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他之鹰》堪称美国正统硬汉派推理小说的鼻祖,是达希尔·哈米特的代表作之一。一位无所畏惧的男子汉的同事被杀死,他毫不沉溺于任何诱惑与伤感,而是默默地倾尽全力追捕杀人犯。本书的主人公、私人侦探萨姆·斯维特是哈梅特的一流男子美学观点的出色结晶。
萨姆和马依尔斯共同经营着一所私人侦探事务所。一天,来了一位名叫曼塔莉的漂亮女人。她对斯维特说,她的一个年仅17岁的妹妹柯琳同一个叫弗洛伊德的有女之夫私奔了,现在好像住在旧金山,希望能帮助她查找。
曼塔莉说,她父母现在都在欧洲,预定两周后回国,因此,无论如何要尽快找回她妹妹。线索只有柯琳来信上写的旧金山邮局的地址。曼塔莉一早来到旧金山邮局,没有找到柯琳……可是不久,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一位自称凯罗的东地中海人模样的男子来到了事务所。他说要取回一个黑鸟雕塑。说罢就持枪在屋里搜了起来。
这个黑鸟雕塑名叫马耳他之鹰,是献给皇帝查尔斯五世的礼品。它是周身镶嵌宝石的纯金制品,只是为了不引人注目,才涂上了一层黑漆。这个黑鸟大概在布里吉特手中。
萨姆又卷入了争夺黑鸟的战斗中,并终于发现了意外的嫌疑犯。
达希尔·哈米特所著的《马耳他之鹰》是美国硬汉派侦探推理文学的经典之作,多年来一直深受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私家侦探山姆·斯佩德被卷入了一起连环凶杀案,而凶杀案的背后却是对一件价值连城的十六世纪珍宝的嗜血争夺。面对人性的丑陋、贪婪与背叛……斯佩德游走于法律的边缘,孤胆与各派势力进行着巧妙的周旋……《马耳他之鹰》曾数度被好莱坞搬上银幕,尤其是一九四一年的汉弗莱·博加特版,已成为黑白影片的经典。
塞缪尔·斯佩德的脸又瘦又长。他的尖下巴向前撅起,像个“倒八字”。下巴上方的嘴巴也呈“倒八字”,只不过是线条较为柔和罢了。他的两个鼻孔弯成一个更小的“倒八字”。只有那对灰黄色的眼睛是一字形的。两撮浓眉从鹰钩鼻上方的两道竖纹处朝斜上方挑起。一头浅褐色的头发从两边高而扁平的太阳穴往前额聚拢,聚成一点,又形成了“倒八字”。他看上去兴致不错,活脱一个粉面阎罗。他对埃菲·佩林说:“有事吗,亲爱的?”
埃菲·佩林是个身材瘦长、皮肤被晒得黝黑的姑娘。一条棕黄色的薄羊毛裙紧裹在她身上,仿佛穿了件湿布衫。她那张阳光男孩般的脸上闪耀着一对棕色的淘气眼睛。她顺手把门关上,靠在门上说:“有个姑娘要见你,她叫温德利。”
“是委托人吗?”
“也许是吧。你准喜欢见她。她长得可靓呢,属于那种万人迷。”
“带她进来吧,亲爱的。”斯佩德说。
埃菲·佩林重又推开门,走人外面那间办公室,一只手按在门把手上说:“请进,温德利小姐。”
只听一声甜甜的“谢谢”,嗓音柔极了,只有用地道的发音方法才能吐字如此清楚。一位年轻女子走进门来。她迈着踌躇的步子慢慢走来,用宝石般的蓝眼睛望着斯佩德,眼神里既有腼腆又有试探。她高高的个子,非常苗条,身上没有一处棱角。她身材挺拔,胸部高耸,腿、手和脚都很修长。也许由于眼睛是蓝色的缘故,她涂着蓝色的眼影。蓝帽子下面的鬈发是深红色的,而她的满嘴口红则更鲜亮一些。她的脸上浮现着羞怯的微笑,洁白的牙齿在弯弯的笑口中闪闪发光。
斯佩德起身行礼,示意她坐在他办公桌旁的一把窄扶手的橡木椅子上。他身高足有一米八三,圆滚滚的溜肩膀使得他的身材看上去有些滑稽——不够宽却足够厚——也使他身上那件新近熨过的灰色上衣显得很规整。
温德利小姐喃喃道:“谢谢。”声音是那么轻,然后坐在木椅子的前沿上。
斯佩德坐回自己的转椅中,转了四分之一圈,面向她,礼貌地微笑着。他微笑时不开启嘴唇。他脸上所有的“倒八字”都变长了。隔着关闭的房门,隐隐传来埃菲·佩林噼噼啪啪的打字声。隔壁办公室里,一台电动机器在沉闷地嗡嗡作响。斯佩德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铜烟灰缸,烟灰缸里满是掐灭了的烟蒂,有一根烟蒂尚在燃烧。黄色的办公桌桌面上、绿色的吸墨纸上,以及桌上的文件上,都散落着烟灰。院子里一阵带有氨水气味的轻风吹进两米多宽、挂有浅黄色窗帘的窗户。桌上的烟灰随着轻风跳动移行。
温德利小姐望着跳动移行的灰色烟灰,显得很不安。她坐在椅子的最外沿上,两脚平踏在地,就像要站起来似的。她那戴着黑手套的双手紧抓着腿上的一个黑色皮包。斯佩德向后一仰,仰靠在椅背上,问道:“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温德利小姐?”
她喘了一口气,看着他,咽了口唾沫,匆匆地说道:“你能不能——我原想——我——事情是——”然后她用洁白的牙齿紧咬住下嘴唇,说不出话来。现在只有她那深色的眼睛在说话,在恳求。
斯佩德微笑着点了点头,好像完全明白她的意思。不过他的态度很好,仿佛所谈的事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说:“如果你把事情告诉我,从头讲起,那么我们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最好从头说。”
“那是在纽约。”
“嗯。” “我不知道妹妹是在哪儿认识的那个男的。我是说我不知道在纽约的什么地方。妹妹比我小五岁,才十七岁。我们的朋友圈子不一样。我认为我们从来都不像亲姐妹那么亲密。爸爸、妈妈这会儿在欧洲。这件事会要他们的命。我一定得趁他们回国之前把她找回来。”
P1-3
在色彩缤纷的世界文学园林里,侦探推理小说是一株盛开着奇异的花朵、分外引人入胜的巨大乔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对“侦探推理小说”这个词条是这样定义的:它是西方通俗文学的一种体裁,与哥特式小说、犯罪小说以及由它们衍生出来的间谍小说、警察小说、悬疑小说同属惊险神秘小说的范畴。侦探推理小说主要描写具有惊人推理、判断能力的人物根据一系列的线索,破解犯罪(多是凶杀)的疑案。它的结构、情节、人物,甚至环境都有一定的格局和程式,因此它也是一种程式文学。
但就是这种文学样式,在自己并不太长的发展历史中,创造出两个奇迹:其一,产生了一个读者不准其死去的文学形象“福尔摩斯”。英国作家柯南·道尔一八八七年在《血字的研究》中创造了他,从此福尔摩斯成为人类智慧的符号并承担起人类“保护神”的重任。这不仅标志着福尔摩斯这个人物形象在文学意义上的不朽,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世界读者对它的需求,这是从人类文学产生之日起任何文学形象所不能比拟的。其二,它产生了一位被称作“侦探小说女王”的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她生前,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她的作品就在一百多个国家发行了四亿多册,仅次于《圣经》。如果考虑到《圣经》的销售主要依赖于悠久的宗教历史和庞大的教会系统作为背景的话,那么克里斯蒂就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了。
不朽的人物形象、世界上最高的图书销售量,均是在侦探推理小说领域创造的。如果我们还不能就此下结论说侦探推理小说是最好的文学样式,那么至少可以说它是最受读者欢迎、极具文学魅力的文学样式。
自一八四一年美国作家爱伦·坡创作《莫格街凶杀案》之后,侦探推理小说便以其曲折的情节、强烈的悬念、严谨的逻辑为表现手段,闪耀着理性的光芒,以智慧文学的形式显示出独有的魅力,在世界文坛上脱颖而出。从此,侦探推理小说便在世界各国拥有广大的读者,有关图书始终占据着国际图书市场销售量的四分之一以上,成为其他文学类图书难以企及的畅销、长销的图书类型。究其原因,侦探推理小说强大的生命力无非是由它的内容和形式所决定的。首先,侦探推理小说的巨大魅力,在内容上与它在审美上的主体意识被读者认可有关。一篇(部)优秀的侦探推理小说,不管故事发生在何国何时,不论篇幅长短,它都不能缺少一位正面人物。这个正面人物继承的是世界文学传统,如史诗、悲剧中的英雄原型。在这个带有英雄色彩的正面人物即“侦探”身上,体现着人文精神和对人性的优点的描述,如正义、智慧、维护文明秩序,为纠正法制生活中的失衡、偏颇而奋不顾身等。他的主体人格应该是伸张正义、嫉恶如仇、尽忠职守、视死如归。这样一个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的文学角色被创造者赋予的理想的色彩,是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进步、创造文明的过程中所必须发扬光大的。正如比利时著名诗人维尔·哈伦所说:“文学的主旋律是对人的肯定和人性的张扬。”因为信仰、理想犹如阳光对于万物,是被人类自己肯定、歌颂的,所以它便具有了永久的魅力。这种理想色彩的魅力,满足着人类对英雄的崇拜需求,也就是人类对自己理想的肯定。
与此同时,侦探推理小说是用故事的载体,反映着人类同自身存在的毒瘤——犯罪的斗争,是人类对自身文明进化过程的不断反思。文明与犯罪,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双生子,而人类是必须要前进的,因此,同形形色色的犯罪作斗争,则集中反映着正义与邪恶、文明与贪欲、“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较量,体现着人类对自身理想的坚定捍卫。在这种较量中,文学的真谛得到了阐述。从这个角度讲,侦探推理小说还应在“智慧文学”前面加上“理想文学”。
同时,关于侦探推理小说在文本形式上的魅力,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意大利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安东尼·葛兰西就做了研究。他写道:“侦探推理小说这类书籍为什么总是令人读得如此入迷?它们能使人们得到什么样的满足?符合怎样的兴致?它们能给予人们什么样的特殊幻美?……阅读时,人们在幻想着‘美丽的’、‘有趣的’冒险,这种冒险应是个人不受约束的主动的精神表现。”
好奇地逗留在事物面前,屏住呼吸并密切地注视它们的奇异性,这是人的特性。而正是这种好奇心,促使人类产生了区别于动物的伟大的想象功能。想象,这一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天性,是人类生存、发展和创造文明的需要。正是想象才构成了人类行为中的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没有了想象,只知道追求近前的目标,人们就会减弱并失去活力。正是想象,激发着人类走向一个又一个未知的世界。在想象中去探秘,去历险,去体验英雄般的感受,人们这一古老的愿望正是在侦探推理小说中得到了满足。
作为一种智慧文学,侦探推理小说情节的主要框架是解谜,而读者的阅读实质上即是参与分析、判断、推理的解谜过程。对青少年读者来说,这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及探险、揭秘的心理,进而满足他们想象的乐趣、思索的乐趣、发现的乐趣、参与的乐趣,使他们在阅读的愉悦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了思维训练,提高了智能。因此,人们称侦探推理小说是“脑力体操”,这种脑力体操对当今的青少年尤为重要。
日本东京创造力开发研究所所长山上定也先生认为:“推理锻炼可以使头脑聪明,而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当及时掌握当代独特的成功利器——信息推理术,并把它和演绎法相结合,这能使你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以高超的创造力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这番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孩子们为什么爱读侦探惊险作品的问题。一九九八年,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少儿读物工作委员会和中华读书报社联合进行的“中国的孩子爱读什么书”的调查结果显示,侦探惊险作品超过“卡通漫画”及“寓言童话”,独占鳌头。
基于以上原因,由北京侦探推理文艺协会和群众出版社联合策划,决定推出《世界侦探推理名著文库》这套丛书,作为献给全国热爱这一文学样式的广大读者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北京侦探推理文艺协会是我国目前在侦探推理文学研究、创作领域唯一的专业协会;群众出版社则是最早翻译出版《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和大量世界侦探推理佳作的全国著名的出版机构,在此样式的出版上声誉卓著。协会与出版社强强联合推出这套丛书,意在从权威的角度向读者推荐世界侦探推理文学领域的泱泱名作,其中包括这一文学样式在一百七十多年发展历程中涌现出的众多流派的巅峰之作。与此同时,对收入本套丛书的每部作品,我们均特邀专家撰写导读文章,发挥他们各自独特的审美才华,对文库收纳的众文本进行阅读上的尽情评点,从而使广大读者更加明白什么叫精彩、什么是名著、悬疑之美是如何形成的……从某种角度上看,我们这种阅读加欣赏、点评的做法是希冀读者在读完文库后能有一个宏观上的史线般的阅读收获,即知晓在世界侦探推理文学领域有哪些优秀的代表作家,那些精彩绝伦的作品为什么能够影响至今。如果这些不是我们的奢望的话,那么丰富的知识信息定会使这些图书成为读者朋友阅读、收藏、研究这一文学样式的最佳文本。
爱因斯坦说:“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历是对神秘的感悟。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的基本感情。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那就形同行尸走肉……”让我们放松心情,敞开胸怀,捧上这些充满神秘、惊险、智慧并能引发我们的好奇心的经典之作!让阅读这些作品成为我们人生最美好的经历吧!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北京侦探推理文艺协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