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经常说到佛。什么是佛?佛,是佛陀的简称,是Buddhade的音译。如果用今天汉语的音译,应当是布达。佛陀的意思是觉者或智者,即有觉悟的人或有智慧的人。佛不但能自觉,而且能觉他。佛陀是印度早就有的一个词,但佛教赋予它新的完全不同的含义。佛陀是指在智慧和功行上,达到最高级最圆满境界的人。
什么是如来呢?如来,包含如实的意义。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是佛陀的另一种说法。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为释迦牟尼如来。
如来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其实,他最早不是神,而是人,实有其人。如来佛处于公元前6世纪,正是我国春秋时代,与孔子同时。他的名字是悉达多,他的姓是乔达摩。因为属于释迦族,所以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说来话长,释迦族是很有来历的。公元前13世纪,释迦族就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建立起了迦毗罗卫国。迦毗罗卫国传到六世国王净饭大王时,国家更加昌盛。净饭大王的夫人是贤惠的摩耶。有一天,摩耶夫人在睡梦中,感到有一个骑着大白象的奇人向她走来,人和象一下子从她的右肋钻入腹中,于是摩耶夫人怀孕了。摩耶夫人怀胎14个月,于途经蓝毗尼花园时,自右肋诞生了可爱的小太子悉达多。这就应了圣者14个月而生的圣人之言。小太子降生第五天,就取名为悉达多,意思是成就一切或一切义成。
但是,不幸的事发生了。小太子诞生的第七天,摩耶夫人就去世了。不幸中有幸的是,摩耶夫人的小妹摩诃波阁波提公主,前几天来向姐夫净饭大王和姐姐贺喜。姐姐的突然离去,使得摩诃波阁波提公主心如刀割。她看到小悉达多十分可怜,就丰动提出留下来照顾小太子。净饭大王非常感激。摩诃波阁波提公主精心地呵护着小悉达多。3年之后,摩诃波阁波提公主被选为净饭大王的王妃。
悉达多天资聪颖,酷爱思考,智力超常,毅力过人。印度最高的学术是“五明”和“四吠陀”。所谓“五明”,一是语言、文字学方面的声明;二是工艺、建筑学方面的工巧明;三是医学方面的医方明;四是逻辑学方面的因明;五是宗教学方面的内明。在这五明当中,每一明又包含了许多内容。譬如说声明,它就包含了语言学的全部内容。古印度一向不重视历史的文字记载,包括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也都是口口相传留给后人的。因为没有文字可以参考,所以,要研究语言、文字本身的问题,其难度足超乎想象的。
所谓的“四吠陀”,它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经典著作,约产生于公元前15至前13世纪。囚为它由四部或者说四大门类组成,所以称为“四吠陀”。“吠陀”的意思是“知'只”、“学问”。
净饭大王为使悉达多尽快学会五明,特聘五明大师、著名的婆罗门学者跋陀罗尼为太子的老师,学习五明;又特聘著名学者拜迦蜜和忍天所为师,学习四吠陀。
从7岁开始,到12岁,悉达多刻苦学习了5年。悉达多的学问猛进,知识倍增。他完伞掌握了五明和四吠陀。他的智慧像海一样深邃,像天空一样广袤。老师跋陀罗尼深深地感到,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再教授这个弟子了。于是,跋陀罗尼提出辞呈,辞去了太子老师的荣耀职务,离开了王宫。但是,跋陀罗尼此时已经看出了悉达多的出家倾向。
悉达多在过完12岁生日的第一个圆日,净饭大王让悉达多拜见了拜迦蜜和忍天所。从此,开始了长达4年的习武阶段。经过4年的学习,悉达多的武艺精进,无人能比。
17岁的悉达多,一身正气,热爱众生,不恋女色,但却出现了出家的苗头。净饭大工看着儿子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担心他出家,很是焦急,准备用给儿子悉达多说亲的办法,来收拢悉达多的心。净饭大王为悉达多选中了一个妃子。这就是邻邦天臂城主善觉大王的长女耶输陀罗公主。此女生得闭月羞花,倾国倾城。净饭大王亲自为儿子去求婚,但善觉大王提出了竞选女婿的做法,以免邻国为此发生争端。净饭大王对此表示理解,就动员悉达多参加了竞选。经过层层文武比拼,悉达多脱颖而出,力拔头筹,当上了耶输陀罗公主的夫婿。
原来悉达多太子和耶输陀罗公主的姻缘是有来历的,是在无量劫前就结下的。那时,悉达多是波罗奈城中的一个有地位的长者的儿子,身份高贵;而耶输陀罗则是地位低下的一个铁匠的女儿。一天,长者的儿子看中了铁匠的女儿,就告诉父母,要娶她为妻。开始长者不同意,后来长者同意了,铁匠又不同意。经过重重波折,有情人终成眷属。
正是这无量劫前的一段姻缘,才使后来悉达多太子娶了耶输陀罗公主为妻。
同样,也是由于无量劫前的姻缘所系,悉达多太子在父亲净饭大王的操持下,又先后娶了摩奴陀罗和大臣檀荼波尼的女儿檀荼瞿多弥为妻。并且,净饭大王为太子立三等宫:第一宫,以耶输陀罗公主为首,有2万彩女于初夜服侍太子;第二宫,以摩奴陀罗为首,有2万彩女于半夜服侍太子;第三宫以檀荼瞿多弥为首,也有2万彩女于后夜服侍太子。服侍太子的彩女共有6万。净饭大王想以此拴住悉达多太子的心。
悉达多太子和耶输陀罗公主成婚后,悉达多的性格发生了变化。他和耶输陀罗公主,男欢女爱,十分相得。净饭大王看着高兴,以为自己的计划就要实现了。
转眼10年过去了。悉达多太子在王宫里荣华富贵,养尊处优。有一天,悉达多太子得到优美旋律的暗示,忽然想到京城郊外去畅游一番。第一次出东门,他碰到了一个衰朽不堪、沿街乞讨的老人;第二次出南门,他碰到了一个身患重病、呻吟不止的病人;第三次出西门,他碰到了一具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死人。
这三次出游,使悉达多太子看到了人生的老、病、死的苦相。他由此百感交集,思绪丛生。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企图寻求拯救芸芸众生的良方。
净饭大王得知悉达多走火入魔,担心他会要求出家。所以,在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答应悉达多第四次出北门郊游。不曾想,悉达多郊游回来,就径直向净饭大王提出了出家的请求。原来,这第四次出北门,他碰到了一个须发剔除、踽踽独行的僧人。悉达多同这位僧人进行了初步交谈,知道了什么是出家人,出家人是为拯救众生的,是最伟大的。悉达多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答案,遂决意出家。
P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