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出纯真年代(重建美国与世界的信任)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作者 (新加坡)纪梭·马布巴尼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世界历史上,美国的出现是一大奇观。因为它只用了两百多年的时间,就从英国的一个殖民地变成了一个全球超级大国。对这一“美国现象”,世界上不少有识之士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与思考。

美国与世界的关系,成了一个大课题。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新加坡前驻联合国大使、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纪梭·马布巴尼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走出纯真年代》一书,就是他对美国与世界的关系长期思考的结果。此书用英文写就,在美国出版,并引起了美国知识界和企业界一批精英人士的重视。在亚洲人士中,能做成这样一件事的人还并不多。

内容推荐

很多美国人内心深处都明白,美国与世界的关系出了问题。但这一问题的成因他们却不是很明白。《走出纯真年代》一书深入透彻地探讨并揭示了美国与世界的复杂关系,以及大多数美国人没有注意到的惊人的变化。

一个奇怪的悖论是,美国为改变世界所做的工作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然而它却是为应对被自己所改变了的世界准备得最差的国家之一。美国无意间进入到地球上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之中。美国把美国梦与世人分享,从而让几十亿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美国不愿重犯欧洲殖民者的错误,它解放了几亿人,从而也积累下了巨大的好感之源。可悲的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从世界事务中抽身,对别人的痛苦表现得漠不关心,并无意间疏远了很多人。

在本书中,作者既解释了全球对美国的迷恋和幻灭,也指出了美国要想挽救这一局势还能做些什么。作者认为,美国力量仍然是全球唯一最具影响力的力量,若加以精明的使用和管理,它既能使世界变得更好,也能维护美国的长远利益。

目录

致谢

导论

第一章 美国是如何惠泽世界的

第二章 美国是如何祸害世界的

第三章 美国与伊斯兰

第四章 美国与中国

第五章 美国力量的本质

第六章 美国力量的管

第七章 走向未来之路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所有伟大的领袖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愿意毫不迟疑地去面对他们那个时代其所领导下的民众的热切期望。这就是领导艺术的真谛,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

我有幸能长期深入地体验了美国社会。我的妻子安妮是一位出生在新泽西州的爱尔兰裔美国人。2003年的感恩节,安妮的娘家人聚集在我们纽约的家中,这已经是连续第六年这样做了。包括安妮的娘家人、朋友以及我们的三个孩子的十一位美国亲表兄弟姐妹在内,共计有三十八个人参加了这次聚会。每当我想起美国社会的那些优秀品质,我就会想到这些感恩节的夜晚。我认为,美国能在其民众间建立起如此温暖而又相互关爱的社区,它该是一个多么神圣的社会。美国的个人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大方,在其他社会的人群中间是罕有与之匹敌的。

我同样还有幸长期深入地体验了其他类型的社会。我人生中最大的幸事之一大概就是我亲身经历了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席卷全球的很多重要的政治与文化思潮。我出生在新加坡的一个贫穷的家庭,当时新加坡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我生长在一个印度裔家庭里,左邻右舍住着的是穆斯林,而新加坡社会的主体是华人。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我领悟到了西方的强势地位,这一强势地位影响了近几个世纪以来的历史进程。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也赞赏印度人、穆斯林和华人,他们加起来占到了世界总人口的半数以上。我所生活的环境为我提供了一个独特立足点,使我得以由此来观察这个如此快速变化着的世界。

我成长的时代正是美国全球优势地位不断增强的时代,因而我还经历并懂得了美国对世界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尽管美国并没有刻意去这么做,但实际上它已经深入到我们这个星球上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美国领导人把美国说成是“山巅之城”,他们把美国看作是一种象征,一种从遥远的地方为人们提供精神鼓励的象征。然而,由美国带动的科技进步所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原本意义上的距离消失了。美国开始直接进入所有人的生活。

与其他美国专栏作家相比,《纽约时报》的汤姆·弗里德曼在向美国民众解释不断变化的世界方面所做的工作可能是最多的,他曾试着用800个单词写下了一篇名为《万物之理》(A Theory of Everything)的文章。他在该文中写道:“一位巴基斯坦外交官曾对我说,美国的力量、文化和应如何组织社会的经济理念变得如此突出(这种突出地位因全球化而被放大),以至于美国对我们这个星球上民众生活的影响开始‘超出了其政府的影响’。——是的,我们开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这种影响超过了他们政府的影响。”

美国对60亿地球居民所做的远不止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而已,它还主导着一个国际秩序。对于这一秩序,每个国家和地区除了遵从之外别无他途。美国做出决定,世界其他国家随之进行调整。我还没有遇到一位渴望主宰世界的美国人。这是一种优秀品质。不幸的是这一优秀品质被同样悲惨的现实冲销掉了,这一现实就是很少有美国人能明白美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主宰着世界。这是造成国际误解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为改变世界所做的工作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然而,自相矛盾的是,它却是为应对被自己所改变了的世界做准备工作做得最差的国家之一。

21世纪的进程如何发展将取决于美国与世界构建什么样的关系。美国历史上最初的两个世纪给世界带来的是希望。美国几乎一直都是一个温和的大国(大概只有在拉丁美洲例外)。美国通过其思想、价值观和管理体系征服了世界,而不是像人们通常所想象的那样,通过武力征服了世界。美国是“山巅之城”,其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历史、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爆炸性经济增长。因而,所有美国人就会很自然地认为:可以为21世纪开出一个简单的处方,那就是让我们拥有更多相同的东西。  本书的目的是要提出这样的建议,即听任旧有的思维模式一成不变地发展下去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对美国来说不是,对世界来说也不是。如果我们21世纪还在沿用19或20世纪的思维方式的话,我们将不可避免地陷入麻烦之中。我们正步人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我们必须自觉地摒弃旧的思维方式,并准备好新的思维路线图。

本书所讨论的内容涉及未来40年,而不是未来4年。4年只是美国一届政府任期的时限。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既应该看到水面的泡沫,也应该体察到水下的潜流。而绝大多数的政客在多数时间里所关注的是泡沫。他们的首要目标是谋求连选连任,而不是为其选民的子孙操心。所以,对处理那些将根本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更深层次的潜流,存在着结构性偏见。

一个简单的现象可以说明美国通过怎样的戏剧性方式改变了世界。当全球化还没有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时,人类分别乘坐在不同的航船上。我们有时候也会相互间联系起来,但是,我们的命运主要还是取决于我们航船内部的力量。今天,全球化的结果是,我们不再分别乘坐不同的航船,我们全都乘坐在了同一条我们称之为“地球飞船”(Spaceship Earth)的航船上。

这不是一个抽象的比喻,这是对我们这个世界现状的真实描述。越来越多的情况是,发生在地球某一角落的事情几乎立刻就影响到地球的另一端。1997年7月肇始于泰国曼谷的亚洲金融危机很快就通过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俄罗斯和巴西传到美洲海岸。发生在中国南部一个村庄的“非典”(SARS)病毒传到香港,而后又几乎同时从香港传到地球的两端——新加坡和多伦多。美国侥幸躲过了“非典”。但是,对美国读者来说最好的例证是“9·11”事件,在阿富汗的一个偏僻村庄里策划的阴谋毁掉了纽约市的世界贸易中心大楼。美国与阿富汗也航行在同一条船上。P1-4

序言

在世界历史上,美国的出现是一大奇观。因为它只用了两百多年的时间,就从英国的一个殖民地变成了一个全球超级大国。对这一“美国现象”,世界上不少有识之士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与思考。

1831年,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赴美国考察。4年以后,他发表了《论美国的民主》一书。此书一问世就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仅法文版就出了17版,还有英、德、俄、荷兰、匈牙利、意大利、丹麦、西班牙、瑞典、塞尔维亚等多种欧洲文字译本。日本明治维新后,这本书也很快被翻译介绍。《论美国的民主》主要是总结欧洲思想的美国实践。美国的立国与它的发展的确是世界历史在基督教世界中的一段加速和升华。

1888年,另一位欧洲人也对美国进行了考察并写就《美国旅行印象》一文,他就是恩格斯。他这样写道:“这个新世界是由现代的人们根据现代的、实际的、合理的原则在处女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他们这个前进最快的民族(the most go ahead nation),对于每一个新的改进方案,会纯粹从它的实际利益出发马上进行试验,这个方案一旦被认为是好的,差不多第二天就会立即付诸实行。在美国,一切都应该是新的,一切都应该是合理的,一切都应该是实际的,因此,一切都跟我们不同。”

托克维尔与恩格斯这两位欧洲思想家在实地考察美国时主要看到的是19世纪中期与中后期的美国实践。19世纪初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后被称作“门罗主义”)时,是将美国与旧欧洲作一个切割。在19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的重点还是发展自己。所以托克维尔与恩格斯所着力介绍的,还是美国本身的“治国之道”,而不是美国与世界的关系。

19世纪末的一场美西战争,是美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当时,整个世界被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欧洲列强带进了帝国主义时代。美国在自己内部的争争吵吵之中,竞在和西班牙的一场战争中成了赢家。可以这样说,美国是在对世界很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成为对世界越来越有影响的一员。世界时势奠定了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但是在美国人看来,这是“命运天定”。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是上帝的子民。美国人的创新精神与他们的宗教精神紧密相连。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了国际政治经济的全球舞台上的一个主角。它有许多创意,也将其中一些变成了现实。踌躇满志的美国人要继续“一往无前”。待到与前苏联的冷战结束,美国人的自信达到了顶点。“9·11”悲剧的发生,是美国人始料未及的。

美国与世界的关系,成了一个大课题。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新加坡前驻联合国大使、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纪梭·马布巴尼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走出纯真年代》一书,就是他对美国与世界的关系长期思考的结果。此书用英文写就,在美国出版,并引起了美国知识界和企业界一批精英人士的重视。在亚洲人士中,能做成这样一件事的人还并不多。

对于正在全力投入和谐社会建设的当代中国人来说,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是一件牵动全局的大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了解乃至研究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中美交往的日益深入,中国人用美国人能倾听的话语来阐述世界的著作也必然会出现。对此,我们要有自信。在中国人的传统精神资源中,包容是一种很独特的品格。中国人看美国,不是局限地看,而是要了解整个世界并思考人类的未来。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在夏威夷写下如下文字:“余乡人也,9岁后始游他县,17岁后始游他省,了无大志,懵懵然不知有天下事。曾几何时,为19世纪世界大风潮之势力所颠簸,所冲击,所驱遣,使我不得不为国人焉,不得不为世界人焉。”旧语新说,我们还是能从中得到启示。

袁明

2008年3月8日

后记

自从美国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十年以来,有关美国研究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本书在这众多的著述中却有其非同寻常之处。这是因为作者纪梭·马布巴尼不仅是一位学者,还是一位国际活动家。他生长在东方而又长期生活在西方,对东西方社会与文化都有很深的了解和把握。所有这些使其能够在自身丰富经历的基础上,从独特的视角审视美国。他在本书中深入透彻地分析了美国与世界的关系,尤其是美国与伊斯兰和与中国的关系,提醒美国应该审慎地处理好这些关系。他还分析了美国巨大力量对世界的影响,指出只要能加以恰当管理,美国力量在2l世纪仍将是稳定世界的重要因素。

翻译这样一位大家的作品对译者来说是一大挑战,这一挑战从本书的英文书名曰Beyond the Age of Innocence中就可见一斑。“innocence”一词含义很多,而作者在本书中正是利用了该词的多义性来说明:美国怀着帮助世人的“纯真”情怀为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因而对自己“无辜”遭怨恨乃至袭击感到不解;作者揭示了美国人对自己如何祸害世界以及美国力量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却“懵懂”无知;作者适时地奉劝美国走出这种“懵懂”状态,重建其与世界之间的互信。汉语中没有一个恰当的对应词来表达这多种含义,只好根据全书的主题选择较为贴近的含义来翻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对本书的翻译提出了许多独到的意见和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的王林聪博士通读了本书译稿,更正了其中一些有关伊斯兰教与中亚人名、地名及其他术语的误译,弥补了译者这方面知识的不足。特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书中若有翻译不当之处,则是译者能力不逮或理解有误所致,完全由译者负责。

李韬

2007年10月于大兴丽园东里

书评(媒体评论)

有时候需要由外国人来全面观察一个国家。纪梭·马布巴尼是一位曾经生活在美国并且热爱美国的新加坡人。在本书中,他写出了自己对美国及其所在的新世界的希望与担忧。无论是从现实主义还是从理想主义来看,这都是一次值得称赞的尝试。美国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朋友,世界也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思想。

——法里德·扎卡里亚,《自由的未来》作者

这是一部由了解并热爱美国的人所写的作品,非常个性化且富有思想性,值得一读。鉴于作者的世界主义背景,他既可以从外部也可以从内部来观察这个国家。本书还是一个警戒性的故事,一个应当重视美国的领导地位的故事。在本书中,纪梭·马布巴尼适时地警告美国:它不能特立独行,它只有同其他与其有着共同观点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携手同行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的。这是对文化上理解的诉求、对理性领导的诉求,尤其是对智慧的诉求。关注这种诉求是有益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作者

纪梭·马布巴尼就美国力量对世界的影响,包括好的影响与坏的影响,提出了一个有吸引力、有说服力、有洞察力的观点。其个人的阅历又丰富了这一观点。对那些想要知道美国必须怎么做才能把世界变得对美国人、对其他所有人都更加美好的人来说,首先是对美国人来说,此书是必读之书。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我们是谁》作者

《走出纯真年代》是一本既令人不安又极富有挑战性的书,提出了一个对未来几十年都极为重要的问题:美国在其最初的两百年里借助思想的力量而非军事的力量为人类福祉作出了如此大的贡献,那么它最终能否避免过去曾导致帝国灭亡的那种狂妄与自大?纪梭显然是希望美国能够重塑世界所急需的建设性的领导意识。与此同时,他毫不怀疑这种愿望需要一种对全球利益的敏感性,这一敏感性得来不易。

——保罗·沃尔克,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经济政策名誉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1: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