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岁月留馨(一个普通女人的人生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魏静平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艰辛的父亲》、《上学梦》、《考学》、《上学第一天》、《同桌的他》、《兵临城下》、《父亲拒绝当官》、《北平解放》、《学骑自行车》、《难忘的春节》、《开国大典》、《严厉的父亲》……《岁月留馨(一个普通女人的人生故事)》(作者魏静平)讲述了一个“一个普通女人的人生故事”。

内容推荐

人生总会经历四季,无论阳光多一些还是风雨多一些。

《岁月留馨(一个普通女人的人生故事)》(作者魏静平)讲述了一个“一个普通女人的人生故事”。

《岁月留馨(一个普通女人的人生故事)》收录了《大女儿来早了》、《不幸得了肺结核》、《挚友》、《养病的日子》、《赴杭州疗养》、《儿子偷袭来世》、《急诊室的日日夜夜》、《母亲病故》、《调离铁路医院》、《初到五航校》、《第二次军旅生涯》、《荒凉的大西北》、《劳动建校》等文章。

目录

生命是一束花(代序)张子扬

第一章 童年

出生的地方

儿时记忆

父母与家人

家乡沦陷

院子的故事

母亲教我做女红

拾荒

初识父亲

母亲的病

第二章 京城生活

初到北平

艰辛的父亲

上学梦

考学

上学第一天

同桌的他

兵临城下

父亲拒绝当官

北平解放

学骑自行车

难忘的春节

开国大典

严厉的父亲

情窦初开

第三章 第一次军旅生涯

为何学医

参军

一封家书

尴尬的午餐

美丽的大连

军校生活

走进飞行员的摇篮

被追求的烦恼

他撞入我的生活

初吻

新婚之夜

和苏联专家共度新春

第四章 铁路医院十年

实践出真知

母亲病危

大女儿来早了

不幸得了肺结核

挚友

养病的日子

赴杭州疗养

儿子偷袭来世

急诊室的日日夜夜

母亲病故

调离铁路医院

第五章 五航校岁月

初到五航校

第二次军旅生涯

荒凉的大西北

劳动建校

我是医生

支农

小女儿来晚了

第六章 罕见的病

带病工作

误诊

遇到贵人

遗嘱

病危时刻

生不如死

春天来了

好妹妹俞锦炎

儿子样的战士

出院

第七章 定居北京

囚禁般的生活

快乐家庭会

摔倒了爬起来

快乐生活每一天

第八章 丈夫其人

他是一个幸存者

敬业且严格

热情又暴躁

两袖清风

倔强乐天

第九章 夫妻情深

牵挂与支持

我爱雄鹰

爱的火花永不熄灭

幸福的星期天

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骨折

我们的生日

我给丈夫洗澡

第十章 永失我爱

不愉快的春节

最后一次谈心

灰色双休日

黑色灯节

永别那一刻

失去另一半的日子

我是母亲

走出去

第十一章 兄长、妹妹和孩子

兄长

妹妹

大女儿

儿子

小女儿

第十二章 我家的六十五个保姆

母亲样的保姆

贪得无厌的保姆

姐姐样的保姆

逼我离家出走的保姆

女儿样的保姆

第十三章 幸福八贤庄

去八贤庄的路上

结识新朋友

幸福生活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北房与西厢房之间有一条廊道,廊道外侧开有一小角门,小角门外是一个小院,小院中有带粪坑的露天厕所、供妇女们方便使用的简陋小草房,种有树木,养着鸡,养着猪。为防止绑票,小院中还建有一个地下藏身洞。

北房是正房,供老人和当家者居住,祖母和七叔一家就住在北房中。

北房中间的三问房屋相通,叫做一明二暗,居中的为明房,房间左右两侧设有烧饭的大锅台,炊烟穿过土炕从房顶烟囱排出,冬天的土炕很暖和。除中间三间外,东西两侧各有耳房一间,西耳房为粮房,东耳房放置一些杂物。

东西各问厢房也是一明二暗格局。西厢房中间的明房里也有一口大锅,供冬季做饭或烧炕烧水用。另一间为厨房,多用于夏季做饭。还有一问母亲带着我们兄妹住,这问房也是母亲嫁到魏家时的洞房。

我们的屋里摆放的都是母亲的陪嫁品,有枣红色的衣柜、雕花的柜架、画着仕女的掸瓶,还有一套红漆涂面的桌椅,桌面像镜子一样光亮,我常常趴在上面看自己的小脸。夏日宁静的夜晚,我躺在土炕上,依偎在母亲身边,聆听房后河边传来的蛙鸣,幸福地进入梦乡。

母亲在这间房里生育了一双儿女。一九三三年五月十四日,在西厢房的土炕上,母亲几次阵痛后生下一个“黑毛”丫头——一声啼哭,我幸运地来到了这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后来母亲告诉我说,产后她首先看到的是女儿的一头乌发,细细的、长长的,一直拖到脖颈上。

东厢房与西厢房格局相同,一间放置腌制各种咸菜的大缸,另一问原是五叔居住,五叔因病故去后,常年闲置。

村北有一条可以通航的河,名叫大清河。雨季时河面很宽,且河水也深,川流不息的货船撑着白帆,日夜忙碌着。一到旱季,河面就变窄了,河水也变浅了,此时过河可以不用船具,脱下鞋子、卷起裤脚就能趟过河去。

平日里河滩上总放着一些简陋的小木船,谁愿意使用拿来就用,用完放回原地即可。好像那些船只并不属于谁家,也无人照看管理,可却从未丢失或毁坏。

河对岸有我们家的地,大人们常到河对岸劳作。因不方便侍弄,所以庄稼长势不佳,野花、野草丛生。

小时候我特别愿意跟随大人到河对面去玩,觉得河那边很新奇。在那里,我可以尽情地疯跑,东张张,西望望,寻觅着我的所爱。忽而我被大片的、万紫千红的野花所吸引,飞也似的跑过去,尽情地采摘;忽而又被色彩斑斓的蝴蝶迷住了,它们是那样地美丽,光彩夺目,悄无声息地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当有蝴蝶停在花朵上时,我就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按捺住喜悦的心情,用稚嫩的小手去捕捉。即将得手时,蝴蝶突然飞走了,我只能失望地注视着它远去,幼小的心里有了一点点遗憾。

村的南面是一片杨树林,越过杨树林就是我家的一块离家最近的土地。每年秋季播种冬小麦,次年收完小麦后,再种一茬玉米,一年可以收获两季粮食。春天,地边种植着各类蔬菜,小葱、豆角、黄瓜、辣椒等等,供一家人食用。小时候我经常跟随母亲去地边摘菜。我特别愿意做这样的活,有时边摘边吃,很开心。玉米成熟时,我和堂妹常到地里寻觅不长玉米穗的秸秆吃,这样的秸秆特别甜,可与甘蔗媲美,它能满足我们一时的口福。

到了秋天,那片杨树林的叶子由绿变黄,一夜秋风,遍地金黄。树叶晒干了可以当柴烧,尤其是冬天烧炕特别好。一天吹了一夜的秋风,清晨母亲说:“我去占地儿,天大亮了去扫树叶。”“妈,我也跟你一起去。”我坚决地对母亲说。母亲急匆匆地走向杨树林,我紧紧地跟在后面。远远望去,树下一片金灿灿的落叶。走到跟前,不料想落叶上压着横七竖八的草绳子。这分明是已经有人先我们一步占领了落叶。母亲惋惜地说:“我们来晚了一步啊。”结果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母亲记住了,要想得到树叶子,必须起得更早。以后遇到这样的机会,母亲总是早早地悄悄地一个人去占地儿,天亮后再叫醒我们一起去扫落叶。我人小,拿不动又大又沉的扫把,只能将母亲扫成堆的叶子,一点一点地装进麻袋里。记忆中这样的事情做过好多次。

父亲名叫魏仲春,号子荣。

父亲年少时在农村上私塾,后来慕名到当私塾先生的外祖父家就读。父亲老实忠厚,不善言谈,但学习努力、刻苦,日久天长博得了外祖父全家人的喜爱,外祖父遂将自己的长女许配给了父亲。

父亲小学毕业后考人北平汇文中学,因家乡发洪水,延迟了入学时间,英文学习受到了影响。父亲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常常把自己关在教室、宿舍里,放弃玩耍,苦读英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绩由差转优。中学毕业后父亲考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英语系。

在校学习期间,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父亲勤工俭学,寒、暑假期间打工挣钱,有时甚至停学半年,为的是挣钱交纳下学年的学费。父亲很少回家,尽管北平离白沟并不遥远。

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学业不能继续,后来到西南联大继续学习,毕业后漂流各地从事英语教学。

母亲名叫王淑琴,出生于南肖(读留音)村地主之家,兄弟姐妹共七人,均为一奶同胞。母亲排行老大。

母亲很漂亮,白皙的皮肤,高高的鼻梁,双眼皮,长长的睫毛,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乌黑的长辫垂在背后,文静而优雅,甚是动人。母亲一双勤劳的巧手做得一手好活计。

母亲目不识丁,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派大家闺秀风范。只有逢年过节在家人的带领下,母亲才能逛个庙会,走出家门。母亲常被村里人夸奖:“呦,这是谁家的闺女啊?真俊啊!”这是母亲后来告诉我的。P2-4

序言

如果我先告诉读者,本书的传主是一位身患肢残的耄耋女性,恐怕这书在读者的手中当会陡然地增加几分沉重……

魏静平阿姨是数年前我父母卜居京北八贤庄的芳邻,因她入住时间晚,我们一般又都在双休日回来看望老人,所以她来小庄多日,来往却几乎没有。只是觉得庄里多住些老人,彼此聊天交流更显得庄里祥和,有人气。

忽一日,母亲散步回来后告诉我,魏阿姨无意中看到了我送她女儿女婿的诗集,读罢激动不已,有些段落令她流泪,有些段落她竟背诵流畅……这着实令我吃惊,一位年近耄耋的老人,对新诗如此喜爱与接受,其诗心该是何等年轻啊。

听母亲讲,她与魏阿姨可谓一见如故,二人除了都长期从事医护工作之外,她们所患疾病种类,甚至手术的项目、时间都几乎相同。更有趣的是,二人都在“不时写写回忆录”,给朋友、家人读读、看看。母亲很钦佩魏阿姨,说她意志坚强,很了不起。因为三十多年前,魏阿姨曾患过一场神经系统的大病,愈后四肢留下残疾,行走靠一只四腿带轮的助步器,作文要把笔插在僵硬的手指中才可写字。即便这样,人还是那么乐观,对大自然十分热爱,只要条件允许,她便到院中散步锻炼……

初见魏阿姨是深秋的一个午后,暖暖的太阳映着老人的烁烁银发,红红的披肩衬着她祥和的面容。她说她喜欢这里,远看山,近观池,每天按时写回忆录……

言谈之中我又知道魏阿姨从戎五十多年,实乃军中前辈,而她已逝的夫君曾是我服役的空军某部的高级首长,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曾同在一个军营。大西北的军旅情怀,拉近了我与魏阿姨的距离。为表示敬重,我拟了一副对联赠予她:“静观池鱼乐享天寿山麓小园雅趣,平常心境闲书人生沧海世事文章。”并请挚友书法家郎鸿叶为其书裱。同时,还赠送魏阿姨一册笔记本,请她整理诗稿,选出合适的作品,我们一起赏析、推敲。

不久,便读到了魏阿姨的诗作。有趣的是,笔记本的第一页是魏阿姨为我所题的开场白:“乱说胡写一篇一篇/自不量力幼稚不谦/见到文人心中喜欢/笑掉贵牙请你指点”——文字通俗俏皮,但不失真切诚恳。

魏阿姨的诗大抵是进入小庄后的咏物之作,远观山,近赏竹,言词朴实生动。她观察之细,感受之深,让人吃惊。虽诗量有限,但字里行间透出了一个老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随后,又读到了几首她几年前的旧作,其中虽有些作品尚欠完整,但就其内容,的确让人看到了作者的军人情怀、西北情结。她的“行踏戈壁千百里,亲历城终嘉峪关”气势磅礴,风吹石走,让人想不到是出自女性诗人之笔。

古诗、旧体诗,我始终喜欢,但面对魏阿姨诚恳的“求教”,惶恐至极,我甚至后悔几年前没有接受侯一民先生的建议:拜刘征先生为师,攻学旧体诗……事到如今,也只好急抱佛脚,尽自己文字与文学所能,在文字、词句上与魏阿姨切磋,为和押韵辙,偶尔也翻下《诗韵新编》,同时也随手找出些近几年师长朋友的诗文借赠予她以“恶补”,这其中有鸿叶、桂荣夫妇的《枫叶庐诗草》,汪绍喜的《我的风雅颂》,扎西次仁的《西藏是我家》,温汇泉的《植公集》,吴瀛的《景洲诗草》,刘中一的《兴怀集》,屈谦、舒荣夫妇的《绿太阳》,曹永正的《祭祖铭》,曹禅的《太初》及高占祥咏荷诗集《文选高诗》等等。

诗文的借鉴阅读,激发了魏阿姨创作的激情,来小庄不到半年,竟创作了五十多首诗作。朋友们说,这是魏阿姨积淀了半个多世纪的入生情感、诗人情怀在八贤庄的一次“奇迹”般的总“爆发”——一位七十五岁的诗人在八贤庄诞生了……

也许是诗歌的创作激发了魏阿姨的写作兴趣,也许是文学写作“热身”活动坚定了她实现夙愿的自信,魏阿姨重又握起笔来,潜心她人生回忆录的写作。这里所说的“握起笔来”当是形象而准确的描述——每一次写作,魏阿姨都要用僵硬的左手掰开同样僵硬的右手把笔插到手中,然后吃力地“握”笔而书。于是,在一页页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一个纯真的少女、一个青春的学生、一个飒爽的军医,然后又为人妻、为人母……

我捧读本书的初稿时,泪水不时会浸入眼中。这其中的因素很复杂,有感慨、有感动、有同情,但有一点是始终如一的不可或缺,那就是敬重!本书的副题是“一个普通女人的人生故事”,而我相信只要你是一位认真的读者,读毕掩卷会和我有同样的认知:“这是一个普通女人的不普通的生命”。张海迪在赞誉史铁生时说:“生命中最痛苦的就是残疾的状态,那是无法排解的沉重压力”,而“把咀嚼痛苦看做是生命的常态,这就是英雄”。仅此一点,我们就应当向本书作者致敬,她在痛苦中为我们写出了一部无奈而柔美的人生故事。

其实,人生就是一束鲜花,也许未必名贵,只要你把它紧紧捧在胸前,定会盈香满怀……

祝魏阿姨快乐、长寿!

二○一二年三八节匆草

后记

人生总会经历四季,无论阳光多一些还是风雨多一些。

我四十多岁、正值事业巅峰之际,竟然患了一种罕见的疾病。病魔一下子将我击倒,一度曾濒临死亡。万幸的是我终于挣脱了魔爪。但是,我却残疾了,瘫在病床上。一向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的我,处在极度的痛苦中。难道从此只能躺在病床上,苦度蹉跎岁月?面对苦难,该怎样抉择,成为我日夜思考的问题。

我要站起来,一定要站起来,重新学会走路。我要活出人生的价值。

人也如同沙漠里的植物,要学会在逆境中生存。面对逆境,放弃信念,就意味着放弃自己、放弃生命,成为生活的弱者。学会等待,坚守信念,当雨季来临,干渴的植物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人生亦是如此。

自从有了这个信念,我便开始不懈地努力,每天坚持锻炼,战严寒,斗酷暑。至今三十载过去了,我走出了生命的低谷,越老越快乐,活出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人,是有记忆的。记忆这个奇妙的东西,把过往的大事小情堆叠,时时飘出阵阵怀恋的香风,令我心情无比愉悦。

看过的风景,读过的书,感动过的故事,已经逝去的青春,钟情的事业,相濡以沫的夫妻爱恋,兄弟、姐妹、子女的亲情,同志间的友谊……我都不会忘记,永远不会。

我曾几度想写写往事,想让孩子们将来有时间看看,看看他们的父母是如何度过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之路的,给孩子们留下一个念想,也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我虽然大专毕业,但学的都是专业知识,实际上文化水平并不很高,写回忆录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于是我放下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

二○○四年,丈夫突然离我而去,悲伤日夜困扰着我。妹妹和大女儿为了让我摆脱悲伤,分散注意力,动员我写回忆录。我觉得这个提议符合我多年的心愿,就提起笔来。这一写竟长达五年之久。今天这本书与大家见面了,我终于如愿以偿。

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亲友的诸多帮助,在此顺表谢意。尤其要感谢老朋友、老首长周子玉将军,他的积极推荐,本书才有缘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由于文化水平、写作水平所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二○一二年三月十三日于京北八贤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