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那些承担着巨大的教育压力的父母和老师所编写的,如果你是父母或老师,这本书对于帮助你如何巧妙地为孩子着想而不是卖命地无私地为孩子做牺牲有很大的好处。
本书共分五辑,第一辑向我们说明了古今中外教育思想家们的教育理念,这是我们实践教育的出发点和指挥棒。第二辑是关于理想信念的内容,这是人生成长的一个原动力,没有理想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第三辑则是关于学习艺术的。当前的信息时代,必然要求我们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才能跟上时代日新月异的步伐。第四辑是个性品质篇,这关系到一个人如何处理自己的生活和建立与他人的关系。第五辑则是情绪情感篇,人自身最自然的部分就是情绪情感,但情绪情感不能在个人生活中占主导位置,因此,平衡情绪与理智则是生活的必修课。
希望每为阅读过本书的人都能有所领悟,并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扬弃,从而寻找到教育的本真。
我们应该赋予孩子哪些品质才算是教育的本真呢?这并无一致的答案。事实上是,我们不能赋予孩子任何品质,唯有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生活所需要的各种优秀品质。这就需要我们的父母和老师有着对于个体的发展和个体心理的科学的理解,懂得最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策略。
这本书就是为那些承担着巨大的教育压力的父母和老师所编写的,如果你是父母或老师,这本书对于帮助你如何巧妙地为孩子着想而不是卖命地无私地为孩子做牺牲有很大的好处。
本书涉及到了三个领域:学校教育、家庭教养和个人成长。针对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些理论的阐述、现实的思考和可行性的办法。对于如何培养懂得学习、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体,大有裨益,希望每为阅读过本书的人都能有所领悟,并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扬弃,从而寻找到教育的本真。
第一章 教育没有情爱,就如无水之池
教育事业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塑造年轻生命的神圣事业,为此,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
孩子们都是稚嫩的,我们育人工作者不能因为孩子的稚嫩而指责他们,要知道,这是每一个人必须经过的阶段。只有我们真心实意地想要扶持他们、呵护他们、帮助他们成长,他们才能真正朝我们所愿的方向发展。
孩子们虽是稚嫩,却都天生具有求知、上进的要求,然而,很多孩子却在现实生活中碰壁了。原因就在于我们成人迫不及待地要求他们成熟成才,却没有真正用心地去爱护他们幼小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给教师的建议》中,特别标注了这样一条:我建议你,年轻的朋友,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所谓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满的精神生活,首先意味着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苏霍姆林斯基
【学海泛舟】
苏霍姆林斯基是数十年如一日在教育一线奋战的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上。“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他的这种情感给予了所有的孩子,因为在他的教育理念中,每一个孩子都是希望,只要教师们不让学生感到他们是无用的,假以时日,这些孩子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条:我建议你,年轻的朋友,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所谓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满的精神生活,首先意味着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为了这样的教育事业,他毕其一生致力于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的学生不为分数而奋斗,只因好奇而求知,因求知而快乐。如果说,在当今时代这还只是一个理想。那么苏霍姆林斯基早在二十世纪初中期就已将理想变为现实了。
苏霍姆林斯基坚持用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和学校管理。在他领导的学校里,他制定了既严格又人性化的纪律: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不允许低年级学生一天在室内进行3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不允许12~15岁的少年每天(除在校上五六个小时课以外)花四五个小时做家庭作业。他认为,过重的作业负担“会催残少年,使他的健康终生遭受不良影响,会损坏他的美,使脊柱弯曲、胸廓狭窄、眼睛近视”。
此外,苏霍姆林斯基还重视情感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他的教育中,对人的同情心与对祖国的热爱、对邪恶势力的仇恨是自然融合在一起的。而且他特别重视儿童期的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因为“在这个年龄,他们对人的苦难、不幸、烦恼和孤单特别敏感”。
苏霍姆林斯基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科学指导教育、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至今仍无愧于教育思想中的瑰宝。而一切的教育思想,无非都是要达成一个最质朴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何其单纯,却又何其艰难的教育理想啊!
幸福的孩子都是一样的,他们为自己的存在感到骄傲;不幸的孩子虽说各有各的不幸,但深究根源,却都是由于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无望、没有信心。而这种自尊感与骄傲感,恰恰掌握在教师和家长的育人理念中。如果我们从孩子进学校的第一天起,懂得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好的品质与能力,就足以呵护、保持他们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思想的泰斗”,并不在于他有多么巧妙的育人招数,而仅仅在于他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都是要爱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希望。
【智慧心语】
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教育的热诚打动了世界上无数的人,他博爱宽广的胸襟成就了帕夫雷什中学的神奇,那里的孩子们各有所长、各得其乐,因为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的使命界定为:“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一条生活道路,不仅有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获得生活的欢乐,有自尊感。”一位老师的崇高不在于他懂得爱学生,而在于他用行动表达着对每一个学生的关切与热爱,尤其是对那些有缺陷或表现很差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一位教育学家的信念将是莘莘学子们最闪烁的希望。他说:“医生总是专注于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教师的事业也应如此。面对学习困难或表现不好的学生,首先应当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情感和道德发展的规律,找出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自尊与偏好的教育措施。”任何一位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医生都不会对病人说:“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的未来毫无希望。”教育的事业也崇尚人道精神。但总有一些教师每天都让儿童感觉到,甚至直接告知儿童,他是一个毫无希望的人。这是无法容忍的。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于。要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够格的、有希望的人,要使他体验到一种生活的乐趣、求知的乐趣和创造的乐趣。
“从我经手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正是在告知我们的教师家长,模范生固然让人称赞,但并不足以否定那些与众不同的孩子,他们身上所独有的光芒更需要我们的教育者和家长们来发现和欣赏,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
自尊是每一个孩子生活成功的关键。真正关心孩子成长的师长才能呵护孩子的自尊,保证他们每天在校园里可以心情愉悦、挺胸阔步。越是那些内心脆弱、没有突出优点的孩子,老师们越是需要给予敏感的关照,对他们需要特别的耐心与爱心,甚至不要有一句话、一个手势使得这些孩子感到老师对他的前途不抱希望。当您难以克制自己对于“差生”的不满情绪时,请您想想陶行知先生的话: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P2-5
何为教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言论。倘若我们不能从他们那些深刻洞察人性的智慧中得到教训,所言所行便容易局限于个人阅历和见识。对自身而言,就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过上快乐满足的生活。一旦如此,就更难以胜任养育和教育年轻一代的使命。为此,我们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明白更透彻。
一提到教育,人们往往在心中自然涌上来一种厌烦的情绪。这大多是由于现实教育所展现的内容已经背离了教育的本真。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自我的教育,已渐渐等同于大人控制孩子的“说教”。这就需要我们能够真正地了解孩子、信任孩子。
要知道,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一个人从幼年走向成年,每一个阶段都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尊重孩子的需要,而不是以大人的要求来束缚孩子。才是孩子获得最好教育的前提。虽然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帮助孩子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但这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使每一个人都有能力过上幸福的生活。
要达到这个目的,唯有开展顺应孩子天性的教育,才不会将孩子们引入歧途,变成只有才学而没有情感和人品的淡漠之人。过分注重实用的教育。虽有可能让孩子获得过人的生存本领,却更可能使他丧失获得生活乐趣的能力,而没有后者,他的人生也就可能暗淡无光。用狄德罗的话说就是:“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
那么,我们应该赋予孩子哪些品质才算是教育的本真呢?这并无一致的答案。事实上是,我们不能赋予孩子任何品质,唯有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生活所需要的各种优秀品质。这就需要我们的父母和老师有着对于个体的发展和个体心理的科学的理解,懂得最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策略。
这本书就是为那些承担着巨大的教育压力的父母和老师所编写的,如果你是父母或老师,这本书对于帮助你如何巧妙地为孩子着想而不是卖命地无私地为孩子做牺牲有很大的好处。
这本书涉及到了三个领域:学校教育、家庭教养和个人成长。针对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些理论的阐述、现实的思考和可行性的办法。对于如何培养懂得学习、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体,大有裨益。
第一辑向我们说明了古今中外教育思想家们的教育理念,这是我们实践教育的出发点和指挥棒。第二辑是关于理想信念的内容,这是人生成长的一个原动力,没有理想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第三辑则是关于学习艺术的。当前的信息时代,必然要求我们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才能跟上时代日新月异的步伐。第四辑是个性品质篇,这关系到一个人如何处理自己的生活和建立与他人的关系。第五辑则是情绪情感篇,人自身最自然的部分就是情绪情感,但情绪情感不能在个人生活中占主导位置,因此,平衡情绪与理智则是生活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