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个老生常谈却又不得不谈的话题,因为寻找幸福是人生永恒的追求。而真正的幸福都是原创的,不可能“山寨”。每个人的幸福都是自己内心的感受,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模仿和追求别人的幸福,幸福就变成不伦不类的烦恼。不努力争取而得到的幸福,就不实在、不深切、不珍惜,甚至根本没感觉。自己的幸福,只能是原创!
我有一位中学同学,已在欧美生活了数十年,说起一些安逸平静的日子往往一笔带过,而讲到当年插队的经历却仍然兴奋无比。生活经历的丰富,追求过程的艰辛,对苦难的深刻理解,对奋斗的执著信念,这些恐怕才是幸福的底色,幸福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物质富足。
之所以说幸福是原创的,正是因为你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你的思路、视角、价值观和理解力。所以说知道和经历是两回事,你知道什么是幸福的大致概念,但如果没有丰富的体验,没有对包括幸福对立面的经历,你终究不会感受到切身的幸福,你只能人云亦云,从别人的故事里幻想山寨,或从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里拷贝拼贴,于是你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幸福坐标,在一张张不属于你的地图里漂流迷失。
幸福是个奇怪的东西,你越是急着拥有,却反而离它越远,就像那个时髦而吊诡的概念——“幸福指数”。我们的“幸福指数”越来越低,因为我们把幸福彻底“指数化”了。我们追求得太“急”了,生活得太“急”了,急着升职加薪,急着买车购房,急着留学移民,急着功成名就。“急”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强烈的不安定感,似乎好日子就是那辆即将开走的末班车,似乎我们和幸福之间隔着一层“客观”的筛子,只有符合“标准”的沙粒才能到达幸福的彼岸。于是,当你不再享受过程和经历,当你开始漠视情感和精神,当你抛弃所有这些主观的、和人本身相关的东西,你的“幸福指数”就沦为一些空洞的数字。筛子越是客观精密,你就越成不了那颗幸福的沙粒。
我总是说,我们当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有辆自行车,有间宿舍住哪怕是筒子楼就觉得很幸福了。因为有一份小小的保障,还有一份大大的梦想,梦想着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去改变。那种心情现在的孩子恐怕难以想象,因为幸福的基本标准被扭曲了。比如大学毕业就要以车代步,仿佛这就是人生的定式,可是如果我能够使用公共交通快速、安全、环保地出行时,为什么一定要买车呢,即便买车,又为什么一定要买个“上档次”的车呢?所谓模式化其实就是丧失了去问个“为什么”的能力。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幸福观已经变成了完全的人生保障和完全的消费能力,而且要快速实现,马上实现,似乎幸福就是幸福来得如此之快。但我永远记得这句话:Esdy come easy go.一步到位的人生恐怕既不到位,更不靠谱。
幸福是原创的,幸福是主观的,但所谓原创和主观并不意味着幸福是不可言说、不可捉摸的,幸福当然有它的基本标准。尤其在这个时代,我觉得幸福的基本标准就是在横流的物欲中找到做人的感觉,多一点精神追求,多一点心灵关爱。其实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环境,呵护自己的心灵都是人之为人的自然与必然,是生活的基本面,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要做也都在做的事情,不是只能在励志书里喝到的“心灵鸡汤”,更不是被供奉在神龛里的“道德楷模”与“英雄壮举”。所以说一个人的人生中,品质涵盖了所有的价值和财富,有了基本的品质,你才能赢得朋友、赢得财富、赢得尊重。如果找不到做人的感觉,只是在对财富的盲目追求中挣扎而为物所役,你就失去了自我。所谓品质也就是在给自己定性。
我有个同学在美国,在家办公且住在地远人稀之所,因此经常会跑去人多的街边站站看看,说要吸吸人气。这当然是个玩笑,可玩笑里也有真情。从哲学意义上说,存在是偶然的,人生是孤独的,可人毕竟要在这偶然的存在和孤独的人生中去表达和接受情感,去创建和确立意义。既生而为人,就总是想在努力和奋斗中体验生命的鲜活、创造的乐趣,寻找做人的味道。所以说幸福都是自己找的。自己不去感觉不去寻找就永远不会获得幸福。物质时代尤其需要寻找和关注这种心灵的感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解读,所谓人生moming call就是要不断提醒自己去寻找、去发现蕴藏在每一天中的幸福感受,去创造、去欣赏一花一叶中的大千世界。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