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船异变(日本开国小史)》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加藤祐三详解黑船来航之后的日本异变,厘清误解,正确分析,客观看待日本开过的历史进程。
《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倾情翻译,并大力推荐!
“黑船来了!”
佩里舰队的突然出现,震醒了处于200多年锁国梦幻中的日本。德川幕府和庶民百姓,对佩里舰队的反应是什么?日美双方在接触之前,获得的情报应该怎样修改、补充?互为对手的两国,究竟相互理解到什么程度?蜂拥般参观黑船的人们,惹人注目的舰队官兵,连篇累牍的布告……这一切都在说明着什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黑船异变(日本开国小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日)加藤祐三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黑船异变(日本开国小史)》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加藤祐三详解黑船来航之后的日本异变,厘清误解,正确分析,客观看待日本开过的历史进程。 《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倾情翻译,并大力推荐! “黑船来了!” 佩里舰队的突然出现,震醒了处于200多年锁国梦幻中的日本。德川幕府和庶民百姓,对佩里舰队的反应是什么?日美双方在接触之前,获得的情报应该怎样修改、补充?互为对手的两国,究竟相互理解到什么程度?蜂拥般参观黑船的人们,惹人注目的舰队官兵,连篇累牍的布告……这一切都在说明着什么? 内容推荐 加藤祐三所著的《黑船异变(日本开国小史)》主要叙述了以1853年7月8日(嘉永六年六月三日),佩里的黑船舰队闯入日本为开端,以之后日本产生的一系列异变为重点,以1854年3月31日(嘉永七年三月三日),签订《日美和亲条约》为主要线索,阐述了日本开国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 目录 再版序言 中日近代开国的不同路径与不同结果 初版序言 第一章 黑船闯入日本 第一节 嘉永六年的浦贺港 突如其来的黑船 处于临战状态的黑船舰队 最初的接触 隐瞒地位 误解和理解 久里滨登陆 第二节 风雨飘摇的锁国政策 流言飞布 观览黑船 海路和陆路 海防现状 老中阿部正弘 第二章 日美情报的比较 第一节 锁国下的对外政策 政治对应 何谓锁国 “摩理逊”号事件和鸦片战争的情报 颁布天保薪水令 对来航船只采取的措施 荷兰国王的忠告 比德尔率舰抵达浦贺 第二节 能否预测佩里来航 搜集海外情报 《阿兰陀机密风说书》之谜 预测美国特使即将到来 含混不清的记录 环绕地球的情报 第三节 佩里方面掌握的日本情报 佩里搜集日本情报 误解的连锁反应 不满足间接情报 江户和长崎何处最佳 日美获得情报的比较 第三章 佩里的派遣与黑船 第一节 列强与黑船 关于黑船的称呼 最早出现在东亚的黑船 巨大的蒸汽动力军舰 美国的蒸汽动力军舰 第二节 派遣佩里 派遣佩里的目的 外交法权 美国海军的内部结构问题 派遣佩里的形式 第三节 佩里拥有的职权 交通、通信的现状 舰队的编组 超越英国舰队的佩里舰队 欺骗日本幕府 佩里的身份 第四章 幕府采取的对策 第一节 老中的咨询 传阅美国总统国书 美国总统国书的内容 咨询得到的不同主张 现状维持派 反对建筑炮台的意见 现状维持派的理由 消极的开国派 第二节 解除建造大型船舶禁令的问题 锁国体制下禁止建造大型船舶的命令 咨询之前提出的解禁意见 浦贺奉行所的内部问题 林大学头的意见 日益高涨的解禁论 造船经费的来源 老中决断的背后 大型船舶——是建造还是购买 第三节 幕府明确的态度 积极的开国派 步步后退的现状维持派 第五章 收集新的情报 第一节 来自万次郎的报告 准备佩里舰队再次到来 佩里舰队返航的内幕 推测佩里再次来航的时间 漂流民万次郎的回国 幕府对万次郎的信赖 万次郎讲述的美国 美国对日本的期待 美国对日本的要求 世界的技术水平 物产和贸易 风闻美国要向日本派遣使节 第二节 荷兰商馆馆长的建议 出岛的荷兰人 库尔提乌斯馆长的建议 列强诸国的构想 日本不具有特殊国情 美国的真实目的 对立的意见 委托购买蒸汽动力船 第六章 参观黑船和城内管制 第一节 黑船和民众 蜂拥而至的参观者 取缔的对象 紧急措施 江户湾的内海警备 建筑炮台 江户的风说 日美交战的流言 第二节 江户城城内的管制 江户城城内的管制 町奉行和町名主 第三节 禁止参观黑船 幕府给警备诸藩的通告 佩里舰队再次到来 确保粮食运输渠道 决定接待场所 第三节 江户湾的警备 警备的实际状况 登上美国军舰 禁令再发和食物准备 盛况空前的观光客 最后的布告 第七章 交涉签订条约的进程 第一节 隆隆的礼炮 危机的转换 佩里的强硬发言 佩里第二次踏上日本的土地 丰盛的宴会 第二节 美国提出的条约草案 美国提出的条约草案 火速研究条约草案 条约草案的内容为何较少 复杂的条约游戏 接待人员的法律精神 删除的根据何在 被忽略的条款 第三节 互赠礼品 连连催促 佩里的礼品 接待人员的回赠品 第四节 开始交涉 幕府提出的条约草案 再度紧张的日美关系 装卸礼品 美国人与日本民众 接待人员的新提案 第八章 《日美和亲条约》的签订 第一节 共有12条内容的条约 “波瓦坦”号舰上的宴会 交欢于美酒和舞乐之间 开放下田港口 偶人节签订条约 条约中美国的主张 条约中日本的主张 第二节 没有共同署名的条约 日美双方的绘画 署名的问题 悬空的条约正本 接待人员的自我总结 向日本幕府赠送大炮 第九章 黑船异变的深层含义 第一节 箱馆和下田 舰队逼近江户湾 在下田街头散步 偷渡者的出现 偷渡者的意图 箱馆的印象 佩里的日本观 变化的征兆 难以解除的出国禁令 第二节 佩里的挑战 佩里的动机 通信与文明 佩里的抱负 最后的重要工作 第三节 日本通过黑船所见到的 日本看见了什么 日本拥有的远洋船 脱离中华世界 在下田签订附属条约 尾声 初版后记 初版译者缀语 再版后记 附录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黑船闯入日本 第一节 嘉永六年的浦贺港 突如其来的黑船 一阵暴风骤雨过后,濡湿的地面上又翻腾起蒸人的热浪。中午,执勤人员的奉行所里恬然寂静,不禁令人产生浓浓的睡意。太阳下碧蓝的海面闪耀着熠熠波光。 突然,从遥远的水平线上显现出四只黑乎乎的船影。开始,其还是若隐若现,俄顷,竟然冒着滚滚的浓烟疾驶而来。发现此景的执勤人员紧张得几乎屏住了呼吸,马上发出指令;四处接到了指令。稍后,这四艘庞大的黑船又掉转航向,渐渐地从执勤人员的视线里消失了。 “黑船来啦!” 当位于江户湾人口处的浦贺奉行所①,接到有关黑船的传令第一报时,黑船舰队已经在浦贺港抛锚下碇了。“船身和三千石船类似,共有四艘。每艘船上都有三根桅杆,帆篷已经降落。这些船只能够前后左右自由航行,航速犹如飞鸟,转眼之间就看不见了。” 这就是发生在嘉永六年六月三日,即1853年7月8日(后面没有加注而叙述的日期均为公历的日期)的“黑船事件”。 处于临战状态的黑船舰队 这支由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M.C.Perry)率领的特遣舰队,在中午通过伊豆港时就已经进人临战状态。 全舰队拥有极大杀伤力的10英寸②炮2门、8英寸炮19门、32磅炮42门,共计63门大炮。相比之下,在浦贺等江户湾沿岸的炮台中,具有这样规模的大炮不过20门。也就是说,佩里舰队所拥有的大炮是日本的两倍以上。 当时的蒸汽动力军舰之一,还是依靠煤炭燃烧压缩后的蒸汽力带动船舰两侧的外轮来航行的。具有螺旋桨的船只还处在试验阶段。为了节约煤炭,蒸汽动力军舰还带有帆篷,在远洋时常常是扬帆而行。佩里舰队通过伊豆港后降落帆篷。开始使用蒸汽机。 旗舰“萨斯奎哈纳”号重量为2450吨,可以容纳船员300人,在1850年下水后,成为美国海军中最精锐的蒸汽动力军舰。这艘军舰在两年前配备给东印度舰队。现在,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就乘坐在该舰上。 另一艘名为“密西西比”号的军舰,重量是1692吨,可以容纳船员300人,于1839年下水,是美国海军中一艘最古老的蒸汽动力军舰之一。佩里从美国东部出发穿越大西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通过印度洋来到等候在中国广东的东印度舰队时,都乘坐在这艘军舰上。 当时虽有“四艘蒸汽船”之说,实际上另外两艘船是武装的帆船。“普利茅斯”号重量为989吨,“萨拉托加”号重量为882吨,分别可以容纳船员2lO人,各有22门大炮,主要职能是为蒸汽军舰运输补给煤炭等必要物资,以及测量水深。 日本方面,当时仅仅拥有能够搬运物资的被称为“千石船”的驳船,如果用吨数来换算的话,大约合百吨级。大型远洋船一艘都没有。实行锁国政策的幕府,禁止日本人出海,自然也就不许日本人拥有可以航海的远洋船。 执勤人员根据目测称,其所发现军舰的“船身和三千石船类似”(千石船的三倍),与实际相差甚远。佩里舰队的船舶重量不是千石船的三倍,而大约是其20倍。黑船舰队船体庞大。喷吐着滚滚的黑烟逆风航行。处在200多年闭关锁国之中的日本人,在这样的船舶面前惊慌失措了。不少人忧心忡忡地猜测——黑船舰队可能就要这样闯进江户了! 幸好,佩里舰队驶入江户湾后没有继续前行的计划。在没有测量水深之前,佩里不会让这支美国海军的精锐舰队去撞礁石的。 最初的接触 浦贺位于江户湾内海的外侧,是一个非常窄小的地方。面对佩里舰队的出现,以浦贺为首的沿海炮台保持着沉默。幕府方面也没有炮击的意向。此时,幕府已经撤回了对一切进港外国船只,都要给予炮击的“无二念打拂令”(即“文政令”,1825年颁布),实行着“天保薪水令”①。也就是说,幕府已经将原来的对外强硬路线改为稳健路线了。 奉行所的官吏驾驶着小船吃力地追赶上停泊下来的舰队。当时在奉行所值班的,是与力中岛三郎助和荷兰文翻译堀达之助。 P1-4 序言 中日近代开国的不同路径与不同结果 ◆蒋丰 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东方出版社)决定把我22年前——也就是在1992年出版的译著《日本开国小史——来自柏利①的挑战》修订后再版,令我感怀万分。 今年(2014)是甲午战争120周年。那场战争,是中国人的心头之痛、切身之耻,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怀。因为那不仅仅是一场邻国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更是一场昔日的学生忘恩负义痛打老师的战争。那场战争,是日本近代史上第一次的对外战争,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获得海外赔款和海外殖民地的战争,还是日本从此加入欧美列强俱乐部的战争。那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加深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战争。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国门。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佩里,带领着四艘巨大的吞吐着浓浓黑烟,且浑身涂着黑漆的“黑船”(军舰)兵临江户(今“东京”)湾,强行打开了日本的国门。可以这样讲,在世界近代史上,中国和日本都是在欧美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打开国门的。 面对欧美列强,中日两国本来应该同病相怜,本来应该是患难兄弟,本来应该携手反抗欧关列强的侵略,本来应该共同粉碎外国列强加在两国头上的不平等条约。谁料,这种事情非但没有出现,反而出现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庆幸自己在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至今,我依然记得当年给我们讲授中国近代史的荣国汉教授,也记得来给我们开讲座的中国人民大学的戴逸教授,还记得自己把范文澜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上册)读的滚瓜烂熟。但是,我从他们讲授的课程、书写的著作中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大学毕业以后,我在中学短暂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进入《中国青年》杂志社工作。做编辑记者工作的同时,我在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以及北京许多工厂开设的爱国主义培训班,兼职讲授中国近代史。期间,这个问题也始终萦绕在我的心怀。 1988年,我负笈日本自费留学。1990年4月,我有幸成为日本横滨市市立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加藤祜三先生的“研究生”。这个“研究生”,相当于现在中国大学的进修生,甚至可以说就是旁听生,学制仅仅两年。那时,我的日语口语还很差,难以和先生进行口头上的交流。于是,为了进一步学习日语,也是为了深入了解先生的学术观点,我尝试着把先生给学生的教材,也是先生的学术著作普及版《黑船异变——来自佩里的挑战》(岩波书店·岩波新书,1988年2月第一版)翻译成中文。 如今,我依然能够回想起那段翻译这本书的岁月。我先是花三万日元从朋友手里,购买了一台中国天津生产的台式电脑。如此价格其当然是二手货了。后来,我又咬牙花费15万日元,购买了一台便携式手提电脑。夏季炎热,我在没有空调的木造房屋中,常常是头上缠绕着一条湿毛巾,双脚泡在一盆凉水里面,在电脑上敲打着翻译这本书。 今天回想起来,比起难耐的炎热天气,给我更大思想冲击的是,加藤祜三先生在这本书里面叙述的历史事实,以及那事实背后一个又一个观点。 加藤祜三先生,在对中国近代和日本近代的开国史进行比较后指出:“中国近代的开国,是在经历了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后实现的。日本近代的开国,是在经历了美国带来的“黑船”高压——战争威胁而不是战争下实现的。前者经历的是残酷的战争,后者经历的是战争威胁。这种不同,带来的不仅是中日两国近代史开国局面的不同,更带来了中日近代史发展的不同路径与不同结果。” 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后,被迫接受了英国强加给清政府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它是一个“战败条约”,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惩罚条约”,条约里面白纸黑字写着赔款、割地等屈辱性条款。日本,在经历“黑船”高压,几经艰难地交涉以后,被迫接受了来自美国的不平等条约——《日美和亲条约》。与中国相比,这个不平等条约里面,没有割地,没有赔款等屈辱性条款。看似相同的来自欧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其中的内容却是完全不同的。 经历了血腥战争和战争威胁以后,鸦片贸易在中国变相地“合法化”了。鸦片贸易的所得,先是流向英国掌控下的印度殖民政府,成为其税收的一部分。然后,其再从印度转手以“银块”的形式进入英国,继而成为英国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为了确保并扩大这种经济利益,英国在此后对中国采取的态度非常简单——战争!正因为这样,才有了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也才有了1884年法国效法的中法战争。 而日本呢?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关国,当时为了与英国竞争而染指日本,出于国际常识要求与日本通商,但对于要“卖”什么给日本,心里并不清楚。反过来,日本看到了美国等国家对日本生绢的需求,便极力促进生绢业的发展。这带动了农村养蚕业、桑植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造绢工厂的发展以及技术上的进步,还带动了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外汇收入,更带动了日本对国际经济体制的融入。 更需要指出的,当时英国对中国的发动的鸦片战争,可以说是一个传统的大陆国家和一个传统的海洋国家之争,他们之间难以理解,不易沟通。而美国对日本施加高压,乃至战争威胁,可以说是两个海洋国家之争,他们之间拥有的“共同点”,彼此相对来说容易沟通。 如果仅仅如此,对比的意义还是不大的。更为关键的是,日本曾与中国一样奉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片帆不得入海”。但是,当中国的土地上爆发了鸦片战争以后,一向把中国奉为“老大哥”的日本并没有视而不见,而是千方百计地搜寻有关的海外情报,唯一能够进入长崎的中国“唐船”和荷兰商船都成了其情报来源的重要渠道。 在近代开国史上,与中国相比日本晚了13年。这短短的13年,可以说是日本强力搜集情报的13年,也是日本研判情报的13年,更是日本做出开国决断准备的13年。搜集国际情报,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府,任何一个机构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但是,认真研读情报,正确判断情报,特别是基于情报做出符合国家、民族利益的决策,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在这一点上,日本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不错。 正因为这样,今天我们在甲午战争120周年这个重要节点的时候,读一读加藤祜三先生这本《黑船异变——来自佩里的挑战》,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 22年前,我翻译好这本书,准备出版的时候,尽管当时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已经将近15年,尽管中国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出现了平均每年四万多人到日本留学的盛况,但人们对日本的历史,远远比不上对日本家用电器品牌的熟悉,甚至可以说还是非常生疏的,对于历史专有名词——“黑船”更是知之甚少的。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出版的中文版改名为《日本开国小史——来自佩里的挑战》。 这次,东方出版社修订再版这本书的时候。我与许剑秋总编辑商量书名,他微笑着说:“现在,稍微具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黑船’的故事及其历史含义。”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知识的进步,更是中国改革开放步入40年历程中,中国人知性、知识的一种进步。 1992年,我离开日本横滨市市立大学后,在加藤祜三先生的推荐下,进入日本九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接着,我在日本多家华文媒体工作。加藤祜三先生则先后担任横滨市市立大学校长、都留文科大学校长。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一晃之间,我居然20年间没有和加藤祜三先生见面。2012年年底,当我作为日语版《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到都留文科大学采访加藤祐三校长的时候,加藤祜三先生眼睛里闪动着泪花,我自己则有“焉知二十载,重登君子堂”的复杂感念。加藤祜三先生把他的新著《幕末外交和开国》(讲谈社·学术文库,2012年10月第二版)赠送给我。 在本书修订再版之际,我邀请加藤祐三先生写一篇序言。先生表示:“上次出书的时候,我写了中文版序言,你写的后记。这次,我们倒过来,你写序言,我写后记。但是,我一定要看了你的序言后再写后记。”谢谢您,我的恩师——加藤祜三先生;也谢谢各位读者,请在阅读此书的时候,一定要认真阅读一遍加藤祐三先生的后记。 在本书修订再版之际,我要感谢东方出版社总编辑许剑秋先生。我也要感谢《日本新华侨报》社社长吴晓乐女士。长期以来,她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这次,她更是直接帮助我做了这本书出版的具体工作。我还要感谢我的同事王鹏、张桐,他们帮助我做了本书图片说明的翻译等工作。 《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 2014年10月22日 后记 “黑船来啦!” 佩里舰队的突然出现,震醒了处于200多年锁国梦幻中的日本。德川幕府和庶民百姓,对佩里舰队的反应是什么?日关双方在接触之前,获得的情报应该怎样修改、补充?互为对手的两国,究竟相互理解到什么程度?蜂拥般参观黑船的人们,惹人注目的舰队官兵,连篇累牍的布告……这一切都在说明着什么? 交涉双方的智慧、意图、信念和情感显然都是不同的。面对着炮口威胁,巧妙的回避与高超的斡旋;交涉进入紧张高潮时期举行的宴会、相互赠送礼品的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礼仪……通过日美双方珍存的史料,这些栩栩如生的历史跃然在我们的眼前。 艰难的一攻一守,沉重的一搏一抗,最后的结果不过是签订了一个《日关和亲条约》(1854年3月31日)。 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关和亲条约》,结束了日本长达200余年的锁国状态,对紧随而至的日本近代社会的发展,起了方向性的指导作用。签订的条约不过是一张纸,却对后世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这不能不使人深切地感受到语言拥有的力量。在认真翻检记叙条约签订过程的史料后,这一方面。使人意识到如何运用语言,其的确可以在交涉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也令人得出,语言毕竟不能够完全充当主角。对于距离遥远的国家,对于质地相异的文化,在不可缺少的相互交往中,事实更是如此。 在历史的构想力里面,我们应该把现在的视角和当时的视角,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历史,既是和往昔的对话,又是思考今天的借鉴。但是,往昔与今天常常是截然相反的世界,我们要想完全看清当时的特质,是非常困难的。 例如,佩里并不是直接穿越太平洋来到日本的。实际上,他是在舰船上饲养着牛、羊、鸡等,并在环绕地球四分之三后,才“远征”到日本的。在佩里看来,太平洋还是一个未曾有舰队跨越过的“空白”,他是不得已才远道而行。然而,正是在这“空白”的太平洋上,以遭遇暴风骤雨、浪呼海啸的漂流民为媒介体,日美两国早已频繁来往了…… 本书虽然叙述了黑船带来的“异变”,但对当时日本人多侧面的、纷繁复杂的情感,还是感到难以描述。 在200多年闭关锁国期间,日本人被禁止出国,日本既没有发生内战,也没有进行外战,人们对生活和信息的追求却渐渐成熟起来,使整个时代呈现出一种特异的状态。可以这样说,锁国后的闭塞给社会以反作用力,形成了一个好奇心格外强盛的时代。佩里用既作为武器,又显示文明的“黑船”,对日本和日本人进行了挑战。 尽管那是一个呈现特质的历史时代,我们今天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可能去追寻它、体验它的。 前年(1986)夏天,我和横滨开港纪念馆等处的几位朋友,一起乘船环绕了东京湾。我们包租了一艘渔船从金泽八景出发,顺时针行驶到横滨、东京、木富津、富津,到浦贺后返航归港。这次海上旅游仅仅花了几个小时,我们全身却被火辣辣的太阳晒得灼热通红。 从湛蓝的海面远眺东京湾。其竟是出奇地水澄波静,潮平浪缓。观音崎与富津连接的地带比预想的要狭窄细小。我们有机会从地理学的角度,确认了处于江户湾外侧的浦贺。在起着航标作用的猿岛上,我们还看到了当年,佩里用自己的名字冠于此地的历史痕迹。 去年(1987)夏天,我叉从大阪乘轮船到上海,进行了环绕中国江南的旅行,亲身感受到江户时代日本驳船的水上路线,以及中国具有长江、大运河两大水运航路的重要意义。我们是渡过中国东海,从大阪出发两天后逆航黄浦江到达上海的,接着,又从上海环绕扬州、南京、杭州和宁波。从古代的遣唐使开始,一直到幕末时期,中国江南是令日本人产生无穷回味的地方,形成日本开国远因的鸦片战争的战场也在这里。 我还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乘坐“黑船”,进行横渡“空白”太平洋的旅行。 通过这些亲身体验,我的脑海里不断地闪烁出新的思维火花,新的思考也在酝酿之中。 同时,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获得了一个阅览史料的良好条件。能够反映日本理念和美国理念的史料,能够反映交涉能力的汉语史料,其丰富的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想。 现在,日本方面已经把为数繁多的抄本史料(地方史的编辑和各种资料集)刊行印刷出来,各种写本的微缩胶片,也收集了不少:美国方面的议会文书也几乎是完备无缺。经过各地资料馆、博物馆的努力,人们能够观看绘卷和瓦版等非文字资料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多。这些作品进一步丰满了看似枯燥的历史形象。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还获得了许多图书馆、资料馆、博物馆等单位的热情帮助。横滨市市立大学的同事们和横滨开港纪念馆,以及横滨开港研究会的许多兄姐,都给了我极大的支持。评论家加藤光和我一起品尝了探索的苦恼和欢乐。值此,我要向各位表示热忱的谢意。 对“岩波新书”编辑部伊藤修、川上隆志两位仁兄,我一直不能忘怀与他们在青春时代留下的友情。谢谢。 加藤祐三 1988年1月于横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