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革命是当时的英国北美地区居民推翻英国皇权统治,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自由民主国家的一场革命,美国大革命的成功几乎完全改变了人类的社会体制,是人类的近代历史和之前的历史形成巨大的差别。在这次历史性的革命成功之前,整个世界,不是这个国王的,就是那个皇帝的,而这之后,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民主国家诞生了。
从列克星敦的枪声到约克镇围城,从《印花税条例》到《巴黎条约》,见证最强大国家的崛起。《美国革命史》是英国史学大家乔治·特勒味连的著作,以八十万文字叙述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历史。本册为下册,《美国革命史(Ⅱ)》。
《美国革命史(Ⅱ)》是英国史学大家乔治·特勒味连的著作,以八十万文字叙述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历史。《美国革命史(Ⅱ)》中对事件的背景交代到位,细节描写生动,对历史事件认识颇深。另外,书中在战争场面大施笔墨,对在欧洲扳倒拿破仑的英军如何于北美吃了败仗,有非常详细的描写。
第二十一章 华盛顿炮台 经过泽西 居民之受苦
第二十二章 查理·李 陷于穷境之革命
第二十三章 罗尔与冯·多诺普 特伦顿 普林斯顿
第二十四章 悬虑英国之自由 报纸 北英与南英
第二十五章 伦敦市 国民与战争
第二十六章 人之谈论 当代之史家 小册子家 和平之请愿
第二十七章 殖民地之教会 美洲主教问题 革命时代之教士 最后之解决
第二十八章 特伦顿后 战时总督 代表大会与各州议会 军需之缺乏
第二十九章 外国军官 忠臣 华盛顿在摩里斯敦 密德尔布鲁克
第三十章 伯戈因之军队伯戈因之布告 斯凯勒与盖茨 泰昆得洛加
第三十一章 爱德华炮台 美洲森林 本宁顿 斯坦尼克斯炮台
第三十二章 斯蒂尔沃特 比米斯高地萨拉托加 被违反之盟约
第三十三章 拉斐特侯爵 白兰地准因与宝利 日耳曼敦 德拉瓦河之争夺战
第三十四章 英人在费城 铁炉谷 不满之冬令
第三十五章 经春但夏 费城不能固守
第三十六章 卡来塞尔委员会 蒙茅斯法院村
第三十七章 欧洲舆论 刷lJ尔 韦尔热纳 杜尔阁
第三十八章 博马舍 普鲁士之用特烈 富兰克林在巴黎 法国条约
附录
编后记
第二十一章
华盛顿炮台 经过泽西 居民之受苦
战事不久即移至新泽西内地;因英军总司令不旋踵即已完成哈德逊河东岸之工作也。华盛顿为预防所有可能之危局而采之办法,①除重要之某点外皆属巧妙,甚至可以谓为无疵可摘。先是美国人民非常关心纽约州大水道哈德逊河之防御计划。距满哈坦岛之哈尔连姆北约四五英里,于水流阔仅一英里之处,在一突出河上之悬崖上建筑一座炮台,称为华盛顿炮台。对岸有李炮台;在河之上游。于此两炮台之安全方面,美国当局又以不及阿诺德之精力之精力,收集一小舰队而武装之。为求进一步之安全,复横贯河道而于两炮台之间设置一障碍物,而所有爱国志士皆挟骄矜与信任称之为“下沉之拒马”;虽怀疑者皆谓华盛顿之工兵因畏难而不将此障碍物推至河流最急之处。十月六日三艘英舰冒炮台所发猛烈而非全无效果之炮火,顺南风溯哈德逊河而上。此三舰驶经此拒马,驶过此拒马,或绕此拒马而驶,而皆不觉有此障碍物;迨抵上游时咄嗟之间即已破坏美国海军之战备。驱逐四五艘船只与划船上岸而逮捕之;又沉一艘单桅帆船,内有一种巧妙之机关以炸英国舰队者。发明人发明此种机关之时本拟此种机关在水中使用;而此种机关果沉入水中,且至今尚在水中焉。乐观而又圆通之民族性屡使美国稳渡各种危机者,认此种意外之事件为未来胜利之朕兆。代表大会希望华盛顿将军:今英国舰队既已被诱至炮台上方,务使其不能归去,或使下游之船只不能来援。其实无论事前事后,豪爵士之各舰长未有一言提及往来哈德逊河上下游时曾遇何种困难。军官之不措意船帆略中数弹而船员死伤数人者,就其船之安全而论,盖可逍遥于哈德逊河如其逍遥于亨伯河(Humber)者然;且较无一良好之引水而穿越默西河(Mersey)之沙岸尤为安全也。
是故哈德逊河上美国两炮台之固守或放弃,不必依海军之理由决定,而应依陆军之理由决定。格林将军本奉命守此两地,而此两地驻兵约五千人,其中之大部分皆在华盛顿炮台。留此军队于满哈坦岛上,遇万难抵抗之时殆无脱逃之希望,实美军所冒之一种可畏之危险也。华盛顿山(华盛顿将军有时称华盛顿炮台为华盛顿山)并非一种类似魁北克之炮台只有凭通常之包围始能占领,或为饥饿所迫始肯投降者。此乃一绝无掩护之工程,三面皆为高地,而面积又小,数小时之炮火即使其无法支持。诚然,此一炮台四周有一外方位置有一部分备有防御工事,论性质又如此强固,豪将军部下某军官即谓此炮台若由十干英人守护则全世界亦不能夺之焉。①但此外方位置有一六英里以上之正面。镇守此地之美国上校马戈(Magaw)只有万人之四分之一之军队;且此项队伍一方面不能任此工作,他方面又超于华盛顿所能抽调以满足代表大会之命令,或保全代表大会之威信者。
列席费城军事会议之政客计划是夏军事行动之时即谓目的在于固守纽约城,并拒英国舰队驶入哈德逊河河口;今若退出华盛顿炮台,则由彼等观之,不啻承认其征战最后完全失败也。代表大会既欲固守此地,即以一种等于断然命令之投票发表其意见;而此种命令格林方面固愿遵守也。格林爱华盛顿炮台。依其计算,英军若欲有效封锁华盛顿炮台,则所费之兵士须两倍于守此炮台之美兵;②且若不施包围而断然实行攻击,则彼将热烈欢迎之焉。盖豪氏非唯一之将军其战略曾因追忆班克山之往事,而误认华盛顿炮台与班克山相似而蒙有害之影响者。格林依旧幻想美兵躲于胸墙之后可不问所有情形与任何优势而痛惩攻击之英兵。据云格林以为屠杀多数敌人后美兵可依次退入华盛顿炮台之城砦;然后,若每人皆曾杀其敌人,彼等尚可安然渡过哈德逊河而堂堂正正与其主力军会合焉。③
此乃格林将军之期望,而格林将军之期望又如此热烈;然而无论如何格林并非大陆军队之司令官。际此时机华盛顿理应不顾其军事上之下属与政治上之长官而遂行其自身之见解;而关于此类见解之性质则决无可疑。十一月八日总司令函告格林既不能阻英国舰队溯河而上,而四围土地又尽为英军所占,保持满哈坦岛上之炮台殊属无益。“故吾以为,”总司令续称“令兵士与军需在华盛顿山冒险未免失策;但将军既驻该地,将军得审度情形而下令退出华盛顿山,并收回发与马戈上校而令其固守此山之成命。”既已草此数行——而此数行表示信格林而不自信——华盛顿即赴北方访问希思将军之防地并于西角附近相度新炮台之地址。华盛顿留于格林将军之命令乃便宜行事之命令(用其自身之形容字),①而何人应负日后接踵而起之灾祸,则议论纷纭,莫衷一是。关于此事吾人所敢断言者,即两位良将共铸大错;而华盛顿本其平昔之习惯,遇事之用其名义为之,而为之不尽如意者必欲负其责任焉。
十一月十五日豪氏遣其副将请美方放弃华盛顿炮台;且告马戈上校一旦战壕被夺则当胜利之初难不自由使用刺刀。马戈当即答复,而此种答复华盛顿誉为倔强之拒绝;②但复文措词之无礼过于对方来文之所刺激,且亦超于战争之结果所认为正当者。美方司令解释英国将军仁慈而又合理之警告为恐吓美方英兵或将屠灭驻屯军;故于诉说自身主张之正当后郎毅然宣称将固守此土以俟陷于绝地焉。而其陷于绝地也为期并不在远,翌日中午,于清晨即已开始之重炮掩护下英军从各方面(西方除外)围攻。在南方哈尔连姆方面则珀西爵士乘马指挥所部作战,而与美人之先锋队相遇;美人之先锋队孤立而无掩护,与其最近之援兵相隔两英里。豪氏即派三团步兵乘舟渡哈尔连姆河而入此两英里中间地带。第四十二团离地入首先登岸,即于猛烈之炮火下攀登峻坂,而官佐士兵死者百人;击退彼等当前之敌人;然后搜索山上下,而即于后方攻珀西爵士之敌人,虏得敌兵不少。其中一人沉着镇定,即述自身于戎马仓皇之间所见之一种状况:“千支以上之枪口皆于四五十码之距离内对准吾入发射;且有若干支于二十码之距离内发射者。
P1-3
读者手中的这本书是英国史学家乔治·奥托·特勒味连的著作,由商务印书馆于1937年出版,如今已很难寻得。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在保留译文原貌的基础上,对过长的句子增加了停顿,如今已有惯用译法的人名、地名,也以现译法替换。由于编者知识有限,其中定有疏漏,还望请方家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