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如今已经成为大陆民众旅游的热点,每天有数以干计的“陆客”前往台湾,《宝岛各地》无疑是不二的“纸上导游”。叶永烈创作的《宝岛各地》收录了《“外婆的澎湖湾”在哪里?》;《飞往台湾的“前线”》;《震惊世界的炮声》;《从大金门到小金门》;《多山的小岛——北竿》等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宝岛各地/叶永烈看世界系列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叶永烈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台湾如今已经成为大陆民众旅游的热点,每天有数以干计的“陆客”前往台湾,《宝岛各地》无疑是不二的“纸上导游”。叶永烈创作的《宝岛各地》收录了《“外婆的澎湖湾”在哪里?》;《飞往台湾的“前线”》;《震惊世界的炮声》;《从大金门到小金门》;《多山的小岛——北竿》等作品。 内容推荐 作者叶永烈曾7次前往台湾。由于作者的长子一家在台北,而且长媳是台湾人,所以作者在台湾不仅有“根据地”,而且每次可以住3个月,有充裕的时间“自由行”。这样不仅深入台湾本岛各地,而且还前往澎湖、金门、马祖、绿岛等离岛。作者以纪实文学作家充满细节和花絮的笔调,形象地勾画他所见到的台湾,并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以厚重篇幅写下《宝岛各地》。同时还拍摄了大量照片,作为《宝岛各地》的插图。台湾如今已经成为大陆民众旅游的热点,每天有数以干计的“陆客”前往台湾,本书无疑是不二的“纸上导游”。本书重点展现台北之外的台湾各地的旖旎风光,历史和文化。 作为本书的姐妹篇30万字的《叩开台湾名人之门》则是作者对于台湾政坛名人、文化名人的人生轨迹的追踪。 目录 各地风光 北部风情 人口最多的新北市 古色古香的九份 新北市的徐汇中学 来到淡水与基隆 鬼斧神工“女王头” 来到桃同航空科学馆 台湾的硅谷——新竹 新竹的“台湾迪斯尼” 在台湾中部 台湾第三大城——台中 “槟榔西施” 台中的文化地标 走访苗栗木雕村 南投的“9·21”地震 日月潭畔 美不胜收涵碧楼 嘉义阿里山“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森林浴” 漫步阿里山火车站 阿里山绚丽日出 彰化鹿港天后宫的香火 探索鹿港沧桑史 传统与现代交错的云林 漫游台湾南部 台南自由行 台湾文学馆 台湾第一大港高雄 荡漾在高雄的爱河 乘飞机从高雄到台北 台湾的三亚——屏东 四季如春的恒春 热闹非凡的垦丁夜市 台湾的夏威夷——垦丁 台湾的东海岸 穿越宜兰雪山隧道 花莲奇峡深谷 穿过35个隧道来到台东 漫步在台东街头 难忘《绿岛小夜曲》 碧海仙岛——绿岛 天堂里的地狱 柏杨倡议的“垂泪碑” 三大离岛 外婆的澎湖湾 《外婆的澎湖湾》吸引了我 飞往澎湖 走遍马公 “外婆的澎湖湾”在哪里? 来到跨海大桥 澎湖第一美景“双心石沪” 硝烟散去看金门 飞往台湾的“前线” 雾锁金门 初抵金门 得月楼的侨乡风情 离奇的“福建省政府” 古宁头的历史风云 穿过战场的硝烟 神秘的日本中将 金门炮战的起因 震惊世界的炮声 走进“八二三战史馆” “文人武将”俞大维 地下金门 “莒光楼” “失踪”的马山连长 从大金门到小金门 环游小金门 小金门之外的小岛 闽江口的“珍珠”——马祖 终于走遍“台澎金马” 多山的小岛——北竿 南竿天后宫的传奇 “一国两县” “枕戈待旦”的马祖 亲历“小三通” 试读章节 一个家庭,在统治者替换过程中,牺牲了两个兄弟的生命(文雄被上海人枪杀,文清被国民党逮捕),一个兄弟的良知(文良被国民党打成白痴)。剩下来的老弱妇孺,将忍气吞声地赖活下去。 在如此的结构体中,《悲情城市》甚少显出片面主观的单向思想,复杂的意义经常回荡在中国/台湾/日本的意象中。举例来说,片中的日人小川校长及女儿静子,在投降不久被遣送回日本。但是这个倔强的老人却抗拒遣送的事实,坚持要去南部看已死去的朋友。他的女儿静子也在抱歉及告别声中,将自己(及阵亡哥哥)最心爱的和服和竹剑留给台湾朋友。这一段处理,充分说明了创作者对人的宽容及了解,虽然家中二哥被日人征兵战死于南洋,虽然国籍及政治变化将使日本与台湾成为对立,但是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仍是超国籍及政治的。 小川校长和静子对台湾的依恋,让我们同时也看到日本人的悲剧(小川的神智不清,静子的割舍爱情)。在欢庆台湾人回归祖国的怀抱同时,侯孝贤并未牺牲日本。对人复杂面的了解,取代了对日单面的谴责,而宽荣、静子间惆怅、尴尬的爱情,必须因政治的变化而结束。 九份那条小街,叫基山街。这条宽不过三米的小街两侧,拥挤许许多多传统小店。据说,很多小店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许多台北人从老远的市区赶到这里,为的是怀旧,为的是在这里寻找台湾传统的小商品、小吃。 九份的“传统切仔面”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九份的“顽皮铁蛋”,不仅“仅此一家”,而且“荣获食品金牌奖”。九份的臭豆腐“专卖店”,名闻遐迩。九份的“黑糖糕”,也很有名气。各种芋圆,是台湾人喜爱的传统小吃。 就连话梅,也有这么多的品种,令我惊讶不已:“茶叶梅”、“桂花梅”、“碳熏乌梅”、“樱花梅”、“玫瑰花茶梅”、“甘菊梅”、“无子梅”、“脆梅”、“紫苏梅”、“有机茶梅”……每一种话梅前,都放着塑料小盆,装着样品,插着牙签,任君品尝。 九份的麻半署,想不到味道跟我老家温州的麻褶一模一样,只是我“久违”多年了。 至于九份特产芋仔蒂薯,在台湾有着另一番含义:台湾岛的形状像蕃薯,常用来比喻“本省人”,而芋仔是从大陆传过去的,用来比喻“外省人”。台湾人叫从大陆来的围民党老兵为“老芋仔”。至于“芋仔蕃薯”,是九份所产的一种芋仔和蕃薯的结合体,里面紫色像芋仔,外皮咖啡色像蕃薯。台湾人用“芋仔蕃薯”来比喻“本省人”与“外省人”的结合。 手工编织的草凉鞋,在大城市里已经难得一见。这里的蓑衣,看上去是那么的小。一打听,才知道今日谁也不再穿这种古老的蓑衣,但是很多人家喜欢在豪华的客厅里挂上这么一件小蓑衣作为装饰品,以表古朴返真之情。 那“挽面”两字,勾起我童年的回忆:小时候,曾经见到母亲请人“挽面”,即用手指绷着细线,在面孔上来来回回,可以除去脸上汗毛。想不到这种早已经被现代美容术所淘汰的“挽面”,届然在九份见到。当我给“挽面”店拍照时,儿媳不知“挽面”为何物。因为对于年轻一代,“挽面”如同“外星人”一样遥远! 我终于来到电影《悲情城市》的主要景点:小街拐角处一座小楼。 这座小楼是一家名叫“小上海”的小饭店。饭店门口贴着的《悲情城市》海报,成了这家小饭店最好的广告。我们一家在小楼里吃了充满台湾地方色彩的蕃薯粥,也吃了猪油饭。在那里,长子给在美国的弟弟、弟媳打电话。他们得知我们来到台湾老山城,非常羡慕,说有机会也到台湾来观光,请哥哥、嫂嫂当导游。 我们一家沿着高高低低的小路,在九份这座又旧又小的山城里漫游,体验旧时代的台湾风情。 九份是依山而筑的小城,一层层随坡而建的石阶小梯,一座座坐落在山坡的老屋,使我见到早年的台湾风貌。确实,九份之旅,是寻旧之旅。 在九份,我见到一家名叫“旧金山”的旅馆。九份是名副其实的“旧”金山,因为在清光绪十年(1893年)在这里发现了砂金,因而吸引成千上万的淘金人至此。到了1914年,九份的黄金产量高达55000公两。此后,由于金矿采尽,渐渐成了“旧”金山。那座“旧金山旅馆”高挂“旧情绵绵”四字,倒是勾勒出今日九份的特色。谁要在台湾寻旧,那就来九份!P6-7 序言 在写作之余,我有两大爱好:一是旅游,二是摄影。 小时候,我很羡慕父亲常常拎着个皮箱从温州乘船出差到上海。我也很希望有机会到温州以外的地方旅行。父亲说,那很简单,在你的额头贴张邮票,把你从邮局寄出去就行了。 可惜,我直到高中毕业,还没有从邮局寄出去,没有离开过小小的温州。直至考上北京大学,这才终于远涉千里,来到首都北京,大开眼界。 大学毕业之后,我在电影制片厂工作,出差成了家常便饭。我几乎走遍中国大陆。 随着国门的开放,我有机会走出去,周游世界。光是美国,我就去了七趟,每一回住一两个月,从夏威夷直至纽约,都留下我的足迹。我也七次来到祖国宝岛台湾,走遍台、澎、金、马,走遍台湾22个县市。 我的旅行,常常是“自由行”。比如我应邀到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讲学,就顺便在澳大利亚自由行,走了很多地方。美国爆发“9·11”事件,我特地从上海赶往纽约进行采访,写作50万字的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我也参加各种各样的旅行团,到各国旅行。通常,我总是选择那种旅程较长的旅游团,以求深入了解那个国家。 记得,在朝鲜旅行的时候,我问导游,明天——7月27日,你们围家会有什么样的庆祝活动?那位导游马上很“警觉”地反问我:“叶先生,你以前是否来过朝鲜?”此后好几次,当我跟他交谈时,他又这么问我。我确实是第一次去朝鲜。但是我在去每一个国家之前,都事先充分“备课”。去朝鲜之前,我曾经十分详细研究过朝鲜的历史和文化,知道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朝鲜把这一天定为“祖国解放战争胜利日”,年年庆祝。然而,在朝鲜导游看来,一个对朝鲜情况如此熟知的游客,势必是此前来过朝鲜。 很多人问我,在上海住了将近半个世纪,为什么只写过几篇关于上海的散文,却没有写过一本关于上海风土人情的书。我的回答是: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总在一个地方居住,我的目光被“钝化”了,往往“视而不见”。当我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陌生的城市,往往会有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是非常可贵的,使我的目光变得异常敏锐。出于职业习惯,我每到一个国家,都会以我的特有的目光进行观察, “捕捉”各种各样的细节。在东京,我注意到在空中盘旋着成群的乌鸦,肆无忌惮地在漂亮的轿车上丢下“粪弹”,东京人居然熟视无睹。我写了《东京的乌鸦》,写出中曰两国不同的“乌鸦观”,乌鸦的习性,为什么乌鸦在东京喜欢“住”郊区,乌鸦如何到东京“上班”,日本人如何对乌鸦奉若神明。我的这篇阐述日本“乌鸦文化”的散文发表之后,被众多的报刊转载,原因在于我写出了“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 漫步在海角天边,把沉思写在白云之上,写在浮萍之上。至今我仍是不倦的“驴友”。我的双肩包里装着手提电脑和照相机,我的足迹遍及亚、欧、美、澳、非五大洲近40个国家和地区。 我注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观察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我看来,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历史是人类的脚印。正因为这样,只有以文化和历史这“双筒望远镜”观察世界,才能撩开瑰丽多彩的表象轻纱,深层次地揭示丰富深邃的内涵。我把我的所见、所闻、所记、所思凝聚笔端,写出一部又一部“行走文学”作品。 我把旅游视为特殊的考察,特殊的采访。我在台湾日月潭旅行时,住在涵碧楼。我在事先做“功课”时知道,涵碧楼原本是蒋介石父子在台湾的行宫。我特地跑到当地旅游局,希望查阅两蒋在涵碧楼的历史资料。他们告诉我,在涵碧楼里,就有一个专门的展览馆。于是,我到涵碧楼总台,打听展览馆在哪里。总台小姐很惊讶地说: “那个展览馆已经关闭多年,因为几乎没有什么客人前去参观,难得有叶先生这样喜欢研究历史的人。”她打开尘封已久的展览馆的大门,我在那里“泡”了两小时,有了重大发现,因为那里的展品记载了蒋介石父子在涵碧楼接见曹聚仁。曹聚仁乃是奔走于海峡两岸的“密使”,但是台湾方面从未提及此事。我把这一发现写进发表于上海《文汇报》的文章里,引起海峡两岸的关注…… 我爱好摄影,则是因为在电影制片厂做了1 8年编导,整天跟摄影打交道,所以很注重“画面感”。我在旅行时,边游边摄,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在我的电脑里,如今保存了十几万张照片。除了拍摄各种各样的景点照片之外,我也很注意拍摄“特殊”的照片。比如,我在迪拜看见封闭式的公共汽车站,立即“咔嚓”一声拍了下来,因为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公共汽车站,内中安装了冷气机。这一细节,充分反映了迪拜人观念的领先以及迪拜的富有和豪华。在韩国一家餐馆的外墙,我看见把一个个泡菜坛嵌进墙里,也拍了下来,因为这充分体现韩国人浓浓的泡菜情结。在马来西亚一家宾馆里,我看见办公室内挂着温家宝总理与汶川地震灾区的孩子在一起的大幅照片,很受感动,表明马来西亚人对中国的关注。只是已经到了下班时间,办公室的门锁上了,我只能从透过玻璃窗拍摄。门卫见了,打开办公室的门,让我入内拍摄,终于拍到满意的照片……照片是形象的视觉艺术。一张精彩照片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很丰富的,是文字所无法替代的。 每一次出国归来,我要进行“总结”。这时候,我的本职——作家,与我的两大爱好旅行与摄影“三合一”——我把我的观察写成文字,配上所拍摄的图片,写成一本又一本图文并茂的书。日积月累,我竟然出版了20多本这样的“行走文学”图书。 我的“行走文学”,着重于从历史、从文化的视角深度解读一个个国家和地区,不同于那些停留于景点介绍的浅层次的旅游图书。其实,出国旅游是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而只有善于学习各地的长处,自己才能进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旅游是开阔眼界之旅,解放思想之旅,长知识,广见闻,旅游是学习之旅。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者不仅仅是观光客。 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美意,在副总编刘佩英小姐的鼓励下,计划出版一套《叶永烈看世界》丛书,随着我一边“漫游”一边再继续出下去。我期望在继续完成一系列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同时,能够不断向广大读者奉献轻松活泼的“行走文学”新作。 叶永烈 2010年6月28日初稿 2013年2月6日修改 于上海“沉思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