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宏辱不惊。
本书是为纪念追思季羡林先生特别策划编的宁静致远系列丛书之一,是关于季羡林先生世事伦常、人生取向的哲思文章。本书还原了这位老人最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他是一位一生勤俭、谨慎、讷言的老人——一位把研究学问当作毕生兴趣之所在的老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季羡林读世(纪念珍藏本)/宁静致远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季羡林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宏辱不惊。 本书是为纪念追思季羡林先生特别策划编的宁静致远系列丛书之一,是关于季羡林先生世事伦常、人生取向的哲思文章。本书还原了这位老人最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他是一位一生勤俭、谨慎、讷言的老人——一位把研究学问当作毕生兴趣之所在的老人…… 内容推荐 九十八岁高龄辞世的季羡林先生,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读书随笔、散文篇章,另有关于梵文佛教、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论、译著凡千余万字。 宁静致远系列,旨在用最相互的追思情感为读者呈现季羡林先生读书、读人、读景、读世、读史的精准思辨,感受先生一生追求学问的“彻底性”及“天人合一”的世界眼光、泛博大爱以及最宽忍最明亮的心怀。 如果说书籍的意义在于明辨真理,提醒世事,温暖心灵,那么这套书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智者一生的思想轨迹,那些晨明的清朗,午后的安详还有雪日的孤独。 感谢在季老文字里获得悟动的读者们,因为你们,才有了选编这套书的初衷;因为你们,季老的生命将继续…… 目录 救救小品文 送礼 那提心吊胆的一年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前言 从历史上看中德文化关系 谈老 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外语教学漫谈 年元旦试笔 《文化意识的觉醒》序 《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自序 论书院 行将见春色满寰中——《东方美术史》序 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 《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序 八十述怀 老年谈老 中国青年与现代文明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在跨越世纪以前 尊师重道 国学漫谈 新年抒怀 寻根漫谈 翻译的危机 年元旦抒怀——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漫谈撒谎 容忍 我们面对的现实 三思而行 毁誉 论包装 论广告 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 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满招损谦受益 长寿之道 爱情 论压力 不完满才是人生 做人与处世 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中餐与西餐 漫谈;肖费 谈孝 希望二十一世纪家庭更美好 成功 九十述怀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我的座右铭 爱国与奉献 时间 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再论包装 公德 恐怖主义与野蛮 在病中(节选) 难得糊涂 再谈爱国主义 大自然的报复 论怪论 一个预言的实现 九十五岁初度 致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贺词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中国究竟是礼仪之邦,所以每逢过年过节,或有什么红白喜事,大家就忙着送礼。既然说是“礼”,当然是向对方表示敬意的,譬如说,一个朋友从杭州回来,送给另外一个朋友一只火腿,二斤龙井;知己的还要亲自送了去,免得受礼者还要赏钱;你能说这不是表示亲热么?又如一个朋友要结婚,但没有钱,于是大家凑个份子送了去,谁又能说这是坏事呢? 事情当然是好事情,而且想起来极合乎人情,一点也不复杂;然而实际上却复杂艰深到万分,几乎可以独立成一门学问:送礼学。第一,你先要知道送应节的东西,譬如你过年的时候,提了几瓶子汽水,一床凉席去送人,这不是故意开玩笑吗?还有五月节送月饼,八月节送粽子,最少也让人觉得你是外行。第二,你还要是一个好的心理学家,能观察出对方的心情和爱好来。对方倘若喜欢吸烟,你不妨提了几听三炮台恭恭敬敬送了去,一定可以得到青睐。对方要是喜欢杯中物,你还要知道他是维新派或保守派。前者当然要送法国的白兰地,后者本地产的白干或五加皮也就行了。倘若对方的思想“前进”,你最好订一份《文汇报》送了去,一定不会退回的。 但这还不够,买好了应时应节的东西,对方的爱好也揣摩成熟了,又来了怎样送的问题。除了很知己的以外,多半不是自己去送,这与面子有关系;于是就要派听差,而这个听差又必须是个好的外交家,机警、坚忍、善于说话,还要一副厚脸皮,这样才能不辱使命。拿了东西去送礼,论理说该到处受欢迎,但实际上却不然。受礼者多半喜欢节外生枝。东西虽然极合心意,却偏不立刻收下。据说这也与面子有关系。听差把礼物送进去,要沉住气在外面等。一会儿,对方的听差出来了,把送去的礼物又提出来,说:“我们老爷太太谢谢某老爷太太,盛意我们领了,礼物不敢当。”倘若这听差真信了这话,提了东西就回家来,这一定糟,说不定就打破饭碗。但外交家的听差却绝不这样做。他仍然站着不走,请求对方的听差再把礼物提进去。这样往来斗争许久。对方或全收下,或只收下一半,只要与临来时老爷太太的密令不冲突,就可以安然接了赏钱回来了。 上面说的可以说是常态的送礼。可惜(或者也并不可惜)还有变态的。我小的时候,我们街上住着一个穷人,大家都喊他“地方”,有学问的人说,这就等于汉朝的亭长。每逢年节的早上,我们的大门刚一开,就会看到他笑嘻嘻地一手提了一只鸡,一手提了两瓶酒,跨进大门来。鸡咯咯地大吵大嚷,酒瓶上的红签红得炫人眼睛。他嘴里却喊着:“给老爷太太送礼来了。”于是我婶母就立刻拿出几毛钱来交给老妈子送出去。这“地方”接了钱,并不像一般送礼的一样,还要努力斗争,却仍旧提了鸡和瓶子笑嘻嘻地走到另一家去喊去了。这景象我一年至少见三次,后来也就不以为奇了。但有一年的某一个节日的清晨,却见这位“地方”愁容满面地跨进我们的大门。嘴里不喊“给老爷太太送礼来了”,却拉了我们的老妈子交头接耳说了一大篇,后来终于放声大骂起来。老妈子进去告诉了我婶母,仍然是拿了几毛钱送出来。这“地方”道了声谢,出了大门,老远还听到他的骂声。后来老妈子告诉我,他的鸡是自己养了预备下蛋的,每逢过年过节,就暂且委屈它一下,被缚了双足倒提着陪他出来逛大街。玻璃瓶子里装的只是水,外面红签是向铺子里借用的。“地方”送礼,在我们那里谁都知道他的用意。所以从来没有收的。他跑过一天,衣袋塞满了钞票才回来,把瓶子里的水倒出来,把鸡放开。它在一整天“陪绑”之余,还忘不了替他下一个蛋。但今年这“地方”倒运。向第一家送礼,就遇到一家才搬来的外省人。他们竟老实不客气地把礼物收下了。这怎能不让这“地方”愤愤呢?他并不是怕瓶子里的凉水给他泄漏真相,心痛的还是那只鸡。 另外一种送礼法也很新奇,虽然是“古已有之”的。我们常在笔记小说里看到,某一个督抚把金子装到坛子里当酱菜送给京里的某一位王公大人。这是古时候的事,但现在也还没有绝迹。我的一位亲戚在一个县衙门里做事,因了同县太爷是朋友,所以地位很重要。在晚上回屋睡觉的时候,常常在棉被下面发见一堆银元或别的值钱的东西。有时候不知道,把这堆银元抖到地上,哗啦一声,让他吃一惊。这都是送来的“礼”。 这样的“礼”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接受的。他一定是个什么官,最少也要是官的下属,能让人生,也能让人死,所以才有人送这许多金子银元来。官都讲究面子,虽然要钱,却不能干脆当面给他。于是就想出了这种种的妙法。我上面已经提到送礼是一门学问,送礼给官长更是这门学问里面最深奥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研究简练揣摩,再加上实习,方能得到其中的奥秘。能把钱送到官长手中,又不伤官长的面子,能做到这一步,才算是得其门而入了。也有很少的例外,官长开口向下面要一件东西,居然竟得不到。以前某一个小官藏有一颗古印,他的官长很喜欢,想拿走。他跪在地上叩头说:“除了我的太太和这块古印以外,我没有一件东西不能与大人共享的。”官长也只好一笑置之了。 普通人家送礼没有这样有声有色。但在平庸中有时候也有杰作。有一次我们家把一盒有特别标志的点心当礼物送出去。隔了一年,一个相熟的胖太太到我们家来拜访,又恭而敬之把这盒点心提给我们,嘴里还告诉我们:这都是小意思,但点心是新买的,可以尝尝。我们当时都忍不住想笑,好歹等这位胖太太走了,我们就动手去打开。盒盖一开,立刻有一股奇怪的臭味从里面透出来。再把纸揭开,点心的形状还是原来的,但上面满是小的飞蛾,一块也不能吃了,只好掷掉。在这一年内,这盒点心不知代表了多少人的盛意,被恭恭敬敬地提着或托着从一家到一家,上面的签和铺子的名字不知换过了多少次,终于又被恭而敬之提回我们家来。“解铃还是系铃人”,我们还要把它丢掉。 我虽然不怎样赞成这样送礼,但我觉得这办法还算不坏。因为只要有一家出了钱买了盒点心就会在亲戚朋友中周转不息,一手收进来,再一手送出去,意思表示了,又不用花钱。不过这样还是麻烦,还不如仿效前清御膳房的办法,用木头刻成鸡鱼肉肘,放在托盘里,送来送去,你仍然不妨说:“这鱼肉都是新鲜的。一点小意思,千万请赏脸。”反正都是“彼此彼此,诸位心照不宣”。绝对不会有人来用手敲一敲这木头鱼肉的。这样一来,目的达到了,礼物却不霉坏,岂不是一举两得?在我们这喜欢把最不重要的事情复杂化了的礼仪之邦,我这发明一定有许多人欢迎,我预备立刻去注册专利。P3-6 序言 在家父季羡林先生去世一周年的日子里,这一套宁静致远系列丛书让我终于能够静下心来走进父亲的精神世界。如果我在自己的生命轨迹里对父亲的感受是有些冷漠的甚至无情的话,那么这套书让我真正懂得了父亲的精神世界。他是一个舍“小我”追求“大我”境界的非凡的父亲,我也许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他。慢慢读起这套书,我对他的为人有了新的感受,对父亲的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有了新的认识。围绕着父亲的名字,我们的家庭成为名人之家,我们也感受到了种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无论是怎样的人间闹剧,我相信,时间自然会对一切评议给出答案,无论是人性的善还是人性的恶,都会给出答案。所以,我感觉这套书是父亲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也是父亲送给所有大众读者的好的礼物。感谢牟洁女士的努力,家父临终前题赠给她四字长寿之道——宁静致远,她在编辑这个书系的时候,觉得用这四个字作为书系的名称,非常恰当,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套别致的版本。感谢中国社会出版社的支持! 正如编者对我所讲的,编书的过程是走进老人丰厚内心的过程,也是接近他那令常人无法企及的思想高度的过程。这套书还原了这位老人最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他是一位一生勤俭、谨慎、讷言的老人——一位把研究学问当作毕生兴趣之所在的老人…… 我从来都是仰望着父亲您而不可及,今天终于可以走近你,这是命运的安排。 是为序。 季承 后记 记忆中的季老淡定谨言,睿智无边,慈善深远。 他从来不曾把自己当作一个象征,只倾心生命的本质,学问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永恒的本质。 他走了。 他曾教给我一句梵文:真理必定要胜利。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常想,作品的命运就像一个人的命运,从诞生到完成然后……或者在历史的检验中被淘汰,或者脱颖而出,成为传世之作,那肯定是遵循了永恒的原则:真理必定要胜利。 没有人这样知道他内心的孤高,知道他的智慧矗在那里,无人企及…… 现在是他去世后的第一个年头,清晨寂静,但并不寂寞,千万读者和他在一起。 也许这是一个能以来生角度观察现世的时刻,它只属于回忆。 “宁静致远”这四个字,蕴含着多少豁达和未尽善意,似乎永远耐人寻味。他的文字里一直有慈善情怀。在《慈善是道德的积累》一文中他这样写道: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不依靠外力的特殊的4-i-~规范。道德以善与恶、美与丑、真与伪等概念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慈善是良好道德的发扬,又是道德积累的开端。慈善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 他的眼界高远,社会责任心极强。他的慈善情怀大处可以论世,小处字字都是真情。他常常把自己投射在高远的境界,淡淡几句话,应力而起。智者孤独。而他自诩在读书思辨中获得了丰富的人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编这套宁静致远系列丛书是为了纪念季老。 因为存世真实,所以版本独特。围绕着五大主题——读书、读史、读人、读世、读景进行的选编工作并不容易,因为季老的很多文章所表达的内涵并不单一,而是相互融合贯通又有学者的精研在里面,涉及书、史、人、世,个体与天道之融,小我与大观之势,内容极为丰沛,文字蕴含极为深远。尤其是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文人心趣,令我慨叹不已。 按生命轨迹选编是这套丛书的特色,书中凡摘选处均做了说明,其余依旧。原文中的写作时间统一提到篇首,并把季老当时的年龄标了出来,目的是请读者和我一起感受季老的生命痕迹,并做一个年龄参照,当我们在耄耋之年,是否也能像季老一样保持敏锐而清晰的思辨能力。 最后要感谢季承先生的大力支持,王树英老师通校了部分书稿并提供了部分照片,在此一并感谢!感谢季老,您的信任让我的人生变得厚重,笔名也因此改为季诺,是为了兑现对您的承诺,请您安息,对一切,我都会尽力。 编者 2010年6月1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