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像戈玲在最新一期《主编的话》中所慨叹的:“乾坤斗转日月沉浮,人生就像大海中的航行。我们《人间指南》就是茫茫人海中的灯塔,就是漫漫旅途中的指南针。《人间指南》与您相伴,共同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二十年……”
二十年一晃儿就过来了。
二十年可以改变很多事儿。可以让《人间指南》变成铁打营盘流水的兵,可以让戈玲从编辑变成主编,也可以让她从未婚女青年变成李冬宝的前妻和李子果她妈。当年,李冬宝死盯戈玲,极尽软硬兼施之能事。戈玲使劲端着,半推半就,欲擒故纵。最后俩人实在演不下去了,一拍即合,互相从了。要看李冬宝和戈玲的结婚照,俩人幸福得像两朵花儿。但相爱容易相处太难,一转眼,俩人离婚都有十多年了。
“谁也别跟我提李冬宝!”李冬宝成为名人以后,戈玲总喜欢这样说。
但是还有后话,“我唯一念他好儿的就是他给了我一个女儿!”
李冬宝不当“知心姐姐”以后,混进了娱乐圈。活该他时来运转,赶上那两年丑星走红,李冬宝歪打正着,一不留神在影视圈成了腕儿,火得一塌糊涂。据说目前正忙着拯救中国电影,业余时间也不闲着,老在电视上帮人卖牛肉面和电话卡。戈玲坚持认为这是偶然中的必然,因为她有李冬宝的话为证——
“李冬宝说吧,多亏我当年把他自尊打击得一点儿不剩,他才破罐破摔进了娱乐圈。我觉得他这话是为数不多发自内心的。”
这么多年过来,戈玲本色不改,那张嘴依旧伶牙俐齿,说尖酸刻薄也行。这些年久在江湖,这看家本事就没撂下过,杀伤力比从前还加个更字。布尔乔亚那股劲儿也还照旧,浸到骨子里了,去不掉,时不时老得矫情一回,就是跟五十的岁数有点儿不搭。其实戈玲压根没觉得自己老,她心想自己的状态跟小姑娘那时候没两样,还年轻着呢。要不是九。后那鲜嫩的脸蛋儿老在眼面前晃悠,戈玲真不信自个儿都五十了。
想当年在编辑部,戈玲和李冬宝都是意气风发的改革派,经常跟以牛大姐为代表的保守派两军对垒。可是时过境迁,面对现在编辑部里的年轻人,戈玲发现自己不知不觉成了当年的牛大姐。戈玲不服气,更加嘴不饶人,可岁月不饶她,偷着一照镜子,脸上纹路都往下走,确实老了。
当初编辑部那拨儿人,掰着手指头数数,退休的退休,去世的去世,跳槽的跳槽,就剩下戈玲还坚守着编辑部这块阵地,算得上是硕果仅存。
婚姻上戈玲没实现从一而终,铁了心要从事业上找齐,坚守《人间指南》这块阵地。可是风云突变,传言说《人间指南》即将停刊。那一天,戈玲正式进入更年期。
感情失意,好在事业还算得意。前些年,戈玲作为《人间指南》编辑部的唯一元老,毫无争议地成为主编。李子果上大学走了,她独身一人,又没什么别的爱好,真正做到了以编辑部为家。编辑部成了戈玲生活的支点。时光如梭,戈玲发现自己越来越爱编辑部了,没丈夫行,没情人也行,没编辑部还真不行。
当前所有纸媒的日子都不好过,戈玲花了不少力气,就这么受累,也没能挽住《人间指南》的颓势,发行量一年不如一年,大势所趋,不变不行了。
编辑部的人耳听八方,整编的消息还没正式公布,他们早都知道了。想当年在老编辑部,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想当主编,戈玲和李冬宝还联手竞选来着。可是如今在新编辑部,大伙对当不当主编没多大兴趣。现在这人们都开窍了,主编又不算什么官儿,除了多操心受累,工资又多不了多少,何必呢?如今工作流动这么快,杂志黄就黄了,再换别的家儿呗,用不着非得一棵树上吊死,傻不傻啊!
就拿摄影记者、美术编辑袁帅来说,《人间指南》停刊甚至未必不是好事。袁帅在圈里小有名气,所谓职场达人,一直有杂志要挖他,所以《人间指南》真散摊子他也不愁没活路。
袁帅并不帅,相当名不副实,所以这名字其实是他心中永远的痛。袁帅出生于一九七九年,亲身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如果细分,袁帅并不属于正宗八○后,但他总愿意把自己归为此列,死活得跟七○后划清界限。
袁帅一向以情圣自居,自从看过一本《我的一生》,就把那个叫卡萨诺瓦的意大利色狼奉为知己和导师,借鉴其泡妞大法,照猫画虎,结果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袁帅从不怀疑自己在情场的杀伤力,他认为跟他在职场的受欢迎程度大同小异,到哪儿都引发哄抢,跟谁好不跟谁好,一不注意就得罪人。而他又是个无比怜香惜玉的人,不忍心伤害任何一个女子,所以导致他至今未娶。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不偏不倚。
袁帅对异性发生兴趣确实早于常人,据查是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具体表现是拿大白兔奶糖利诱小女孩接吻。到了中学愈演愈烈,发展到酷爱在女生面前演发哥。如此种种,令人后脊梁发冷,他却津津乐道。
命中注定,袁帅这辈子就得跟美女打交道。作为《人间指南》的摄影记者,他的本职工作就是给明星拍照。袁帅还真不是花心男人,照他的话说,他只不过天生就特别向往美好。
袁帅爱抖机灵但不招人烦,善于把一切都拿来调侃,嘴上挺开放,骨子里其实未必。有了他,编辑部气氛立刻活跃多了,不然缺少这么个插科打诨的人,有时候还真不行。袁帅知道自己是编辑部的中流砥柱,所以才一直没有毫不犹豫地跳槽。也许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还是爱编辑部的。
与袁帅相比,生活版兼财经版编辑刘向前已然四十不惑。当年他高考差几分,没正式上过大学,望子成龙的刘书友逼着他通过高自考好歹拿了个大学文凭。刘向前在国企工会当宣传千事,算是那儿的笔杆子,尤其擅长刷标语写黑板报。几年前,刘书友千方百计通过关系把他调进编辑部,让他正式成为了文化战线的一员。
刘向前没上过正规大学,又是从国企出来的,自己觉得“文化底蕴不够”,底气不足,生怕编辑部的人看不起他,老想向所有人证明自己,所以就憋着劲地抖机灵,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