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国风尚志(NO.1)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周利成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周利成编著的《民国风尚志》内容为独家开发,首次与世人见面,选取民国时期上海、天津、北京三地最典型的一百二十多种时尚画报,依据翔实史料遴选撰写文稿16万余字,配发各种鲜为人知的画报图片近200幅,写尽民国时尚圈旧事逸闻。

作者周利成是知名档案编辑研究专家、天津市档案馆编辑研究部副主任,十几年往来于全国各地图书馆、档案馆,扫描复制数百种画报并潜心研究,为国内民国老画报研究领域标志性人物。

封面用图为我国最早的商业美术家、中国第一代装潢艺术家、20世纪上海最杰出的广告画家杭穉英先生代表作品。

内容推荐

周利成编著的《民国风尚志》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清末至民国时期发生在民国茶楼、妓院、戏院、电影院等娱乐场所的民俗风尚、传闻逸事,内容全部采自民国时多家画报上的文章。根据详细的档案资料及珍贵的史实照片,对当时的娱乐消遣发展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记叙,恩怨风云,一网打尽;人间世相,尽收眼底,展现了民国时期的风土人情、人文风貌和芸芸众生的酸甜苦辣。

民国风尚,是风情、风物,更是风范、风骨;既有风云、风雨,也有风雅、风月,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维度,既是对传统精华的守护,也是对现代文明的拥抱。在那个时代,人们那样想着,那样活着,让人艳羡,让人惭愧。民国风尚,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远去,徒留后人神往。然而,他们从未烟消云散,甚至并不遥远,清晰可辨——

相片虽泛黄,当年风骨依旧!

旧梦今重温,同返现场何如?

目录

第一章 从茶园到戏院

 封台 开台 破台

 戏园里供奉着的老郎神

 客票 飞票 加价票

 看白戏

 评戏与落子馆

 早期的“三面凸出式”戏台

 独特的戏园闹剧—捧角儿

 天和茶园与天津最早的坤伶

 节日的点缀—应景戏

 号称“华北第一剧场”的中国大戏院

 鲜为人知的华乐戏院重新开幕

第二章 妓院

 娼门逞强斗富

 混混儿与妓院

 妓院等级和规例

 妓院里的供奉

 旧天津的娼妓业

 旧厦门的七类娼妓

 叫局与出局

 从台基到韩庄

 向导社与向导女郎

 抗战胜利后的饭店妓女

 风流自娱的方地山

 翠玉楼骗案

 恶霸窑主李万有伏法记

 妓院里的私情艳曲

第三章 杂耍场

 最早的演出舞台——明地

 光怪陆离的北京天桥

 秦淮风月夫子庙

 郑州杂霸地老坟岗

 百年沈阳北市场

 南市与“三不管”

 天津早期的杂耍场

 天津早期娱乐场——书场、茶楼

 津门大赌窟——回力球场

 劝业场的“八大天”

 擂台与书霸

 曲艺的最高殿堂——小梨园

 袁文会把持下的庆云戏院

 一把把艺人辛酸泪

第四章 舞场

 交际舞肇始于上海

 天津早期的舞场

 远东第一乐府——上海百乐门

 除夕夜游北平舞场

 消夏好去处——屋顶花园

 福禄林与禁舞风波

 “舞痴”与“舞皮”

 舞场里的“拖车”

 舞场里的噱头

 三足鼎立的舞坛乐队

 五花八门的舞业广告

 舞女的小动作

 舞场与妓院的博弈

 舞场里的众生相

 舞女命运各不同

第五章 电影院

 旧剧场里的“弹压席”

 手巾把 糖果案子 茶房

 影院里的一道风景——女招待

 女招待莉莉

 从青楼绝色到电影明星

 北京最早的电影院——大观楼

 天津第一家电影院——权仙电戏院

 平安电影院首次放映有声片

 刺杀程锡庚案真相

第六章 娱乐场里的风云人物

 冯武越专访章遏云

 “梅花鼓王”花四宝

 “金嗓歌王”骆玉笙

 “坤伶大王”刘喜奎

 林红玉重返津门

 “坠子皇后”乔清秀

 黄楚九创办上海大世界

 马连良与疙瘩楼

 梅兰芳的天津情结

 梅兰芳过津赴平

 “白马王子”张宗昌

 刘云若的风流账簿

第七章 娱乐场里的恩怨情长

 张绍曾彩凤班遇刺

 鲜牡丹脱离领家案

 花莲舫虐待养女案

 玫瑰党“小吕布”

 小广寒艳遇

 元元红私通案

 银达子跪哭“中华园”

 金红与刘乃沂之死

 美国大院里的一桩惨案

 李艳香义拒汉奸求婚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从茶园到戏院

后台的座位是按行当划分的,不能乱坐。旦行坐大衣箱,生行坐二衣箱,净行坐盔头箱,武行、上下手坐三衣箱,龙套坐旗把箱,丑行可随便坐。特别是装有彩娃子即喜神的大衣箱只有旦角才能坐,因为女衣都放在大衣箱内,而且抱喜神的也多为旦角。

据说打鼓佬的座位曾是唐明皇坐过的,故名九龙口。这个座位不能空,从开戏到散戏,打鼓人始终不能随意离开座位。如需换人亦须待后继者来到才能起立。倘后继者迟到或因故始终未到,亦须候人或坚持,绝不能擅离座位。若在台上出现差错,两角互相指责、推诿,则由打鼓佬评判。因各角台上的一举一动,鼓佬尽收眼底,故打鼓者的评判最有权威,也较为合理公正。

梨园的祀神,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封建迷信,但从本质上讲,却是各戏班、戏园利用祖师爷至高无上的地位,统治艺人们的灵魂,以达到从容管理目的的一种最有效手段。因为,无论你是何种信仰,也不管你是多么不服管教的“半吊子”,一到祖师爷面前,都得俯首称臣,躬身下拜。

自1927年春和大戏院首创对号入座、预售戏票后,全市各戏园竞相效尤。开演前半小时,观众持票鱼贯而入,但他们的戏票却不尽相同,除有普通的包厢票、池座票和散座票外,还有客票、飞票和加价票。

某戏班儿初到某地,在某戏园演出第一场戏,行内称“拜客戏”。为了演出顺利,免生额外事端,照例要打点好军、警、宪、特和地方官员,然后还要以角儿和园主的名义下请帖,附上几张戏票,请他们来园看戏。夹在请帖里发给一些特殊观众的招待票就是“客票”,这种票看戏人不仅不用花钱而且还保证有好座。

每场演出通常角儿有几张客票,专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和梨园行前辈。园主也有几张,除给地方官员外,还要给新闻记者。可别小瞧了新闻记者,他们在小报上好歹写上几篇文章,兴许角儿就红了、戏园子就火了;也兴许角儿臭了、戏园子黄了。客票经社会局批准后可以不上税,因而社会局有一定的数量限制。40年代末,为了避免戏园多报逃税,社会局、财政局联合发文取消客票,勒令各戏园嗣后不准再报客票。

飞票是以高出票面价格出售的戏票,与现在“黄牛一族”手中的黑票差不多。这种票常出现在名角儿演出拿手好戏、戏票供不应求的时候。最早是票柜、茶房见戏好,就扣下几张好座的票留给熟客,熟客得票后,除付票面的钱数外还要额外给点小费。后来有人见有利可图,就与园主、茶役相勾结,设法得到好座位的戏票,然后再走街串巷往各阔人家送,常获利一倍以上;如不能完全售出,就到戏院门前兜售。没关系的人就得自己下工功夫、花时间买票再倒卖,他们往往是一听说某园子有好戏,就带着铺盖卷连夜到戏园排队购票,用他们的话说:“我们赚的就是辛苦钱。”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批专靠倒卖飞票赚钱的群体,人们称之为“吃飞的”。P8-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0: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