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编著的《施公案(绣像)》又称《施公案传》、《施案奇闻》、《百断奇观》共8卷,97回。其故事始于说书,后经文人敷演而成。小说以施仕纶为中心人物。从施仕纶作扬州府江都县令写起,到升任通州仓上总都止。所作之事,不外“审案”和“剿寇”。情节比明代公案小说更加曲折,断案之外,又有私访遇险之事。书中大小十余案,大都靠托梦显灵、鬼神鉴察来解决,灵怪色彩较浓。小说的另一主要人物是侠客黄天霸,作者塑造这一人物意在使安暴济民的“侠客”和致君泽民的“忠义”结合起来。对待晚清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荡寇志》提供的是血腥镇压的模式,《施公案》提供的则是剿抚并用、以扶为主的模式。它在同治至光绪年间曾续至10集。其后续作品还出现了《龙图公案》、《彭公案》。此
成书于晚清时期的《施公案》,是一部典型的公案侠义小说,原名《施案奇闻》,亦称《施公案奇闻》、《百断奇案》、《施公传》等。《施公案》没有署名作者,应该是根据民间说书文学改编,经文人不断加工而成的。最初只有八卷九十七回为正集,而后续集一百回,以后又有二续、三续、四续,直到十续,达五百二十八回。但一般流传的是它的正集和初续。本书亦由正集《施公案》的九十七回和续集《施公案后传》一百回构成。
佚名编著的《施公案(绣像)》有公案和侠义小说的特点,标志中国公案和侠义小说的合流。小说主要写康熙年间江都知县施仕纶审案的故事,中间穿插叙述一些绿林好汉的活动。
《施公案(绣像)》源于民间传说,宣扬“惩恶扬善”思想,并迎合部分市民的心理。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语言通俗,结构善于铺排,但类似口语的通俗化语言较粗糙庸俗,广大读者在阅读时可注意体会。
第十回 诱哄恶人吐实言吩咐重刑讯凶徒
“本县问你,你也会喝酒不会?”恶人见问,只当好话,答道:“小的也会喝一点。”施公又问:“不知你喝得多少,若是酒后害酒不害呢?”恶人说:“小的也不瞒哄老爷,还喝过数斤。”施公说:“这等讲来,你还喝不过本县。本县除了办事,退堂后,是吃酒为乐。只有一宗毛病,很不好:饮酒,懒怠吃菜;只爱吃点姜儿,图他性暖胃。”恶人一听此言,大声道:“老爷,老爷!快别拿姜下酒,很不好呢!”此必是吃死冤魂当报,怨鬼拨乱他的性。施公听得话内有因,就得了主意了。故意说:“姜酒不可同吃,也不知怎么讲呢?你若解说的明白,真有不好之处,本县就不用了。”恶人见问,才觉失口,吓得浑身打战,张口结舌,又不敢不说。施公见此光景,冷笑骂道:“迷徒!你既不说,本县少不得要动刑追你。”吩咐把冯氏带上来对词。青衣答应而去。施公又追问姜酒不可同吃之故。恶人不敢说出,只是发怔,立刻把脸都变青了。
施公心中明白,复又哈哈大笑。只见青衣把冯氏带来跪下。施公吩咐冯氏:“你把董六谋害你前夫,细细说来。”冯氏答应,又照前所告之言,一一哭诉。施公问:“董六,你可听真了么?难怪你方才说姜酒不可同吃,内中有此隐情。烂肺之事,你这该死的囚徒,快快说来,免得用刑。”恶人见问,不住的叩头,泪流满面,求生。无奈口尊:“老爷,小的贸易守法,不敢越礼胡行。小的便娶冯氏,乃是明媒正娶,他心愿从。今来告状,无凭无据。若以姜酒烂肺,谋死前夫,何不早告?含冤数年,忽又喊冤,而且赃证全无。他有疯症,是以枉告。”施公一声大喝:“啶!你这囚徒,好张利口!事已败露,亲口自言姜酒害人。你与郝遇朋生前,每日一早,空心以姜饮酒。此乃《本草》遗留‘六沉八反姜酒烂肺毒方。’谅你不懂药性赋,若依本县想来,必有主谋之人,问真再议。”吩咐动刑,夹起来。众役一齐声答应,上堂把董六拉下撂倒,两腿套上夹棍,左右拉绳。只听恶人叫“哎哟”,魂离天外。青衣用凉水,照脸连喷几口。恶人醒转,疼的叫苦哀求。施公问道:“招不招?”青衣回说:“他不招。”施公又问:“冯氏,你丈夫不招。倘若你告不实,立即追你之命!”冯氏说:“小妇人所告,并非谎言。一有不实,情愿领死。”施公一听,吩咐将夹棍收绳。恶人听得,魂飞胆裂,大声叫道:“招了,招了!”
青衣停刑。施公说:“那怕你坚心似铁,难尝官法如炉。”吩咐松棍带上来。青衣将夹棍松下,把董六抬上去。跪下,把怎样与郝遇朋交好,人房见色生心,谋命图妻,因用姜酒百日烂肺之功,治死郝遇朋,得娶冯氏,从头至尾,细说一番,招供是实。施公听罢,又问道:“你用的这个毒方,从何而来?其中必有主谋之人,告诉于我。你快快讲来,免再受刑。”青衣接口,一旁喊道:“快说!若迟了,老爷又要用刑。”恶人胆怯,叫声:“老爷,听小的实说传方之人。因小的见色迷乱,终日神魂不定。小的干妈妈,见此光景,问小的有何心事。小的即将前情告诉于他,是以将方传于小的。不料小的酒后失言,该死。叩求老爷免刑。”施公闻听,见恶人招承,伏在台阶,眼瞧着冯氏说:“你来告状,你也想想:生儿育女,已经多年。生米煮成熟饭。罢咧!我董六死了,我与你也是解不开这段扣儿!”
冯氏闻听,只气得浑身打战,用手一指,骂声:“伤天理的狠贼!当着老爷,你还敢胡言!从前我丈夫人了你这囚徒牢笼。俗说的却也不错,奸因夫引。若不引你,焉有此事?如今老爷断事如神,青天有报。你醉后失口泄机,还讲什么夫妻?大家命该尽了。”冯氏气恼在心,说:“你就该打死!”又用口咬打罢,倒退,向着阶柱,一头碰死。施公夸奖:“好个节女!”复又大怒,骂声董六,“大胆囚徒,只顾你与王婆定计,连害二命。本县问你,你这干妈住在何处,快说!”恶人心想不说,又怕受刑,叫声:“老爷,王婆住在东街,关帝庙南首,门前挂着收生招牌就是。”施公闻言,立刻差人把王婆拿来。王婆上堂跪下,瞧见冯氏尸首,又见董六受了刑法,心中害怕。且说恶人见了王婆,大叫一声:“干妈,多谢你的仙方,传的不错!” 施公闻听,断喝:“再要多话,打嘴!”喝声:“王婆!你干儿子供出你传他药方,毒死郝遇朋,谋娶冯氏。是与不是,快快实说,免得受拶。”王婆说:“小人并无此事。”下文分解……
公案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的一种,内容以写封建社会中的冤狱讼案故事为主,是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很大的一种通俗文学样式。
中国最早的公案小说可以追溯到唐代张□的《朝野佥载》、康耕的《剧谈录》等笔记小说中的一些故事。到了宋代,公案小说已经略具规模、自成系统,南宋“说话四家”之一的“小说”中,已有“公案”(“说公案”)一科,《错斩崔宁》就是宋元话本中公案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问世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代冯梦龙将其篇名改为《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收入《醒世恒言》,后被多次改编,至今流传不衰。宋元话本中的,公案小说,内容上多是暴露封建统治阶级迫害下层人民的罪恶.谴责封建官吏的贪墨、昏聩和草菅人命。到了明代,由于长期受包公题材的小说、戏剧的影响,再加上在日益腐朽黑暗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下层人民对清明政治和廉洁官吏的向往和期盼,此时大量出现的公案小说在内容上就呈现出主要是歌颂清官的明察和廉洁,而较少揭露社会的黑暗的思想倾向。明代晚期的白话公案小说《龙图公案》、《海公案》等作品就是这样。至于到了清代,这种带有浓厚的“清官情结”、为封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为清官人物树碑立传的作品更是成为公案小说的主旋律。在清代之前,公案小说一直是自成系统、单独发展的。从乾隆、嘉庆开始则出现了公案小说与侠义小说合流的趋势,其标志性作品就是由清代无名氏所作、初刻于嘉庆三年(1798)的《施公案》。这部小说写清官施仕纶(原型为康熙年间施世纶)访狱断案、剿寇除害、为民伸冤的故事。它与以往的公案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将侠客黄天霸从绿林返正后仗义行侠、协助清官施仕纶除暴安良的情节穿插始终,首次融公案、侠义为一体,开侠义公案小说之先导,并由此诞生出一种为后来的公案小说所效仿、遵循的模式,对后世这类小说的创作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体来说,这类公案小说普遍封建正统思想浓厚,艺术上简陋、粗俗,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直斥其“文意俱拙”;虽然学术界一直视其为小说创作的“末流”而不予重视,但是作为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仍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苋集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施公案》、《包公案》、《彭公案》等十余部作品作为“公案小说系列”整理出版,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