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字的那天是惊蛰的前夜,因为第二天有一个百人左右的法会,中间有时间,朋友嘱我要讲一段佛法。实际上我于佛法是门外人也。我之接触佛学还是从南怀瑾老师那里开的头。那时我还是风华正茂的年龄,现在已年届知命了,算起来断断续续也有二十年了,但到现在也还仅限于此。这二十年中我总共只读过《金刚经》《药师经》和《阿弥陀佛经》三本佛家经典。可是有一段时间《金刚经》我却达到了可以背诵的程度,所以要讲我也只会讲《金刚经》。
但是如我之学识、修习可以讲《金刚经》吗?从佛学者的角度,我二十年来读书一定没有超过二十本,一年读不了一本书的人,怎么能算得上学者,更别说对象是博大精深的佛学;从学佛者的角度反观自己,那就更不够格了。我所认识的居士们,每日早晚一课,没有几个小时下不来。佛学要悟性,学佛要功夫,似乎两者我都靠不上,但是朋友之所嘱,却让我颇为心动了!让一个准备学佛但还没有学佛的门外汉,要到寺院中甚至有僧人参加的场合去讲佛法和佛学,这太匪夷所思了,也太让人心动了。由是因缘,我只好拉起架势,一夜奋笔了。
《金刚经》乃人间至境的大书,何为至境?那便是无我之境,我若有所知有所悟,而不敢讲不能言,那是我着相,就是入于下流了。对佛学者、教授们来说,《金刚经》未必就能讲得好,旁征博引,莫非知见。可是《金刚经》其至要者,就是破除知见,所以教授们不一定讲得好;而对于学佛者来说,未入其门,莫不知《金刚经》也,所谓万佛之母,万法之源,当这些皈依了佛的弟子们一日无数次三拜在偶像前时,他们岂敢置《金刚经》的喙!于是便完全步入了我执之中。可是《金刚经》专是要破除我执的。如此想来,佛学者教授们不一定能讲好,学佛者、僧人、居士们不敢讲,那么,这一部上上法妙的好文、好书、好经,就只好让我这样的人讲了。佛说当机,舍我其谁乎?那就不妨一讲,岂不快哉!这就有了下面的这些文字。
还从惊蛰说起。惊蛰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万物要觉醒过来了,要运动起来了,经历了夏之劳碌、秋之收获,又经历了严冬的能量积蓄和贮备之后,春回大地,一切物种即将萌芽,惊蛰一到,万物皆要复苏要兴发要运动了。欣欣然,春之萌动也,春之兴发也。马年的春天即将到来,那么现实人生中的我们,当如何兴发?向什么方向运动?这就要明方向,知境界。而要知境界,天下至境,舍《金刚经》其谁乎?那么我们就一同进入《金刚经》的境界中去!去探求人生之境,去确定我们的方向,并准备好了,定下心性,来迎接我们的春天!我们正殷切地努力着让我们的时代要步入生机勃勃、百花争艳的新时代。
惊蛰是启动春天的时间,我之所以在这里将我们即将面对的未来称之为新时代,是因为从习近平主政以来,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梦”应时而生,正唱响全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华民族被迫来到国际舞台的前面时,近代中国的耻辱史就开始了。自此而后,中华民族历经近200年艰难困苦的自新和跋涉来到今天,来到中国在经历了邓公启动的改革开放,将中华民族从传统农业文明国家导入到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文明演进并轨同向的今天,一个积重难返,一个背负着沉重的灾难的民族,终于从积贫积弱的历史中阔步而出,艰难崛起了。P3-5
参禅篇
第一章 《金刚经》的第一次第
第一节 《惊蛰夜话》的写作缘起
第二节 《金刚经》第一次第概说
第三节 以“破”为“立”的《金刚经》
第四节 最殊胜的佛家修持法门——金刚禅法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昧——儒释道三家文化心法
第一节 检讨一下传统文化观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心法三昧
第三节 金刚经的启迪一:人生当回归平实
第四节 金刚经的启迪二:人生不可无志一
悟道篇
上篇:儒学四论
第一章 周孔一体论——周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奠基者
第一节 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头把交椅
第二节 周公其人其事
第三节 周公所奠定的德治思想和礼乐制度
第四节 中国文明模式的形成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奠基
第五节 孔子做了什么
第二章 揭示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孔子——孔子“忠恕”之道新探
第一节 诞生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春秋时代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要素的生成
第三节 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发现和揭示
第四节 真正属于孔子的时代正在到来
第三章 撑起中华民族脊梁的孟子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权主义者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形成的理论奠基人
第四章 《周易》,关于中国人“根”的文化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智慧之源
第二节 卦爻辞中的哲理和格言
第三节 对中国人世界观的启迪
第四节 为中国人建树优越的人生观
下篇:道家文化三论
第一章 读老子法
第一节 读老子法
第二节 老子的“道”和“道法自然”
第二章 关于快乐的学问——《庄子》幸福观三部曲
第一节 获得现实人生幸福——顺应“自然之性”
第二节 最高的幸福境界——精神心灵的翱翔
第三节 人生最后的微笑——超越死亡
第三章 “为我主义”学说的光辉——为杨朱正名
第一节 两千年的历史文化冤案
第二节 杨子当是战国时道家的别派
读史篇
第一章 西周亡国论——西周王朝分封制检讨
第一节 西周王朝灭亡的历史表象
第二节 西周王朝灭亡的历史真相
第三节 历史本质的思辨
第二章 周平王东迁论——历史上渭河盆地的战略地位
第一节 亡国之恨的史诗
第二节 平王东迁
第三节 一代弱主
第四节 秦人崛起的历史空间
第五节 我们的大好山河,渭河盆地
行愿篇
第一章 商道感悟——当代企业的信念
第一节 写作缘起
第二节 当代中国经济的隐忧
第三节 已然改变了的生活方式——我们为什么要办企业?
第四节 让我们快乐地生活和工作——我们要办怎样的企业
第五节 分享是合作之道也是成功之道——我们怎样办好企业
第六节 企业的信念
第二章 正信人生——惊蛰演说“中国梦”
第一节 以行愿的精神为人生励志
第二节 需铭记,人生没有速成法
第三节 走向明天的砥砺石
第四节 时代伟志
第五节 中国梦,反对急功近利
第六节 信仰乃人生安身立命之本
这本书稿的写作缘起是惊蛰前夜所写的那篇谈《金刚经》的文字,此稿在朋友们中间传阅开后,大家深以为我于《金刚经》有所得也。受朋友们的鼓励,我遂有了将过去读儒、释、道三家的感悟文章一同结集出版的想法。但是这个工作一开始才觉得,以前所写的那些文章,大致也都只开了一个头。于是在惊蛰之后至今的这多半年间,为了让这本书稿中主要篇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我又度过了夜夜苦读的半年多时光。
令我欣慰的是,这个册子的结集,不仅让我在知命之年下功夫大补了一回中国传统文化的课,而且竟给我带来了读书的喜悦和快意。原来我是如此深爱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认识三个人,就是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
作为一个中国的读书人,必须读三本书,就是《论语》《老子》和《金刚经》。
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这三位圣人站在上下五千年东方文明的中轴线上,回望他们之前两干五百年的历史,以各自不同的视角,各以一字之精要,发现并揭示了他们之前东方文明的精神。孔子得“仁”,老子得“道”,释迦牟尼得“佛”。从而他们成为了他们之前东方文明的集大成者。由此,他们又以大宗师的身份开启和肇始了他们之后两干五百年东方文明的新进程。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他们是东方文明的大宗师,更是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的大宗师,而他们的大著《论语》《道德经》和《金刚经》,也必将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全过程,世世代代引领人心,匡正人心,并为人类的明天建树起正信的快乐的人生来。
关于这三本书,可谓既易且难,易的是我们在幼年和少年时期已经能似是而非地读明白一点了,因为这三本书虽成于两干五百年前,但都很白话,所以从蒙学阶段到人生的各阶段,都会碰得到,也都会去阅读、去感悟。但是难的是终其一生,我们却未必能读通、读明白。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这三本书来自对万有自然的体察,来自对丰厚现实生活的体验,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丰厚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生活感悟,也还真读不懂,读不明白,更读不通。
在这半年多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我深刻地感悟到了两干五百年来儒、释、道三家文化在路向上虽大相径庭,但其内在精神上却已是相互求证、相互补充,融为一体的文化景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昧,就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心法。
关于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心法,我的理解莫过于三个圆。中国文化就是由这三个圆组成的同心圆。如果这三个圆有什么不同,那儒家就是一个实现大我人生成就大中华格局的平面圆;道家就是一个将人生处乎有我与无我之间,落实大我人生,道法自然,成就社会的立体圆——太极球;而佛家则是一个大化人生和社会的可以是圆面,也可以是圆球的如意圆,因为佛家的最高境界是圆融,怎么合适就怎么圆下去。
惊蛰是冬尽春回,春雷初动,惊醒众蜇之意,故我取惊蛰二字的禅理,为本书命名,想借此将我知命之年为学为商,体察到的儒、释、道这三家文化的心法传达出来,人生可以不求事业闻达,但我们却不能不是一个思想的觉悟者,而更其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是一个懂得人生快乐,并能够获得人生快乐的人。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本书稿能成今日之模样出版出来,它的种子是我的一位儒学老师杨子彬先生种下的。
1992年我下海的时候,是受了邓公南巡的那篇文章《东方风来满眼春》的影响,曾让我心潮澎湃。但还受到了一位朋友任凯的思想牵引,他虽经商,但很有思想,他于老子《道德经》有颇深造诣。我是几次长谈之后弃了高校的教职,到他那里下海的。近十年,他修习书法,早晚不辍,寒暑不断,功力已经颇深厚了。
他有一个圈子,有兰州大学的杨子彬教授,还有搞房地产的王金生先生。在我那时看来,做学问当如杨先生,学问高低不论,但必须是经世致用之学,我之深爱儒学,是子彬先生领的路;而金生先生沉稳内敛,厚重坚毅,如今在商界已颇有建树。
在任凯先生那里干了两年后,我办了自己的公司,历经十载,因诸多变故而辍业,遂到金生处又干了八年的职业经理人。我之今日从事房地产,是金生兄对我当年厚爱和鞭策的结果。2010年我又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业。
经商没有平坦之路,二十余年过去了,此间冷暖苦乐,心感身受。写到这里的时候,心中对这三位师友深怀敬意,感谢他们当年的眷顾和垂爱。
惜乎子彬先生过世已经十多年了,“尔墓之木拱矣”,可是他在世时我开了头的一篇儒学小文。至今才写出来。我自许自己是孔夫子的门人,完成此稿,也算是对子彬先生的纪念吧。
前面我说了,我是邓公南巡那年下的海,作为我们这一代人,从青年时期有幸亲历,而且还正在经历邓公启动的改革开放,将中国从几千年农业文明,上牵引到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来,从而与世界文明同轨同步。而且也正是这三十余年,随着中国当代经济的崛起,中华民族从1840年以来的积贫积弱中阔步而出。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自豪。至于我们个人的命运,商道本没有坦途,所以沐风栉雨感受了一些人生沉浮和苦乐荣辱,皆是对自己人生的砥砺。故这本册子想借“惊蛰”二字谈谈我二三十年来为学为商的人生感悟,或有补益于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人生。此为《惊蛰夜话》的主旨。
惊蛰有惊醒之意,春意萌动,万物待发,之于人生处乎春天阶段的青年人而言,想提醒一语:要惊觉,越是春意盎然之时,心中越要将养一份静气,胸中愈要收敛一份躁气,当知人生没有速成法,世间没有捷径走。此为《惊蛰夜话》第一义。
而之于我们中年人,需敬一言:当觉醒,莫要在平常的生活和平庸的日子中消磨掉人生的锐气,日子越平庸,越要有志气,岁月越艰辛,越要有豪气。此为《惊蛰夜话》第二义。
今天,国人正处在践行“中国梦”的发端之际肇始之时,我好读史,“中国梦”当以史为鉴。要向我们的祖先秦人学习,从公元前771年秦襄公位列诸侯,算作立国,到公元前221年秦人统一天下,历550年而成就一统天下的梦想。那么,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漫漫岁月中,玉汝于成的“中国梦”就可能是超越秦皇汉武的功勋,就可能超迈汉唐盛世的伟业。后人要有胜过前人的信心。此为《惊蛰夜话》第三义。
时下,信仰危机成为中国社会最普遍也最严重的问题,“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这个伟大复兴,不仅包括了器物层面,同时也包含了精神层面构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所以“中国梦”将重续五四、文革以及改革开放之初断裂了的中国文化之根,“中国梦”也将催生信仰重回、民心思归的新时代的春天的到来。
这本册子我从惊蛰的话头说起,故亦想借惊蛰二字,为我们的时代建言,意在呼唤大家回到儒、释、道同构共建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汲取正能量,获得人生正信,去开拓我们的人生,去推动我们的时代。
2014年6月20日
葛学文,生于1964年,甘肃兰州人,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甘肃华城集团总裁。作者专于商道的同时,潜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对儒释道各家文化均有涉猎,见解独到,功力颇深。曾多次在兰州大学文学院和历史学院举办讲座,座无虚席,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推崇。
《惊蛰夜话》是葛学文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的成果。书中谈古论今,故事生动活泼,趣味性和知识性俱佳,是很好的青少年课外读物。书中的内容包括:一、参禅篇。二、论道篇。三、读史篇。
《惊蛰夜话》首次将儒释道各家文化融会贯通,新见迭出,论述生动,文笔优美。作者葛学文将中国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的真谛与中国梦的蕴涵紧密结合,论述中国梦的文化张力,见解自成一家。书中谈古论今,故事生动活泼,趣味性和知识性俱佳,是很好的青少年课外读物。内容包括:一、参禅篇。二、论道篇。三、读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