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雍正、乾隆统治的时期无疑是清朝最鼎盛的时期,这三个阶段的总和实际上就是半部清朝历史。乾隆就是在这一时期引导清朝不断走向鼎盛,又慢慢走向衰弱的关键人物。《乾隆大帝全传》中涉及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雍正继位后创立“密立皇储”制度和乾隆登上历史舞台后大展拳脚推新政、整顿吏治、十全武功巩固疆土等重要历史事件,以及乾隆后期是如何大兴文字狱、闭关锁国致使清王朝走向没落的。本书以清王朝由盛转衰为主线,引导读者客观地理解乾隆皇帝。
《乾隆大帝全传》(作者王惠敏)描述乾隆的生平事迹时涉及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代帝王的治国策略以及性格,以便通过对比来突出展现乾隆的传奇色彩。
《乾隆大帝全传》(作者王惠敏)为读者描述了一个客观全面的乾隆形象。《乾隆大帝全传》从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写起,从细节处渗透出弘历在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到雍正继位,再“密立皇储”弘历,至乾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书中通过乾隆前期大展拳脚推新政、整顿吏治、十全武功巩固疆土,与后期大兴文字狱、闭关锁国的不同执政策略和手段的对比,展现了乾隆是如何继承康熙、雍正时期的盛平之世,以及后期是如何的骄傲自负,使得清王朝从一个强国逐渐走向衰弱的。
雍亲王此时也正处于最茫然、最无奈之际,然而,黎明前的黑暗终会被冉冉升起的朝阳刺破,曙光终将会显露。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八月十三曰子夜,胤稹心情显得有些兴奋,因为格格钮祜禄氏为其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其名为爱新觉罗·弘历。胤稹喜得贵子,心情骤然好转。
原本身在帝王家的王子或亲王们都是妻妾成群,得一子也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但弘历的出生又为什么让胤稹如此高兴呢?到底这个孩子又有何“贵”?
首先,胤禛在得此子之前已得四子,长子弘晖,出自乌拉那拉氏,但于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八岁夭折。齐妃李氏也为胤稹生下三子,即弘盼、弘时、弘昀。但弘盼未满两岁殇逝,排行老二的弘昀也在十一岁的时候死去,四子已不幸离去三子,胤稹贵为亲王眼前却只有一个八岁的儿子弘时,未免显得单薄,此时弘历的出生则让他更有底气。
其次,太子被废后又被复立。康熙生平最为记恨的就是各阿哥结党营私、争权夺位。其复立太子就是不想看到各阿哥之间互相残杀、钩心斗角,故明知二阿哥胤初不适合为帝王也执意要再立他为储。无论哪个儿子身上露出一点想争夺太子之位的心思或动作,他都会严厉惩罚。此时,康熙看到胤稹得子弘历而百般高兴,便相信他甘愿为一亲王,乐于家庭生活而无意于争夺储君之位,渐渐地减少了对他的防范之心。这就是弘历出生的第二个可贵之处。
再次,胤□虽是康熙皇帝一手培养出来的文武全才,但过早地确立太子之位并接受太子临政、领兵的特权,导致他周围集聚了一群阿谀奉承、结党营私之人。康熙皇帝对胤初的娇纵与溺爱,使得高高在上的胤□逐渐养成了不可一世、蛮横无理、乖戾暴躁的性格,君子气度荡然无存,其四周早已树敌无数。后来康熙帝更是训斥他“不法祖德,不遵朕训”。太子虽废而复立,但其昏庸暴戾的秉性不改,康熙帝对其难以容忍,太子仍存在再度被废的可能。 胤稹和其他的几个兄弟一样有觊觎皇位之心,但他却处处掩饰,口头上说“储贰之事,避之不能,尚有希图之举乎”。他深知太子的地位岌岌可危,众兄弟谁要是得到康熙帝的欢心,谁便有可能得到储君之位。所以,此时生下弘历一来打消了皇帝对其的顾虑,二来康熙帝一直希望家庭圆满,此时又得一皇孙也极是开心,对四阿哥胤稹也更满意。
雍亲王虽喜得贵子却并没有得意忘形,他深知当下的状况对于自己并非十分有利,于是对当下的情势做了一次彻底的分析。他首先分清了各位阿哥的优势与劣势,此时和他竞争的有大阿哥胤諟、二阿哥胤□、三阿哥胤祉、八阿哥胤禊、九阿哥胤禧、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祯。对雍亲王来说最没有竞争力的当数“三爷”,因为三阿哥喜欢舞文弄墨,所以他身边只是些文人。三阿哥同这些文人尊康熙之命,负责重修坛庙、宫殿、乐器,编制历法,还负责编书,他们最大的成就是编辑了我国第二部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由此可见,三阿哥并没有形成明显的朋党之势。即使“三爷”觊觎皇位,较自己也并无优势可言。
以大阿哥胤諟为首的“大干岁党”,为首党人就是大学士明珠,此人还是胤諟的舅舅,其他的朋党还有户部尚书福伦。胤諟虽然排名老大,也有个初具规模的朋党集团,但他并非嫡出,论德行和能力都不算出众,而康熙又比较看重德行和能力,所以大阿哥胜出的几率不大。况且胤裎又因康熙废太子一事表现得过于残忍,竟想自己亲手杀死太子,不顾兄弟手足之情而被囚禁,所以已不具竞争优势。
“太子党”,顾名思义就是以太子胤□为首,以索额图为首脑人物的朋党。太子虽昏庸暴戾,但从小受到康熙的悉心栽培,不仅读书用功,而且善于骑射,可谓文武双全。他的身上承载了康熙帝的一番心血,这也是他被废又复立的重要因素之一。明显,康熙帝希望太子首次被废之后能够吸取教训进而走上正途,变成一位有能又有德的好君王。但是被复立的太子胤□并未像康熙所希冀的那样修习德行,反而更加有恃无恐,在京城广交狐朋狗友,结党营私,而且私生活不检,还随意鞭挞诸侯、众臣。即使如此,康熙帝还是幻想太子能够知错而改,或者说不要变本加厉。更何况他还有索额图的拥护。索额图是康熙幼年时的首席辅政大臣索尼之子,又是皇太子叔姥爷、大学士、仁孝皇后叔父、领侍卫内大臣,曾经是康熙帝最信任的大臣之一。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他又担任中俄议定边界谈判的中方首席代表。他在康熙面前有一定的话语权,而且权势较大。因此太子胤初确实是他在争夺皇权之路上的一个强硬对手。
要说太子是有能力却没有德行不可以担当皇帝的大任,那么八阿哥胤禊是既有能力又有德行,并且权势较大、党羽众多。所以“八爷党”才是所有党朋之中最强劲的一支,是胤稹最强大的对手。“八爷党”,顾名思义就是以八阿哥胤禊为首的党派,他还得到了九阿哥胤禧、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祯以及侍卫鄂伦岱、内大臣阿灵阿等大臣的拥护和支持。此外,八阿哥胤禊乐善好施,时常派发钱物给百姓,所以人称“八贤王”,在朝中和江南都极有声望。在所有的皇子当中,他的支持者最多。除此之外,他能力也不平庸,不论康熙交给什么任务,他都办得稳妥。康熙帝的兄弟裕亲王福全生前时常与康熙提到胤禊,说他品行端正,不夸夸其谈,而且聪明能干,实在是储君之料。但偏偏康熙帝忌惮皇子们结党营私、钩心斗角,因此也处处防着八阿哥胤禊。
将众阿哥的状况作一比较,胤稹还是有一些优势的。他的生母良妃乃卫氏原系辛者库罪籍,出身不好,不能子凭母贵,但是他天资聪颖、德才兼备,十七岁就被封为贝勒。而且此时内有隆科多相助,外面也安插了很多自己的亲信,例如年羹尧、戴铎等人在外身居要职相助。三来自己一直以来处处掩饰对皇位的希冀,也并不得康熙厌恶。他深知争储之路艰难至极,须处处小心、步步谨慎。 弘历此时的出生让雍亲王府人人喜笑颜开,也令胤稹久久不郁的心情顿时畅然无比。只是当下谁都不会想到这个小孩就是以后与康熙一起创下“康乾盛世”的又一千古帝王,胤稹也无论如何预料不到弘历日后的聪慧好学和所作所为是那样的受康熙喜欢和称赞,竟使得康熙也暗暗佩服他教子有方。可以说弘历的降生对于胤稹来说,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在当时的客观形势上,都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就连之后康熙对胤稹的看法和态度的转变也有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对弘历的好感。P3-5
乾隆是中国帝王史上的一个传奇,无论是其执政史还是整个人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在淳朴的百姓眼里,他是为民谋福、高高在上的乾隆爷;在政治家眼里,他是一位老谋深算、用尽心机、手段狠毒的政治独裁者;在知识分子眼里,他是一位乐于卖弄文采的文人雅士;在现代小说家眼里,他是一位喜游江南,多情的花花公子。这些都是乾隆身上散发的光芒,他就是这么一位富有才情、思想独特的成功的政治家。
康熙、雍正、乾隆统治的时期无疑是清朝最鼎盛的时期,这三个阶段的总和实际上就是半部清朝历史。乾隆就是在这一时期引导清朝不断走向鼎盛,又慢慢走向衰弱的关键人物。乾隆初期到中期,继承了康熙和雍正巩固大清统治、推进社会进步的宗旨。不论是在社会稳定、经济形势,还是文化事业方面他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国家的角度看,他维护了国家的完整和统一。清朝前期,中国的西北、西南地区动荡不安,由于部落势力发展不平衡,时常发生危及国家完整的叛乱;同时,在台湾还存在着很多反清复明的反动势力和思想。乾隆继位后果断地化解了种种困难,并加强管理,使得这些地区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都非常稳定。然而,也是这位将清王朝推向顶峰的传奇帝王使得清朝统治江河日下。乾隆前期到中期的成功使得乾隆骄傲甚至自负,以至于清朝后期的政治已经完全脱离了康熙和雍正的发展轨道,中国从一个世界强国逐渐走向没落。
本书以清王朝逐渐走向兴盛,又走向没落为主线,引导读者客观理解乾隆皇帝。书中在描述乾隆的生平事迹时涉及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代帝王的治国策略以及性格,以便通过对比来突出展现乾隆的传奇色彩。
本书对乾隆政绩的描述主要是通过对比其前期与后期执政策略和手段。例如,在前期笔者主要描述乾隆的“十全武功”对大清王朝的贡献,充分显示了他在镇压叛乱以及外族入侵时表现的果断。但到了后期,战争显露的却是乾隆作为统治者的残暴和专制独裁。在文化方面,他一面整理书籍,将大量即将失传于世的书籍很好地保留下来;另一方面他销毁禁书,修改书目,篡改中国历史。在用人方面,乾隆初期一直保持着善进良言,对臣子较为宽容的执政态度;但中期和后期竟然发动大型的文字狱以诬陷杀害良臣而对那些腐败十足的国家蛀虫却一再纵容姑息,使得清朝政府逐渐走向瘫痪。
本书中,笔者无心研究乾隆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笔者希望以客观的描述给读者展示一个多面丰富的乾隆皇帝。同时,本书也兼具教育功能。本书开始利用大量的篇幅交代乾隆执政的背景,以及乾隆在即位前所受到的教育,表明帝王教育的重要性,之后又展开描写封建专制制度下科举制的弊端,希望后人以史为鉴。
最后,每一本书的出版,都凝聚着许多人辛勤的汗水。本书从策划开始就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在此,特向参与本书创作的编委会成员致以诚挚的谢意。他们是:
编委会主任:王惠敏、郭学敏
副主任:陈晓龙、薛旭光
编委:王海山、李修林、刘学菊、高丽华、周雅静、杨慧琴、李侠、王茹茹、高红艳、孙玉梅、陆卫平、岳贤伦、王冲
本书在创作过程中借鉴和参阅了大量的文本文献,从中得到了不少启发和感悟。另外,感谢所有关注本书的读者、同行们!本书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真诚地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帮助我们修正和完善。希望本书能够对读者的工作有所助益,帮助读者创造出自己的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全体编委及制作人员的共同心愿!
归根到底,乾隆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
十八世纪时的中国享受着史无前例的盛平和繁荣,人口空前增长,但是人口的增长最终破坏了这种盛平和繁荣的局面……这种增长并未引起清代统治制度的相应发展。人口虽增长了一倍,但民政、军事却日渐腐败,国内矛盾也日趋尖锐。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乾隆皇帝越到老年,越形成一个心理定势:成绩是主要的,问题是局部的。乾隆晚年时期连续爆发多起贪污大案,他却认为这不过是一个指头的问题,既已发现和处理,就证明问题已经解决。
——历史作家张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