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空穴来风(中国历史中的造谣往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何木风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乱世出谣言”已经成为一种定律而被我们所熟知。这就是产生谣言的许多途径中的一条。乱世时,百姓都希望早脱苦海,所以,这个“早脱苦海”的信息是人们所等待的,它满足人们或是盼望或是恐惧的心理,或符合人们多多少少已意识到的预感。于是,谣言就诞生了……

内容推荐

造谣无非是通过一些谎言的传播来达到造谣者的个人目的。

中国古人之间的斗争就从来没有离开过谣言这一武器。谣言往往都是一个新闻,新闻的特点就是引发议论的。

一些专家胡说的话也被人传播,因为“专家”被认为是“事实”的代名词。只不过有些人是为了说服别人;有些人则是为了解放自己,抒发一下心中的不愤;另外一些传谣的人纯粹就是为了说而说了,在聊天中,不知不觉地,谣言就如同精神癌症一样,一发不可收拾。

我们之所以喜欢传播谣言,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创造者,因为人人都喜欢创造。

目录

第一章 曾参杀人——探秘消息小道

 1、逃跑的母亲

 2、市上有老虎

 3、被鬼撞的周宣王

第二章 天上人间的谣传——始皇帝时代的空穴来风

 1、谁在造谣

 2、被误会的谣言

 3、东南有天子气

第三章 鱼与狐狸——起事者谣言大风潮

 1、造谣鼻祖

 2、以宗教的名义

 3、谣言攻防战

第四章 是捣鬼,还是神的旨意——帝王的谣言门

 1、帝王正身谣言大排行

 2、天书飞来

 3、造谣与反造谣

第五章 众生的谗诬诓诈——作为武器的谣言

 1、周公恐惧流言日

 2、与流言交手

 3、炮制谣言的高手

第六章 雍正十大罪——谣言止于什么?

 1、曾静案

 2、辟谣之路漫漫长

 3、真正的谣言

第七章 谁说谁剪谁的辫子——乾隆年间“剪辫”谣言大恐慌

 1、石匠·和尚·辫子

 2、1876年的剪辫谣言

 3、群众不善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

第八章 寻找替罪羊——反教运动时期的大谣言

 1、从天津教案说起

 2、谣言的世界

 3、谣言盛宴

试读章节

逃跑的母亲

孔子的高徒曾参有一段时间和母亲住在费地,此地有一人和曾参同名,某一日杀了人,被当场活捉。消息传开后,大家纷纷跑到曾参家探悉究竟。巧的是,曾参不在家。第一个来到曾家的人就神色异常,对曾母说,“你儿子在街上杀了人。”曾母正在织布,听了这话,表情平静,回道:“我儿子不会杀人的。”

来人皱眉而走,第二人又来,神色恐慌,说,“你儿子在街上杀了人,已经被捉住,可能要连累你。”曾母继续着手里的活,回道:“我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

不久,第三个人来到,大叫着,“你儿子在街上杀了人,官差正在审问他,家中还有什么人,你还不快点走!”

曾母停了手中的活,但还是毫无底气地回了一句: “我儿子不会杀人吧。”

第四个人来到,消息已经成了:“你儿子杀了人,官员已经在来的路上了。”曾母想都不想,转身冲进屋,从后窗户跳出去逃跑了。

不过,曾母逃跑后不久,就得知了事实真相,回到家中,又安心织她的布去了。

这个故事明确记载在《战国策》中,后来演成一个成语叫“曾参杀人”,寓意为聪明的人应该根据确切的事实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问题,而不要轻易地去相信一些流言。

曾参是孔门子弟,提倡每个人一日之内都要三省己身,以品行端庄著称。曾母有“妇德”,对儿子信任有加,却在几次听到“曾参杀人”的谣言后逃跑,这足以说明谣言的可怕。曾母之所以会逃跑,是因为当时有“株连”法,一人犯法,家人同罪。所以,曾母必须要跑。

那么,曾母为什么会相信曾参杀人这一谣言呢?

如你所知,曾参品行端正,孝顺父母,按儒家思想,一个孝顺的儿子是不会做违法乱纪之事的(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可曾母居然不用分析的眼光看问题,最终真的就相信了曾参杀了人。

我们回到故事中,来看第一个传播谣言的人。他并没有故意造谣的心思,他可能的确听到了曾参杀人这一消息。但他并没有仔细去察看这个消息的可靠性,依他所有的知识(他知道有个人叫曾参)立即将这一消息传给了曾母。曾母不听,他又传递给第二个人。第二个传播者来到曾母面前,传播这一消息时,为了让曾母相信,他删减并强化了一件事:曾参已经被活捉。第三个传播者来的时候,消息再次被强化:官员正在审问。而第四个传播者带来的谣言却是经过再次删减与强化:官员正在来捉曾母的路上。

你可以知道,曾母为什么要相信了。首先,消息是被无数人传递来的,其次,消息越到最后,被强化的部分就越显得真实与紧迫。

制造谣言的人为了让人相信他所传递的信息不是谣言,会千方百计地用各种信息来说服对方,所以,传播者是谣言的维护者,他们很少持中立态度。就仿佛是一个人声泪俱下地劝你不要做傻事,你肯定会被其“真诚”所打动,而一旦这种人多起来,你的情绪就会被其同化,产生共鸣,由此,你会倾向于他的行为与言语。所以,这就是曾母为什么要相信谣言的根本原因。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谣言产生于何时,已无据可查。不过,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故事大抵得知端倪。

这个故事可能发生在尧舜时代,或者是更早的洪荒时期。一位部落首领早上起来去外面呼吸新鲜空气,突然见到一人飞奔而至,对他说,外面传了一件事,沸沸扬扬,说是上帝要惩罚人间。这位首领立即跟此人去信息发源地,刚出门没多久不久,就被他的部落民围住,说有许多青蛙和蛇纷纷从洞里跑出来,横行大道,无所顾及。这很明显是上帝派到人间来警示帝王大难来临的。部落首领对青蛙和蛇横行大道是深信不疑的,因为他们就住在原始森林里,有时候他的门缝里就能挤进几条蛇来,老虎、狮子常常在他门口打盹。这种事情在他看来,确切地说,在他们这群人看来,都已经是习以为常了。所以,他让大家不必担忧,在视察了那些蛇与青蛙后,他做了个解释,这些动物可能是去参加他们首领的庆祝日。

人们的情绪渐渐稳定,首领就问,是谁先传言的上帝来惩罚我们的话?

那个时候的人都非常诚实,一指二,二指三,三指四……首领顺着大家的手指想顺藤摸瓜,可是在顺藤许久后,他发现,这是一个圆。许多人都被指了两遍以上。

首领最后也没有找到谁是第一个放出这个谣言的人,而让他不得不正视的是,谣言的确存在。

这个故事至少给了我们三个启示。第一,谣言是群体的传播行为,个体无法支撑起谣言这个概念:第二,想要找出第一个造谣者,纯粹是痴心妄想;第三,一些谣言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们有求真欲望。

在今天,如果我们知道大批青蛙和蛇,或者是老鼠敢光明正大地跑到街上不惧人类,那很可能是地震的前兆。而那个时候的人们不知道这种知识,但他们又非常想知道,这些动物为什么这么大胆,不肯沉默又非常想求真的他们就炮制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个想法经过众人的口口相传,在传递过程中,对信息删减与强化,由此就成了谣言。

未有信史之前,谣言多如牛毛。这当然是人类“求真”的心思在作怪,于是,产生了无数神话,无数传说以及无数妖魔鬼怪。

从谣言的本体而论,这些谣言大都是传递者无心而为之的,他们没有一定的目的。但是,“曾参杀人”这样的谣言却使我们不寒而栗。我一直觉得,“我本无意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说的就是谣言的危害。

无心所传播的谣言都有危害,那么,有心制造的谣言,其危害性也就不言自明了。有四个人在河边发现了一只乌龟,其中一个人说,这是鳖。第二个人反对,说,这是乌龟。其他二人同时说,这是鳖。第二人在与三人辩论许久后,最终承认,这是鳖。

他为什么要承认,因为那三人说的头头是道,最终,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是乌龟还是鳖了。所以,他只好将乌龟认成鳖。如果那三人再将这一认定传递出去,很多人都来附和,这就成了谣言。“三人证龟成鳖”也就说明了谣言本身就是假的,但假的在继续传播过程中就成了真的。

北宋初年,云门文偃禅师的得意弟子青城山香林澄远禅师对佛法造诣颇深。有一个和尚问他:“什么是屋子里的那盏灯——破除愚昧的智慧之光呢?”

香林禅师说:“三个人传来传去,乌龟都会被说成是鳖一要自己直接体会,从别人嘴里听到的肯定会有偏差。”

这位禅师似乎给了我们一个辟谣的方法:直接去体会,实地考察。

但“谎言多次重复就会变成真理”却让我们在辟谣的路上越走越艰难。否则,曾母就不会扔下手里的工作,迅速逃跑了。

P3-7

序言

在中国语言中,“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民间流行的民谣,如童谣、歌谣。二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或凭空捏造的假话,如传谣、造谣。这层意义是从第一层意义中引申出来的。“谣言”一词最早见于史册是在《后汉书·杜诗传》,其中有一句是“诗守南楚,民作谣言。”这里的“谣言”有歌谣、颂赞的意思。当然,这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谣言,现代意义上的谣言在古代称为“谣诼”,见于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由此可知,谣言在我国早已有之。

谣言之所以存在,当然有它存在的理由。“乱世出谣言”已经成为一种定律而被我们所熟知。这就是产生谣言的许多途径中的一条。乱世时,百姓都希望早脱苦海,所以,这个“早脱苦海”的信息是人们所等待的,它满足人们或是盼望或是恐惧的心理,或符合人们多多少少已意识到的预感。于是,谣言就诞生了。

但在历朝历代的升平时期,也有谣言,有时候,这种谣言的破坏性居然远远大于起事者所编造的谣言。比如,乾隆年间的妖术大恐慌,险些将一个乾隆盛世阴暗的那面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那么,这个时候的谣言其产生的理由就不那么明显了,制造谣言的人也是无名无姓,他的动机也无从所知。这很可能跟中国古代的政治有关,张鸣说过,中国古代的政治是暗箱政治,百姓对一切政治内幕无缘得见,心理学认为,当人们没有正常的信息通道求真时,就会暗辟一条信息通道,希望能从这一条信息通道得到真相。可惜的是,其载负之知识却总是因接受主体的“私弊”而受到虚假的曲解。所以,谣言就诞生了。

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曾总结过一个谣言的公式:R=I乘以A。

R是Rumour谣传,I是Important重要;A是Ambiguous模糊。这就是说,如果一个谣言所针对的内容,完全不重要或完全不含糊,即任何一方是零,其结果也是零,完全成不了谣传;如果有足够的重要性又有一点含糊暧昧,或者稍稍有点重要却又具有很大的含糊性和暧昧性,都传得起来;如果两头都很充分,谣传就更强大了。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世间一切重要的人和事,都无不带有隐蔽性,即使不是这样,在不重要的族群心目中,他们仍然是隐秘而含糊的,因此,谣传的机制几乎总是生生不息。

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谣言的成型过程是这样的:最开始时,谣言就像是一块巨大的口香糖,让你去仔细咀嚼、品位。为了让“品味”历久弥新,听谣者往往有所“发明创造”:删去所有含糊不清、值得怀疑的细节,从自己理解的角度来丰富充实谣言,并为证实谣言提供其他证据。这种传播效应,便形成了这样一个奇特现象:一个或许挺无味的谣言,在流传过程中又会变得风味十足。于是,谣言的三大步就是,删减、强调、同化。第一个传谣的人把某个信息说给第二个人听的时候,第二个人会因“私弊”而删减这个信息,说给第三个人听。第三个人也因“私弊”而开始强调他比较喜欢或是恐惧的某个信息,当传到第N个人的时候,这些“谣言病毒”的携带者就已经形成了对谣言的同化,其对谣言的描述“症状”已经大致相同了。不过,这是一个轮回的过程,在无数之后的人的传递中,仍旧有人在不自觉地使用谣言的三大步。

制造谣言和散播谣言的人最终都得不到好结果,这是因为谣言并未被官方认可,在极权统治下,不被官方认可的一切就都是“违法”的——当然,如果制造谣言的是法外者,那么另当别论——又因为谣言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极大范围内传播,所以,对于统治者而言,其破坏性显而易见。所以鲁迅先生说:谣言世家的子弟,是以谣言杀人的,也以谣言被杀的。在传统政治语境中,谣言这把双刃剑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而一旦使用起来,其威力和破坏力将是巨大的,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3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