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少林功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体育理论与规则
作者 吕宏军//滕磊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节 佛教禅宗与禅武思想

禅宗的初创

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后,受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各种思想的影响,也为了更好地在中土之地发扬光大,就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到了南北朝时期,代表佛教新兴力量的大乘佛教慢慢崛起,由此揭开了大乘佛教取代小乘佛教的序幕。同时,佛教禅宗的诞生也为少林功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魏时,来自天竺的僧侣不断到中国传教,少林寺的创始者跋陀(又名佛陀)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少林所传授的宗派为印度小乘禅法。南朝宋末,南天竺又一位高僧菩提达摩(亦作达磨)来到中国传法。据唐贞观十九年(645)道宣所编《续高僧传》记载,达摩为南天竺婆罗门种族,“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教,定学高之”。来到中国后,初到宋境南越。后于北魏孝昌时(525—527)北渡长江至魏都洛阳。杨衔之所著的《洛阳伽蓝记》记载了在洛阳永宁寺见到达摩时的情景:“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在洛阳修梵寺,达摩称之“得其真相也”。又据裴灌《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载:“复有达摩禅师,深人惠门,津梁是寄,弟子慧可禅师等玄悟法宝,尝托兹山。”《续高僧传》又载:“(慧可)年登四十,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游化嵩洛。”由上知,达摩到洛阳后便在嵩山少林寺一带传法。这是关于达摩最早活动情况的记载。

达摩的事迹到后来有了较大的演变。唐贞元十七年(801)智炬的《宝林传》和唐光化时(898—901)玄律编的《圣胄集》产生了达摩“寓止嵩山少林寺”之说。到宋景德时(1004一1007)道原编的《景德传灯录》及后来普济的《五灯会元》不仅确立了智炬、玄律的达摩“寓止嵩山少林寺”之说,还演化出了更多的故事。《传灯录》云达摩为天竺国王子,名菩提多罗,遇摩诃迦叶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剃度为弟子,后被劝前往中国传法。于是,达摩漂洋过海,历时三年,于梁大通元年(527)到达广州。后被梁武帝迎到金陵,因武帝不能“悟”达摩大乘禅法,遂于是年北渡长江,寓居少林寺,面壁九年,终日默然,人称“壁观婆罗门”。《传灯录》还载有极富神话色彩的“达摩只履西归”故事。说是达摩卒后三年,又现身葱岭,手提只履飘然西行。其后普济的《五灯会元》又沿袭了《传灯录》之说,并更加详尽地记述了达摩到中国后,北渡长江、面壁坐禅、只履西归的时间及事迹。继《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之后,达摩事迹进一步演化,神话色彩更浓。传说他北渡长江时,脚踩一苇而过,又说他在少林寺北的五乳峰天然石洞中面壁九年,由于年深日久,身影投于石上,故石洞又被称为“面壁洞”,身影所投之石被称为“面壁石”。

达摩在洛阳和嵩山时,开始传授以“壁观”为修行之法的大乘禅宗。他在传法过程中,以四卷《楞伽经》为经典,在授予慧可时说:“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北魏普遍崇尚诵经和苦修,而达摩仅以《楞伽经》作为传法经典,以“壁观”为修行之法,摒弃了传统佛教繁琐的教义和冗长的典籍,给苦修者带来简捷而便利的修行渠道。据道宣《续高僧传》载其徒昙琳所记达摩的“人道四行”为:一日“报怨行”,即要有甘心忍辱的品行;二日“随缘行”,即命运随缘而定;三日“无所求行”,即不可贪求欲望;四日“称法行”,即事情应理而行。达摩所传的禅法由于不主张崇尚经典,且仅以壁观为其修行方式,不符合传统的佛教修行方法,因此禅宗确立后被称为“教外别传”,并将其主张归结为:“不立文字,静坐修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达摩在嵩山传法约九年后离去,大同二年(536),遇毒终于洛阳龙门,葬于熊耳山,起塔定林寺。达摩在嵩山少林寺传法时,收了许多弟子,著名的有慧可、道玉、僧付、昙琳等。慧可最后得达摩衣钵,并嗣其法。后达摩被称为禅宗初祖,慧可被称为二祖。《续高僧传》记载:慧可,虎牢人,姓姬,名光,传其因受神人指点而更名为神光,40岁时前往嵩山随达摩学禅六年。达摩圆寂后,慧可曾隐迹了一段时间,东魏天平初年,他北游邺都传法,因名僧道恒的徒众皈依慧可者甚多,遂遭嫉恨,被贼人砍掉了左臂。后世对其断臂的故事进行了演义,说是他为了向达摩求法而立雪断臂。宋代《五灯会元》记载了立雪断臂的情况:一年腊月初九,达摩在少林寺面壁,天降大雪,神光立雪中不动,雪没双膝,次日天明,达摩见雪中立一人,问其故,神光悲痛泪下,恳请说,愿和尚开慈悲,收为徒。达摩说:跟我学,只会“徒劳勤苦”。于是神光潜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祖前。达摩遂收为徒,更名为慧可。这就是流传甚广的慧可立雪断臂的故事,少林寺之立雪亭即由此而来。

慧可在传法的过程中,于北齐天保时遇到了僧璨,收为弟子,并传衣钵于璨,是为禅宗三祖。僧璨后隐居安徽舒州等地传法。隋开皇时,收徒道信,信得其衣钵,是为禅宗四祖。道信后来传法于湖北蕲州黄梅,住破头山,唐高祖时,在蕲州黄梅遇到弘忍,度为弟子,忍最后得其衣钵,称为禅宗五祖。

P41-44

后记

我与佛法本无因缘,除了两千多年以来,佛教文化融人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影响到我们中国人意识形态的部分外,并无其他。

研究生读的是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是西亚古代宗教——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琐罗亚斯德教又称祆教、火祆教或拜火教,乃世界五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一度成为萨珊波斯、大夏和粟特城邦的主要宗教,在伊朗及中亚各地广为流传,与佛教发生了广泛的联系。比如琐罗亚斯德教与佛教的起源都与雅利安人有关,琐罗亚斯德教神与佛教的神也有关系,两者的艺术、风俗也互有影响。在研究琐罗亚斯德教的过程中,我对佛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1999年,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张军先生筹拍《中国佛教文化》系列电视专题片,我参与策划和部分样片的拍摄制作,其间有幸向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先生、中国佛协副会长净慧法师、北京佛协副会长牟小东先生、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先生等请教,这使我受益匪浅。此时,尚没有少林寺的因缘。

2002年的一天,张军告诉我,少林寺的释永信方丈正在为弘扬中国佛教文化而不懈努力着。方丈认为少林功夫是中国传统佛教文化最为通俗、传播最广的表现形式之一,这种在嵩山少林寺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以紧那罗王信仰为核心、以少林寺武僧演练的武术为表现形式并充分体现禅宗智慧的传统佛教文化体系,已经成为人类最具价值的精神文明体系的组成部分,为全世界不同文化的人们所理解,成为不同文化之问相互沟通的桥梁,应当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丈是这么说的,同时也是这么做的。

记得第一次去嵩山少林寺还是6年前,除了塔林和记忆中“十三棍僧救秦王”的动人故事外,并无留下太多印象。今年“五一”,听说张军先生正在少林寺为“少林功夫”拍摄素材,便也赶到河南。时隔短短数载,少林寺确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辖区内规划整洁,违章建筑、凌乱摊点早已拆除,这些都是释永信方丈为保护少林文化,对其生存空间改造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同时,他还大力推动对少林文化的学术研究,创办少林文化研究所,积极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弘扬中华少林文化,将少林功夫的种子遍播全球。

在与方丈的交谈中,我能感受到一颗保护祖国传统文化,保护佛教传统文化的拳拳赤诚之心。正好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浙江人民出版社在编辑一套中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丛书,笔者不才,与吕宏军先生一同编著这本《少林功夫》,算是报答释永信方丈和张军先生对我的信任,希望为弘扬中国佛教文化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滕磊

2004年8月25日于北京奥北清林居

目录

前言

 一、少林功夫的表现形式

 二、少林功夫包含的层面

 三、少林功夫的功能

第一章 少林功夫发展史

 第一节 初创

 第二节 形成

 第三节 发展

 第四节 现代少林功夫

第二章 少林功夫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佛教禅宗与禅武思想

 第二节 紧那罗王信仰

 第三节 少林武德

第三章 体系完整的少林功夫

 第一节 拳

 第二节 棍

 第三节 刀

 第四节 剑

 第五节 其他器械

 第六节 其他功夫

 第七节 少林功夫的风格与特征

第四章 兼容并蓄的少林功夫

 第一节 其他武学流派与少林功夫的交融

 第二节 南北少林

 第三节 海外的少林功夫

第五章 少林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少林功夫与传统医学

 第二节 少林功夫与军事

 第三节 少林功夫与艺术

 第四节 少林功夫与文学

第六章 保护和振兴少林功夫的措施

 第一节 少林功夫当前面临的危机和压力

 第二节 保护少林功夫的措施

 第三节 保护、振兴及推广少林功夫的总体目标

附录

 一、少林寺历史大事年表

 二、少林功夫武僧传略

后记(一)

后记(二)

序言

王文章

伴随着新世纪的开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首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来,并已发展为比较健全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和传承人保护制度。在进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国务院已公布了三批共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公布了三批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市、自治区也公布了省级保护名录项目8566项,代表性传承人9564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从十多年前的单个的项目性保护,走上了整体性保护、科学保护和依法保护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保护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普遍认知和理解,人们越来越珍视优秀传统文化,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程度、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全社会已经逐步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围绕着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现在,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方法和方针、原则逐步完善和确立。在总结保护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恒定性和活态流变性的基本衍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既不是使它凝固不变,也不是人为地使之突变,而是要让它按照自身的规律去自然衍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遵循其本体规律。近些年来,我们提出的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多种针对不同类型项日实施的保护原则与方法,在保护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在准确认识、总结和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确立了保护工作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确立了保护工作的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保护方针和原则的确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是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机构队伍基本建立。截至2011年,不包括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仅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14.3876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转移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增长至6.2298亿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成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叶l心,16个省、市、自治区文化厅(局)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和队伍基本建立。

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丰富多彩。近十年来,北京和全圉各地陆续举办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及保护成果展,对于社会公众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意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近两三年来,主要的展演活动如2009年文化部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2010年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2011年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2012年年初文化部等部门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等都引起轰动,增强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六是国际合作和交流不断加强。2004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第一批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在四川成都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截至2011年11月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达36项,成为世界上人选项目最多的国家。2012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培训中心在中国(北京)正式成立,这表明了国际社会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

在充分肯定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生存濒危的境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仍存在传承人年老体弱,人走歌息、人亡艺绝的现象;在保护工作中,重开发、轻保护、轻传承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度开发、盲目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现象仍有发生;一些地方对保护工作认识不到位,保护工作不落实的情况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应该头脑清醒,思想明确,进一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研究解决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抓实干,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扎实、深入的开展。

最近,文化部主要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的实施及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情况,以及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三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检查,以便找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把各项保护措施落到实处,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会越做越好。

在概要回顾总结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保护工作的基础,或者说我们科学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律,不断取得保护工作成绩的基础是什么,我想,首要的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科学认知。今天,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整体性保护的情况下,更需要继续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认真、科学的梳理和分析,进一步探究它的文化渊源,揭示它的价值,总结它的存在形态和演变历程,以及研究如何在把握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保护。这样的调查、分析和梳理,可以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性及其杰出的文化、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由此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逐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关注、重视或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正是基于此,我们组织专家学者或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者编撰出版了这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200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也曾邀我主持编撰一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迄今已出版二十多本。这次经作者重新修订后纳入现在这套丛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其项(书)目的选择,则是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确定,每个项目独立成书,分批出版。第一辑收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项,内容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戏曲、传统工艺、传统技艺等多个领域。它们形式各异,但都以其厚重的历史、鲜明的特征在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中留下了鲜明的烙印,并长久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乃至生活方式;如同一朵朵奇葩,千姿百态、绚丽斑斓,与其他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悠久博大、辉煌壮丽。

这套丛书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地,都是该项目研究的专家学者或项目的传承人,其中不少作者是项目相关领域的权威学者。他们根据自己多年的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本着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精神,详尽梳理每一个项目的历史渊源和沿革流变、分布区域和存续状况,细致描述它们的呈现形态,包括风格流派、技艺特征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作品,并对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价值进行深入的阐发。这套丛书力图以学术的权威性、叙述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成为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读物,它的出版不仅有助于中国渎者认识和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也为世界人民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一扇窗口。

是为序。

2012年5月6日

内容推荐

吕宏军、滕磊编著的《少林功夫》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是着重反映少林功夫的基本面貌、表现形态、美学或工艺上的主要特点、历史,以及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传人,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当地政府为继承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和未来的计划。

《少林功夫》不仅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中华民族更为灿烂的未来前景。

编辑推荐

吕宏军、滕磊编著的《少林功夫》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内容包括少林功夫的表现形式、少林功夫包含的层面、少林功夫的功能、少林功夫发展史、现代少林功夫、少林功夫的思想渊源、佛教禅宗与禅武思想、紧那罗王信仰、体系完整的少林功夫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