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文的散文,感情淳厚.真切动人。……尤其是他的优秀的文化散文。游目骋怀,上通天地、下接心源,从历史人物的人生命运引发思考,开掘十分深刻,不仅仅现出理性的力量,而且具有着文采与情思。作品深沉大气,寓深刻涵义于形象的描绘中而不着痕迹,又展现了活生生的生活,活生生的情感,充满活力,充满感人的生命力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漂泊与岸(湖湘溯源笔记)/中国地域文化散文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启文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启文的散文,感情淳厚.真切动人。……尤其是他的优秀的文化散文。游目骋怀,上通天地、下接心源,从历史人物的人生命运引发思考,开掘十分深刻,不仅仅现出理性的力量,而且具有着文采与情思。作品深沉大气,寓深刻涵义于形象的描绘中而不着痕迹,又展现了活生生的生活,活生生的情感,充满活力,充满感人的生命力量。 内容推荐 这几年陈启文的散文创作势头正劲,作品涉及的面宽,而且有思索在里面,从中可看出他的心灵空间很大,有内在张力,这在写散文的人是最需要的,但却是许多人都显匮乏的。……对历史的表现如果只是截取片断的复述,只是停留在有限的史料翻晒上,没有思索,没有审视,那么,历史只是历史,甚至什么都不是。历史需要唤醒,需要心灵的烛火照亮。它是过去,也是一种远景,对它的表现最终是要找到通往当下的道路。 目录 引子 走近一条河 上游 梦里潇湘 湘江口 石头里的水 随风远逝 迷濛之山 一个叫月岩的山洞 崖壁上的树影 俯首白云低 水墨里的村庄 天子坟 中游 到中流击水 零陵或永州 狂草的怀素 冷水滩 风流水散的浯溪 白水渔翁 纸上的河流 一条抛锚的古船 石鼓山和回雁峰 一座深邃莫测的迷宫 义源当铺 空余高咏满江山 苍老的风景 白马湖年谱 失重的土地 一支蜡烛,在自己的光焰里睡着了 无处寻觅 从裴休墓到密印寺 山魂 到中流击水 黄家大院 假如时光倒流一百年 下游 望断江湖 从铜官到窑头 一个人从这里走远 山前松柏自春秋 永生之河 境界 三江口 水是一条会漏的路(后记) 试读章节 那是五月的一个雨天,我已经走到了一条河的上游。到处都是滔滔不绝的声音,但看不见河流。 哪里是河的源头呢,我茫然四顾。 出发前,也许更早之前,我就被那个名字迷住了,湘江口。我知道那是一条河流的源头。我从北方的那片大泽一路寻来,路越走越窄。这是通往瑶山的路。在无边无沿的蛮荒之中满眼都是混乱的群山。山是青的。在这山花尽数泯灭的季节,大山呈现出来的只有一个颜色,然而等你走近了,走得很近了才发现,那种苍茫的青色不是树林,而是石头。 为了寻找一条河流的源头而来,然而我已经走不出这无边无际的大山了。或许所有的边地都有一种蛊惑人的魅力,这样的魅力我在远离湘江的湘西也曾感受过,那里到现在还流行着放蛊的传说。那是人类至今无法探悉的最神秘最美丽也最可怕的传说。我不知道,在我置身的这无边无际的湘南边地的瑶山,是否也存在着某种蛊惑人的魅力。现在我确信自己迷路了。哪怕找到一条很小的溪流,我也有一个方向。我听见了水响,我朝着那声音奔去,那清脆的响声又从我的身后传来,而那是我刚刚离开的地方。我疲惫而无奈地转回了原地。远近,依然是深怀诡谲的大山。我疲惫而无奈地转回了原地。 我坐了下来。很快,我的黑夜降临了。 忽然,青色的崖壁亮了一下。我下意识地抬头望去,那是光。后来回想起来,我十分感激那个夜晚竟然黑得那么深。不然我是不会注意到那遥远的一星灯火的。我终于看见了我渴望已久也寻觅已久的东西,我很激动,但又很害怕,那在空无一物的夜空忽然出现的灯火,远远的,你看见了,你会以为那是几千年前的一点火光。然而那已是我生命唯一的指引。我浑身发抖地朝那看上去比另一个世界还要遥远的一点火光走去。慢慢地,我平静下来。在宁静的矮林里头冒出一座吊脚楼的轮廓,老屋四周的树木都长像与天地万物连在一起了。但我还是看见了,这树影和吊脚楼的暗影后边又冒出了更多的灯火,揭示了一个隐秘人间的存在。 就这样,我走进了一个瑶人的山寨,我的眼睛也亮了起来,又看见了树木,溪流,人,又嗅到了热烘烘地扑过来的牲口粪味。 那一刻我感觉就像世界又回来了。 不用我敲门,狗已经把信了。瑶山人听见狗吠就知道有远客上门。一位瑶族大娘用手护着一点儿摇曳的灯光走出来,她替我撵走了狗,然后把半掩的门打得更开了。她没问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她也根本就不问我是干什么的,就向一个陌生人,完全敞开了瑶家的大门。也许,她已经不止一次地接待过我这种没头没脑闯进大山里的不速之客。 外面还在下着雨。大娘生起火,烘着我那被雨淋湿了的衣服。我闻到了那火焰的香味,像是香杉树枝的香味。我湿透了的衣服上,很快升腾起一片水汽。我听见头上有些什么响动。怎么这么多耗子啊?我问。大娘嘘了一声,示意我别吭声,她神神秘秘地告诉我,这些小东西乖得很,它们就躲在房梁上,你说什么,它们都听在心里呢。 P3-4 序言 走近一条河,是无意识的。 那年,我从体制内走出,在突然失去重力之后备感茫然。或许,是因为那时特别渴望有一个方向,我茫然地走近了一条河。没想到往这条河边一走,我竟找到了隐身于一条河谷的另一个我,以及许多后来对于我一生都具有意义的东西。 是的,湘江,这六千多万湖湘儿女的母亲河。她是由三湘——潇湘、蒸湘、漓湘等纷繁的水系交汇而成一条长河。这也是湖南一地被人们称之为三湘大地的原因,——它是根据湘江的三个重要源头命名的。这不仅是地域性文化符号,更是和洞庭湖共同构成的一个重要精神和文化谱系,即湖湘文化。 按照自然地理学上的意义,湘江源出广西境内海洋山西麓,然而一条河流又怎能只有这样一个源头?回首江河发源的青山,就像回溯人类早年的历史,悠远曲折而又纷纭无序。一条河流就是一棵树,比如湘江,那源出湘南岭北的潇水、春陵水、耒水、洣水、汨罗江,还有众多无名的小溪小河小江,无不是湘江的源头。她们是湘江这棵大树繁茂的根系,而洞庭湖就是湘江伸向四周的蓬勃茂盛的树冠。这样你才会觉得地理学是活的。 人类对河流源头的概念是模糊的。要对它进行清理,先必须要有一次精神上的清理。 这里长眠着中华民族的两位人文始祖,炎帝和舜帝…… 这里有怀沙自沉的屈子,长歌当哭的贾生,还有源源不断给这条河流注入精神血液的历史文化名人,韩愈,柳宗元,裴休,寇准,元结,范仲淹,张拭,朱熹…… 这里还有湖湘文化自身孕育出来的蔡伦,周敦颐,王夫之,魏源,王闿运…… 梦里潇湘,水墨潇湘,道州何绍基,永州怀素,长沙欧阳询,湘潭齐白石,还有颜真卿,他们留下了那么多墨迹,这又是一条被墨浸透了的河流 把眼光再拉近一点,一百余年来,她所制造的生命能量,一次一次地把湖湘文化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度,无数湖湘人物开始扮演中国历史的主角,从陶澍、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到谭嗣同、唐才常、黄兴、蔡锷、陈天华、宋教仁、杨度,再到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罗荣桓、贺龙,还有胡耀邦、朱镕基,这无数湖湘儿女中涌现出的一个个璀璨夺目的名字,如泰山北斗,他们都在各自的属于自己的时空充满激情地演出自己。他们创造着中国近现代史,把握着中国的政治军事命脉的走向,甚至每一个时代的信号,都要通过他们的手去显示。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几乎有一大半篇幅是这条河流渲染出来的灿烂篇章。 无论是谁,一旦走近这条河流,他们都将在这里强悍的民风中去掉他们最后的矫情,最终在这无遮无挡的裸露的自然力量中完成自己,同时诞生自己。当屈原的《离骚》和湘楚之地的巫歌被土著们以笨拙的方式混在一起大声歌唱时,湖湘文明的精神内核已经长成。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中国最奇特的文明,地处江南却无江南的柔软灵秀,它是强大的,有着可以与北方对峙的力度,却又完全不是北方的那种硬朗。这两种极端的精神气质,凝聚并交融于同一条河流,同一种文化。它可以忍受一切,就像舜那样抱着悲悯仁慈的念头。它又可以摧毁一切,就像曾国藩一样显现出铁血的宰尽杀绝的狰狞。但它的基本精神是悲观的,这种悲观由太多失败者的情绪郁结而成,它觉得整个世界一直都处在无可救药的状-态,惟有自己可以去拯救,而且是用一种绝望的方式去拯救,绝望的反抗,绝望的杀戮或者自杀。没有哪一种文明会繁殖蔓延出如此复杂的含义,也没有哪一种文明培养蓄积起如此巨大的能量,孤独,高傲,绝对,狂热,又包涵了深深的诡谲。没有它,中华文明里或许就缺少了一种诡丽的格调。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也从来没有哪一条河流像她一样,源源不断地给中华民族带来如此多的惊悚I暗示,还有狂妄。 当杨度眼睁睁地看着倭寇与列强虎视眈眈,把魔爪一次次伸向中国,把一个古老的中央帝国一块块地撕裂,瓜分,那种压抑的悲愤和澎湃的激情如惊涛骇浪撞击胸膛,他一口气写出了荡气回肠的《湖南少年歌》,“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直至发出“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绝望呼号。那时最绝望的是湖南人,最充满激情的也是湖南人。而这一首硬朗、直接、血气逼人的歌,抒发出了湖湘儿女生命中最动人的力量,也让湖湘儿女的热血奔腾了一百年。 也难怪他的恩师王阎运曾出此狂言:“大江东去,不过湘水余波而已。” 谭嗣同也说过:“一鄙一莫或无湘人之踪。” 至今,我们依然感受到他们血脉中涌动的那种与一条河流有关的激情与自豪。 杨度为湖南人写了一首歌,而由他作词一曲《黄河》,也成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凯歌:“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君作铙吹,观我凯旋……” 当你走近这条大河的一刹那,你总忍不住要多看她几眼。 当你凝视她的那一刻,眼前已闪过无数浪花。 春夏之交,大河里又开始涨水。在我沿着这条河一路南行时,洪水的高度已逼近堤坝的高度。在河当中,水已经像山峰一样突出。站在坝上,我已经感觉到了那逼人的凉气,它一经发出便不可抵挡。混浊的河水在阳光下闪烁出灼人的白光。河流变得喧哗而庞大,浩浩荡荡地运行。这样的力量在中国的北方是感受不到的。或许只有在南方,你才能更真切地感觉到,这样的大河,永远漂着一个民族的忧患。你永远不知道这满河满河的水来自哪座青山,哪条小溪。 那时我还不懂得人类和这条大河之间的秘密。而今,当我从一条河流的源头一路走来,我看见,她的深邃、冷峻与风骨,现在大都保存在她的上游水系,她的婉约、清纯与柔美,现在大都保存在她的支流。河流在退化,水土在流失,同时也呼唤人类同河流相处时有更智慧的生存方式。 我自小在大河边长大,后来又一直生活在大江大湖边,深感水是有灵性的,有智慧的,厚德载物的。这么多年来,我写得最多的就是水,她让我的心灵,我的文字,始终保存着湿润。而,现在,我又选择以徒步的方式穿越了这条河,是她,让我完成了人生一次沉重的过渡。从这条河开始,我命定般将要在苦难与焦虑中颠沛往返,却再也没有失去过方向。今天我已年逾不惑,虽然仍在苦撑着度日,但一直拒绝无谓的苟活。 我感到这条河流正通过我的心灵,仍在遥遥地将我送向远方…… 后记 水是一条会漏的路。 我一直在走。身不由己地,被河流带动着的脚步,一个劲儿地走。从潇水源头的湘江口,古老的瑶村,一路走过来,这条河,最终将要把我带向何处? 从最初的毫无目标的漂泊开始,到现在,每天我都在奔向一个明确的目标。 从初夏到深秋,我知道,我已走到了一条河流的尽头,走到洞庭湖三江口,走进了这片水草和芦苇丛生的东洞庭湖湿地。脚下,一条长河仿佛也流累了,但仍有浪花。几滴溅起的水花,长久地停留在空中,许久不愿降落。 我的脑子里不再是一片空白,它现在装满了纷繁丛生的记忆。 又想这条河,上苍怎么就对她如此慷慨?为什么要赐予她如此难以理喻又难以言说的东西?这么多年来,我的思维仿佛一直在过于幽深的地方打转,这也是我写作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作品。严格地说,它不是一部单篇作品的结集,是一条河流成全了它,造就了它,让它成了一部构成了体系的完整的作品。我必须承认,最初,它只是我在这次徒步穿越之旅中随手记下的一些碎片。随后数年,我一直处于生活的动荡与人生的漂泊中,从湘北故乡到湘西的张家界,再到广州,最终,我又回到了这条河流最终注入的洞庭湖畔,重新拿起了一搁十年的笔。仿佛命定,我离不开这条河流和这个大湖。在流逝的岁月中,有很多东西遗失了。包括我三十岁以前的所有日记,——这事对我刺激很大,我后来就再也没写过日记。还有两大本影集,其中大部分是黑白照片,也是我最早的最珍贵的一部分照片。还有许多我早期的藏书。但最珍贵的,我觉得,还是当年随手记下的那些碎片。这一切,我已无法把时间丢失的一切一点点地找回来。这也是一条河流的本质。当一个人走到一条河的尽头时,才会发现许多东西都漏掉了。甚至连自己也漏掉了,至少自身的、原来的很多东西漏掉了。 但岁月,也让我当年的一些模糊的想法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很多事物,也都是我后来慢慢想起来的,重新感受到的。 那早已隐没于河流之下的事物,并不需要回忆,便又开始逐一浮现—— 阳光照亮了远山,旷野,以及存在…… 湘江究竟是在什么地方注入洞庭湖?我不知道,或只是大致知道。她一流入湘阴北境就变得浩淼无边了,分不清哪是河流哪是湖泊了。一个人是无法用肉眼看清一条长河与一个大湖是怎样交汇的,而我那时的感觉又像回到了湘江的源头,四面八方都是滔滔不绝的水声。茫然四顾,又不知道自己是在河岸上,还是已经走上了广袤无边的湖州。我想,一条河既然有不止一个源头,或许也会有各种不同的结束方式吧。 偌大的一条河,又怎么会只在一个地方注入洞庭湖? 忆念中的那个秋天,——秋天的气味越来越浓。乌群在半空中悠悠翻卷,朝四散飘去。我穿行在深至没顶的水草之中,草还是绿的,绿得没个边儿,青蛙脚前腿后的蹦,脚一蹬,就从我眼前跳过去了,有一种新鲜活泼的气息。蛙鸣是我永远都不会厌倦的声音,它鼓舞着那些同自然和谐共鸣的心灵,也不至于让我迷失方向。我朝这浩浩荡荡的蛙鸣声走去,我知道蛙声最灿烂的地方一定就是那个明亮的大湖。 果然是。拨开一片草丛,我看到了湖,那不是河,那是湖,空气清晰得让我可以看见自己的呼吸。一条河真的结束了,你都不知道她是怎样结束的。再往前走一步,就没有土地了。站在这土地与河流的尽头,我感觉到有从湖面上吹来的风,在这样的风中久久伫立,我宛如变成了植物,脚心也正在长出根系。在这生命的奇迹时刻,在如此深邃的宁静中,洋溢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若有似无的东西。那是风,是生命的叶脉中无限地延长了的时间。 许多年后,我写下了一篇题为《仿佛有风》的小说,而最初的灵感,就产生于一条河的尽头和一个大湖的开始。风在水的气息中柔软湿润地扩散,然而它并非来自这个大湖,而是来自十分遥远的某个地方,来自某种神灵或某个禅机。被风吹拂而来的,永远都是充满了神秘的不可知的事物。这使你置身于风中也仍然感觉到它的遥远。仿佛有风,这个独特的、极具原创性的标题,它给人很神秘的一种感觉,或许是一种隐于时间的神秘暗号。一位诗人说,神性只是风中到来的一种声音,在那一刻你必须倾听。 后来有人把我这个标题抄去做了他自费出版的书名,据说是个老实人,居然做了这种欺世盗名的事。对此,我是一笑置之的。但抄袭者不一定理解它的意义。这种独特的感觉无法抄袭。任何在精神上具有原创性的东西都无法抄袭,谁也无法模仿和重复。在这个世界上,你绝对找不到一条相同的河流,甚至一滴相同的水,如果不是这样,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非常的呆板和单调,愚蠢而弱智。 每个人都在经历别人经历过的事,但别人的经历只是别人的,你自己的经历才是你自己的。 我由夏入秋,跨越两个季节,经历了一条河流。数日来,我感到了这条河对我滋养。在一条河的尽头,在秋日清澈的湖水里,我看见了自己的这个变化,我像纸一样苍白的脸上又重新泛出了血色,还多了某种类似信仰的东西。 或许,当一个人走到了一条河的尽头,这条河才会变成他心中的宗教。 人类永远需要这样的一条河流,来拒绝平庸的生活。 这条河是我的,在地图上你找不到她,她在我心中,成为不染尘埃的心境的象征。 2009年2月21日改定于洞庭湖畔 书评(媒体评论) 陈启文的散文,感情淳厚.真切动人。……尤其是他的优秀的文化散文。游目骋怀,上通天地、下接心源,从历史人物的人生命运引发思考,开掘十分深刻,不仅仅现出理性的力量,而且具有着文采与情思。作品深沉大气,寓深刻涵义于形象的描绘中而不着痕迹,又展现了活生生的生活,活生生的情感,充满活力,充满感人的生命力量。 ——甘以雯(《散文海外版》执行主编) 这几年陈启文的散文创作势头正劲,作品涉及的面宽,而且有思索在里面,从中可看出他的心灵空间很大,有内在张力,这在写散文的人是最需要的,但却是许多人都显匮乏的。我被其深深打动。……对历史的表现如果只是截取片断的复述,只是停留在有限的史料翻晒上,没有思索,没有审视,那么,历史只是历史,甚至什么都不是。历史需要唤醒,需要心灵的烛火照亮。它是过去,也是一种远景,对它的表现最终是要找到通往当下的道路。 ——李晓虹(《中国散文年选》主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