳,闪烁着瑰丽的色彩。她确定太空服的工作系统正常后,就出发了。 走近她才发现,山脉并没有像从坠毁点看来那么陡峭。在低重力作用下,虽说直径三米的碟状天线弄得她踉踉跄跄,但爬山与走路并没有多大区别。到达山顶后,一线细细的蔚蓝色像是对翠茜的奖赏似的在月平线上露出,远在山谷另一边的山脉仍然沉浸在一片黑暗之中。她向上推了推扛在肩上的电台,开始穿越下一个山谷。 在下一个山峰上,她看到地球边缘在月球地平线上显露了出来,就像一块蓝白色的大理石被黑色的山脉遮住了一半。她支起三脚架,然后架起天线,小心地调节好输出信号:“喂?这是宇航员莫里根从‘月影号’呼叫!紧急情况。重复,这里有紧急情况。有人听到吗?” 她松开了送话钮上的拇指,等待着回答。然而除了来自太阳的轻柔得犹如耳语的静电干扰,她什么也听不到。 “这里是宇航员莫里根从‘月影号’呼叫!有人听到吗?”她又等了一会儿,“‘月影号’呼叫!‘月影号’呼叫!这里有紧急情况。” “——‘月影号’,这里是日内瓦控制中心。我们收到了你的呼叫,你的信号很弱但还清楚,请你在上面坚持住。”她顿时松了一口气。她甚至不知道自己已憋了这么久。 在转动了五分钟之后,地球把地面天线带出了接收范围。在日内瓦控制中心获悉“月影号”尚有一位幸存者奇迹般清醒过来的同时,翠茜也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她的着陆地点十分接近黄昏线——正好在月球向阳面的边界上。月球尽管转动很缓慢,却是不可阻挡的。日落将在三个地球日内来临,然而,在月球上没有掩蔽所,没有地方可供她度过十四个地球日的漫长“月夜”。她的太阳能电池需要阳光来让她必需的空气保持新鲜。她找遍了飞船的残骸,没有一个未损坏的储存罐,也没有电池,也没有容器可以储存大量的氧气。 而且控制中心绝对不可能在黄昏来临前发射救援组上天。 有太多的不可能。 她静静地坐在地上,盯着崎岖荒原尽头那一弯纤细的蓝色“新月”陷入了沉思。 几分钟后,位于金石堡的地面天线转动起来,进入了接收范围。电台噼噼啪啪地响了起来,接通了。“‘月影号’,你收到了吗?喂,‘月影号’,你收到了吗?” “‘月影号’收到了。”她松开了送话钮,长时间默默地等待着她的话被传送到地球。 “我是罗杰,收到了,‘月影号’。我们已确定最早的救援发射时间将在从现在起三十天之后,你能坚持那么久吗?” P1-3 序言 科学家创作科幻小说,有着悠久的历史。 1610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创作了科幻小说《梦》。小说描绘了魔法精灵协助人类完成的一次太空之旅。虽然在进入太空的方法上借助精灵显得有点古怪离奇,但对太空中寒冷和失重状态的准确描写,使天文学大师开普勒无可争辩地成为最先尝试科幻小说创作的科学家,成为科学家创作科幻小说的开先河者。 科学家创作科幻小说的真正繁荣时期,是在科学与技术日新月异的20世纪,并跨越千禧之年一直延续至今。 现代宇航奠基人,俄国的康斯坦丁·齐奥尔柯夫斯基创作了相当有创意的科幻小说。他的作品《在地球之外》(1916),不但讲述了多级火箭的设计方案,还把人类在未来进入太空后的全新生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两位曾提出尖锐对立的宇宙理论的科学家乔治·伽莫夫和弗雷德·霍伊尔(Fred:Hoyle),也都创作过科幻小说。主张大爆炸宇宙论的伽莫夫写过《平装本里的汤姆斯金先生》(1938)。这部作品在中国被翻译成《物理世界奇遇记》,付梓时,正值刚刚粉碎“四人帮”、迎来“科学的春天”,全国上下齐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大潮中,很受读者欢迎。主张稳恒态宇宙论的霍伊尔则创作了著名的科幻小说《黑云》(1957)。这本书也有中文译本,但仅仅在很多年前的《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连载,没能正式成书出版,给喜爱阅读科幻小说的读者留下了些许遗憾。 考察近现代历史上介入科幻小说创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最多的当是天文学家和航天工程师。美国“阿波罗”登月工程主要设计师之一的威廉·冯·布劳恩,也曾创作出版了科幻小说《火星上的生活》,在1955年,著名的派拉蒙影片公司还将这个作品搬上银幕。无独有偶,英国宇航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卫星通讯技术的奠基者阿瑟·C.克拉克(Arthur C.Clarke),更是享誉世界的科幻大师。他的科幻小说《2001:太空奥德赛》改编成电影后,影响很大,曾被评为(20世纪)电影史上最为重要的十部影片之一。 纵观科技领域,不单是天文学家和航天工程师喜欢创作科幻小说,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考古学、心理学、工程技术、电脑科学、医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和专业的科学家、工程师、工作者,都对科幻文学与创作情有独钟且成绩不菲。以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为例,他不但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者,还是科幻小说《瓦尔登第二》的作者。在小说中,斯金纳采用自己提倡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构建心理学的乌托邦社会。 在我国,科学家迈入科幻小说创作的人数虽然不多,但作品质量很好。两院院士、水工结构和水电专家潘家铮一人,就创作过多部科幻作品。他最近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科幻选,就得到了少年读者的称赞。 科学家创作的科幻小说,与普通作家创作的科幻小说有相当大的不同。 首先,科学家的作品能将丰富的科学构想融入小说,展示了比其他科幻作品更加绚丽多彩的未来景象。本系列里《冲击参数》(直译《冲击参数与其他量子现实》),是供职美国宇航局的高级工程师、“火星探路者”计划电池专家杰弗里·A.兰迪斯(Geoffrey A.Landis)创作的《通过虫洞进出黑洞》、《追赶太阳》、《进入蓝色深渊》等短篇小说集成,所呈现的微观世界、月球世界、海洋世界的漫游,就很是与众不同。没有深厚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这样的故事根本无法构思。美国生物学家、琼·丝隆采乌斯基(Joan Slonczewski)是本系列中唯一的女性作者,她的《入海之门》,则完全设想了一个远离太阳系的海洋星球,在那里,发展着与我们的文明迥异的社会现实。这样恢弘的场面,只有深入洞悉了宇宙学、生物学、海洋学和人类精神内涵的学者才能真正地构建完成。 其次,科学家创作的科幻作品,常常能准确地表述科学发现的过程,真实地表达科学探索过程中欢畅与悲苦的感受。21世纪的今天,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成功返回,“神舟七号”、“神舟八号”即将进入太空之时,重读本系列中阿瑟·C.克拉克的《太空序曲》,让我们重新回到了宇航时代的启蒙时期,往事并非一切如烟,过往的一切又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一种时间的沧桑感和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本系列中由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天体物理学家格里高利·本福德(Gregory Benford)创作的科幻小说《时间景象》,则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过程、人类有效控制人口和减轻环境污染的征程,用一种世代交替的时间线索贯穿起来。小说能在近三十年的时间之河里来来回回自由自在地跳跃,给人一种强烈的纵深感和时代感。只有真正从事过科学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才能在这种大维度的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尺度中穿梭自如。 再次,科学是科学家一生追求的光辉事业,因此,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更多为科学而奋斗和献身的渴望,也充满了更多科学探索过程中求真求实的精神。已故的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唯一的长篇科幻小说《接触》选入本系列,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萨根曾经参加过人类在宇宙中寻找地外文明与外星球高级智慧生命的SETI计划,而这个计划的实现过程,在小说中被转述为一曲既惊心动魄、又妙情横生的传奇故事。作者对宇宙探险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对人类希冀在茫茫宇宙中寻找同类的心灵渴望、对科学工作者在探寻过程中可能受到的诸多误解、对科学技术全球化大合作的时代潮流,都抱着热诚的希望。本系列中弗雷德。霍伊尔、吉奥弗莱·霍伊尔兄弟俩合著的科幻小说《离太阳只有七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向读者呈现了主人公(一位好莱坞剧作家兼编剧)执著于科学、钟情于求索科学真理、不屈于邪恶强势的品格,科学追求时间和永恒的不屈精神鼓舞着主人公勇往直前,因为,“离太阳仅仅七步之遥”。 有系统、有规模地介绍世界著名科学家创作的科幻小说,在中国还是第一次。非常高兴重庆出版集团能率先出版《接触》、《太空序曲》、《时间景象》、《离太阳只有七步》、《入海之门》和《冲击参数》(直译《冲击参数与其他量子现实》)等六部科幻小说。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对人们了解科学工作者的想象力和人文情怀有所帮助,更希望这些作品能促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为提高人们的科技和文化素养,促进我国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欣余,是为序。 路甬祥 2007年12月7日 后记 我总觉得很难谈论我自己写的故事。一个故事应该无需进一步说明。要说的在故事中都说了。这似乎与我的想法大相径庭,因为我喜欢读其他的作者评论他们自己写的故事(事实上,对于某些作者,我喜欢他们写的关于那些故事的解说超过我喜欢那些故事本身)。但是当问到我自己写的故事时,我决不可能想起还有什么要说的。 此外,如果我无法谈论那些故事本身,我可以谈谈我是怎样写故事的,我的立足点在哪里,以及其中的一些科学概念是什么。 “追赶太阳”。当我开始在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工作时,我在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工作,这个小组研究宇宙飞船的太阳能电池组。现在太阳能电池组对于几乎所有的航天任务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们对科学幻想小说从来不是特别重要的。我曾从事研究的项目之一是研究关于能量存储技术如何会使一个太阳能月球站运行354小时的月夜。我在1989发表了科学论文(“月夜的太阳能”,发表在《空间制造7:改善地球上的生命的空间资源》,美国航空和宇航学会(AIAA),1989],不久后我突然想到,其中某处可能有一个故事。 “追赶太阳”是一个包含具有数学性质的准备工作问题的故事。时不时地会有读者问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走向北极(或者南极)? 像地球一样,月球的极地有六个月的白天和六个月的黑夜,因此月球的一个极地或另一个极地总是在日光中。因为月球的旋转轴仅仅倾斜一又二分之一度,所以月球“北极圈”很小。(其中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意味着仅仅有600米高的一座山就会实际上从月球的阴影伸出,而且会总是处于日光中。) 这里基本的计算是,翠茜必须走向极地,然后回到先前的着陆场,救护队期待在那里找到她。在走向极地时,她必须总是待在日光中。这意味着她不能直线朝北(或者朝南)走,但是必须按一定角度走,以保持安全地朝终端走去。如果她的平均速度比月球的转动快得多,或者如果她出发早在日落之前,那么这个螺旋形路线显而易见会更短。如果不提前出发,其速度不能完全等于月球的旋转速度,那么她决不可能在相当程度上倾斜地向极地走去。因此,这里就存在那种数学问题:她需要怎样的速度和提前多少时间才能使得那极面螺旋得到最优解? 信不信由你,我实际上考虑把这种探讨纳入这个故事中,但是终于不得不把它束之高阁——它只能使那个故事无法进行下去。因此,其解答就留给读者作为一种练习。 一个更世俗的论点是,在月球极地,太阳决不会高于地平线一又二分之一度——如果是在月球的昼夜平分点,那么在事实上,日光将会精确地与月球地平线平行。这意味着甚至很小的山的阴影将会非常非常长。在极地附近,她的脚会总是在阴影中,因此她决不可能看见她在走向何方。她决不能进入一个环形山,或者进入一座大山的阴影中。这就使得极地的地形相当危险。遇上一个倒坡,在那里她唯一的路径是穿过一个背向太阳的阴影,在这里倒坡将会是致命的。 …… “冬天的炮火”。在萨拉热窝,有人告诉我,当第一轮追击炮炮弹爆炸,那个城市的所有的钟都响了以示慰问。 我真的无法想得很多来谈谈“冬天的炮火”。它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作为科幻小说作者,我们大家都想要表示一种希望:未来将会比过去好,坏的就要结束,而且,无论如何我们要以史为鉴。如果这也不可能,我们大家就会相信历史的铁砧已敲进遥远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可以安详地注视,在那些地方具有古怪的名字像摩加迪沙(Mogadishu)或者金边(Phnom Penn)或者萨拉热窝(Salajevo)。 科幻小说给我们希望。 “冬天的炮火”不是真正的科幻小说。 书评(媒体评论) 兰迪斯的短篇小说都是完美之选,任何人欣赏他的短篇小说,从形式上都得到一个健康的共混物的硬科学科幻和强有力的表征。 兰迪斯最优秀的成功,虽然故事超越人的思维灵敏度和令人眼花缭乱,但他给了人们“硬”科幻小说的心脏。 ——亚马逊书评 杰弗里·A.兰迪斯,雨果奖和星云奖两项世界级科幻小说大奖得主,创作了60余篇短篇科幻小说。本书是兰迪斯的首部短篇科幻小说集,囊括了他全部的获奖与获奖提名的作品,如雨果奖获奖作品《追赶太阳》,是一部关于月球上幸存者的超现实主义小说。奇幻艺术家鲍勃·埃格尔顿根据其《进入蓝色深渊》创作了封面画,将天王星之海尽情展露。 在《通过虫洞进出黑洞》一文中,作者描绘了一场黑洞中的奇妙旅行,超越了理论上的不归极点。其他的故事也异常精彩,包括《遭遇太空海盗》、火星的《生态形成》、源自荒诞的精确准则、令人绝望的恐怖、歇洛克·福尔摩斯与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入侵者的战斗、虚拟现实的战争,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情境。而隐藏在这些故事背后的统一的主题,则是兰迪斯用来增加韵味的科学和人性。 尽管这些作品以硬科幻为主旨(在兰迪斯的作品里),但它们也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很多小说不乏奇思妙想。在杰弗里眼里,这些奇思妙想是以丰富的情感生活故事为支撑的。他是以人性的视角来书写科学和科学的世界。 ——加纳德·多佐伊斯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兰迪斯的第一部小说《穿越火星》,所以,我非常急切地想要读他新近出版的短篇故事集《冲击参数》,我发现我并不失望。许多这类的故事,也出现在了杂志和选本中,并屡获佳绩。兰迪斯显然是一个“硬”科学科幻作家,这方面的科学元素在他的故事里是有趣的和准确的,但他没有忽略人物的人性特色,如短短的《雪》,是一个高超的故事糅合对弱小明显的同情。很多故事都是侧重于人类的,如《进入蓝色深渊》。两个故事,《冬天的炮火》和《罗尔维克的战争》,表现在未来的战争中都侧重于人的因素。 整体而言,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收集硬科学科幻故事集。高度推荐。 ——亚马逊书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