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河雄风》和《梦华汴洛》组成的《风雨中原》,是一部以河南名胜古迹为背景,以生于斯、居于斯或长眠于斯的千古风流人物为主体的历史散文。本书熔情、景、史、诗于一炉,在展现中州名城、描摹大河上下春景秋色的同时,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再塑了三十余位历代人杰的不朽形象。希望读者在阅读这部历史散文,翱翔于历史星空之际,与景仰已久的先贤邂逅相识,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激发爱我乡土、爱我中原、爱我中华的热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梦华汴洛/风雨中原历史散文丛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谢善骁 |
出版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大河雄风》和《梦华汴洛》组成的《风雨中原》,是一部以河南名胜古迹为背景,以生于斯、居于斯或长眠于斯的千古风流人物为主体的历史散文。本书熔情、景、史、诗于一炉,在展现中州名城、描摹大河上下春景秋色的同时,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再塑了三十余位历代人杰的不朽形象。希望读者在阅读这部历史散文,翱翔于历史星空之际,与景仰已久的先贤邂逅相识,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激发爱我乡土、爱我中原、爱我中华的热情。 内容推荐 地处九州之中,胸怀千里黄河,中州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作者站在河洛文化的基石上,追溯商周,回眸汉唐,重返汴洛,缅想李杜,酝酿和创作了由《大河雄风》和《梦华汴洛》组成的《风雨中原历史散文丛书》。 《梦华汴洛》是一部以河南名胜古迹为背景,以生于斯、居于斯或长眠于斯的千古风流人物为主体的历史散文。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再塑了十几位历代人杰的不朽形象,使您在翱翔于历史星空之际,与景仰已久的先贤邂逅相识,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激发爱我乡土、爱我中原、爱我中华的热情。 目录 一 道德文章第一人——周公 二 吟咏不绝夷门道——信陵君和侠士 三 难得一生总赢家——张良 四 盛朝憾事——贾谊、晁错 五 神武不可测——刘秀 六 往事越千年——曹操 七 七步悲赋——曹植 八 西“游”的苦行僧——玄奘 九 长忆一两南——白居易 十 陋室流芳——刘禹锡 十一 天公不助的天才——李贺 十二 谁评千秋功罪——赵匡胤 十三 汴洛才子知多少——唐宋文人骚客 十四 晓风残月独徜徉——柳永 十互 孤独的夜行者——包拯 十六 天降大任于斯人乎——程颢、程颐 后记 试读章节 无论是在中国的政治史还是文化史上,周公都堪称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人物,在某种程度上可称是华夏文化的开山鼻祖。 西周六国后的大政方针和统治方式,基本上都按周公的治国之道。在平定叛乱、营建新都之后,周公汲取殷商“九世之乱”和西周“三监之乱”的历史教训,深感如果没有一套严密稳定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机器,就不可避免内乱的发生,周王朝自然难以长治久安。在称王的第二年,周公制定并推行了一整套的典章制度,也就是后世称颂的“制礼作乐”。 所谓“礼乐”,“礼”者即“尊”或“别”,“乐”者为“和”或“亲”,“礼乐”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区分尊卑贵贱和维护周人内部团结的根本大法。周公的“礼乐”思想具体体现于两种制度,一是宗法制,二是等级制。宗法制确定了嫡长子的继承权,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所有小宗均须服从大宗,从而形成了宝塔形的政权结构和统治阶级“世卿世禄”的世袭制度。在与宗法制相辅相成的等级制中,周公制定了一套完整而严格的礼仪制度,对君臣、父子、兄弟、尊卑等不同等级配备以不同的礼仪和音乐,任何人不得非礼和僭越,也成为后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理论基础。 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一种远较商朝进步的多层次政权机构和政治制度,而这种“礼乐”制度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修饰,发展成为华夏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凭借这种制度、机构、思想和文化,中国的封建制度维系和绵延了三千年之久,至今还有很大的影响。 在制礼作乐的第二年,亦即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身体力行地执行了自己制定的礼乐制度,正式把王位交给了成王。在国难当头之际,周公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敢于称王并使国家转危为安;当国泰民安之时,又毫不犹豫地急流勇退,毅然让出王位并继续扶助成王。周公这种无畏无私的思想和精神,一直为后人所感动和称颂;而由周公倡导和创立的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良好风气和传统,自西周以来也一直流淌在中华文化长河之中。 退位之后,周公并没有放弃自己作为长辈和作为臣民的一份责任,他不断地对登上王位的成王提出告诫,留下了大量与成王的对话,其中最有名的是一篇《尚书·无逸》。所谓无逸,也就是不要贪图安逸,“做父母者,经历很长时问才得以创业成功,但由于子孙忘记了祖辈的困苦,骄奢淫逸,因而毁败了家业”,这是周公对年轻成王的谆谆教诲。 周公以当年殷王中宗和高宗为例,说明他们敬畏天命,严以律己,兢兢业业,不敢荒废事业而自图逸乐,因而分别拥有国家达七十五年和五十五年之久。商汤之孙祖甲,长期生活于民间,深知小民的疾苦,因此掌权后能安定国家,施惠于民,统治国家也达三十三年。而周朝先王更是谦抑谨畏,特别是文王自奉节俭,亲自耕作,怀保小民,不敢逸乐,才得以长久地享国。为此,周公告诫后人:不许放纵“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猎)”,不许宽容自己去享乐,不许像纣王那样迷乱于酒,不许滥杀无辜、乱罚无罪。不然,积怨于一身,后果不堪设想。 三千年前的周公,对君民关系、公私关系及其对国家兴衰的影响,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论述,实在令人敬佩和赞叹。古往今来的一代代帝王中,能有资格与周公以治国之道为题进行对话者,大概也只有奉行“民水君舟”理论的一代明君唐太宗了。或说周公的这种主张和行为,是在周朝立足未稳并为内外压力所迫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果真如此,那又如何解释在武王大军压境时还在淫乱作乐的商纣王,在隋兵破门而人时还在饮酒赏舞的陈后主,在危如累卵的情势下还任凭宦佞当权、不断地钩心斗角的南明小朝廷? 当还政于成王后,一直以王者姿态面南而坐、君临天下的周公,立即面向北站在臣僚之位,谨慎恭敬地听从成王旨意。但即使周公如履薄冰般地服侍成王,也不免遭到成王的猜疑,据说成王幼年得病时,周公曾剪下自己的指甲沉于河中,向神祝告是自己冒犯神灵而不是成王,并将祝告藏于秘府。到成王临朝后,就有人借此毁谤周公,周公被迫逃亡至楚国。后来成王打开秘府,阅读周公当年祝告,真相大白,不禁热泪盈眶,马上下令迎回周公。 从政三年后,周公退职并在丰京养老,不久染病,临终时向成王表示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将他葬于毕邑,伴随文王,表示不敢以周公为臣。后来成王和众大夫在清理周公遗物时,发现了在武王病重时周公祈告神明愿以己身代武王去死的册文,感动得泣不成声。如此大公无私的名相和忠臣,在后世可与之相提并论的当数三国时期那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相诸葛亮了。 在周公逝世五百年后,二十四岁的青年学者孔丘偶尔参观了鲁国太庙,周公的高风亮节和丰功伟绩,深深地感动_『这位年轻学者,同时也使他陷入沉思。孔丘抚今追昔,深感当年周公的仁爱政策,使西周得以凝聚人心和统一天下,而周室的衰微却正是后代君主为政不仁、暴虐无道所致。此后孔丘经常梦见周公,他立志把周公作为学习的榜样,以匡扶天下为己任。尽管他没能像周公那样位极人臣,实践自己的理想,但却以其述作继承和传播了周公的政治思想和主张。 孔丘之后又一个五百年,大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生于西汉,这又是一位周公的崇拜者和追随者。司马迁在其父太史令司马谈临终前,曾聆听了一番令他永志不忘的遗言:天下都称道和歌颂周公,说他能够对歌颂文王、武王的功德和宣扬周、邵的风尚加以论述,通晓太王、王季的思虑,乃至公刘的功业,并尊崇始祖后稷。这番话给司马迁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在他后来的巨著《史记》中,司马迁热烈地赞扬和讴歌周公,当时忍辱负重的他,期盼着周公能够再世。 老周公是无法再世了,然而三千年后的中国,却出现了一个新“周公”,他就是中国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周恩来以“周公”之名为吾辈所闻,源自“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发动的一场“批林批孔批‘周公’”的运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人帮”借“批林批孔”为名,企图打倒他们称之为“大儒”的周恩来。然而“四人帮”的美梦最终成了一枕黄梁,周恩来的光辉形象却更显伟大。从老周公到新“周公”,三千年的沧海桑田,不变的是一条贯穿始终的华夏文明红线。P9-11 序言 地处九州之中,胸怀千里黄河,加上名山巨川,物华天宝,中州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古代神州大地处于一马当先、独领风骚的地位,成为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 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华夏有识之士早早就形成了“当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争”的共识,从而也促进中州历史的早熟。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代诸多王朝都城都会落脚于河南,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众多帝王霸主都企图逐鹿中原、问鼎汴洛了。 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个大朝的帝王——商汤王成汤、周武王姬发、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还有一个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的曹操,都是以中州为基地夺取江山而君临天下的。殷商以来,先后有二十个朝代建都或迁都在河南,从而二十八次使国都落于河南。在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一省独占其四:商代第一都郑州、殷商大都安阳、千载帝都洛阳和七朝京都开封。四大古都前后相继,薪火千年,曾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挺立潮头,盛极一时。四大古都和河南其他古都群,可以构筑一座地球上罕见的最古老、辉煌和珍贵的古都历史博物馆。 然而河南的光荣又何止于此,它所蕴涵的深层文明也许更令人惊叹不已。中国古代以洛河地区为中心形成的河洛文化,继之以殷商文化和周易文化,使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得到了传承。河洛文化跨越了悠久的历史长河,记载了中原地区的沧桑变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是闽台和客家传统文化的祖根。 在推动和发展河洛文明和华夏文明的中州历史人物中,既有身经百战、万夫不敌的纠纠武夫,更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灿灿名士。他们无不以一己的智慧和才干,为呼唤文明、创造艺术、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个个千古风流人物,如同一块块高大而不朽的丰碑,竖立在中州原野上,竖立在历史大道上,竖立在横贯中原的母亲河——黄河的两岸。 为促进海峡两岸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了解辉煌悠久的河洛和华夏文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实践我会关于“弘扬黄河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团结、进步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的宗旨,我会副会长谢善骁站在河洛文化的基石上,追溯商周,回眸汉唐,重返汴洛,缅想李杜,酝酿和创作了我会“大河书库”的又一部图书——历史散文《风雨中原》(上下集)。 由《大河雄风》和《梦华汴洛》组成的《风雨中原》,是一部以河南名胜古迹为背景,以生于斯、居于斯或长眠于斯的千古风流人物为主体的历史散文。本书熔情、景、史、诗于一炉,在展现中州名城、描摹大河上下春景秋色的同时,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再塑了三十余位历代人杰的不朽形象。希望读者在阅读这部历史散文,翱翔于历史星空之际,与景仰已久的先贤邂逅相识,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激发爱我乡土、爱我中原、爱我中华的热情。 后记 近些年来,河南走了背运。 到处都有人戳着河南的脊背,说三道四,飞短流长。 与各省的人站在一起,河南人一下子矮了半截。外省市一些公司企业在用人招工时甚至挂出“免战牌”,大书“河南人免谈”五个大字。于是外出谋职的河南人被迫委屈地数典忘祖,诓称自己家住冀鲁,有的还无奈地学起了齐音燕腔,以证明自己与河南毫不相干。 河南人感到忍无可忍。愤懑,激愤,忿詈,于是乎,有人站出来大声疾呼——“河南怎么啦!”“河南人惹谁啦!” 不仅河南人被激怒了,连我这个老北京也深感不平,觉得不能再袖手旁观了。尽管不是河南人,但我对河南却别有一种缘分和情愫。四十三年前,刚分配到北京工作的我,初出茅庐,就俨然以一个中央派出的干部身份,下放“地方”搞“社教运动”,这个“地方”正是河南(新乡)。短短一年,我在河南着实感受到了一种历史和现实的魅力,一种古老和年轻的诱惑,竟然对这方土地产生了感情,当时还真的向北京单位的领导提出了调动请求,想赖在河南不走了。此后这种初恋般的感情依然萦绕于心,念念不忘,但总为无力给河南做点贡献而惭愧。十五年前,我创办了新闻出版业第一本中外(港)合资的刊物《星光月刊》,为了却这份心愿,在征得港方(星岛报业集团)同意后,就把隆重的首发式挪到河南省会郑州举行。 交往四十余年了,我不能说透彻地了解河南,但也算肤浅地认识了河南。遗憾的是,在时下滔滔的商海之中,很多人的眼中,河南除了“穷”、“乱”之外,别无他哉!特别当极少数河南人,人穷志短,做出了一些不光彩行为时,更有人对河南投之以鄙薄的目光、嘲讽的言语和冷漠的审查。然而,这些人中,有多少人了解河南曾经有过千年之久的辉煌年代?有多少人知道沟通汴洛的流水曾经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又有多少人记得中原这块沃土曾经造就了多少于古风流人物?先中原而后九州,有河南遂得天下,因河洛文化而传承华夏文明,炎黄子孙怎能忘掉五千年文明史的主要源头之一呢! 感慨之余,不禁想起了列宁的名言:“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种使命感也随之油然而生:应该将河南的过去记述下来,告诉人们。追溯往昔,让河南人在追溯中找回自我,振奋精神;重温历史,让外省人在重温中认识河南,关切中州。而这种记述应该借助一种生动活泼的文学体裁,让人们喜闻乐渎,于是产生了这一部题为《风雨中原》(上下册)的历史散文作品。 受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和河南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所托,凭着一份真实的感情,以及近年来在历史散文写作中摸索到的一点经验,我写下了《风雨中原》(上下册)这部历史散文。衷心希望这部作品将对弘扬中原文明、激发国人豪情起到一定的作用。 借此机会,感谢河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顾问陈义初陆续为我提供的地方志,感谢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开封籍的著名律师柴森对本书出版提供的赞助。 谢善骁。 2008年6月15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