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童年和少年
“今天我会挨揍吗?”
“你偿到过痛苦滋味吗?请问:你童年时挨过打吗?”这份童年痛苦的记忆,契诃夫把它描写进了《第六病室》,他最沉重的小说之一。这句话出自被关在精神病院偏隅一角的一个男人之口,他反对医生关于疼痛的抽象说教。病人说,我,我父亲曾残酷地毒打我。
这些话仿佛出自作者本人之口。老契诃夫就经常痛打几个儿子,还认为是为孩子们好:“棍棒底下出孝子”,他喜欢重复这句话。安东一生都对这种残暴刻骨铭心,但比他的哥哥亚历山大和尼古拉好一点。两个哥哥童年受尽折磨,以后永远都没有走出阴影。契诃夫商店里两个被父母抛弃的可怜的乌克兰学徒,小安德鲁什卡和卡夫留什卡,也经常遭到毒打,以至于有一次巴维尔·契诃夫被法官传唤,去解释他的过激行为。
在一篇描写商人生活的小说《三年》中,契诃夫借主人公拉普节夫之口谈到他的童年:“任何一点细节都能让他想起过去,人家打他或不给他吃饱。他知道现在人们还在打男孩子,狠揍他们直到鼻子出血,然后,这些男孩长大后,轮到他们去揍自己的孩子。”
拉普节夫然后提到对母亲的回忆“被永无休止的恐惧摧毁”。这完全是契诃夫母亲的写照。《三年》中的主人公继续道:“我记得父亲开始教育我,说直白点,开始打我的时候,我还不到5岁。他用荆条抽我,扯我耳朵,殴打我头部。我早晨醒来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今天我会挨揍吗?”
小说接下来的部分也直接取材作者的童年生活:“他禁止菲多和我玩耍淘气;逼我们去念晨经和做第一场弥撒,去亲吻神甫和僧侣的手,回家背诵祷告文……”我害怕宗教,当我从教堂前经过时,总会想起童年,这让我感到恐惧。”
教堂,父亲的唱诗班,杂货店脏兮兮的柜台,冷得几乎冻掉脚趾头,还要在店里等到最后一个醉鬼摇摇晃晃离开,而第二天还要去学校。这些就是安东苦役犯似的童年印记,一个没有童年的童年。
巴维尔·叶戈洛维奇在塔甘罗格城边开的那家叫“移民者”的小店,一点也不可爱。今天在莫斯科艺术剧场的裙房里,在一个温馨干净的小店里,为了让人缅怀契诃夫家的买卖,游客会被邀请品尝“茶、咖啡和其它移民者商店的食品”。在塔甘罗格,原来的店址被改成博物馆,那里会有丰满的女孩子给你端上茶、咖啡和糖,和真正的巴维尔·叶戈洛维奇那个脏兮兮、乱七八糟的小店完全扯不上边了。
“移民者杂货店”的名字,让人想到塔甘罗格是一个港口,世界各地的水手,从地中海或黑海都能到达那里。除了咖啡和糖,巴维尔·叶戈洛维奇还经营进口食品——橄榄油、葡萄酒、雪茄、香水等……,所有这些东西都堆放在一大堆灯芯、蓖麻油、蜡烛、通心粉,鲱鱼、沙丁鱼、老鼠夹中间……。咖啡里经常会闻到一股鱼干的味道就一点都不奇怪!回收的茶叶片是这家商店的特色:它们被晾干,染上颜色,重新包装。
巴维尔·叶戈洛维奇有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调和生意和宗教。有一天一只大老鼠淹死在橄榄油桶里,他喊来神甫做了一场正规的法事,油这样就算被“净化”了,马上又拿去出售。老契诃夫天性喜欢百事都管,就是不管自己的生意。他没有任何经商头脑,破产也是意料中的事。在远离父亲淫威时,安东还是可以感受一点自由的气息。这些气息来自市政府剧院,港口及城外的大草原。
塔甘罗格汇聚着一批靠进出口生意发财的商人。希腊人控制了商业,从18世纪末期,他们捐资营造了一种配得上他们成就的文化氛围:戏剧院、歌剧院、乐团、俱乐部、学校……这座城市迎接来自欧洲的水手和商人,由此敞开通向世界的大门,这对一个俄罗斯外省城市来说,是非同寻常的。 市政府剧院经常上演一些大众化的戏剧:就是在那里,安东和小伙伴一起在躲过学监监视,接受了戏剧艺术的启蒙。除了总是很受欢迎的通俗笑剧外,他还看了多部奥斯托洛夫斯基的戏剧,知道了莎士比亚、雨果、席勒等。奥芬巴赫的《美丽的海伦娜》给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当父亲不在家时,戏剧的乐趣可一直延续到家里。契诃夫家的孩子有自己的保留节目,他们演果戈理的戏,或一些喜剧小品。安东总是扮演城里人物,市长、教师、教堂祭衣室管理人等。他表演小丑的才华让他在假期里被邀请到一个有钱人家里,因为那家人组织了一场戏剧爱好者的慈善演出。
港口是另一片自由的天地,契诃夫兄弟们在那里钓鱼、潜水、游泳,安东一生都酷爱钓鱼,这种爱好也反映在他的小说里。
自由也呈现在大草原上,这片覆盖俄罗斯整个南部的无边无际的大草原,躜动着生命和神秘。安东11岁时就认识了这片大草原,他坐在一辆牛车上,两天赶了60公里路,去看望爷爷奶奶。以后他又几次重返这片大草原,为他那篇歌颂大自然的美丽赞歌《草原》找到声音和画面的源泉。
最后,学校对安东来说倒并不完全是无聊和压力,除了和哥哥尼古拉一起被父亲送到希腊学校的那一年。父亲认为学好现代希腊语,可以帮助他们跻身到城里有钱商人的圈子。但尝试彻底失败!过了一年,两个学生勉强学会几个字母。巴维尔·叶戈洛维奇只好让步:两个男孩子进了“体操房”——那时候人们这样称呼公立学校的。学校虽然没有剧院或港口那么有趣,但至少那里不体罚孩子,那是禁止的。安东在那里甚至很惊讶地发现,大部分同学在家里并不挨打。
P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