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小故事(九篇)
这组小故事,在杨靖宇一生中,只是沧海一粟。但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通过这几件小事,也可以看出杨靖宇高尚的品格和博大的胸怀。一副对联
1927年农历三月初八的早上,在河南省确山县,发生了一件大喜事:在中共河南省委和确山特支的领导下,一万多名贫苦农民,经过五昼夜的奋战,攻陷了确山县城。他们高举着“犁子”旗,扛着红缨枪,挥舞着大刀片,抬着九节雷,浩浩荡荡,涌进县城。县长让他们生擒活捉了,守军全被包渣了。确山农民暴动成功了。确山县第一个革命政权——临时人民委员会成立了。委员会里有七名委员,为首的就是杨靖宇。临时人民委员会发布命令,废除了苛捐杂税,开仓济贫,惩办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穷苦百姓都打心眼儿里高兴、欢乐。
不几天,北伐军开来了,还给确山县的临时人民委员会赠送一面锦旗,锦旗上绣着“先声夺人”几个大字。这时,同杨靖宇一起领导起义的同志作了一副对联,让杨靖宇看看。这副对联是这样写的:
庆今日克服郑汴澄清黄河水
祝他年直捣幽燕扫净长城灰
杨靖宇看完了对联,激动得胸脯一起一落的,兴奋得满脸通红通红的。他马上铺开一张大红纸,抓过一支毛笔,饱蘸墨汁,一口气把这副对联写了下来。他的字写得刚劲流畅,屋子里的人见了,齐声夸好。
杨靖宇写完了对联,把笔墨往桌子上一搁,浓黑的剑眉一扬,一双大眼射出灼人的光芒,说:“我将来一定要实现你的预言!”那个同志说:“我预祝你成功!”
杨靖宇一把抓住那个同志的手,紧紧地攥着,使劲地摇动着。
第一支枪
杨靖宇领导几万农民,要攻打河南省确山县城。起义所需用的武器,都由各路起义军自己筹备解决。他们盘了几个炉灶,打造了一些杆子、大刀片和三节鞭等,还有自制的土炮“九节雷”、鸟铳,就是没有一件新式武器。杨靖宇决定,从敌人手中搞到枪支,装备自己。
杨靖宇和驻扎在七里叉的军阀队伍里的一个士兵混得很熟。有一天,杨靖宇趁那个士兵站岗的机会,买了一包落花生,送给那个军阀士兵吃。那个士兵见了落花生,乐得“哈拉子”都淌出来了,忙把枪放在地上,就“嘎巴嘎巴”地吃起来。杨靖宇打量一眼那支枪,说:“我也想当个兵,你不好教教我吗?”那个士兵满口答应,一边嚼着花生仁,一边拿起枪递给杨靖宇,并教他如何持枪和瞄准。教了一阵子,杨靖宇就扛起枪来,认认真真地走起正步来。那士兵见他那认真正经的样子,也很高兴,就“一二一”地喊着。杨靖宇快走到城门了,那士兵就喊:“向后转走!”
这时,杨靖宇回过头来,笑着说:“朋友,我不向后转,我要回家了。”
那个士兵也笑着说:“那就把枪给我放下吧。”
杨靖宇说:“朋友,你就把枪送给我吧。”
那士兵说:“你别开玩笑了。”
杨靖宇却扛起枪向城外跑去。那个士兵这时才醒过腔来,就撒开腿向杨靖宇追来。杨靖宇身高腿长,他哪能追得上?距离越拉越远了。那个士兵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满面,步子也越来越迟缓无力了。这时,杨靖宇停了下来,高声说道:“朋友,你是追不上我的。我拿走你的枪,是要去打反动派的,你也别再给反动派卖力气了。”
杨靖宇从衣兜里掏出两块银元,放在地上,对那个士兵说:
“你也交不上差了。这是路费,你快点回家去吧。”
杨靖宇扛着枪,大步流星地走了。
那个士兵拾起银元,出了一会儿神,也不进城了,往回家的路上走去了。
杨靖宇缴获的这支枪,就是1927年3月份确山农民起义军的第一支快枪。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