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梁波罗艺海拾贝(附光盘)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梁波罗
出版社 中西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的24篇散文,事关母爱、师恩、亲情、友情,并从中生发出作者的感悟。因为这个,我们不但在书页里读到了孙道临、陈述、于飞、韩非、孙景璐等影坛前辈的温馨故事,读到了梁先生对电影事业和其他艺术形式的满腔热爱,而且也读到了他对自己经历的彷徨,以及对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的真诚检讨。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的24篇散文,事关母爱、师恩、亲情、友情,并从中生发出作者的感悟。梁波罗在书中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把他对于表演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对于亲情友情的珍惜和感悟,通过这本散文式的自传传递给读者。

目录

百姓演员梁波罗/程乃珊

我是如何走上从艺道路的

慈母心

孙道临与我的师生情谊

沉鱼落雁

梁波罗·电影篇

棚中纪事

同门师兄妹

梁波罗·荧屏篇

枇杷飘香忆韩非

寄情明月清风

人生有缘

我的戏曲情结

梁波罗·舞台篇

一只镊子

老时光随笔

大爱无垠

梁波罗·亲情篇

我对歌唱的追求

多难的右腿

飞行中的断想

安魂曲

梁波罗·友情篇

我当伯乐

当年学赴“鸿门宴”

寄往天国的贺卡

难以割舍的情缘

舐犊情深

梁波罗·情趣篇

爱的回味

爱的召唤

想不到——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我的履历,简单得36个字就可概括:祖籍广东,生于西安,长于上海,小学一中学一大学,表演本科毕业后径入上影任演员,直至退休。

说来有趣,一个祖籍广东中山的南方人,怎会出生在北方的陕西呢?原来我父母1936年在南京成的亲,婚后次年即爆发了抗日战争,于是父亲舍弃了南京电影院经理的职务和五福新村的新居及家什,投奔西安外公家——外公是陇海铁路高级职员。1938年农历十一月初十(公历1939年元月1日),我在西安呱呱坠地。

青涩少年

听说我生下来就招人喜欢,因母亲奶水不足,托人觅到一位河南籍奶妈哺乳,不久就长得圆口圆面,胖乎乎的像皮球,爸爸听众人一夸,干脆唤我Ball(球),奶妈发不出这个音,硬生生地叫成“波罗”,任凭怎么教她也纠正不过来,家人拗不过她,索性随她叫我波罗。从此乳名唤成大名,兼作艺名。

我刚会走路时,双亲带着我偕同奶妈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安南(今为越南河内)是法属殖民地,日法并未交恶,安南未被战事波及,因之被视为逃难者的必经之地,我们一行先由昆明继而安南、香港辗转来到上海,就此定居了下来。据母亲说,在安南我差点走失,把她吓得死去活来。话说一天她与奶妈带我去商店购物,付钱取货的瞬间不见了我踪影,人生地不熟,加之语言不通,两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赶紧分头向东西方向边喊我的名字,边向路人求助,喊了半天,哭了半晌,两个失魂落魄的女人又折回小店。妈妈此刻几乎昏厥,瘫坐地上,认为不是被歹徒拐走就是被人贩骗走了;正当她们一筹莫展、六神无主时,我却突然笑盈盈地出现在面前!原来,越南商铺的柜台很高,每每有一扇齐腰的弹簧门可供店员猫着腰进出,定是趁大人不备时,我无意间撞门而入,此刻玩够才走了出来!两个伤心欲绝的女人终于云开雾散、破涕为笑,紧紧地搂着我,不断地亲我、骂我、打我。此事想来有些后怕,如果我迟迟不出现,她们将如何?如果我从此将留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等待我的又将是什么命运……所幸“如果”未成现实,才有了我的童年和以后的一切。

来到上海后,居住在愚园路一条弄堂里。那是一幢四层楼的花园洋房,我家租借的是三楼。二楼住着一位音乐家,终日琴声袅袅。底楼是房东张太太及其两个儿子:有洁癖的大哥哥纤尘不染,终日洗洗晒晒,尤喜将鞋子拍打得应天价响;喋喋不休的小哥哥开一家集邮社,买卖花花绿绿的中外邮票,时不时会送几张邮票哄我,邮票社仅兄弟俩操持,却起了个特国际化的名字——五洲社!张家姆妈慈眉善目,满脸堆笑,逢人便夸我聪明、标致,她是苏州人,一口甜糯的吴侬软语,听来很有音乐性。最疼爱我的莫过于四楼的杨家姆妈,论居住条件是最差的,但四楼的人最真诚,她是老式居家妇女打扮,发髻高耸,山清水绿,带着一双儿女过着不甚富裕而温婉的日子,杨家姐弟也视我如胞弟,很爱护我;只是他们要上班,平日是遇不到的。我喜欢去杨家还有一个理由:她家拥有一个硕大的露台,沿着倾斜的红瓦,可以爬到斜坡的顶端——抱住烟囱就可以俯瞰四周的风景了!虽然双方家长很熟稔,我最不喜欢去的是二楼,音乐家一脸寒霜,不苟言笑,太太终日描眉打鬓,孤芳自赏,尤其从门口望去,一架三角钢琴及琴后面的那张冷峻面孔,令人敬畏三分。我跟他们的女儿玲玲年岁相仿,恰是儿时玩伴,大人们还有意无意地撺掇我们引为谈资,她还弹得一手好琴,令我好生欣羡!P1-2

序言

本来题目拟为人民演员梁波罗,越看越有点授勋晋级的味道,太过正儿八经的且也轮不上我这样说三道四,所以改为百姓演员;反正“人民”也好“百姓”也好,确是我对这位从艺50年的“小老大”的第一感觉。想当年《51号兵站》的小老大在上海滩乃至全中国的风光,远远超过后来的“四大天王”。说起来,那时还没如今这样发达全面的电子媒体传播网呢,然“小老大”俊朗机智正直的形象几乎是家喻户晓,“小老大”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滋养我们这代人成长的营养之一。

就是这样一位年轻轻就一夜成名、万人瞩目的明星梁波罗,银幕下却从不觉有任何明星架子和大牌相,既不刻意扮绅士也不故作深沉愤世嫉俗,一口老派上海话(其实他是广东人)慢条斯理,客客气气的,为人热心、实心又平心气和。记得那年电视台为我做一个专题片,无意中谈起在我中学时代就崇拜不已的歌唱家刘明义对我的影响,竟是他的声乐老师,虽然斯人已去,但刘明义的遗孀还健在,我当即表示很想拜望她,作为专题片一个内容,一圆我对这位喜欢的歌唱家的崇爱心愿。梁老师即时在百忙中热心联系安排,陪我们拜见了刘明义夫人,令我的专题片内容更饱满。那年夏天特别热,她家又住得较偏,整整跑了一个下午,令我好过意不去。几次亲眼见到对他索求签名或合影的不相识的百姓,他也是有求必应,客客气气,完了还一口一声“谢谢侬”。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一首当我们年轻时觉得十分老土的革命歌曲: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如今有了一定人生阅历后再回想这一句歌词,却觉得分外实在、坦诚:其实,名人和明星都是来自老百姓,想来,梁老师早早就懂得这个道理了。

不觉间当年“小老大”即临七十华诞,波罗老师以自己的《梁波罗·艺海拾贝》散文集来为自己过生日,这真的很有意义。他的多才多艺早有领教,没料到他的行文也是如此朴素真诚,不是笔下生花,而是笔下流情:无论是童年琐事及对父母的怀念,还是老影人影事的散记侧记,乃至友人家一个老保姆及常年认准的相随数十年的理发师,经他娓娓道来,一点也不矫情,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一个百姓到明星之路,其实,更是一条苦苦求索的艺术之路。这条路既不传奇更不浪漫,我们看到的是一长串艰辛又踏实的脚印。

人说,道路始于足下。波罗老师的成功不靠作秀炒作和噱头,他只是将根深深扎在足下的泥土,日常生活中一景一物,一事一人,都是他吮吸的营养,他不是“制作”出来的,他是靠自己顽强的生命“生长”出来的。

波罗老师的多才多艺人尽皆知,他是少有的当代演员中除擅长朗诵外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一位,无论是京戏地方戏乃至老上海的流行老歌,他都拿得起,远不止是玩票,简直就是专业水准。尤记得他一首《卖汤圆》自然亲切十分生活化,恰似他的为人。难怪荧屏的各种表演中,他的出场很受观众欢迎。与其说他天资聪明,不如说是他刻意在强化训练自己,向“全才”挺进。一路风风雨雨,不管生活境况有多少变化,他对艺术的执爱和坚持,令他在从艺之路上不气馁,不放弃,以至今天仍不时给关爱他的观众带来不断的惊喜。让“小老大”穿越时空,活鲜活灵地回到观众中。

在波罗老师七十华诞之际,与他一起分享《梁波罗·艺海拾贝》,特别对与他一样走过风霜雪雨的同代人,更别有一番回味。但正如他自己所说:“……历久弥新,经过六十多年的沉淀、冷藏才得以完整地保存在记忆深处;一旦加热,解冻的记忆会鲜活地跃动在你的面前……”

一代人有各自的时代之歌、心仪的明星和偶像。我们这一代,对什么天王巨星、超男好男所感不深,更欣赏梁波罗这样的百姓明星,实在、沉稳和亲民,在他七十华诞即临之时,挚诚祝他健康快乐,并为他给我们青春年华带来的色彩和欢乐,表示深深的感谢。

后记

想不到《梁波罗·艺海拾贝》问世不到三个月就再版了。

犹记该书于2007年12月23日下午2时在上海书城首发的情景:上至八旬老者,下至少年学童,中午时分就排起了长龙,原定一小时的签售竞持续了95分钟,售出逾450册尚欲罢不能,跃上书城年终文艺类图书销售榜首。自称是我“铁杆粉丝”、午饭未吃赶来力拔头筹的,竟是位七五老妪。放眼望去,中年居多的读者正人手一册在翻阅中移步。有为长辈代购的,还有购书时携珍藏有关我的连环画册、杂志、唱片、光碟前来素签的……我的心潮被这些相识的、不相识却相知的朋友汇成的人流冲击着!当一位曾是专职放映员、82岁老翁紧握我手告诉我由清晨辗转几辆公车,只为与以前曾朝夕相处的银幕老友一聚,并说“想你啊,‘小老大…时,我的眼眶润湿了。是啊,这称谓从青年起就伴随我,从“小老大”被唤到“大老大”、“老老大”。一个角色,竟然可以穿越时空,与观众结下近50年的不解情缘;一个演员,居然可以逾越历史风云,与百姓保持近半个世纪的亲近!这种传奇式的情怀升华为一种超然的幸福感,迅速从我的笔端蔓延开去……

想不到的事,除了欢乐,也有悲伤。当我正打算将此书送至恩师,将有关我们友谊的章节逐字逐句念给老人家听时,2007年12月28日传来孙道临老师溘然辞世的噩耗。书中那段文字竟成了见证我们亦师亦友情怀的终结篇,一切转瞬皆成追忆,怎不令人怅然。

想不到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第一次捧出真诚的文集,却获得社会广泛的反响,除了报道、评述见诸报端外,电台和上海图书馆通过电波和讲坛将文字传播给更多受众。读者的反馈随着漫天飞雪飘然而至:文中涉及的愚园路老房东张家小哥读后专程约晤,为的是补充我年少时记忆模糊的细节;一位笔名“忧郁王子”的北京读者兴奋地告诉我:他是通过朋友在上海签售后邮寄给他的,京城“菠萝蜜”们并托他询问北京的发书时间;细心的读者黄先生罗列出文中的瑕疵及错误;有读者饶有兴味地告诉我,此书成了他家祖孙三代的共同读物;部分读友在阅读文字的同时希望能听到我的歌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9: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