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萨特传/诺贝尔奖获奖者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何艳芬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为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萨特的人生经历是20世纪最耀眼的传奇之一。萨特和波伏娃同为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他们是终生的情侣,从未走进婚姻殿堂。

何艳芬编著的《萨特传》通过对萨特的求学经历、奋斗历程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成就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作品语言流畅,故事通俗,并收录了诺贝尔奖委员会对萨特的颁奖辞、萨特的领奖辞、生平、年表、获奖时代背景、获奖当年世界大事记等,具有很好的参考及史料价值。

内容推荐

作为20世纪最富传奇色彩的文学家、哲学家,萨特成为拒绝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举世震惊,舆论哗然。他更关注整个人类文明的命运。

萨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最能引起争议的人物。他被世界进步力量誉为“人类的良心”,同时也遭到不少人的指责、攻击甚至谩骂。有学者说,萨特大概是被人们引述最多而了解最少的人。

何艳芬编著的《萨特传》是一部关于法国著名作家萨特的传记作品。

《萨特传》体例上的创新,作品包括萨特年表、萨特获奖当年大事记、诺贝尔奖获奖辞、授奖辞、获奖时代背景等。

目录

序言

Preface

第一章 阿尔萨斯的童年

 Chapter 1 Childhood in Alsace

 1.父亲之死

 Father's Death

 2.母亲的苦难

 The Suffering of Mother's

 3.外祖父的“神殿”

 Grandfather's “Shrine”

 4.天才入学

 Genius Start to School

 5.继父

 The Stepfather

第二章 学习与探索

 Chapter 2 Learning and Exploration

 1.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Ecole Normale Superieure

 2.亲爱的海狸

 Dear Beaver

 3.哲学与文学的结合

 Combination of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4.去柏林深造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Berlin

 5.三重奏

 Trio Symphony

第三章 战争时期

 Chapter 3 The War Time

 1.选择

 Select

 2.死亡的考验

 The Test of Death

 3.《恶心》

 Nausea

 4.应征入伍

 Enlisted

 5.在战俘营的日子

 The Day of the POW Camp

第四章 介入社会生活

 Chapter 4 Involved in Social Life

 1.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tarian

 2.戏剧和小说

 Drama and the Novel

 3.嫉妒·反抗

 Tealousy and Resist

 4.他人即地狱

 Hell is other People

 5.创办《现代》杂志

 Founder of Modern

 6.迷途

 Stray

第五章 自由之路

 Chapter 5 The Way to Freedom

 1.一部好戏上演

 A Great Show Staged

 2.魔鬼与上帝

 Devil and God

 3.同路人

 Fellow Traveler

 4.匈牙利事件

 The Events of Hungary

 5.哲学巨著问世

 The Advent of Philosophical Masterpiece

 6.拒领诺贝尔文学奖

 To Resist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第六章 造反有理

 Chapter 6 to Rebel is Justified

 1.反对美国侵略越南

 Opposed the U.S. invasion of Vietnam

 2.养女与情人

 Adopted Daughter and Lover

 3.五月风暴

 May Storm

 4.母亲故去

 Mother's Death

第七章 与病魔抗争

 Chapter 7 Struggle with the Disease

 1.疾病折磨

 Illnesses

 2.写不完的福楼拜

 Never Finish the Flaubert

 3.一个埋葬前的复兴

 A Revival before the Bury

 4.放纵的爱

 Tndulgent Love

 5.陨落的明星

 The Fallen Star

附录

 Appendix

 萨特生平

 Jean Paul Sartre's Life

 拒领诺贝尔奖的声明

 The Statement of Refused to Collar the Nobel Prize

 获奖时代背景

 Award-winning Background

 萨特年表

 Chronology of Jean Paul Sartre

 获奖当年世界大事记

 World Events in the Year of Award-winning

试读章节

1.父亲之死

死亡的本义恰恰是:

它总是能够提前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某个日子里

突然出现在那些等待着它的人们面前。

——《存在与虚无》

1904年,一名年轻的海军军官,在诺曼底北端的军港,认识了一位来自东部阿尔萨斯地区的美丽姑娘。这位迷人的姑娘叫安·玛丽·斯威哲。

这位海军军官,是法国西南部佩里柯地区迪维叶镇上一名乡村医生的长子,他长着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神中透出一股淳朴的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心生一股信任的力量。他热衷航海,很早就决心投考海军军官学校,后来他真的如愿以偿了。

这位海军军官名叫让·巴蒂斯特·萨特,由于参加了交趾支那的战争,他看起来已经被折磨得非常虚弱,他与玛丽相遇后,两人立即就坠入了爱河。

很快,这两位热恋中的年轻人,就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并在不久之后,生下了一名男婴,他们兴高采烈地为儿子取名为让·保罗·萨特。

就在生下萨特不久后,父亲让·巴蒂斯特·萨特,就得了严重的肠热病。病一发作,总是伴随着不断的高烧。对此,一家人手忙脚乱,忧心忡忡,病痛折磨了他一段时间。玛丽一边照顾幼小的孩子,一边细心照料病情不断恶化的丈夫。

没过多久,让·巴蒂斯特奄奄一息,眼看就不行了,家人立即把他护送回了家乡。在离迪维叶镇不远的一所小房舍里,他度过了生命最后的时光,而他的乡村医生老爸,也在这段时间里经常来看望他。

死神终于要来临了,这是一些多么令人绝望的晚上啊,一个又一个无眠的夜晚,折磨着这位脆弱、身心疲惫的妻子,让她变得如此憔悴,她的奶干了。

而小萨特呢,仿佛和父亲之间有某种感应似的,在父亲患病的这段时间里,小萨特也同时患有肠炎和发烧。看呀,家里的这两个男子汉,似乎每天都比着看谁病得更凶猛些。

小萨特因为这场病也差点断送了小小的性命。噢,可怜玛丽,那时才刚刚二十几岁呢,如此年轻,命运就让她面临双重的打击,她既没有经验,也没有人能够给她安慰和指点,她就在两个将死的人中间,承受着一种难以想象的折磨。

不过很快,玛丽就在疾病和死亡中,找到了一点命运的真理。她对儿子关怀备至,总要亲自给孩子喂奶,而且喂得很久。但是因为疾病,小萨特生下来九个月之后,就被强行断奶了,接着,因为高烧,还引起脑子迟钝,这个小生命一头就栽进了这个混沌的、迷糊不清的世界中。噢,这是一个充满单纯的幻觉,粗野的偶像的世界。

到了1906年9月17日,所有的一切,都无可挽回了,让·巴蒂斯特在妻子的痛心中黯然逝去。这时,玛丽仿佛从一个噩梦中醒了过来,她那充满痛苦的心,找到了另一个依托,那就是小萨特的病被治好了。

让·巴蒂斯特的死,可以说是萨特一生中的大事,因为它从此给母亲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却给了萨特最大的自由。

对萨特来说,没有父亲的成长,伤痛是如此深刻,在他年幼的心灵上,无疑笼罩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感。对他日后性格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短命的父亲的家系中,萨特的祖母是佩里柯地区一位没落房产业主的女儿,祖父和这位破落户的女儿结婚后才发现,祖母的娘家原来一贫如洗。于是,萨特的祖父,认为有一种上当的感觉,并且感到,自己一生受到了很大的侮辱。  于是,在婚后漫长的四十年中,祖父始终耿耿于怀,从不给妻子过多的温存,哪怕一句充满爱意的话。

平常,祖父和祖母很少用语言好好沟通,在饭桌上,也常常只用手势表达所需。平日里,这位乡村医生几乎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来麻痹生活的不愉快。他每天提着药箱,辗转在附近的地区,为附近的居民尽心治病。

当萨特那可怜的祖母去世时,这位犟脾气的老头,还只管自己的妻子叫“我的房客”。无疑,这种没有爱、冷酷的婚姻,在萨特心中引起了很大的不满和影响。

在萨特出生的那个时候,法国及西欧的历史发展,实际上已经不是人们主观意志上能够转移的一个大的客观环境。在这个萨特将要成长的时代,充满了危机、反抗、混乱、悲观消极、革命、战争、文学的活跃、生命的挣扎等多种复杂的因素,它们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流进了这个属于他们的时代中。

萨特的成长,注定被放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中,他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行动,穿流在时代人群中,在他看来,这个时代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由驰骋的时代,许多与萨特一样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正好利用这个无产阶级与大资产阶级搏斗的空隙,迅速占领和发展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科学、哲学等领域。在萨特看来,这是从事精神创造的一个大好时机。

后来,萨特谈到父亲对自己的切身影响,用萨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被抛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境况中”。

除此,萨特还在父亲那里继承了他留下来的两本书。一本是勒当泰克写的《论科学的未来》,另一本是《通过绝对唯心主义走向实证主义》,韦伯著。

萨特对朋友说到这两本书时,一脸的平静,毫无感情地说:“我把它们都卖掉了,如今,这位死者和我的关系,仅仅就是这样淡薄。”

接着,他还冷淡地说:“世界上没有好父亲,这是一个规律。父亲的早早死去,实际上给我提供了独占母亲的一个条件,母亲对我倾注了全部的爱,同时赐予了我一种模糊不清的恋母情结。让我没有出现超我意识,也让我没有侵占性。我的母亲完全属于我的,没有人对我的自然的占有行为表示过异议。因此,使我无视仇恨与暴力,上天没有教会我妒忌。我的父亲要是活着,他一定会用全力来压迫我,不把我压垮,就决不会罢休。幸亏他短命早死了。”

其实,成年后的萨特,在他的精神世界中,他一直强调没有“超我”这个东西。因为他没有机会感受到关于“父权”的权威的压迫。因为往往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总是扮演实施道德原则的角色,既然父亲早死,那么萨特就自以为,这也许是一种好处,至少,可以免除父权的巨大压力。

可是,在萨特日后的成长中,社会迟早也会教会他这些的。

P2-5

序言

他人即地狱

几个世纪以来,在法国的作家中,我们都会发现这么一些出类拔萃的天才。18世纪,出了一个卢梭;19世纪,出了雨果;20世纪,轰动文坛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巴黎人,名叫萨特。萨特被人们视为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学说对整个欧美思想文化界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属于里程碑式的人物。

由于萨特幼年丧父,他的童年是与教德语的外祖父一起度过的,外祖父对萨特的教育倾注了很多的精力,让萨特从小就培养了不俗的文学品位,为他日后的文学素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加上萨特是一个天分极高的人,并且工作非常勤奋,总是锲而不舍。据说在他写作或阅读时,总是坐在一张硬的椅子上,从不坐有扶手的安乐椅,也不会半躺在床上看书。甚至,他为了获得写作的灵感,还服用大量的迷幻药剂。

在34岁时,他就写就了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恶心》。这部小说总结和体现了萨特这段时期的生活和思想,他关注人类在失去上帝的庇佑后,在宇宙中所处的荒诞境地。然而,人们发现个人的存在,并没有深刻的理由,或某些超验的意义。人们发现:人,只是被偶然抛入到这个世界中的。这就是萨特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然而,又有谁,能够永远去直面孤独,谁人能够在荒谬的体验中度其一生?即使是主人公洛根丁也不能够,小说中,他也在与现实进行搏斗。这是萨特对一个被宰制的外部世界的荒谬和恶心感的呼喊,他关于自由的独特哲学见解、“他人即地狱”、“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有力呼声,对当时的年轻知识分子来说,具有非凡的魅力。

随着思想的日渐成熟,萨特卷入了各种路线的文化争端与政治斗争中,他凭借着自己的声望与才华,在具体的事件与极左思潮中,全身心“介入”其中。对命运,他很早就看透了真相,他认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但我们又不必耽迷于此。萨特自有他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存在先于本质”。自从频繁加入了关于正义的社会活动后,他便身体力行做一个主动积极的人,并且不断地选择:是做英雄,还是做懦夫;他还不断地行动:为个人所作的选择,承担责任和后果,因为人,就是被自己如此造就的。借此,萨特早就注定了要进入“不朽者”的伟大行列。

在萨特一生中,有另一个战场,那就是女人。萨特与他一起走过来的同学西蒙·波伏娃,结成终身的情侣。他们一生都没有结婚,然而,彼此早已成为精神依靠,超越了一纸婚姻形式。萨特对爱的理解,无疑,让人们在感性世界里,又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爱是统一万物的原则吗?他说:“我与女人的关系一直很好,因为狭义的性关系更容易使主观和客观一起被给与与一个女人的关系。即便你不和她睡觉,也比与一个男人的关系要丰富——如果你和她睡过觉,或者你本可以这样做,那么你与她的关系,就更丰富了。首先有一种语汇,不是语言,而是手和肢体的语汇,面部表情的语汇。至于狭义的性语汇,我且不说。我说语言本身,当你处于一种爱情关系中,并使用它的时候,它便发自内心最深处,发自性器官,这种交融,使我们自己整个人都交出来了。”

海德格尔说: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不是认识世界,也不是改造世界,而是“人在世存在”。也就是说,首先,人是这个世界上的一个确凿无疑的存在者。那么,人究竟是何种存在者呢?海德格尔说,人都是孤独存在的;海德格尔特地用了“畏死”来告诉大家,人们在畏惧死亡的时候,就会深切地体会到,人们的存在都是自己的事,谁也替代不了谁,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自由的。

萨特便是从这里接着阐述下去的:人到底怎样存在,这都是人自己选择的结果。人首先是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然后,人自由的选择、人的行为,就决定了人的本质,所以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  如此说来,人的本质,就是个人自由选择的一个结果,又或者说,就应该是自由选择的结果。然而,萨特认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身不由己,这个阻碍就是——“他人”的目光。“他人”的目光是可怕的,它肆无忌惮地干预我的各种选择,让我在选择的时候,变得犹豫不决,甚至,还让我作出违背自己希望的选择。

于是,在戏剧《密室》,萨特让他的男主人公处于此种境况中,至此,让他在全剧结尾处发出感慨:“他人即地狱!”也就是说,自我被异化成为“他者”,丧失自我,即为“地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2: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