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宅巍编著的《陈诚传》介绍了,陈诚是中华民国史上的一名风云人物,是国民党政权中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书稿内容涵盖了陈诚一生的历程,从其军人生涯的开始,黄埔军校的机遇,北伐征战中的擢升,投身淞沪抗战、保卫武汉的血战,到其参与”围剿”红军、指挥内战的失利碰壁,直至其赴台后的军政生涯及最后岁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陈诚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孙宅巍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孙宅巍编著的《陈诚传》介绍了,陈诚是中华民国史上的一名风云人物,是国民党政权中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书稿内容涵盖了陈诚一生的历程,从其军人生涯的开始,黄埔军校的机遇,北伐征战中的擢升,投身淞沪抗战、保卫武汉的血战,到其参与”围剿”红军、指挥内战的失利碰壁,直至其赴台后的军政生涯及最后岁月。 内容推荐 孙宅巍编著的《陈诚传》介绍了,笔者以为,除了在性格和作风上比较踏实、清廉和雷厉风行外,陈诚的主要特点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即“反共、忠蒋、爱国”。客观地、恰当地论述其一生,是民国史研究巾的一项重要课题。 陈诚从1918年考入北京政府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起,开始了终其一生的戎马生涯。其问,由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师长、师长,而至军长、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政治部长、军政部长、参谋总长,国民党政权撤退台湾后,更位至“行政院长”、“副总统”、副总裁。他一生的经历,丰富而繁杂,充满了传奇色彩。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将星初现 一 青田骄子 二 军校机遇 三 军人生涯的开始 第二章 黄埔春秋 一 结缘蒋介石 二 悲情婚姻 三 淡水初显炮兵声威 四 棉湖再现神炮 五 广州又立新功 六 惠州智擒敌探 七 北伐战将 第三章 在混战的激流中 一 就任第十一师师长 二 仕途坎坷 三 巧用密电码 四 因胜唐首获授勋 五 战中原解围曲阜 六 擢升第十八军军长 七 治军有术 第四章 参加“围剿”红军 一 得不偿失的攻击 二 与邓演达的生死之交 三 与谭祥喜结良缘 四 “土木系”实力大增 五 与彭德怀赣州对垒 六 抚河“进剿” 七 一败黄陂 八 再败草台冈、东陂 九 蒋陈僵局 十洵口战败获奖闹剧 十一 在福建事变中 十二 敲开中央苏区北大门 十三 举办庐山军官训练团 十四 整理编练陆军 十五 赴晋对付陕北红军 第五章 西安事变前后 一 以两手对付两广 二 主持西北军事 三 身陷西安 四 处理事变善后 五 与夫人荣归故里 第六章 投身淞沪抗战 一 参与谋划决策 二 淞沪战场总指挥 三 同张治中的误会 四 撤退皖南 第七章 保卫大武汉 一 构筑城防工事 二 执掌政治部 三 出任三青团书记长 四 崇拜蒋介石 五 浴血武汉 第八章 两任六战区司令长官 一 指挥长沙、南昌附近战事 二 长沙弃守之争 三 援军似从天降 四 宜昌的意外反复 五 重新执掌六 战区 六 两次用兵宜昌 七 重视军队政治工作 八 与中共的摩擦 第九章 战时湖北省主席 一 就任省主席之初 二 施政恩施 三 实施经济新政策 四 雷厉风行的作风 五 与叶挺的交往 第十章 征战滇鄂 一 就任远征军司令长官 二 蒋陈再陷僵局 三 鄂西大捷 第十一章 抗战胜利前后 一 同时主持两个战区 二 出掌军政部 三 繁忙的战后军政 四 军队整编 第十二章 指挥内战 一 出任参谋总长 二 为内战调兵遣将 三 败绩鲁南 四 处处碰壁 五 东北履新 六 失利东北 第十三章 在台湾的军政生涯 一 就任台省主席 二 出任东南军政长官 三 严控社会治安 四 继任“行政院长” 五 面对朝鲜战争 六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七 调查孙立人“兵变”案 八 筹划“反攻大陆” 九 关注金门炮战 十 再度组“阁” 十一 坚持“一个中国” 第十四章 经营台岛 一 主持土地制度改革 二 出台新台币 三 实施“四年经济建设计划” 四 关注教育事业 五 致力石门水库 六 抵御水灾、风灾 第十五章 最后的年代 一 首开阳明山会谈 二 赴美访问 三 再开阳明山会谈 四 出访南越 五 访问菲律宾 六 生命的终点 七 安息在水一方 附录 陈诚生平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第一章将星初现 一青田骄子 正当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日趋高潮的时候,在浙江省青田县高市外村的一座旧式院落里,出生了中华民国史上的显赫人物陈诚。陈诚少年时代曾题“游石门洞”诗云:“鼓旗对峙镇山门,昔日文成策主勋。安得驰驱旗鼓出?青天之下扫余氛。”由此可见陈诚自命不凡的志向。 清光绪二十三年旧历十二月十二日,即公历1898年1月4日,正当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日趋高潮的时候,在浙江省青田县高市外村的一座旧式院落里,出生了中华民国史上的显赫人物陈诚。 陈诚,字辞修,别号石叟,出身于破落地主家庭。其先祖为河南人,自明嘉靖年间始迁青田,因家居县署旁司下,故人称司下陈家,后于明亡清兴兵乱之中复避往石盖、四都等处。待传至茂远时,始迁高市。茂远为武学诸生,生二子,长子采芹。采芹生国善,邑之首富,为陈诚高祖。陈诚曾祖廷珪,生六子,长子锦芝,妻刘氏。锦芝生二子,长子登迁,次子希文。希文乃字,名应麟,晚清诸生,后毕业于杭州初级师范学校,初为村中塾师,复任青田县立敬业高等小学校长10余年,以教育事业终其身,1924年逝世于校长任上。希文生三子一女,长子即陈诚,次子正修,三子勉修,女嫁徐姓。陈诚母洪氏,1953年寿终于台北。 青田,又称芝田,因田产青芝而得名。境内虽土地贫瘠,经济落后,但因具泉石之胜,括苍山余脉分展县境,群峰倚天,江溪纵横,山清水秀,风景绮丽。当地盛产青田冻石,其石雕工艺,历史悠久,名扬中外。 自县城鹤城镇,沿瓯江西行约30公里,即至高市。高市镇濒临之瓯江段,又称大溪。江水滔滔,溪流蜿蜒,极富山乡田园色彩。 由高市再西行2公里,为全县及浙南之著名风景区石门洞。陈诚幼时,常至此处嬉戏,该地亦可视为陈氏赖以成长之故土。石门洞位于瓯江南岸,临江有两峰壁立,高数十丈,相对如门,故名石门。此二峰,有云卧龙、伏虎者,有日鼓山、旗山者,从不同方位,可观得不同姿态,苍松翠竹,配以流水潺潺,别有一番情趣。从石门山峰奔腾倾泻的瀑布,有三级层次,飞瀑卷雪,高峰插云,被称为“浙东三瀑布”之一,有“浙南诸景之冠”的美名。石门洞自南朝刘宋景平年间(423年)永嘉太守谢灵运来游后,即以全国三十六洞天之一而闻名于世。明开国功臣刘基曾读书于此,并在这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郁离子》一书。清诗人袁枚亦盛赞石门洞瀑布的纤巧轻盈、变幻万千。陈诚少年时代曾题游石门洞诗云: “鼓旗对峙镇山门,昔日文成策主勋,安得驰驱旗鼓出?青天之下扫余氛。”后并自署石叟,隐以自勉。由此可见,石门洞对陈诚成长的影响之深和他自命不凡的志向。 陈诚7岁始就读于堂伯父陈妫谦,其父亦时予督教。翌年,入本村高市小学,1912年自高市小学毕业。其后,在家作短期补习。 1913年春,陈诚考入丽水浙江省立第十一中学。他身穿长褂,肩挑书笼、包袱,由父亲陪同,风尘仆仆地来到离家数十里外的丽水县城,被分配在学校第10班就读。是年秋,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兼顾两弟之读书,转入丽水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读书。人校后,学习勤奋,成绩优良;尤其喜爱体育运动,擅长体操、单杠,曾在师范、中学联合召开的第一次运动会上,大显身手,博得热烈掌声,荣获个人总分第一,领取奖品甚多。 在师范读书期间,陈诚染上赌博恶习。一天晚上,出外赌博至夜方返,见校门已关,便扒墙洞钻进学校。后事发,多数教职员工主张开除其学籍,以示惩戒;唯校长华国坚持认为,他虽严重违犯校规,但念其已属高年级,不久将毕业参加工作,便免予开除处分。对此,陈诚感激不已,竞从此戒赌。 师范毕业前夕,同学们多心情喜悦,笑逐颜开;但陈诚却暗自懊丧,为未来的前途担忧。他感到:凭师范学到的一点知识,踏上社会后是不能生活的;若到其他高等学校进修,家中又无力供给,弄得不好,今天的毕业,就是明天的失业。是时,陈父于青田敬业小学任校长,学校正缺少体育教师。校中同仁咸知,陈诚之体育成绩优异,便向希文先生建议录用其任教体育。但偏偏遇到希文先生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他说: “现在青田许多绅士正在找我缺点,我若录用儿子,正好陷其圈套,告我滥用私人,岂不是授人以柄?”其实陈诚本人对做小学体育教师亦无兴趣。于是,留陈诚于敬业小学之议遂罢。 1917年暑假,陈诚由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毕业。 1918年,陈诚依媒妁之言,与师范同学吴子漪胞妹吴舜莲结婚。吴家是青田著名富户,结婚时陪嫁甚多,妆奁满房。新婚燕尔,感情甚笃。 这年,杭州体育专门学校招生,陈诚衔父命插班考入,仅一月即卒业。陈父原认为,体专毕业可当中学教员,比小学教师要强。殊不知,陈诚压根儿看不起教师,觉得教书没有出息。他之短期人体专,是为了掌握体育技巧,锻炼身体。 因此,陈诚虽腰藏第十一师范和杭州体专两张毕业文凭,但因无意谋取教师之职,故仍彷徨不定。年届二十的陈诚,此时此刻,走到了一生事业和命运的十字路口。P1-3 序言 陈诚是中华民国史上的一名风云人物,是国民党政权中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从1918年考入北京政府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起,开始了终其一生的戎马生涯。其间,由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师长、师长,而至军长、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政治部长、军政部长、参谋总长,国民党政权撤退台湾后,更位至“行政院长”、 “副总统”、副总裁。他一生的经历,丰富而繁杂,充满了传奇色彩。客观地、恰当地论述其一生,是民国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台湾已有陈诚的生平、传记、资料书籍多部,可是由于政治观点等原因,这些论著对于陈诚一生功过是非的论述是混乱的,有不少地方是错误的。大陆亦有许多关于陈诚生平的著作问世,笔者也曾有数部忝列其中,但由于长期以来陈诚私人档案资料没有开放和公开出版,致使对陈诚一生活动的记述,多有讹误与缺失。自本世纪初台湾地区将“石叟丛书”全部向社会公开,并陆续出版陈诚个人资料二十余册后,使史界对陈诚生平的研究得以耳目一新。本书在笔者原有对陈诚生平研究的基础上,又以新出版的陈诚个人资料对原有论述加以比对、更新,以使叙述与立论更为新鲜、准确,使读者能读到、见到一个更加真实的陈诚。 陈诚是蒋介石的重要嫡系将领。我国著名史学家章开沅教授称其为“追随蒋介石最久,最为忠诚又最受信任的得力助手”。蒋介石经常把一些带有全局性的工作交给陈诚主持,表现了对他特别的信任。蒋介石宠幸陈诚,最初的信号是,在1934年让他担任“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副团长,而蒋则亲任团长。尽管当时陈诚已身为第18军军长和指挥19个师(旅)的“进剿军”总指挥,但是他并不希望部下称他“军座”“总座”,而乐于部下称他为“副团座”。陈对于能担任蒋的副手之重视,于此可见一斑。在以后续办的庐山训练团、峨嵋训练团中,均由蒋任团长,陈任教育长并主持全盘工作。1938年成立的“三民主义青年团”,蒋任团长,陈任中央团部书记长,实际主持“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全盘工作。抗战期间,蒋介石对陈诚的使用,殊异于一般将领。如他在担任六战区司令长官后,仍奉派去其他战区指挥战事;在担任远征军司令长官后,仍继续担任六战区司令长官等。此时,蒋陈关系,也达到了“爱恨.交加”的非同寻常的地步。据《陈诚回忆录》揭示:当1943年9月陈诚向蒋请辞远征军司令长官后,蒋在复信中竞称:“凡你要求者,无不遵你意旨照办;于我个人,无论公私,我以为已到至极地步。”“现在除向你三跪九叩首之外,再无其他礼节可以表示敬意。”蒋在此处所使用的语言,包含了亲近、尊重、气恼、挖苦等多重元素。这样的交流,恐怕再不能从蒋与其他任何一个下属中间找到。蒋甚至表示:“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抗战胜利后,在国民党政权崩溃过程中,陈诚又一再被派往最关键的地方。当东北战场的地位日趋重要的时候,蒋派陈接替熊式辉担任东北行辕主任;当国民党政权即将于整个大陆崩溃的时候,蒋在宣告自己下野前夕,任命正在台湾休养的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为国民党政权下一步的栖身之地安下了一颗足以放心的棋子。在国民党政权撤台后,蒋介石共两度7年任用陈诚担任“行政院长”,又先后提议陈诚出任“副总统”、国民党副总裁,使其成为台湾实实在在的“二号人物”。 陈诚毕生的思想、活动,有着明显的特点。笔者以为,除了在性格和作风上比较踏实、清廉和雷厉风行外,陈诚的主要特点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即“反共、忠蒋、爱国”。“反共”反映了历史的局限,应予否定;“忠蒋”应作具体分析; “爱国”应予肯定。本书致力于体现陈诚的这样三个特点。由于陈诚与蒋介石同是国民党内掌权派的代表人物,因此对陈诚的评价,基本上可以与对国民党的评价同步。在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推进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反击外国侵略的时候,陈诚的活动,基本上应得到肯定;不过在肯定的同时,对于那些使“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应予批判与否定。在国民党与共产党分裂,进行反共、反人民内战或准备“反攻大陆”的时候,陈诚的活动,基本上应予否定;不过在否定的同时,对于那些开发祖国边疆、抵御自然灾害、反对“台独”和“托管台湾”等方面的努力,则亦应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陈诚坚决主张“一个中国”,曾谴责从事“台独”“托管”活动者为“野心分子”和“不肖之徒”。尽管他所主张的“一个中国”乃是由国民党统治的“中华民国”,但这在客观上,却有利于祖国的独立、完整和统一。 基于上述种种考虑,我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参加编著《中华民国史纲》和编写《中华民国史丛书》时,即对陈诚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我曾到陈诚家乡青田作过实地采访、调查,曾追寻陈诚军事活动的重要地点南京、上海、武汉、桂林、沈阳等地查阅资料,曾利用赴台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收集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我先后在法国《欧洲时报》长篇连载《陈诚传略》,在国内数家出版社出版《陈诚晚年》《陈诚别传》《陈诚传》等著作,并在十多家报刊上发表有关陈诚的研究文章二十余篇。 本书的写作方法,基本以时间为序,分作15章97目。但当同一段时期,陈诚的军事、政治、经济活动内容都比较丰富时,则只能在不同类别中保持时间的先后次序,不可能如大事年表一般,将任何内容都纳入同一时段叙述。这样,便有少数的章和目,是跨越时间序列的。 任何一部史学论著的价值,都体现在该书的观点和史料上,即必须既有丰富的、新鲜的史料,又有正确的观点。本书努力在史料和观点这两个方面进行新的挖掘和探索。在史料方面,本书依据来自档案馆、港台书刊、回忆录、访问记录和报纸等方面的数百万字资料,反复核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其最准确、最有代表性的资料加以运用。如抗日战争中,一个战役,往往有由陈诚收、发的电报近百件,书中只引用其三数件。有些资料,或由于其本身的珍贵价值,或由于台湾海峡的中隔而不易为人们所知,则尽量从详引用,力求保持其原有风貌。本书引用了大量陈诚的言论、信函、电文,还有众多的国民政府档案。本书力求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统率和驾驭史料,寓论于史;对于某些重要的史实,还专门进行简要的评价。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笔者于写作中,在肯定陈诚之处,不为其隐讳错误;在否定陈诚之处,也不故意抹去不该否定的事情。 如何处理人物的个人活动和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是写人物传记时需恰当把握的一个问题。本书依据的原则是,凡与陈诚有关者则书,凡无关者则弃;陈诚当政时则详,不当政时则简。如陈诚担任台湾“行政院长”时,台湾面临的形势、经济发展的状况等,这些情况的本身,虽无陈诚的足迹及声音,但它们都是陈诚活动的出发点或效果,因此在介绍时则略增笔墨。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到了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结合。不过,必须坦率承认,它首先是一本学术性的著作,其所载资料均可作为史学工作者在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可靠的参考;其所阐发的观点,亦经反复推敲,而可以成为史学同行们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的基础。它不是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语言和情节都没有著者的刻意加工。学术性本身也应看做是可读性的一个方面。同时,本书中大批从未披露过或在大陆上难以接触到的新鲜资料,大量贯穿于陈诚军政活动中的趣闻轶事,将增添读者的兴趣。为了更完整地展现陈诚一生的风貌,书中对于陈诚的身世、婚姻、家庭、性格和病死等内容,都有专门的叙述。相信,通读全书后,读者将了解到一个历史上真实的陈诚。 2015年3月,值陈诚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承台湾政治大学邀请,笔者赴台出席了“陈诚与q-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作《论抗日战争时期的陈诚》学术报告。会议期间,得与陈诚先生公子履安、履碚、履洁,女公子陈幸、陈平,嘉婿传韬校长相见,惠蒙履安、曹倩伉俪暨宇廷、央金拉姆伉俪宴请。在台期间,各位学人的精彩报告,陈诚亲属于会内、会外的交谈,给笔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与灵感。特别需要感谢的是,传韬校长与台湾国史馆何智霖先生,在会议前后赠送笔者共二十余册最新出版的陈诚个人资料。这批宝贵的历史资料,为我客观、公正地论述陈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著者 2016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