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国史话/中国读本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柳春藩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采用史话的形式,因此与历史演义、历史故事有所区别,写的全是历史真实,没有任何虚构和夸张;力求写得生动活泼和通俗易懂,故事性较强,又要有一定深度,以便读者较为省力地获得一些真实可靠的历史知识,从中得到一些经验教益。对于《三国演义》的一些虚构之处,本书将作必要的交待和说明。

要较为全面地介绍三国的历史,完全按时间先后来写是有困难的,也不容易将问题交代清楚。本书对三国的兴亡过程,大体是按时间先后安排的,并且以曹操、诸葛亮的事迹为主线,通过对人物的分析介绍,来揭示当时的历史面貌;对三国的经济和文化,只好单列章节,进行重点介绍了。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包括:封建兼并战争和曹操统一北方、“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黄巾起义和东汉统治的崩溃、逐鹿中原的开始——关东诸军讨伐董卓、“五色棒”——曹操政治上初露头角、兖州的争夺——曹操建立根据地、“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曹操战胜对手的两项重要方针、荡平徐淮——吕布和袁术的覆灭、“四世三公”——袁绍势力的兴起和发展、声东击西,后发制人——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等等。

目录

开头语——略说三国

第一章 封建兼并战争和曹操统一北方

 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黄巾起义和东汉统治的崩溃

 二、逐鹿中原的开始——关东诸军讨伐董卓

 三、“五色棒”——曹操政治上初露头角

 四、兖州的争夺——曹操建立根据地

 五、“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曹操战胜对手的两项重要方针

 六、荡平徐淮——吕布和袁术的覆灭

 七、“四世三公”——袁绍势力的兴起和发展

 八、声东击西,后发制人——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

 九、抑制豪强,以法治军——曹操稳定统治秩序的措施

 十、“东临碣石有遗篇”——曹操消灭袁氏残余势力

第二章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三顾茅庐”——刘备访求人才

 二、《隆中对策》——诸葛亮为实现统一的战略策略

 三、“保江东,观成败”——孙氏占据扬州

 四、战与降的辩论——孙权、刘备结盟

 五、诈降和火攻——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

 六、占四郡和“借”南郡——刘备占据荆州

 七、“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备取得益州

 八、渭南大捷和削平“国中之国”——曹操占据关西

 九、“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方针

 十、“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淮南之争

 十一、“得陇”不“望蜀”吗?——汉中之争

 十二、“威震华夏”——关羽围攻襄、樊

 十三、白衣渡江——吕蒙偷袭荆州

第三章 三国的政治、军事和诸葛亮治蜀

 一、“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曹氏代汉

 二、从曹丕到曹数——曹魏前期的统治

 三、火烧连营——吴蜀號亭之战

 四、“科教严明,赏罚必信”——诸葛亮以法治蜀

 五、“集众思,广忠益”——诸葛亮的工作作风

 六、“任人唯贤”——诸葛亮的用人方针

 七、邓芝使吴——吴蜀联盟的恢复

 八、“七擒孟获”——诸葛亮的“和夷”政策

 九、“五出祁山”——诸葛亮北伐曹魏的战争

 十、“装聋卖傻”——司马懿同曹爽的斗争

 十一、“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司马氏代魏

 十二、“乐不思蜀”——阿斗丧国

 十三、从孙权后期到孙皓——东吴的衰落到灭亡

第四章 三国的经济和文化

 一、屯田和水排——北方经济的恢复

 二、“神刀”和蜀锦——西蜀经济的进步

 三、山越和夷洲——孙吴地区的开发

 四、《伤寒杂病论》和麻沸散——医学的进步

 五、绫机、翻车和指南车——机械制造的成就

 六、“建安风骨”——文学的发展

 七、“贵无论”——玄学的产生

附录 三国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之间频繁的斗争。外戚或宦官操纵政权,是封建专制主义政权形式下的一种现象,但不是任何时候都如此,还需要有其他条件。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他们可以利用太后、皇后的关系控制朝政。当年幼的皇帝即位以后,皇太后往往依靠自己的父兄处理政事,让他们担任重要官职,把持军政大权。皇帝长大以后,同专权的外戚就发生矛盾,怎么办呢?他们往往依靠服侍自己的亲近~宦官(即太监),把外戚势力搞掉,这样宦官又攫取了大权。等到这个皇帝死后,另一个母后及其父兄又选立幼小的皇子做皇帝,把持政权,又出现外戚专权的局面。幼小的皇帝长大后,又依靠宦官打击外戚。于是就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执政的局面。他们结成互相对立的两个集团,彼此勾心斗角,倾轧争夺,非常激烈。大体上,在桓帝刘志(147~167在位)以前,是外戚势力居优势,桓帝以后是宦官势力居优势。不管哪个集团得势,他们都是任意侵夺土地,盘剥人民,可以说是一丘之貉。

桓帝时,外戚梁冀(他的妹妹一个是顺帝皇后,一个是桓帝皇后)任大将军,他凭借政治特权,侵占京师洛阳周围近千里的地方,作为林苑,供自己游玩,又修了一个“兔苑”,占地数十里。有人不知禁忌,误杀苑中一只兔子,就有十余人被牵连惨遭杀害。他还派出大批爪牙到各地敲诈勒索,聚敛珍宝,甚至强迫几千贫苦农民作奴婢,还诡称这些奴婢是“自卖人”。他的亲戚、党羽布满朝廷和各州郡,“威行内外”。官吏要想升迁,先要向他送贿,上任后再疯狂掠夺老百姓捞回来。梁冀掠夺的钱财多得惊人。后来,桓帝结合宦官捕杀了梁氏一门,没收他的财产,拍卖的价值竟达30多亿钱,相当于东汉政府当时一年赋税收人的一半。从这个数字里,可以想见劳动人民遭受到的是什么样的剥削。

宦官集团把持朝政,阻碍了一些官僚的升迁,堵塞了一些太学生的仕途。同时,由于政治黑暗腐败,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加深了东汉统治的危机。官僚(主要是其中的硬直派)和一些太学生便抨击宦官,议论朝政,要求改善政治,有的则利用手中的一部分权力打击宦官的党羽。如大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是野王县令,贪残犯法,逃匿张让家中,司隶校尉(掌京师地区纠察)李膺派人到张让家将张朔捕获处死。杜密任北海相、刘佑任河东太守,也都翦除了所属县令中的一些宦官党羽。这种情况,引起了宦官的不满和恐惧。他们依靠皇帝的权力打击官僚和太学生,主要是其中的硬直派,终于酿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事件。

166年,宦官指使人上书诬告李膺等“共为部党,诽讪朝廷”。桓帝便将李膺等二百多所谓“党人”下狱治罪。这是第一次“党锢”事件。第二年,虽然把这些“党人”赦免回家,但禁锢终身,不得做官。这一年桓帝死,灵帝(12岁)继位,外戚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合作,打算消灭宦官势力,结果为宦官所杀。169年。宦官又奏捕“党人”杜密、李膺等百余人入狱。他们相继死于狱中。172年,宦官又一次逐捕“党人”和太学生千余人。176年,灵帝下诏,凡是“党人”较近的亲属以及门生、故吏,全部免官禁锢。这是第二次“党锢”事件。在两次“党锢”事件中,不少主张改善政治、缓和阶级矛盾的“清流”官员和知识分子被杀或禁锢终身。“党锢”事件表明东汉政治危机的加深。

桓帝时期,东汉政府加在人民头上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如口赋(人头税的一种)改为从一岁缴纳(过去是从七岁开始),田税则一亩加十钱。灵帝更是一个贪财如命的家伙,他专门在西园建造了一个“万金堂”,把国库中的大量民脂民膏,据为己有,积贮在这里。他还亲自到河间“买田宅”,以“为私藏”。为了搜括更多钱财,他甚至把各级官爵定出价钱,公开拍卖。如规定二千石的官职为两千万钱,“公”为一千万钱(地方官比朝官贵,是因为任地方官便于直接搜括民众),“卿”为五百万钱,关内侯为五百万钱。定价之外,还看求官者的身份和财产状况,灵活掌握。不仅如此,灵帝对那些没有花钱买官的地方官,还以助军和修宫室的名义,要他们向西园缴纳若干钱(多者几千万,少者几百万)。少数清正的地方官不满意这样做,有的辞官,有的被逼自杀。如钜鹿太守司马直上任时,被摊派纳钱三百万,这个数字比较起来不算多,但司马直不快地说:“为民父母,而反割剥百姓,以称时求,吾不忍也。”便称病辞官,皇帝不许,乃服毒自杀。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买官的人,还是被硬性摊派的人,上任后都千方百计地搜括人民,一个个都成了“视民如寇仇,税之如豺虎”的贪官污吏。

由于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各级官吏不注意水利的兴修和维护。因而造成多次水灾,自然灾害严重。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的水灾共发生27次,桓帝、灵帝时就有13次,占水灾次数的二分之一:同时,水利不修,又造成旱灾的扩大,东汉时大的旱灾共发生17次,桓帝、灵帝时就有6次,占旱灾次数的三分之一。水旱灾的不断发生,给劳动人民带来很大灾难,对社会生产造成严重的破坏。

东汉后期,广大人民群众在统治集团——皇帝、贵族地主、官僚地主、豪民地主及各级政府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过着十分困苦的生活,甚至倾家荡产,四处流亡。全国到处出现了“地广而不得耕,民众而无所食”的凄凉景象,甚至产生人吃人的现象,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P2-4

序言

开头语

——略说三国

三国的历史共90年,从公元190年军阀混战开始,到280年晋灭吴统一南方为止。但三国正式建立的时间,则是从220年曹丕称帝开始的。

为什么三国的历史不从220年算起呢?这是因为三国有个形成过程,曹操、孙权、刘备三大势力是在东汉的统治发生动摇的情况下,是在镇压黄巾起义以及军阀混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魏、蜀、吴三个政权正式建立前,三足鼎立的局面,就已基本形成了。因此,三国的历史应该包括三国正式建立前30年的军阀混战时期。讲三国的历史,应该从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讲起。只有这样,才能对三国的由来、三国的人物和三国发展变化的历史,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

三国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从公元190年关东联军起兵到207年曹操统一北方是群雄割据混战阶段,共有17年。从208年赤壁之战到219年孙权占据荆州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阶段,共有12年。从220年曹丕称帝到280年西晋灭吴是三国对峙并走向统一阶段,共61年。

在魏、蜀、吴三个政权中,以孙吴的统治时期最长。从孙权222年称吴王,到280年孙皓投降西晋,共59年。其次是曹魏,从220年曹丕称帝,到265年司马炎废掉陈留王曹奂建立西晋,共46年。最短的是蜀汉,从221年刘备称帝,到263年刘禅亡于曹魏(实际掌权者是司马氏),共43年。

三国时期历史的突出特点,是统治者内部矛盾复杂,斗争激烈,战争频繁,社会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在黄巾起义以前,由于东汉豪强地主经济力量的发展,形成了封建割据的物质基础。黄巾起义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地方豪强和官僚地主的武装势力进一步发展起来,冲破中央集权的外壳,割据一方,互相间展开了兼并战争,使一直是我国经济、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遭受严重破坏。

在军阀混战过程中,腐败保守、昏庸残暴、压迫人民、剥削人民最厉害的军阀,如董卓、袁术和袁绍之流,以及一介武夫公孙瓒、吕布、韩遂之流,都先后失败了,较开明的能笼络人才,发挥智士作用的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则逐渐发展壮大。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打败曹操之后,曹操退回北方,向西北发展势力,注意恢复北方经济,稳定了内部统治。孙权刘备分别向东南和西南扩充势力并取得了成功。三分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了。

魏、蜀、吴三国正式建立后,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统治区域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政治、经济改革,削平本地区较小的分裂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蜀国辅政的诸葛亮继续与吴国孙权结盟,凭借破坏较小的南方经济,共抗曹魏,使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北方政权,一时无力消灭南方政权,维持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三国鼎立局面。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对东汉末年大混战来说,是个历史的进步,是趋向统一的必要步骤。

过去史家在写三国历史时,有所谓谁是“正统”之说,即谁是“合法”统治者。有的以魏为正统,扬魏抑蜀;有的以蜀为正统,扬蜀抑魏。其实,曹、刘、孙三个集团都是地主势力的代表,他们之间所进行的战争,就其性质来说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扩大地盘,争夺全国统治权而进行的兼并战争。问题不在于哪个集团应该建立统治,而在于哪个集团有力量能够战胜对方,实行统治。事实表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三个方面,主要是魏和蜀,都没有力量吃掉对方,实现全国统一。三国分立后,战争相对减少,局部相对统一在人民群众辛勤劳动下,各国的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为以后三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由于黄河流域的经济恢复发展比较快,政治比较稳定,形成了力量优势,最后北方统一了南方。

人谋在武装集团斗争中起着明显作用,特别是在军阀混战和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表现的更为突出。曹操之所以战胜势力强大的袁绍,统一北方,是由于“任天下之智力”。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和三分的人才均势紧密相关的。

三国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相当成就和进步,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

较为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实践,锻炼和涌现出了一批政治家、谋略家和军事家,如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孙权、鲁肃、陆逊、荀或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曹操和诸葛亮。

曹操主要活动于三国政权正式建立前的军阀混战时期。他消灭了不少军阀势力,统一了北方,注意缓和阶级矛盾,改革东汉以来的弊政,吸收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参加政权,抑制豪强,维护统一,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过去,一些戏剧、小说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把曹操当成篡汉的“奸臣”,加以贬低和否定,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诸葛亮主要活动于三国鼎立时期。他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策》,联孙抗曹,帮助刘备创建政权,辅佐刘禅治理西蜀,“七擒孟获”,“五出祁山”,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物。但是,一些戏剧、小说把诸葛亮描写成一个能呼风唤雨的“神人”,加以渲染,极力美化,显然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三国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有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还有机械制造家马钧。他们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学在三国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东汉经学加在人们思想上的束缚,继承了汉代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在作品中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动乱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开创了所谓“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

三国时期世家官僚地主势力开始抬头,他们利用九品中正制度,逐渐垄断政权,到西晋时期便形成了具有政治、经济特权的门阀世族。曹魏后期的“赐客”和孙吴的“复客”制,把农户赏赐给官员,是西晋按官品占田荫客制的先声。

三国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经济有了恢复和发展,南方(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经济得到了开发和进步。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吴蜀的开发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过去,人们对祖国古代历史的了解,可以说以三国史为最多。一些三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是人所共知的,至今三国故事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但人们的这种知识不完全是从历史书中得来的,很多是从小说《三国演义》以及有关的戏曲中得来的,因此不免有些与历史实际不相符合的地方。《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是七分历史,三分演义,即七分是历史事实,三分是情节虚构。就是说在重大历史事件、主要历史人物的处理上尊重历史真实,在具体情节的安排上做了艺术加工和渲染。作为文学作品,是可以而且应该虚构一些情节,使事件更加具体丰富,人物更加典型生动,起着文学作品应该起的作用。但历史小说毕竟与历史著作不同,我们今天了解三国的历史,不应该根据《三国演义》,而应该主要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包括裴松之的注)、《资治通鉴》以及其他有关史籍,从中了解、研究三国历史的发展规律,评价三国人物的历史作用,总结政治、军事斗争的经验教训。

由于陈寿的《三国志》侧重写由军阀混战到三国形成的历史,而且内容丰富,一些历史人物的成败兴亡,引人思考,给人启发,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因此,本书对三国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所用的笔墨也就偏多些。

本书采用史话的形式,因此与历史演义、历史故事有所区别,写的全是历史真实,没有任何虚构和夸张;力求写得生动活泼和通俗易懂,故事性较强,又要有一定深度,以便读者较为省力地获得一些真实可靠的历史知识,从中得到一些经验教益。对于《三国演义》的一些虚构之处,本书将作必要的交待和说明。

要较为全面地介绍三国的历史,完全按时间先后来写是有困难的,也不容易将问题交代清楚。本书对三国的兴亡过程,大体是按时间先后安排的,并且以曹操、诸葛亮的事迹为主线,通过对人物的分析介绍,来揭示当时的历史面貌;对三国的经济和文化,只好单列章节,进行重点介绍了。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读本(史话分卷)》丛书是目前所见学生历史读物中最好的。一是丛书的各单本作者都是史学界的专家学者,这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二是丛书的内容深浅适中,既体现了大纲要求,又有所拓展,可以作为课内知识的有效补充,很适合学生阅读。同时,本书也适合老师们作为资源来储备。

——白幼蒂(北师大附属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高级中学实验课本编委)

本套丛书是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编辑的,扣住了教学大纲,既体现了教学重点,又有适当的延伸,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很有必要,是一套质量很高的学生课外读物。

——李明赞(北京四中历史特级教师,国家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编撰者之一)

此书最大特点就是将知识、学术融为一体,既有严谨治学态度、科学辩证唯物史观,又能够栩栩如生描述再现一个过去,语言表达通俗易懂,人生哲理深入浅出,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层面要求,更有助子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拓展。对于青少年学习、探究历史,《中国读本(史话分卷)》无疑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范桂英(北京十五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21: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