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浦东说书/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王卫国//王玺昌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为了保护好珍贵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充分展现海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编者专门编辑、出版了这套以上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内容的大型丛书——《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

这本《浦东说书》(作者王卫国、王玺昌)是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这本《浦东说书》(作者王卫国、王玺昌)是《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中的一册。

《浦东说书》收录了浦东说书源自“说(唱)因果”、农民吃茶听书也是参禅、浦东说书与相关艺术、浦东说书与太保书差异、浦东说书(大书)与讲故事差异、浦东说书与浦东地区其他曲艺差异、浦东说书独特魅力、浦东说书的审美特征等内容。

目录

总序

前言

浦东说书历史渊源

佛教“唱导”是本

民歌是根

“歪嘴和尚念错经”

浦东说书与佛教文化

铜钹是“梵呗”法器

浦东说书源自“说(唱)因果”

农民吃茶听书也是参禅

浦东说书与相关艺术

浦东说书与太保书差异

浦东说书(大书)与讲故事差异

浦东说书与浦东地区其他曲艺差异

浦东说书独特魅力

浦东说书的审美特征

浦东说书(大书)表演艺术特征

张樵侬一曲成名

“唱新闻”是浦东说书生命

浦东说书与启海洋钎书

中原艺僧在长三角

各自独立平行发展

浦东说书民间艺人(上)

浦东说书民间艺人(下)

浦东说书与启海洋钎书的曲艺

“边缘化”

浦东说书枯木逢春

浦东说书的传承与保护

传承人和培训基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佛教传人中国以后,在不断地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中得到生存和发展。佛教是为了弘扬佛法,教化人生;慈悲济世,护国利民;智慧圆融,和谐吉祥。魏晋南北朝,佛教得到广泛传播,曾一度成为“国教”,对当时国家政治、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在中国广泛流传的原因,首先是佛经的翻译。正当中国文学陷于僵化时期,佛教文学富有想像力与散文音韵并用,体裁优美,很明显地影响了中国文学。传教佛徒带来许多佛经书籍,经翻译家所译经典朴实无华,不加修饰,富有白话文的韵味。

其次是封建帝王的支持和扶植。据统计在北魏初年天下寺院已有六千多座,僧侣七万余人。到了北魏末年,其僧人人数猛增至二百佘万,全部人口约三千万,僧侣占十五分之一,其寺有三万有佘。(见《魏书·释老志》和《洛阳伽蓝记》等记载)

杜牧《江南春》七绝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述了佛教发达繁荣景象。

三是建寺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和幽静的大山中。例如浙江普陀山基本属于禅宗,都以供奉观音为主,历朝相继建院,一度有寺庵堂218所,僧尼二千余人;九华山鼎盛时期,佛寺达三百余座,僧众四千余人。佛教寺院星罗棋布,从繁荣的城市到穷乡僻壤的农村,到处有僧人的足迹(引自陈琛※和尚》)。

浦东是从东海边成长起来的冲积平原,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徙,也建造了许多寺庙(以及道观、儒庙)。在浦东要数小普陀寺最为著名(1958年拆毁)。

四是实行“唱导”制度。“唱导”最早在东晋时就产生了,佛教徒创造了“转读”、“变文”、“俗讲”和“唱导”,到南北朝更是扩大到宫廷“唱导”。经文能适应中国人民的传统习惯,经常采用通俗的故事,生动的比喻,讲“今闻”的形式,来启迪听众,“唱导”法师能根据不同的听众随机应变,灵活地改变所唱的内容。

无论是“梵呗”、“僧讲”、“变文”、“转读”、“俗讲”、“唱导”都是寺院讲经的形式,满足不同听众层次的需要,讲唱佛教故事。在缓慢发展过程中逐步吸收古代民间音乐、民歌,找到了自身发展的表现形式。

长久以来,浦东农民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手推着木制独轮车,摇着小舟,双肩挑着扁担,都是农民的交通方式,也许他们听到别人吟诵屈原的歌,但是农民听不懂;也许陶渊明描写过农民的世外桃源,但是农民却还在与大自然、与风雨野兽搏斗;也许杜甫为破茅屋讲了几句公道话,但是农民没有听到。到中世纪为止,中国农民一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世界上的一切不闻不看。是佛教开启了农民的心扉,浦东农村散落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寺庙,僧侣们用原生态的真经、“俗讲”、“变文”、“唱导”和民间说唱教育农民。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发明的,从敦煌石窟发现隋唐书籍后,才知道佛教在隋时早有刻板。佛教徒、苦行僧、佛门子弟、僧侣用背、扛、载等方式将真经传到全国各地数不胜数的庙里或庙会上,给民众讲经教义。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有关宗教的图画印刷品,这种说唱佛教故事的文字脚本为“变文”。唱讲法师在其中有随意发挥。在敦煌经洞发现的抄本中出现同一个故事有不同抄本,这是同一母本中的不同版本,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宗教仪式中较为自由的讲经在逐渐向有规范化的说唱艺术嬗变,也就是那些苦行僧,游走全国各地,募捐、化缘、行乞、宣唱佛理,到最后在落脚点扎根,将梵曲与当地民间文化相结合。不许比丘歌舞作伎娱乐吗?

由于汉人出家越来越多,他们中有些僧人还没有严格执行佛教规定的受戒制度。受戒制度有许多戒律,其中重要的一条是不许比丘歌舞作伎娱乐。

当初,隋帝时曾经下诏令天下所有的寺院都改称为道场,并将宫中做佛事的场所称为内道场,所以佛教寺院又称为道场。寺院的别称很多,有堂、精舍、宝刹、丛林、律院等,都是供僧人安心修行、用功办道、弘扬佛法的场所。

佛大抵是不许比丘歌舞作伎娱乐,也就是说佛不允许出家弟子唱世俗歌曲和作世俗舞蹈,对唱诵佛教梵呗还是允许的。如:《十诵律》卷三十七载:

有比丘名跋提,于呗中第一,是比丘声好。白佛言:“世尊,愿听我作声呗!”佛言:“听汝作声呗。”

佛也允许以伎乐供养诸佛圣贤。

《法华经·方便品》载:

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华严经》卷四十一载:

(菩萨)以音声作佛事,为成熟众生故。

诚然在八关斋戒和沙弥十戒里都是有“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的戒条。

《五分律》卷二十六说:

有比丘自歌舞,教人歌舞,自作乐,教人作乐。佛言:不应尔,犯者突吉罗。

持戒,重要的是把握“止恶”、“行善”、“利他”的精神,而不是死守戒律条文。

在《长阿含经》卷四中,佛临涅粜之际告诉阿难:

阿难。自今日始,听诸比丘合小小戒。

由此可知,佛所制定戒律,除了根本戒之外,还是有一定的灵活性,不是全部否定。观以上典籍,可知佛不是反对出家人作歌舞伎乐,而是反对以染污心灵作世俗的歌舞伎乐。P19-21

序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若星河。

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带给中国人骄傲的同时,也留下了令世界惊奇的各色瑰宝;令人叹为观止的丰厚文化遗产积淀润泽着后世子孙的精神家园。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以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被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差异造就了形形色色、别致多样的文学、歌舞、美术、技艺和习俗等,它们因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价值而被认为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从女娲补天传说的五色神石,到端午节汨罗江畔的龙舟竞渡;从《牡丹亭》里一唱三叹的婉转昆腔,到《高山》、《流水》中意境悠远的古琴雅韵;从七彩瓷器釉下的瑰丽纹饰,到顾绣、竹刻巧夺天工的奇丝妙缕;从中医针灸以外治内的灵动针法,到太极武学博大精深的一招一式,这些中华文化符号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逐渐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并且深深地溶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着的特有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承续着中华文化之魂,被视作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身边,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注视、可以惊叹、可以赞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永远存在下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们已经斑驳和脆弱,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其生存环境正在受到威胁,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亡或失传的危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陆续出台,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启动。2006至2008年间,国务院陆续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10个门类,计1028项。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的海派文化历经城市七百多年的发源历史和一百六十余年的开埠岁月,在传统吴越文化的基础上,孕育了别具一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融合古今、交汇东西,具有鲜明的近现代工商业特色。上海目前共有江南丝竹、昆曲、京剧、淮剧、沪剧、独脚戏、黄杨木雕、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等3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充分展现海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我们专门编辑、出版了这套以上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内容的大型丛书。通过这一形式,既对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记录,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开展普及和宣传。丛书为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单独设卷,以人文学者的视角,面向普通读者,采用文字、图片、大事记、知识链接等方式,对项目进行生动而全面的介绍,力求体现知识性、可读性和史料性。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进行了充分演绎,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活动,让世界领略了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这套丛书也将努力传承世博精神,继续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值此功成之际,衷心感谢为编著丛书付出辛劳的项目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和保护工作管理部门,以及专家学者和上海文化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现有的成果都凝聚着他们的才智和心血。我们衷心希望,这套丛书的面世能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这也正是对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最佳回报。  朱咏雷

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编委会主任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

2010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当“变文”在宋初被禁令所消灭时,供佛的庙宇再不能够讲唱故事了。但民间是喜爱这种讲唱的故事的。于是和尚们也便出现于瓦子的讲唱场中了。

弹词为流行于南方诸省的讲唱文学。在福建有所谓“评话”的;在广东,有所谓“木鱼书”的,都可以归到这一类里去。

——《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

此书以较为翔实的文献资料和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对浦东书说的源起、特征、发展脉络,与太保书等其他曲艺的差别,以及艺术特色,进行了颇为清晰的梳理、缕析,并对其在当今的传承、保护,尤其是社区中的活态保护和措施,作了颇为恰当的论析。

此书将禅意、茶馆与浦东说书融为一体,解析了浦东说书源于佛教唱导,一家之言,颇有新意。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陈勤建

一手拿钹一手执竿的说书唱曲艺术是满足城乡底层人民欣赏需求的艺术表演祥式,每逢庙会、节庆更是演出频繁,在当时听书是一种时尚。

浦东说书发挥着寓教于乐、文化娱乐的特性,因果报应、劝人为善、唱英雄说忠良,反映着当时人们的良好愿望,培植了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承。浦东说书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农民在听书中,获得历史、地理、生活,宗教、风俗、人生、道德等各方面知识,丰富活跃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原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曲艺家协会主席 吴宗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6: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