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通过研读文学经典,一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领导干部读伦理经典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马晓颖//孟维巍 |
出版社 |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通过研读文学经典,一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 内容推荐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通过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对领导干部自身修养提出的实际要求。 本系列图书就是按照不同的学科;选取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进行导读式的解读,为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经典著作提供指引,让党员领导干部原汁原昧地体昧经典中的精髓。 目录 思想文化篇 《论语》——流传千年的儒家经典 《老子》——五千言道德真经 《论衡》——离经叛道的“异书” 《原道》——尊儒反佛的战斗檄文 《日知录》——“经世致用”的历史沉思 《尼各马克伦理学》——古希腊伦理思想的最高成就 《道德原则研究》——情感主义的道德名著 《道德情操论》——温总理五次推荐的伦理学名著 《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最高峰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康德伦理思想的袖珍经典 《论道德的谱系》——个性鲜明的“超人”哲学 《民主主义与教育》——道德教育的经典著作 伦理智慧篇 《周易》——传统文化的智慧之源 《墨子》——独树一帜的思想奇葩 《庄子》——哲学文人的浪漫情怀 《春秋繁露》——以阴阳五行论“天人合一” 《法言》——悖逆世俗的《论语》仿作 侏子语类》——宋明理学的集大成之作 《仁学》——民主革命者争相传阅的好书 《乡土中国》——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色 《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 ——用伦理学思考现实政治问题 《单向度的人》——一个真实的资本主义社会 《八正道》——佛陀的安乐之道 《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宗教界对当前道德危机的解决方案 修身处世篇 《孝经》——百善孝为先 《大学》——修齐治平之道 《中庸》——中正和谐之道 《孟子》——“去利怀义”的道德节操 《颜氏家训》——第一本垂身为范的治家宝典 《传习录》——“致良知”的道德修养论 《新原人》——人生境界的追寻 《沉思录》——一位古希腊帝王哲学家的“内心独白” 《培根论说文集》——英国上流社会的“道德教科书” 《爱弥儿》——第一部小说体教育名著 《阡悔录》——悲愤自省、无出其右的自传 治国方略篇 《管子》——礼法治国之大略 《乐记》——以乐育民之良方 《荀子》——德法并举之对策 《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帝王之术” 《大同书》——康有为经世的最高理想 《新民谶——由新民而强国 《理想国》——一个虚构的理想国度 《君主论》——一本毁誉参半的奇书 《论自由》——公民自由权利的旗帜 《正义论》——在正义与西方文明的当代现实之间的桥梁 《追寻美德》——对当代社会道德危机的反思 《认真对待权利》——法伦理学的扛鼎之作 理论素养篇 《共产党宣言》——共产党人的《圣经》 《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 ——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奠基之作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的新纪元 《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的学习宝典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党员干部的精神财富 《论青年的修养》——理想教育的必读篇章 《论待人接物问题》——领导干部的行为指南 《纪念白求恩》——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 《可爱的中国》——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 试读章节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合称为东周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新旧交替、剧烈变革的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整个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便是重视礼乐的教化。但到了春秋末期,随着新旧制度的剧烈变革,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父子相篡、兄弟相残的事情屡见不鲜。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白天子出”;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总之,“周之子孙日失其序”,以周天子为“天下之宗”的宗法等级统治体系四分五裂,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与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变革相适应,这一时期思想文化上也出现了剧变。从西周开始,官府一直垄断、控制着教育和文化传播,形成了所谓“学在官府”的文化局面。春秋以后,这种局面有所改观。大量丧失地位的“文化官”带着文化走向了民间,文化开始“下移”。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新的阶层——“士”形成了。尽管“士”的成分复杂,有文士、武士、方士、法术之士、隐者、辩者等,但他们突破血缘门第的限制进入仕途,推动了各地文化的繁荣,特别是促进了独立的思想学派的产生。从最初的孔墨显学,到诸子蜂起,道家、法家、名家、农家、兵家、纵横家,各个学派纷纷发展起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站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立场上,“道尧舜之道”,在个人修养上强调理想人格的修炼,在政治上主张仁政,从而形成了儒家思想。 P5 序言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可以使人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古人云,“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这些至理名言发人深省。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读书是立身之本、从政之基,是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的必经之路。 各级领导干部承担着执政兴国、勤政为民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要使命,要认清发展大势、把握发展规律、统领发展全局、创造发展业绩,离不开读书学习。要看到,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要求领导干部要将读书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在我们的从政行为中。 读书要读好书。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 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包括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等多个方面。所谓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领域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通过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总之,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读书要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方能进入美好的境界,获得心灵的充实和内心的愉悦。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过治学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也应该有这三种境界: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这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