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的历史(第13卷诉讼法卷1981年-2011年)(精)/华东政法大学建校六十周年法学创刊五十六周年文丛》编著者杜志淳。
华东政法大学成立于1952年。虽历经“两落三起”,但华政人奋发有为,将单一的法科院校建设成以法学为主,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现有在校本科生12000多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4000多人,成教生近10000人,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法学》月刊创刊于1956年,是华东政法大学主办的法学刊物,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刊最早的两种法学期刊之一,以其特有的方式和风格见证了中国法学和华东政法大学的发展过程,可谓辛苦遭逢,矢志不渝。
60年一甲子。艰难困苦,玉汝以成。站在新的起点,学校正大力推进内涵建设,全面提高科研和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式、开放性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华东政法大学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谨以此文集纪念建校60周年!
谨以此文集纪念《法学》创刊56周年!
刑事诉讼法学
1982年
严格掌握逮捕人犯的条件/任大钦5
1983年
据理辩护不是抗拒/陈建国 方成志11
1985年
刑事被告人在侦查阶段可委托律师辩护的建议/杜建人15
刑事上诉案不宜采取书面审的方式/邱国庆17
1987年
论改革免于起诉制度/汪纲翔23
1990年
“未审先判”必须克服/熊继前29
1993年
我国刑事诉讼中退查制度的完善/叶青王强35
强制医疗诉讼程序初探/刘文39
1997年
检察官该不该起立——对庭审仪式的一种思考/龙宗智47
异哉所谓检察官起立问题者——与龙宗智先生商榷/贺卫方51
无罪推定在新中国的命运——建国以来法学界重大事件研究(二)/黄道铁犁57
1998年
论批捕权的优化配置/郝银钟63
1999年
对两审终审制的反思——从刑事诉讼角度的分析/陈瑞华71
2000年
批捕权的法理与法理化的批捕权——再谈批捕权的优化配置及检察体制改革兼答刘国媛同志/郝银钟87
从“流水作业”走向“以裁判为中心”——对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一种思考/陈瑞华94
2001年
从认识论走向价值论——证据法理论基础的反思与重构/陈瑞华109
被害人作为公诉案件诉讼当事人制度评析/龙宗智123
2003年
刑诉中非法证据排除问题研究/陈瑞华135
辩诉交易应当缓行/易延友149
2004年
为辩护权辩护 ——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辩护权/陈兴良159
评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若干新论——与陈光中等教授商榷/陆锦碧183
刑事诉讼排除规则适用中的证明责任问题/陈瑞华197
监听问题立法研究/李明208
羁押启动权与决定权配置的比较分析/陈卫东 陆而启 223
2005年
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技术问题/陈瑞华239
刑事诉讼目的双重论之反思与重构/郝银钟256
2006年
法院成为刑事诉讼被告引发的思考/秦前红269
2007年
死刑核准制度中的法治问题/周永坤279
公捕大会应依法禁止/申君贵 臧艳华287
从周正毅案管辖冲突看区际刑诉移管制度之构建/黄风彭胜娟295
刑事非法证据排除的宪政之维——以中国宪法文本为基点的思考/秦策304
2008年
我国纪检监察机关获取之人证的证据能力问题/廖耘平323
【栏目】当今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刑事程序法——论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再次修改(专论)339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若干问题之展望/陈光中340
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论要/卞建林354
定罪与量刑的程序分离——中国刑事审判制度改革的另一种
思路/陈瑞华361
2009年
中国道路与全球价值:刑事诉讼制度三十年/左卫民379
2010年
李庄案法理研判——主要从证据学的角度/龙宗智399
我国司法鉴定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系统思考/霍宪丹414
鉴定人与专家证人制度的冲突及其解决——评最高院有关专家证人的相关答复/郭 华430
2011年
对我国国家级鉴定机构功能及意义的追问与反省——评我国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的遴选/郭 华443
完善刑事再审程序若干问题的探讨/江必新453
【栏目】《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的若干问题
研究(一)470
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定位问题之探讨——对《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司法机
关”规定之商榷/陈光中470
秘密搜查制度批判/万毅480
民事诉讼法学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