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彻悟(文化名家人生心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伍渔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人生真义

人生在世,究竟为的什么?究竟应该怎样?这两句话实在难得回答得很,我们若是不能回答这两句话,糊糊涂涂过了一生,岂不是太无意识吗?自古以来,说明这个道理的人也算不少,大概约有数种:第一是宗教家,像那佛教家说:世界本来是个幻象,人生本来无生;“真如”本性为“无明”所迷,才现出一切生灭幻象,一旦“无明”灭,一切生灭幻象都没有了,还有什么世界,还有什么人生呢?又像那耶稣教说:人类本是上帝用土造成的,死后仍旧变为泥土;那生在世上信从上帝的,灵魂升天;不信上帝的,便魂归地狱,永无超生的希望。第二是哲学家,像那孔、孟一流人物,专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大道德家、大政治家,为人生最大的目的。又像那老、庄的意见,以为万事万物都应当顺应自然;人生知足,便可常乐,万万不可强求。又像那墨翟主张牺牲自己,利益他人为人生义务。又像那杨朱主张尊重自己的意志,不必对他人讲什么道德。又像那德国人尼采也是主张尊重个人的意志,发挥个人的天才,成功一个大艺术家、大事业家,叫做寻常人以上的“超人”,才算是人生目的;什么仁义道德,都是骗人的说话。第三是科学家。科学家说人类也是自然界一种物质,没有什么灵魂;生存的时候,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死后物质分散,另变一种作用,没有连续的记忆和知觉。

这些人所说的道理,各个不同。人生在世,究竟为的什么,应该怎样呢?我想佛教家所说的话,未免太迂阔。个人的生灭,虽然是幻象,世界人生之全体,能说不是真实存在吗?人生“真如”性中,何以忽然有“无明”呢?既然有了“无明”,众生的“无明”,何以忽然都能灭尽呢?“无明”既然不灭,一切生灭现象,何以能免呢?一切生灭现象既不能免,吾人人生在世,便要想想究竟为的什么,应该怎样才是。耶教所说,更是凭空捏造,不能证实的了。上帝能造人类,上帝是何物所造呢?上帝有无,既不能证实;那耶教的人生观,便完全不足相信了。孑L、孟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算是人生一种行为和事业,不能包括人生全体的真义。吾人若是专门牺牲自己,利益他人,乃是为他人而生,不是为自己而生,绝非个人生存的根本理由;墨子的思想,也未免太偏了。杨朱和尼采的主张,虽然说破了人生的真相,但照此极端做去,这组织复杂的文明社会,又如何行得过去呢?人生一世,安命知足,事事听其自然,不去强求,自然是快活的很。但是这种快活的幸福,高等动物反不如下等动物,文明社会反不如野蛮社会;我们中国人受了老庄的教训,所以退化到这等地步。科学家说人死没有灵魂,生时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这几句话倒难以驳他。但是我们个人虽是必死的,全民族是不容易死的,全人类更是不容易死的了。全民族全人类所创的文明事业,留在世界上,写在历史上,传到后代,这不是我们死后连续的记忆和知觉吗?

照这样看起来,我们现在时代的人所见人生真义,可以明白了,今略举如下:

△人生在世,个人是生灭无常的,社会是真实存在的。

△社会的文明幸福,是个人造成的,也是个人应该享受的。

△社会是个人集成的,除去个人,便没有社会,所以个人的意志和快乐,是应该尊重的。

△社会是个人的总寿命,社会解散,个人死后便没有连续的记忆和知觉;所以社会的组织和秩序,是应该尊重的。

△执行意志,满足欲望(自食色以至道德的名誉,都是欲望),是个人生存的根本理由,始终不变的。(此处可以说“天不变,道亦不变”)

△一切宗教、法律、道德、政治,不过是维持社会不得已的方法,非个人所以乐生的原意,可以随着对势变更的。

△人生幸福,是人生自身出力造成的,非是上帝所赐,也不是听其自然所能成就的。若是上帝所赐,何以厚于今人而薄于古人?若是听其自然所能成就,何以世界各民族的幸福不能够一样呢?

△个人之在社会,好像细胞之在人身,生灭无常,新陈代谢,本是理所当然,丝毫不足恐怖。

△要享幸福,莫怕痛苦。现在个人的痛苦,有时可以造成未来个人的幸福。譬如有主义的战争所流的血,往往洗去人类或民族的污点。极大的瘟疫,往往促成科学的发达。

总而言之:人生在世,究竟为的什么?究竟应该怎样?我敢说道: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能够享受。递相授受,以至无穷。P6-8

目录

章太炎

 通告及门弟子

梁启超

 仁者不忧

蔡元培

 美育与人生

陈独秀

 人生真义

李大钊

 今与古

胡适

 答某君书

鲁迅

 死

郭沫若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

茅盾

 一点回忆和感想

巴金

 生

冰心

 霞

叶圣陶

 答复朋友们

老舍

 又是一年芳草绿

朱自清

 论自己

俞平伯

 生活的疑问

徐志摩

 海滩上种花

闻一多

 五四断想

郁达夫

 清贫慰语

林语堂

 论年老

梁实秋

 中年

沈从文

 时间

丰子恺

 渐

王统照

 去来今

邹韬奋

 高兴

陶行知

 学做一个人

罗家伦

 悲观与乐观

顾颉刚

 宽容

梁漱溟

 成己与成物

钱穆

 人生三路向

朱光潜

 “慢慢走,欣赏啊!”

夏衍

 无题

臧克家

 伟大与渺小

钟敬文

 奇趣的享受

朱湘

 咬菜根

吴组缃

 帚翁谈老

李霁野

 试谈人生

施蛰存

 论老年

柯灵

 浮沉

卞之琳

 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文章

李健吾

 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金克木

 两根灯草

季羡林

 九十述怀

苏雪林

 当我老了的时候

熊十力

 示菩儿

唐君毅

 说宁静之心境

牟宗三

 留取丹心争剥复

蔡尚思

 我是忘年人

李四光

 读书与读自然书

华罗庚

 在困境中更要发愤求进

王云五

 七十年与五味

张岂之

 人的价值

张世英

 时间与人生

郁风

 生死之间

黄宗江

 跨世纪说

黄佐临

 永葆青春之诀窍

严文井

 给匆忙走路的人

绿原

 我还年轻

吴冠中

 歧途

汪曾祺

 祈难老

张中行

 怀疑与信仰

邓拓

 生命的三分之一

孙犁

 芸斋琐谈

傅雷

 家书一则

郭小川

 生命的颂歌

王蒙

 我的处世哲学

陆文夫

 与友人谈快活

廖冰兄

 预立遗嘱放言

韩美林

 换个活法

秦牧

 人格的力量

忆明珠

 选择锁链

李国文

 淡之美

二月河

 散说名利场

袁鹰

 灯下白头人

袁可嘉

 该悔不该悔

曾敏之

 人生一条河

周国平

 记住回家的路

无名氏

 说金钱

琦君

 菜篮挑水

周策纵

 从“对不起”到“负恩”

李霖灿

 论生死

钱歌川

 中年病忘

王鼎钧

 活到老真好

子敏

 纯真好

林清玄

 人生之不可管理

序言

人生是一本大书,读书固有心得,读人生岂不更加心得多多,所以,钱钟书先生将其随笔集题为《写在人生边上》:人生是端端正正、起承转合的正文,旁边皆是随意挥洒、触处成春的点批。

其实,《论语》一书何尝不是孔老夫子写在他的人生边上的诸多心得——他的人生心得之一便是述而不作,遂偏劳众弟子记录下来编辑成书,后人对他的人生之认识与了解也多来自这本人生心得。孔老夫子,圣之时者也,他智商高,知识广,阅历丰富且有悟性,治学方面,固然也颇有实绩,而唯此一部《论语》,成了中国人乃至地球人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为他老人家赢得了不朽之声誉。

孔夫子之后,虽然也有不少名儒硕彦留下一些人生心得,散见于文章书札,洋洋大观如《论语》者却鲜见,一来是后儒们为先师所限,难以越雷池一步;二来“立德立功立言”,于“立言”一项的这一面似乎也着意不多,所忙的多是注疏与诠释,“代圣贤立言”,自己的声音相当微弱。

延至近代,特别是“五四”之后,人性觉醒,人道张扬,才有很多的文章探讨人生,抒写心得,语言与境界,与前判然有别。读这样的文章,想作者的人生,对于读者,实在是很有兴味的事。虽然是写在人生的边上,有些却比正文还经典,值得捧颂再三。

荀子云:“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这话是对发言者说的,请那些高文化的达人们,亦即我们所说的“文化名家”,多讲讲自己的人生心得,无论经验抑或教训,无论思辨抑或随感,尤其在这样一个时代,借以对照坊问那些可疑或有害的各种心得,启导后进,实在必要。对于听者,也是比在音乐厅听美妙的乐曲还快乐的事。

而第一步,先行将这些久为人们所仰望的名家的文章,搜求、汇集起来,贡献于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本书。

金宏达

内容推荐

人生是一本大书,读书固有心得,读人生岂不更加心得多多,所以,钱钟书先生将其随笔集题为《写在人生边上》:人生是端端正正、起承转合的正文,旁边皆是随意挥洒、触处成春的点批。

其实,《论语》一书何尝不是孔老夫子写在他的人生边上的诸多心得——他的人生心得之一便是述而不作,遂偏劳众弟子记录下来编辑成书,后人对他的人生之认识与了解也多来自这本人生心得。

本书主要收录了章太炎、李大钊、巴金、叶圣陶、朱自清、郁达夫、沈从文、丰子恺等数十位名人的人生心得,供读者朋友们欣赏。

编辑推荐

本书精选了章太炎、李大钊、巴金、叶圣陶、朱自清、郁达夫、沈从文、丰子恺等数十位名人的人生心得,精彩的文章,智慧的话语,都是他们历经生活考验、在付出与收获出凝练出来的真知灼见。

  来这里寻找名人谈心得的秘密吧,让这些熠熠生辉的思想,带给我们面对人生和成功的全新思考,并从中得到启示,循着名人的指引,向着自己梦想升起的地方,一路前行,去开拓属于自己的天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4: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