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共和国建设者系列丛书》系列之一的《共同致富带头人王乐义》,书中主要介绍了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镇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20多年来以共产党人的忘我精神和钢铁意志,发明推广了冬暖日光温室蔬菜种植技术,结束了我国北方深冬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在广大农村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带动当地和省内外亿万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的先进事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共同致富带头人王乐义(附光盘)/共和国建设者系列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
作者 |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农业部办公厅//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
出版社 | 学习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共和国建设者系列丛书》系列之一的《共同致富带头人王乐义》,书中主要介绍了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镇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20多年来以共产党人的忘我精神和钢铁意志,发明推广了冬暖日光温室蔬菜种植技术,结束了我国北方深冬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在广大农村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带动当地和省内外亿万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的先进事迹。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介绍了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镇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20多年来以共产党人的忘我精神和钢铁意志,发明推广了冬暖日光温室蔬菜种植技术,结束了我国北方深冬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在广大农村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带动当地和省内外亿万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的先进事迹。书中具体包括了:《农民科技致富的引路人》、《他把蔬菜大棚推向全国》等文章。 目录 回良玉会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带头人王乐义 王乐义简介 王幂义先进事迹报告会 在王乐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讲话 在王乐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主持讲话 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做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带头人 农民科技致富的引路人 崇高的境界无私的援助 乡亲们眼中的好书记 扎根大地的“常青树” 学习王乐义先进事迹座谈会 在学习王乐义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学习王乐义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上的讲话 像王乐义那样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 以王乐义同志为榜样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 让党员的先进性在农村工作当中体现出来 学习王乐义为建设新农村贡献力量 学先进鼓干劲做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新闻报道 他把蔬菜大棚推向全国 位卑未敢忘忧国 党员形象言语间——与王乐义对话录 为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王乐义这个头带得好 有情有义真汉子 王乐义的收入支出账 王乐义的大事小事观 王乐义的科技情结 “大棚蔬菜之父”的追求 走进科学殿堂的农民 “大棚蔬菜之父”的亲情 一个老党员的为民情怀 将创新写在大地上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菜乡农民领头人 广告牌上的蔬菜书记菜农心中的明星 记“冬暖式蔬菜大棚之父”王乐义 一心为民王乐义 王乐义新的“绿色之梦” 一个村支书的大功德 一个村支书的大胸怀 一个村支书的大境界 做农民致富带头人——王乐义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 乐在富民的新农村带头人 相关评论 王乐义的大棚培育出了什么? 新农村建设呼唤更多王乐义式的带头人 感悟王乐义 永葆先进性的生动体现 试读章节 说归说,做归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想创点事业还真难。我上任时,三元朱村年总收入17万元,人均101元:集体积累账面上是2.3万元,实际一分钱也没有。但既然挑起了这副重担,我就向伙计们表态:能活1年干1年,能活10年干10年! 三元朱的乡亲说,咱村谁当官也干不好!为啥?因为我们村有3个小丘岭,穷就穷在丘岭上。一开始,我领着群众种果树,挣了点钱,温饱问题解决了,但还不能真正富起来。怎样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更好呢? 1988年腊月二十八,我长年在外贩菜的堂弟,提着2斤顶花带刺的鲜黄瓜来看我。他说:“别看黄瓜平日不值钱,可在这冰天雪地的大冬天,这2斤黄瓜怎么也得值二三十块钱。”当时我就想:对呀,领着乡亲们搞反季节蔬菜,没准儿是一条很好的致富门路! 经过打听才知道,黄瓜是辽宁瓦房店的一个小山村产的。刚过春节,我们俩就背上干粮下了关东。听说我们是来学种黄瓜技术的,人家说:“买黄瓜可以,学技术没门”,当场就吃了闭门羹。第二次去,人家还是不松口:“这项技术是我们两个农民、一个农艺师好不容易研究成功的,技术绝不外传。就是我姐夫来了也没教,甭说是山东的!”可我还是不死心,领着8名党员第三次来到瓦房店。好说歹说,人家这才让进大棚看一看。我专门看他是怎么嫁接的。刚蹲下扒了扒土,他就朝我屁股上踢了一脚。伙计们不愿意了:“不教就不教,你怎么还踢俺书记?他是带病来的!”他就问:“上次来你怎么没说是书记?”我说:“当书记是农民,不当书记也是农民,我来学技术,不为别的,是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回,人家终于被感动了,说:“老哥,真没见过你这样当书记的,就凭你真心为乡里乡亲办事这一点,我也把技术教给你。” 那一段时间,包括辽宁在内,我和伙计们跑了北京、天津、河南、河北、陕西、安徽等很多省市,考察蔬菜种植。我文化程度低,有时候人家介绍一些新技术,就像听天书一样。回来后,反复查阅资料,到处向人请教。弄明白后,就天天蹲在大棚里,和伙计们试验了不知多少次,也搞了一些小发明,虽然是土办法,但解决了大问题。 生产大棚喜温蔬菜,提升温度是关键。这时,我想起小时候,拿着奶奶的老花镜,在太阳底下聚光点火玩儿的事。我想:如果把大棚的山尖起高,前坡搞成拱形,大棚里不就能升温了吗?于是,我们把大棚的前坡坡度由10度提到20度以上,后坡坡度也从25度增加到45度。同时,把有滴膜换成无滴膜,透光率由45%一下子提高到85%。改造后,一测量,棚内温度由十几度提高到30~C,满足了喜温蔬菜对温度的要求。原来架黄瓜用的竹竿太多,一个大棚要用2300多根。别看一根竹竿不粗,这么多排在一块,就遮挡了很多阳光。我尝试着把竹竿换成细塑料绳,一试,效果非常好。这~来,光照好了不说,成本还低了不少。原来一根竹竿1毛2分钱,只架一棵黄瓜,现在1分钱的塑料绳就能架两棵黄瓜。 像这样的“土发明”,我们还搞75~sS……到1989年6月,技术上终于有了把握。紧接着,我就跟乡亲们商量着建冬暖式蔬菜大棚。谁知道,再三发动,竟没有一个响应的。就连那些种菜多年的“老把式”也说,寒冬腊月在棚里烧五六吨煤都产不出黄瓜,光晒太阳就能晒出来?除非你是神仙!有的群众不理解,说我刚过了几年安稳日子就穷折腾。但是,我心里认准了这是一个增收致富的好门路! 群众没有报名建棚的,怎么办?我就发动17名党员干部带头。当时人均收入只有几百元,建一个大棚就要六七千元,这可是笔大数目。我知道,这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但我心里合计:干工作前、白狼后个白虎,没有一点敢闯敢试的劲头,什么也干不成!为了让乡亲们早日过上好日子,党员干部必须带这个头、冒这个险! 1989年8月13日,17个大棚破土动工。12月24日,第一批越冬黄瓜上市,市场交易每公斤20元。五一节后一验收,平均每个大棚收入2.7万元,村里一下子冒出了17个“双万元户”,全是党员! 这下子,乡亲们着急了,都来找我:“原来你找俺搞大棚,俺不敢搞,现在成功了,你们当干部的一人就挣了两万多元,俺也要搞!”我一看时机成熟了,马上进行再发动。全村一下子建起181亩大棚,平均一户一亩多。我安排搞大棚的17名党员分工包片、包户,白天手把手地教,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晚上大伙儿凑在一块研究。就这样,领着乡亲们大干了一年,村里的存款一下子达到了128万元。冬暖式大棚蔬菜技术终于成功了! 现在,全村蔬菜大棚已发展到492亩,相当于家家户户开了个“绿色银行”。2005年,我们村实现经济总收入34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580元。村里经济发展了,乡亲们富裕了,党员干部的威信也就树立起来了。现在,只要是村“两委”决定的事情,群众总是一呼百应。 1989年底,村里刚摘完第一茬黄瓜,就有人来找我:“乐义啊,咱这个宝贝技术起码封闭3年,千万别传出去,等咱们村发大了再说。”我当时也没觉出乡亲们的要求有什么不合理的,就爽快地答应了:“放心吧,损害老少爷们利益的事,我不会干。”没过几天,县委书记王伯祥来找我:“你当村支书为三元朱负责,我当县委书记,要为全县人民着想,把你们的技术贡献出来,在全县推广,形成规模,怎么样?” 当时,王书记的话让我犯了难,心里很矛盾。怎么办呢?我静下心来想了好几天,越琢磨越觉得原来的想法不对头。心想:自己受组织培养这么多年,并不是一个普通农民,而是一名共产党员。一村富了不算富,农民兄弟都富了才算富。共产党员就应该胸怀大局、心底无私、甘于奉献! 1990年大年初四,当时的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冒雪来到三元朱村,看了我们的蔬菜大棚。临走对我说,你们用土办法深冬生产精细菜,不烧煤,为国家节约能源,社会效益好,你们要把这项技术向全国推广,解决各地区和城市吃菜难的问题。领导的话更坚定了我向外推广技术的信心和决心。为了让乡亲们理解,我耐心地给他们讲道理:天下农民是一家,咱们的目光不能那么短。技术推广以后,咱们再开发新技术、新品种,咱村的大棚蔬菜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这一年,县里成立了冬暖式大棚推广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我在技术上负总责,在全县27个乡镇巡回指导。最紧张的时候,一天跑十几个乡镇、40多个,晚上同到家,经常累得上床都费劲,早晨起来脚肿得连鞋都穿不上。我家属一边帮我穿鞋,一边落泪。终于,这一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全县共建起了5130个大棚,全部成功。仅种大棚蔬菜这一项,当年全县增收6000多万元! 随着媒体的宣传,来我们村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我嘱咐乡亲们,凡是来的都不能冷落了人家。从1990年至今,三元朱村共接待国内外参观学习者100多万人次。只要我在家,就陪他们进大棚。 1996年4月,云南省怡梁县的段云华、段云良姐弟俩来到俺村,哭着对我说:“大叔,俺俩都是下岗工人,想学种菜技术致富,可到了好多地方,人家都不教我们。”说着说着,泪水就往下淌。我对姐弟俩说:“孩子,放心吧,你们到这里,就到家了。”我给他俩安排了食宿,指定了最好的技术员,并特地为他们选择了见效最快的豆瓣种植技术。姐弟俩一住就是两个月。他们走了以后,我又寄去250斤豆种。几个月后,姐弟俩来信说,不到两个月就挣了7000多元。他们在信中说:“大叔,我们在三元朱不光学到了技术,更学会了怎样做人。” 外地各级领导来三元朱参观以后,都提出让我派技术员去帮助发展大棚蔬菜o 1993年6月,当时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宋汉良来到三元朱,他对我说:“乐义啊,新疆一年有8个月靠从外地运菜吃,我们想请你去帮助发展大棚蔬菜。”宋书记走后不久,我就带上6名技术员进了新疆。先到哈密,又去了乌鲁木齐、伊犁、昌吉州,走到哪里,我就把种植技术留到哪里。12月15日,哈密地委书记给我来电话:“乐义啊,我们的大棚成功了。黄瓜今天上市,每公斤26元,比你们山东都好。”听了这个消息,我高兴得一夜都没合眼!那年,哈密地区26个不足1市亩的大棚,平均每个收入7.5万元。 从那以后,我每年都要拿出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去新疆。从南疆到北疆,一路走、一路传授技术,至今已去了13次。现在,蔬菜大棚已遍布天山南北。199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阿不来提主席见到我,拉着我的手,动情地说:“乐义啊,现在新疆一年有8个月吃菜靠外运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新疆人民感谢你啊!”P14-1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