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护好珍贵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充分展现海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编者专门编辑、出版了这套以上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内容的大型丛书——《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
这本《上海龙华庙会》(作者高经建、马连生)是其中一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海龙华庙会/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高经建//马连生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了保护好珍贵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充分展现海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编者专门编辑、出版了这套以上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内容的大型丛书——《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 这本《上海龙华庙会》(作者高经建、马连生)是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这本《上海龙华庙会》(作者高经建、马连生)是《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中的一册。 《上海龙华庙会》收录了江南地区的庙会及其表现形式、龙华寺和龙华地区佛教的兴起、龙华庙会的内容与形式、隆盛的弥勒道场、热闹的庙会与庙市、龙华庙会中的特色风味、龙华庙会中的民间演艺、龙华庙会与都市民俗生活等内容。 目录 总序 前言 龙华庙会的历史溯源 我国传统庙会的发展与兴盛 江南地区的庙会及其表现形式 龙华寺和龙华地区佛教的兴起 龙华庙会的内容与形式 隆盛的弥勒道场 热闹的庙会与庙市 龙华庙会中的特色风味 龙华庙会中的民间演艺 龙华庙会与都市民俗生活 三月三,看桃花 插荠菜花和放生习俗 龙华庙会与文学艺术 龙华诗词 龙华楹联 龙华掌故 龙华传说 当代龙华庙会的发展前景 风情街景 精彩文娱 龙华庙会的社会影响与保护措蒯 龙华庙会的社会影响 龙华庙会的保护措施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国著名作家茅盾曾以一个作家特有的敏感,对其家乡乌镇的民间信仰作过一些细致的观察,并写了一些颇有感触的文章,其中以《香市》一文最为脍炙人口。其文云:‘清明’过后,我们镇上照例有所谓‘香市’,首尾约半个月。赶‘香市’的群众,主要是农民。‘香市’的地点,在社庙。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因为从清明到谷雨这二十天内,风暧日丽,正是‘行乐’的时令,并且又是‘蚕忙’的前夜,所以到‘香市’来的农民一半是祈神赐福(蚕花廿四分),一半也是预酬蚕节的辛苦劳作。所谓‘借佛游春’是也。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甏、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社庙前五六十亩地的广场挤得满满的。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璨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小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成一片骚音,五里外也听得见。”这就是让当地民众魂牵梦绕的“香市”。对于乡民而言,求神拜佛固然重要,但“借佛游春”才是最激动人心的;而对于商人而言,庙会则是一个“振兴市面”的大好时机。由此可见,在江南地区的许多庙会中,民间信仰的宗教色彩、祈求丰收的神灵崇拜,已经被民众的娱乐狂欢以及商家的生意经营所掩盖,其实质已演化成为民众的狂欢娱乐活动,变成了一种宗教与娱乐相结合的完美形式。 江南庙.会中的迎神赛会活动,更是反映了江南市镇的经济繁荣与奢侈风气。如“双杨会”在名闻遐迩的绫绸产地盛泽镇举办时:“各庙所费总共一万千余金以上,而会中所费和观会人所费又在十万金以上。”(吴江档案馆藏《新盛泽》)“盛泽镇经济繁荣,全年法事不断,各种游行(俗称‘出会’)彼落此起,丝、绸、领三业实力雄厚,不惜赞助,以显示其财力。”(周德华《吴江丝绸志》) 上海地区的一些迎神赛会活动同样耗费巨大。明代范濂的(《云间据目抄》是一部记述上海风习人文的重要著作,其中描绘迎神赛会的场景:“每逢赛会,各镇都赁马二三百匹,演剧者都穿崭新的蟒衣靴革,头上的幞头纱帽上满缀金珠翠花。扮状元游街,所用珠鞭,价值百金有余。另雇妓女三四十人,扮演寡妇征西、昭君出塞,彩亭旗鼓兵器,极其精奇。街道桥梁都用布幔。士庶男女争相往观,舟车填咽,举国若狂。一般一次赛会或四日,或五日,日费千金。虽然靡费甚多,但上海各地的迎神赛会之风却历久不衰。会上百货鳞集,戏艺纷呈,十分热闹。其中还有各种游艺,带有浓郁的江南特色。如荡湖船,又名旱船,吴儿多白皙,好为荡舟戏,是江南人喜闻乐见的一种游艺。又常雇贫家男孩,坐于高竿椅上,饰演人物,称为“台阁”,“觅得儿童架台阁,云端鹤立古仙真”,即指此。凡此种种,诙谐生动,招人喜爱,从而达到了既娱神又娱人的目的,因此庙会举行时出现游人接踵,举国若狂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 江南地区赛会活动的盛行及其所进行时的那种奢侈风习,经常会遭到当时的一些官员及正统文人批评。例如江苏巡抚汤斌在《奏毁淫祠疏》中,就曾将耗费民财作为民间淫祀的一大罪状,他在批判苏州上方山五通神庙会那种奢靡状况时说:“为五通所据几数百年,远近之人奔走如鹜,牲牢酒醴之飨,歌舞笙簧之声,昼夜喧闹,男女杂沓,经年无时间歇,岁费金钱,何止数十百万。”其害在“荡民志、耗民财,又败坏民俗。”但同时代的陆楫却在((蒹葭堂杂著))中大胆地对奢侈风气给予肯定,提出了“奢能致富”的观点:“今天下之财赋在吴越,吴越之奢莫甚于苏杭之民……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馐良酿,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者不知其几。”与陆楫同时代的苏州人顾公燮也提出与陆楫类似的观点:“即以吾苏郡(苏州府)而论,洋货、皮货、衣饰、金玉、珠宝、参药诸铺、戏园、游船、酒肆、茶座,如山如林,不知其几千万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 在杭州,先后两个浙江巡抚的不同作为,带来的结果也完全不一样:雍正间,朱文端公轼以醇儒巡抚浙江,按古制婚丧祭燕之仪以教士民,又禁灯棚、水嬉、妇女人寺烧香、游山、听戏诸事。是以小民肩背资生,如卖浆市饼者之流,弛担闭门,默默不得意……李敏达公卫莅杭,不禁妓女,不擒樗蒲,不废茶坊酒肆。日:“此盗线也,绝之则盗难踪迹也。”“公虽受知于文端,而为政不相师友,一切听从民便,歌舞升平,细民益颂祷焉。”(钱泳:《履园丛话》) 不可否认,信仰活动中的奢侈行为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一些地方产业的发展,如锡箔业等,这在相关记载中多有所见。如宝山县“三月二十八日举行解饷会,万人空巷,金银冥宝与檐齐,白镪朱提盈筐载道,一炬余烬且值百金。故邑虽贫瘠,浙东锡箔之贾得因谣俗所好,列肆操纵,为商业大宗”。根据民国《章蒸风俗述略》的记载,当时“调查全区纸箔店每年销售锡箔,,岁出以巨万计”。 苏州虎丘山塘的繁华与每年三次的城隍出会有密切关系,每届出会,“山塘一带,观者如云”,并由此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舟船业的发展尤其引人注意。据说每当诸神赛会之前,画船歌舫便已“不可复得,盖一月前多已预订,虽倍许其价广亦不能致至,此外小舟亦皆以受雇辞。”可见其生意之兴隆。 寺庙所拥有的田产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着迎神赛会的费用支出,也维持了一部分与赛会有关人员的生计。例如清代上海县二十六保地区有漕河庙一座,根据附近居民在清道光二年(1822)所立《漕河庙事略碑》(上海历史博物馆藏拓片)记载,该庙拥有的田地被分为几类,其中特别提到了两类田产,被称作是“炮手田”与“轿班田”。据称前者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由王维章“买与炮手承种,以充常年工食,其田粮号内众户带完”,后者亦由“十图、十三图众姓捐资买作轿役工食,其田粮由众姓带完”。另外还有三巡乐器田,“昔年吴胜祥经办,众姓完粮,乐工承种,以贴三巡工食”。由此可知围绕漕河庙举行的各类活动中存在着一些职业群体,包括炮手、轿役、乐工等,他们实际上正是通过赛会活动来谋求生计的。P24-26 序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若星河。 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带给中国人骄傲的同时,也留下了令世界惊奇的各色瑰宝;令人叹为观止的丰厚文化遗产积淀润泽着后世子孙的精神家园。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以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被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差异造就了形形色色、别致多样的文学、歌舞、美术、技艺和习俗等,它们因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价值而被认为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从女娲补天传说的五色神石,到端午节汨罗江畔的龙舟竞渡;从《牡丹亭》里一唱三叹的婉转昆腔,到《高山》、《流水》中意境悠远的古琴雅韵;从七彩瓷器釉下的瑰丽纹饰,到顾绣、竹刻巧夺天工的奇丝妙缕;从中医针灸以外治内的灵动针法,到太极武学博大精深的一招一式,这些中华文化符号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逐渐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并且深深地溶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着的特有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承续着中华文化之魂,被视作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身边,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注视、可以惊叹、可以赞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永远存在下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们已经斑驳和脆弱,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其生存环境正在受到威胁,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亡或失传的危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陆续出台,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启动。2006至2008年间,国务院陆续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10个门类,计1028项。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的海派文化历经城市七百多年的发源历史和一百六十余年的开埠岁月,在传统吴越文化的基础上,孕育了别具一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融合古今、交汇东西,具有鲜明的近现代工商业特色。上海目前共有江南丝竹、昆曲、京剧、淮剧、沪剧、独脚戏、黄杨木雕、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等3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充分展现海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我们专门编辑、出版了这套以上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内容的大型丛书。通过这一形式,既对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记录,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开展普及和宣传。丛书为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单独设卷,以人文学者的视角,面向普通读者,采用文字、图片、大事记、知识链接等方式,对项目进行生动而全面的介绍,力求体现知识性、可读性和史料性。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进行了充分演绎,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活动,让世界领略了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这套丛书也将努力传承世博精神,继续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值此功成之际,衷心感谢为编著丛书付出辛劳的项目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和保护工作管理部门,以及专家学者和上海文化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现有的成果都凝聚着他们的才智和心血。我们衷心希望,这套丛书的面世能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这也正是对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最佳回报。 朱咏雷 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编委会主任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 2010年11月 后记 虽说上海没有秦砖汉瓦,缺少晋词唐柏,却有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上海龙华庙会于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早期的庙会只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物质需求的增长,庙会逐渐演变成了集敬佛、商贸和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龙华庙会约形成于明代,它依托于龙华禅寺而形成,得益于上海城市的商贸经济而发展,仰仗于各地民众的热情参与而兴盛,经过四百多年的磨砺与传承,龙华庙会在整个江南地区乃至全国已经名闻遐迩,蔚为大观。到了20世纪20年代,龙华庙会也顺应上海城市化的发展,从传统的乡村庙会转型为都市庙会。当时,去龙华赶庙会、赏桃花是件时髦的事。解放后,龙华庙会一度暂停,20世纪80年代庙会恢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庙会渐渐衰落,为人们所淡忘。直到进入2l世纪,龙华庙会又焕发了新的活力,在活动内容、表现形式上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现代性与文化性特点。2011年龙华庙会民俗活动周在徐汇区开幕。内容有河南安阳抬阁、浙江东阳板凳龙、海派秧歌等五百余人组成行街阵容;非遗民俗大舞台上海南北曲艺专场演出精彩纷呈;长达五十米的龙华版“清明上河图”再现曾经的龙华古韵和风土人情,古镇风貌令游客流连忘返;草根体育擂台赛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众体育竞技场;绒绣、连环画、留墨石刻、黄杨木雕等民俗技艺在非遗民俗展示区域真实再现,泥塑、糖画、上海土布等民间手工艺各展魅力,龙华庙会累计接待游客超过三十万人次。具有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龙华庙会创新了形式,丰富了内涵,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2010年8月,根据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的统一部署,徐汇区文化局、龙华街道启动了“龙华庙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丛书和纪录片编纂工作。为了弘扬传承民俗文化,决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蔡丰明研究员牵头,文化局、街道联手,共同配合编纂本书。由蔡老师负责撰写大纲及正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图片、撰写知识链接、图片说明和大事记等辅文部分;龙华街道负责组织联络及后勤事宜。 在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和区文化局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在几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条分缕析,几易其稿,今得以付梓。在本书的编纂过程中,得到了上海师大范能船教授、原徐汇区人大副主任朱百奎的帮助,徐汇区旅游局也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可以说没有领导的支持,没有专家的指导,没有兄弟单位的帮助,没有这么多人默默无闻地辛勤工作,此书是不可能出版的,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由于时间紧迫,再则水平有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还望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本书编委会 2011年8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龙华庙会,凭借民众俗信祭祀和集市、游艺等混合的展演形态,表达了上海特定地域中国式民间狂欢场景:使神圣同世俗,崇信同生活,朝拜同物流,仪式同文艺,交融一体,展示了当地民众固有的精神寄托和生存智慧,万古长青。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全国非遗评委 陈勤建 龙华庙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既带有着吴越文化的深厚印记,又展现了上海城市的独特风采。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发展、演变以后,龙华庙会已经成为上海,乃至江南地区一种十分重要的庙会文化形式,具有着鲜明的自身持色与广泛的社会影响。龙华庙会是上海本土文化传承、发展的结果,更是上海历代民众智慧与才华的展现。随着时代的发展,龙华庙会必然会日益深入人心,兴盛红火,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与欢迎。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文化研究主任,研究员 蔡丰明 上海龙华庙会,自古至今传承不息,闻名遐迩,影响深远,已融入上海都市文化和民俗,成为上海市民喜闻乐见的民问习俗龙华庙会之传承,口口相传,固然重要,今已经撰写成专书,更使传承得以切实保障。此为传承上海龙华庙会之不朽盛事,实为利国利民利民俗利传承利发展的无量功德!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会委员,上海师范火学旅游学院教授 范能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