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岁月生活(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苏联)伊利亚·爱伦堡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伊利亚·爱伦堡著冯南江、秦顺新、王金陵译的《人岁月生活(上下)》是1960年开始在苏联《新世界》杂志上发表。由于文中涉及众多的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学史料,很快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争论。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奉上级指示以作家出版社的名义采用内部书的形式开始翻译出版,同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能激发我们新的思考。

内容推荐

伊利亚·爱伦堡著冯南江、秦顺新、王金陵译的《人岁月生活(上下)》是苏联作家爱伦堡的长篇回忆录。1960年开始发表,在苏联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论。应当时中宣部领导的指示,我社将这部世人瞩目的作品译出,以内部书发行。2008年由于各种原因,该书转由海南出版社出版。今年社里决定购买版权,使其回归故里。爱伦堡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俄西的文学大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即为战地记者,十月革命后参加苏联政府工作,后又以记者身份旅欧十余年。卫国战争期间任《红星》报记者。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第六部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我现在怀着热爱回忆起我的双亲;但是,回首过去,我不禁发现,苹果滚得离苹果树竟那么远。

我出身于一个资产阶级的犹太人家庭。我母亲珍视许多传统的东西:她在一个笃信宗教的家庭里长大,在这个家庭里,人们都敬畏上帝,不敢直呼其名,他们也敬畏那些只有收到丰盛的祭品才不会索取带血的供物的“神灵”。她时刻不忘上天的最后审判日,也不忘人间蹂躏犹太人的暴行。我的父亲属于力图脱离犹太区的第一代俄国犹太人。祖父因为他进了俄罗斯学校而诅咒他。不过,祖父的脾气一般来说是很暴躁的,所有的儿女都被他一一诅咒过;然而快到暮年时,他明白了时代是反对他的,于是和被诅咒的子女言归于好了。

如果说祖父是苹果树,那么这棵树上所结的苹果却飞向了各个不同的方向。我的一个伯伯发了大财;他叫拉扎尔.格里戈里耶维奇,住在哈尔科夫。他的儿子,我的堂兄伊利亚,是社会民主党人,曾长期被监禁在卢基扬诺夫监狱,后来迁居巴黎,在那儿从事绘画,国内战争时期加入了红军,被白军打死了。拉扎尔的弟弟鲍里斯。格里戈里耶维奇,住在伊尔库茨克,是基辅巨贾布罗茨基某一企业的雇员。鲍里斯.格里戈里耶维奇是个轻佻的人,他盗用了布罗茨基的钱财,潜逃到美国,给主人写了一封信,信的口气挑衅多于求恕。布罗茨基勃然大怒,在许多报纸上登载了悬赏缉拿的告示。我当时正在巴黎,那些幻想借追捕在逃的爱伦堡而发一笔横财的人们,不止一次找上我的门来。有一次,拉扎尔.格里戈里耶维奇和布罗茨基玩牌,赢了一笔大数目,他请求布罗茨基不再向自己伊尔库茨克的雇员提出任何要求,以此来顶替这笔赌债。叔伯们中最小的一位是列夫,他写诗,并有一个作巡回演出的马戏班。维.什克洛夫斯基认为,继承者不是儿子,而是侄辈,倘若不把这种理论用于文学体裁,而是用于人的话,那么我可以说。我是走上了我叔叔列夫的道路。我还记得,他曾白费出版了一本书,书名也不算怪诞一一《幻想和声音》;这本书里收集了他自己的诗和译白海涅的诗。当时我对诗歌并没有什么兴趣,但是我喜欢列夫叔叔,因为他不像个体面的亲戚。有一次他给我看几张半裸体姑娘的照片,一一他正在为马戏班挑选演员;我的母亲非常生气:怎么能让小娃娃看这些东西?一一有一天,在哈尔科夫出现了“爱伦堡马戏班”的海报,拉扎尔.格里戈里耶维奇为了要马戏班立刻离开这个城市,不得不给了自己弟弟一笔赔偿金。

当我五岁的时候,我的双亲由基辅迁居莫斯科。哈莫夫啤酒酿造厂名义上属于股分公司,实际上归基辅的布罗茨基所有,所以我的父亲谋得了这个厂的厂长职位。

这是1896年的事,到了1903年,布罗茨基决定赶走父亲。母亲噙着眼泪站在办公室紧闭着的门旁倾听,办公室内正开着理事会的年会,父亲坚持要求解除他的职务。我也在那里偷听,可是什么也没听明白一一我知道,他们要赶走父亲,现在事情很不妙,而且布罗茨基很固执,可是我突然听见父亲坚决地说,他再也不能在工厂里工作了。这是外交手腕的第一课……

父亲白天工作,晚上也很少在家。间或也有朋友来,我只记得一个一一快活的工程师利哈乔夫。有一次在父亲的书房里,我看见了吉利亚罗夫斯基的一本小书,上面的题词写着:“给亲爱的格里.格里留念”。我觉得我父亲过着一种不愿让我知道的有趣的生活。他常到“猎人俱乐部’’去,这个名字在我看来很神秘:猎人啦、鹿群啦、猎犬啦。后来我才明白,他们在俱乐部玩“文特”牌,于是我就怀疑父亲的生活是否真的有趣。我十岁上下的时候,他领我到涅格林大街的饭店去;我们坐在单间里,但我不时地跑出去看看大厅里的情况;那儿坐着的全是些普通人,正在大口嚼着肉饼。于是父亲的生活再也引不起我的好奇心了。

母亲是一个善良、多病而又迷信的人;她受着肺病的折磨,衣服老是穿得很多,深居简出,成天忙着照料姐妹们和我,用犹太文给许多亲戚写长信。在最后审判El那天,她一定持斋。母亲在她婆婆周年忌辰的早上燃点的蜡烛,大得使我害怕。卧室里总是弥漫着药味;经常有医生来。母亲要求他们也给我听听一一我的肺弱,但是我总是躲起来,跑开了。有时,穿戴华丽的法米利安特大太带着她的儿子彼佳和米沙来看母亲;他们彬彬有礼地吃着点心,有时应大人的请求,朗读几段普希金的诗。我认为他们都是傻瓜,可是母亲说:“你瞧,彼佳和米沙是好孩子。可是你呢?……”

我被宠坏了,看来,只是由于偶然的机会,我才没有成为少年犯。我九岁那年,母亲去埃姆斯易地治疗,把我和姐妹们送往基辅,交给她的父亲照管。

P12-13

序言

趁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重版此书之际,我们觉得有必要就内部发行的书籍当年的出版情况再做一些说明。

早在50年代中期,“内部书”已有零星出版,主要为当时在苏联引起争议,而我国认为国内不宜公开发行的作品。为了让有关方面了解情况,决定只印少量供文宣部门及文化界人士参阅。印刷装帧完全按公开出版书籍的样式,出书后由出版社通知有关方面购买。如1957年出版的《不是单靠面包》(杜金采夫著)。

1959年底,中宣部在新侨饭店召开全国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批判修正主义文艺思潮和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的问题。自此提供这类资料便成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固定任务,内部书的种类大增,编辑部也设有专人负责这方面的工作。1963年年中以后,内部书的包封统一改为土黄色,封底上印有“供内部参考”字样,俗称“黄皮书”。此类书一般定为乙类,印数统一为九百册,有别于当时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类灰皮内部书(甲类)。此工作一直持续到“文革”开始,出版社陷于瘫痪而停顿。

70年代初,出版社工作逐步恢复,内部书也开始零星出版,但由于此时正值“文革”中最动荡时期,这类作品印数限制很严。70年代中期,内部书的出版渐趋正常,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停止。

内部书不只限于小说,还包括诗歌、戏剧、理论等方面。如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译的刊物《现代文艺理论译丛》就连续出版了十余期。

当时的文艺内部书刊虽然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但所用的名称还有作家出版社和中国戏剧出版社。书籍的国别不只限于苏联、东欧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涵盖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其中日本较多,仅70年代就出版了十多种。

从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结束,粗略统计先后共出版了七八十种。这也是特定时期的特殊措施吧!

根据出版社的要求,这次出版按爱伦堡在世时出版的九卷本文集的格式,删去了1999年中译本由海南出版社出版时策划人给每章前面添加的标题。

后记

1960年,苏联《新世界》杂志开始连载爱伦堡的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不久,这部作品便在苏联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论。当时中宣部的领导十分关注这一情况,要求人民文学出版社尽快将这部世人瞩目的作品译出,以内部发行的方式出版,供有关方面参考。我们当时都在该社外国文学编辑室工作,翻译此书的任务便落在了我们头上。

在苏联的众多作家中,爱伦堡可以说是博古通今的一位大师。50年代初他来华访问,演说时谈古论今、广征博引,常使我方的翻译一时不知所措。《人,岁月,生活》共六部,前四部于“文革”前出版。“文革”开始后,出版工作陷于全面瘫痪,第五部虽已排好,但已不可能出版,第六部的译稿则干脆失踪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版社决定重版爱伦堡的这部回忆录。幸亏第五部尚保留了一份校样,第六部的译稿又被《世界文学》的高莽同志在该编辑部的一个故纸堆中发掘出来,这才使这部作品的中译本得以第一次完整地在我国出版,虽然仍是“内部发行”。

尽管是内部发行,但它在国内读书界的影响却不胫而走,深受不少文化界人士的欢迎。到了80年代,正当人民文学出版社考虑公开发行此书的时候,我们发现苏联已出版了九卷本的《爱伦堡文集》,该文集最后两卷收入的《人,岁月,生活》,与当初在《新世界》上连载时有不小出入。于是我们决定根据文集对全部译稿进行一次校订。

后来校订工作虽已结束,但由于国内图书市场风云变幻,此书一直未再出版。迄今虽说:“三十八年过去”,无非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生的大部分岁月,待到此书公开问世,我们早已过上了离休老人的生活了。

本书文内注释,均为译者所加。

我们为翻译和校订此书,虽经多年苦心经营,但书中仍难免有错讹和疏漏,敬请读者不吝批评赐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4: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