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编著的《丧钟为谁而鸣》描写了西班牙内战时活跃在敌后的一支游击队奋不顾身、英勇斗争的事迹。主人公罗伯特·乔丹是美国志愿军,在西班牙内战中作战。他被派往赛戈维亚附近的山里,与当地的游击队配合,炸毁一座重要的桥,使政府军可以从容前进。他在游击队的山洞里度过了3天3夜,等待他的是死亡,因为他料想自己不会生还。在此期间,他和游击队员们建立起了友谊,共同克服了许多苦难,并且与一个西班牙姑娘玛丽亚相爱。乔丹最终成功地炸毁了那座桥,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是在撤退时却受了重伤,无法与游击队一起撤退,他决定留在后面阻击敌人。他强忍巨痛,架起机枪,对准大道那边来的一大队骑兵,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打击敌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小说还塑造了普通农民出身的游击队长的英雄形象,他被敌人包围,面临死亡而毫无畏惧,尽管身上多处受伤仍英勇杀敌……
《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的主要作品之一。《丧钟为谁而鸣》讲述西班牙内战期间,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去执行炸桥任务。在纷飞的战火中,他与被敌人糟蹋过的小姑娘玛丽亚坠入爱河。藉此抚平了玛丽亚心灵的创伤。在三天的时间里,罗伯特历经爱情、职责、冲突、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完成炸桥任务后,在撤退途中,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自己却被炮弹炸断了大腿,并独自留下阻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本书以其深沉的人道主义力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尊崇、对邪恶战争的痛恨及对和平的向往。
他匍匐在树林里一动不动。双臂交叉支撑着下颚,周围是一片铺满松针的褐色土地,在他上方,风掠过松树梢呼啸而过。他俯躺在并不是很陡峭的山坡上,但如果再往下则变得非常陡。他瞧见黑色的柏油路蜿蜒穿过山口。柏油路边上是一条小河,一家锯木厂坐落在离山口不远处的河边,水坝流淌出的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发出白光。
“是那家锯木厂么?”他问。
“没错。”
“我怎么不记得了呢?”
“因为那是你离开这儿以后造的。老锯木厂还在前面,在离山口很远的地方。”
他仔细端详起地上摊开着的影印军用地图。老头也从他肩后窥视。老头身材结实而矮壮,穿着农民的黑大衣和硬邦邦的灰裤子,脚上是一双绳底鞋。爬山的疲惫使他仍在大口地喘着粗气,一只手放在他们带来的两个大背包中的一个上。
“这么说在这里是看不到那座桥了。”
“看不到,”老头说,“这山口一带地势平坦,水流缓慢,但要是再往前拐进林子后的话,地势会突然低下去很多,并且还有个挺深的峡谷。”
“我记得。”
“那座桥就在峡谷上面。”
“他们的哨所呢?”
“刚才那个锯木厂旁边有一个。”
这个年轻人正在研究地形。他从他那件已经褪了色的黄褐色法兰绒衬衫的口袋里掏出望远镜,拿出一块手帕,擦擦镜片,轻轻调整焦距,目镜中的景像突然清晰起来,几乎连锯木厂的板壁都看到了。此外他还看到了一条长板凳放在门边,厂棚里的圆锯,以及敞篷后面的一大堆木屑,还有一段滑槽,是用来把小河对岸山坡上的木材运下来的。小河在望远镜里显得安静澄澈,水打着漩涡从拦水坝上冲下来,水花飞溅。
“没有岗哨。”
“锯木房里还冒着烟呢,”老头说,“衣服还挂在衣架上呢。”
“我都看见了,但岗哨呢?”
“也许在背阴处,”老头解释说,“哨所那儿现在挺热。他或许在我们看不到的背阴儿那头。”
“可能吧。另一个哨所呢?”
“在桥下方养路工的小屋边上,离山口最高点五公里的里程碑那儿。”
“有多少士兵?”他指着锯木厂问。
“也许有四个吧,还有一个班长。”
“下面呢?多少人?”
“可能要多些。我能探听得到。”
“桥头上呢?”
“总共两个,一边一个。”
“我们需要一批人手,”他说,“你能召集多少?”
“如您所愿,”老头说,“这一带山里现在就有不少人。”
“多少?”
“一百多个,但他们分的很散,你要多少人?”
“等我们看了桥以后再告诉你。”
“你想现在就去看桥吗?”
“不。现在我想去找个地方藏炸药,择机而取。我想把它藏在一个最安全的地方,有可能的话,最好到桥头别超过半个小时。” “那好办,”老头说,“从我们这到桥头全是下坡路,但是如果我们现在就要去那儿的话,会有一段比较困难的路要走。你现在饿吗?”
“有点,”年轻人说,“不过,我们迟点再吃吧。你叫什么?我给忘了。”他竟把名字都忘了,他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P1-2
《丧钟为谁而鸣》(又译为《战地钟声》)是欧美文学中反映西班牙内战的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36年7月19日,西班牙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派在一次右翼革命中起来反对共和政府,从而引发了西班牙内战。西班牙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先兆。战争爆发时,海明威和妻子居住在佛罗里达的基维斯岛,生活相当优裕,但他并不满足于安逸的生活,不顾一切地想参与这场战争,献身于共和派从事的事业。
就这样,海明威于1937年3月来到西班牙。他在西班牙结交了许许多多的朋友,其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英雄人物罗伯特·梅里曼少校。这位少校领导了对贝尔奇特的最后攻击,后来成为海明威《丧钟为谁而嘞中主人公罗伯特·乔丹的原型。罗伯特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尤里卡人,1929年进入内华达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获得伯克利经济研究员职位。西班牙战争爆发时,他正在苏联做客研究员;1937年1月,他是第一批到西班牙的美国人之一。由于他在后备军官训练团待过,又与国际派的共产党领袖有关系,因此被任命为最初的亚伯拉罕·林肯营的副官,直到作战10多天后他负伤为止。他于7月布鲁内特进攻战后复职,并升为参谋长,后来在一次战斗中阵亡。西班牙内战期间,海明威作为一名战地记者,曾4次前往西班牙。从1937年到1938年,他在那里前后逗留了约8个月,并深深爱上了这个国家以及它的文化和人民。这为这部小说奠定了坚实的创作素材。
《丧钟为谁而鸣》描写了西班牙内战时活跃在敌后的一支游击队奋不顾身、英勇斗争的事迹。主人公罗伯特·乔丹是美国志愿军,在西班牙内战中作战。他被派往赛戈维亚附近的山里,与当地的游击队配合,炸毁一座重要的桥,使政府军可以从容前进。他在游击队的山洞里度过了3天3夜,等待他的是死亡,因为他料想自己不会生还。在此期间,他和游击队员们建立起了友谊,共同克服了许多苦难,并且与一个西班牙姑娘玛丽亚相爱。乔丹最终成功地炸毁了那座桥,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是在撤退时却受了重伤,无法与游击队一起撤退,他决定留在后面阻击敌人。他强忍巨痛,架起机枪,对准大道那边来的一大队骑兵,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打击敌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小说还塑造了普通农民出身的游击队长的英雄形象,他被敌人包围,面临死亡而毫无畏惧,尽管身上多处受伤仍英勇杀敌……
《丧钟为谁而鸣》于1940年一经问世,立即引起轰动,给海明威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出版前5个月就售出50万册,评论界反应热烈。多数批评家都热情地欢迎此书出版,认为该书具备了一种新的社会和政治意识,弥补了读者对海明威在三十年代时作品的失望,恢复了他在文坛上的声誉。对于这部小说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评价,但是都肯定了小说的文学性质。从写作技巧来看,它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比海明威的其他任何作品都更能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感悟。小说结构合理严整,人物各有特色,栩栩如生,对白活泼生动,充分运用了可能用到的一切写作技巧。
作者在写作《丧钟为谁而鸣》时,受到《战争与和平》的启迪,也从劳伦斯的一生经历及其著作中获得了灵感。小说中的场景并不大,但却表现出史诗般的气质,小说人物的生与死、爱与恨,森林的宁静与阵地的战火,逃亡与留守,现实与回忆,有机地穿插一起,形成了一幅宏大壮观的人生图景,不仅视觉上色彩斑斓,感受上同样震撼心灵。
《丧钟为谁而鸣》既表现了作者自身的经历,又塑造了典型人物,它涉及战争与和平、光明与黑暗、文明与野蛮等重大的社会问题及人类的命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本书来看,一个人只有体会到了痛苦的深度,才能看到生命的深度——生命因痛苦而伟大,文学因苦难而精彩!
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