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等待什么》为白水平的散文随笔集。全书共分六辑,主要收录了“美丽的中国”、“角落之光”、“节日的问候”、“月亮的传说”、“绿色幽灵”、“桂花”、“流星雨”、“往事心语”、“七月七”、“锁之交响”、“历史的印痕”、“平凡的光芒”、“学会休息”等作品。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精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及其独到的写作风格,非常值得欣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你在等待什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白水平 |
出版社 | 中国和平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你在等待什么》为白水平的散文随笔集。全书共分六辑,主要收录了“美丽的中国”、“角落之光”、“节日的问候”、“月亮的传说”、“绿色幽灵”、“桂花”、“流星雨”、“往事心语”、“七月七”、“锁之交响”、“历史的印痕”、“平凡的光芒”、“学会休息”等作品。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精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及其独到的写作风格,非常值得欣赏。 内容推荐 《你在等待什么》由白水平所著。 《你在等待什么》内容简介:我们的生活是阳光的赐予。我们的作品是生命的结晶。 作者用六大专辑阐释生命的精彩与永恒:第一辑,铭记感动,大爱无声,祖国是我们永远的寄托;第二辑,绽放心情,诗意人生,浪漫是我们快乐的风筝;第三辑,平凡过客,真水无香,平凡的人们总会给我们许多感动;第四辑,回首岁月,红阡绿陌,一枝一叶都是回忆的主题;第五辑,人在旅途,且行且歌,外面的世界有太多的精彩和无奈;第六辑,指点江山,欲说还休,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坚持到底……歌唱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还有痛苦、忧伤和迷茫、觉醒。阳光下,一切成为可能。 目录 我给老公写篇序/1 第一辑 铭记感动,大爱无声 美丽的中国/1 十月放歌·国庆抒怀/2 国旗(二题)/4 历史的片段/4 祖国,我回来了/6 一面旗帜,总让我们感动/7 布罗克的梦/9 雪战/10 我们的奥运/11 5·12,我想说……/14 阳光,洒在村庄上……/15 角落之光/17 爱的翅膀/21 菊香漫野/23 文明使者/25 办一所“怪”学校/28 浩歌唱孟州/30 别问我的名字/32 倾听无言/33 第二辑 绽放心情,诗意人生 诱惑·狗·麻雀/35 节日的问候/36 收获的快乐/38 金婚故事/40 世界上最小的“牛”/42 河滩旧事/44 两位母亲/46 母亲与儿子/47 昂贵的巧克力/48 年味儿/49 春目散章/52 我的冬天我的梅/55 因为有了冬天/56 月亮的传说/57 生活是如此多情/58 男人的伤感/59 感觉之外的声音/60 “倒霉”的朋友/65 庄稼人/67 时尚在线/68 根雕/70 仙人掌/71 方西瓜/71 含羞草/72 竹花/72 绿色幽灵/73 艺林撷枝/74 第三辑 平凡过客,真水无香 风中的悬念/77 征服/82 希望的话题/83 激情,穿越生命腹地/84 打柴的奇遇/90 美丽风暴/91 白云彩·绿云彩·红云彩/91 玻璃翠/93 花的归宿/94 成长为一种特产/97 年轮的回响/101 午夜/102 桂花/102 我和你/103 时光的碎金/104 一言难尽的老张/106 剃头匠的“两头热”/107 “糖人杨”趣事/108 自强之路/111 流星雨/113 老乡/113 村人村事/114 毛驴日记/117 一辈子/118 关于粉笔/120 第四辑 回首岁月,红阡绿陌 蚂鳖风波/121 真情像梅花开放/122 一张贺年卡/124 长生饺/128 一个脚印一首歌/128 一份新工作/131 往事心语/132 乡村爱情素描/135 老乔轶事/136 冬至那天/139 苹果的故事/140 牙疼的日子/141 吸烟的父亲/142 清明时节/142 返乡记/144 村路/145 那一次告状/146 一个老汉/148 有个老人名叫“春”/149 良心公式/149 课堂二题/151 七月七/152 最后的午餐/152 老城,新城/156 老师的背影/158 我的民工兄弟/159 打工路上/160 狗娃/161 特殊的礼物/163 桂花树/165 公园里的树/166 写给春天的信/167 不屈的风景/168 裸露之冬/169 降价风/170 幸存者观言/171 沙尘暴/172 发之思/172 锁之交响/174 第五辑 人在旅途,且行且歌 走笔张家界/175 开封印象/177 寄情小浪底/178 相约武夷山/179 榕城福州/181 厦门的记忆/181 解读荥阳/183 丫头,我这样叫你/184 历史的印痕/185 青天河随想/186 橘子洲/187 在泉州/188 感知平遥/189 零距离/190 感悟西岭/190 南翔散记/193 轻弹三则/195 夜荷/196 小城一瞥/197 有块石头会怕痒/200 第六辑 指点江山,欲说还休 平凡的光芒/201 人生加减法/203 无奈的长寿/206 “百代文宗”识英才/207 你在等待什么/215 有心浇花花更艳/218 故乡小菜园/219 浇地新时尚/220 书记的小皮尺/222 学会休息/223 戏说才子/224 不挣“黑”钱/225 质疑“第一”/227 当当“眼子”又何妨/228 三八二十三/229 乌贼·黑手·网/231 “灰色服务”当休矣/234 跋:平凡的歌者 试读章节 办一所“怪"学校 “优秀总是有点怪”,这话说起来还确有几分道理。 这是一位不同寻常的“怪”老人,这是一座不同寻常的“怪”学校。老人“怪”,是因为他自己贴着钱办了座小学校。学校“怪”,是因为和正常的学校多有不同,不布置作业,倒是总在教孩子们玩花样。三年多来,老人省吃俭用花去万余元退休金购置教具,用新型教法因势利导,他教育的孩子个个能歌善舞、能写会画,有的4岁便能拼读20多首绕口令,有的5岁就能阅读60多万字的故事书。这就是在当地赫赫有名的郝修伦和他的“威特学校”。 1990年1 1月,在教育研究工作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的郝修伦从孟县教委退休。虽然年已花甲,但那颗不甘寂寞的心时常激励着他.他决心发挥余热,为教育下一代做些工作。 早在10年前,他有一次到河北石家庄出差,买到了一本名为《早期教育和天才》的书,挑灯夜读,受益匪浅,以致到了入迷的程度。那本书是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木村久一的著作,书中对幼儿教育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郝修伦结合自己的教研实际,深深感到早期教育是一条投资最少、效果最好、速度最快的育人之道,并开始了前期探索。其间由于种种原因,研究工作被迫“搁浅”。1992年10月18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在此之前,各大报刊纷纷登载了纪念文章,郝修伦再次被陶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奉献精神所感动。这种感动一下子点燃了热爱早期教育之火,他毅然决定开办一家幼儿学校。“不办则已,一办惊人。”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话是这么说,资金从哪里来?家里刚刚盖好房子,外债还没有还完,凭自己的一点退休金简直是杯水车薪。无奈,他只好求助于银行,不想,跑了好几家银行都碰了钉子。接着,他又跑到信用社,人家说,私人贷款他们只对农民不对干部,于是他又骑车40多公里到原籍龙台村,通过侄媳贷了1000元,后又东挪西借了。750元,总算有了启动资金。不久,他的“威特育英园”正式开学了。为什么起这个“洋”名字?原来,威特是德国教育家,其子小威特是早期教育成材的典型。小威特少时被人称作“白痴”,在威特的教育下,小威特13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16岁柏林大学教授。郝修伦用这个名字是具有代表性的,也表达了他个人的追求与希望。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只招收了10名幼儿。办了几个月,社会反响良好,人数渐渐增加,到1992年学生已达40多名。 有人说,为社会多培养一个天才要胜过千万个庸人。为了实践这一教育思想和验证早期教育的具体成效,1992年秋,他征得幼儿家长们的同意,将幼儿园更名为“威特学校”,只留下了9名四五岁的幼儿留校学习。这时社会上的风言风语就来了,有不少人传言:“老郝办学校失败了,要不,为什么学生会越来越少?”郝修伦无言。他知道,一切解释都是多余和苍白的,他坚信学校会办得与众不同。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几个孩子身上。他先后从工资中挤出了1万多元,购置了教具、图册、磁带、乐器等教学设施。在教学中,他根据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采取了寓学于玩、于做、于动、于乐的方法,使体、音、美教学与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不过,他很少给孩子们布置作业,但是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却在不断增强。 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越学越想学.越学越聪明。三年来,孩子们学会了近20种集体舞蹈、30多种智力游戏、20多首歌曲,还学会了简单英语、相声、快板、书法、绘画、剪纸等。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方面,他从彩图、拼音逐步向文字过渡,并提供了数量充足、富有吸引力的图书资料。他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嗷嗷待哺”的孩子们。三年时间,郝修伦共购买图书3000多册。价值5000多元。他还专门设立了借书登记册,让孩子们看完书后在课堂上相互讲述,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增长了他们的知识,还锻炼了他们的口才。他教的9个孩子,4岁全部能读拼音,5岁全部能读10万字以上的厚书。去年12月,县委宣传部、县文联举办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书法比赛,威特学校9名学生的参赛作品全部获得了优秀奖。 近年来,郝修伦的教学法,得到了省市关工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以往,一些家长怕孩子在那所“怪”学校里被耽搁了,通过反复考试,和同龄孩子比较,他们满意地笑了。有时,别人问起自己的孩子,他们总是颇为自豪地说:“在郝老师的威特学校!”P28-30 序言 我的老公是老白,老白是个写书的。他写了好多年书,出了一大摞书,我是他的读者。 有一天,吃饭时,老白说:“给我写篇序言吧,我准备出本散文集。”我说:“亏你想得出!你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我什么会员都不是。一不是名人,二不是外人,三不是文人,你让我写,还不是吃香糖敲大鼓——自吹自擂吗?”他笑:“请名人写,太俗;请外人写,不放心;请文人写,怕有点儿酸。想来想去,你是首选,最合适,还是你写吧!” 我笑了笑,头也不抬地随口丢下了一句:“要我写呀,题目就叫‘我给老公写篇序’!别嫌我太不正规、太不当回事,你也别把写书当回事。”没想到他稍作停顿,郑重其事道:“随你吧,怎么着都行。你是我的第一读者,又是我的工作助手,还是我的幕后策划,担此重任者,舍你其谁?” 初以为玩笑,后来看他正经八百的样子,我倒有点惴惴不安。如果真写,该写点儿什么呢。对于散文,知之浮浅;对于人,倒是知根知底。反正文如其人,权且聊上几旬,以示庄重。相伴十余年,无话不谈,但真正端坐在书桌前,却天高海远、云山雾罩,不知该从何说起。嗨,信马由缰,干脆不加检索,说哪儿算哪儿吧。 先生是个不苟言笑的人,但“脸上无风云,胸中起波澜”。用他自己的说法,叫做“心里做事”。既朴实憨厚随和,又不失机智浪漫和多情。刚认识他时,不知道他会写文章,也没有见过他写的东西,结婚后才发觉他竟“金屋藏文”,于是就随手翻看他的一些文稿,偶尔也装模作样地胡乱点评上几句,甚至“不懂机器胡抹油”地批评一通,每当此时,他总是一副谦恭之态,若有所思地说:“你平时挺谦虚,没料到还是专家高手呢。其实,文学这玩意儿和新闻报导、公文材料一样,都是平民艺术,大家都懂,夹生不得。会写不如会看,会看不如会听。你认为不好的肯定就是不好,别人看了也会笑话的,对这种东西,立马销毁重来;你认为有点价值的,再添枝加叶、涂脂抹粉,进行深加工。”平日里,他有点儿随随便便、大大咧咧的,和别人从来不在公开场合谈论文学,总说那玩意儿“眼里有,心中热,嘴上说不得”。我问他为啥“说不得”,他就傻哈哈地笑:“总感觉有点文绉绉、酸溜溜的劲头。”唉,我这先生,心口不一,死爱面子活受罪。不谈就不谈呗,可他照样文思泉涌,大写特写。 或许是从事编辑、记者和文秘工作时间比较久,他养成了一种职业习惯,口袋里常常备着纸笔,正在下厨、吃饭、上厕所或是睡觉时,猛地拿出家什,匆匆画上几行狂草。一会儿又“大象无形”、息影缄声,没事人一般。每逢此时,我不禁喷然失笑:“你这也叫写作?纯粹是黑熊吃包米一瞎掰嘛!”他也朗笑:“你不懂,这就叫‘灵感突现’。好记性不如烂(赖)笔头,划上一道儿小印迹,将来说不定就能海阔天空哩。”说归说,有时他也正儿八经地写诗。在外边忙活了一整天。累得鼻塌嘴歪的,回到家里也不闲着,独自一个人缩在墙角桌边,支头抱肘,很专业似的“深沉”一阵子。但这种时候比较少,他写的文章几乎,都是在“不正常”状态下写就的。 “嗨,不顶粥不顶饭,写了文章又不念,干什么去劳心费神?”我问。他便扮作一脸严肃状:“怎么会劳心费神?这正是怡心养神呀!俗话说,好者好,恶者恶。你别把写东西看得多神圣,其实它和打牌、喝酒、钓鱼,或者植花种草、饲狗养猫差不多,理应是一种快乐才对。写出一篇好文章(自以为),心里边别提有多舒坦、多放松了,也算是一种休息的方式吧。”对他的话,我也深有感触。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有一段岁月是留给文学的。世界在我们的眼睛里无限美好,想象常常令我们的生活出奇的美妙。事业受挫、家庭事多,他总能用文学这一高级调节剂,去润滑生活、愉悦情感,并把乐观的心境传递、馈赠给家人和同事好友。参加工作20多年,借调成了主旋律。据说是因为他本人少了点名分,也少了点狡黠,只是像头温顺的驴子,实实在在地埋头拉车。缤纷的日子如云一般漂浮,如船一样游荡。他和所有普通人一样,向往舒适恬静的生活,也重复着别人的道路,从不放松对孩子、房子、车子、位子的追逐,当然收获有幸福,也有痛苦。生活中,更是多了些酸楚和苦涩。那一年,祸不单行,年幼的儿子被确诊为严重脑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年迈的公爹脑血栓复发,生命垂危,后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一生辛苦劳作的婆婆不慎左臂骨折,疼痛难忍。家里人都担心他经受不住沉重的压力而走上绝路。两鬓霜花的母亲心疼儿子,常常泪如泉涌。而他却非常冷静和洒脱,反而用各种方式劝慰大家:“没有趟不过的河,没有翻不过的山。经历过风风雨雨,前面就是好日子。我是家里的男子汉、顶梁柱,我怎么会想不开?”“当人们长期处于困苦当中的时候,特别需要有一个说谎的角落:在那里可以津津有味地谈论一些永远也得不到的东西,聊以自慰。”这是法国自然主义作家左拉的名著《萌芽》中的一句话。用在他身上倒也有几分相似。有人说,忙碌可以冲散记忆,政治可以扼杀文思,于他却是例外。他行进在纷繁喧嚣的生活中,也生活在美好的文学世界里。时而白衣飘飘华山论剑,时而白发飘飘抚琴江湖,好似进入物我两融的境界,又如宠辱皆忘的大侠架势。此时此刻,又使我想起某个神秘莫测、道行颇深的隐士。他常说,志莫小,眼莫高,手莫低。生活就像洋葱,你一层层地剥开,总有一层让你流泪。关键是你必须是一个有心的人、肯做的人、不屈的人。他外表儒雅、斯斯文文,而内心奇崛超逸,平时大隐若市,不事张扬,藏而不露,融浸于书卷材料之中。欣赏他激情飞扬的文字,品味他豪迈豁达的作品,自然感受到他内心灿烂、心性澄明,而又无染无拘的品性,以及丰润厚重、直面现实、阐释身心的稳健、洒脱。 其实,他是个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和幽默幻想、浪漫情调的人。在他的笔下,有各色人等,有动物植物,有山水风景,也有碎石旧瓦,有欢乐愁苦。每篇文章里,都可以浓浓地感受到他自己的影子。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良好祝愿甚至愤懑之心,都溶入长长短短的文字中。他总是那么富于激情。他爱生他养他的土地,爱给予他写作源泉的生活,爱家庭,爱妻子儿女。他的文字是激情的涌动,是思维的结晶。他的散文既含蓄深刻蕴含哲理,又十分通俗朴实朗朗上口。他总是有感而发,有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唱什么。反观今日文坛,虚张之势盛行,靠“星际语言”写作,作品外表异常花哨蒙胧,如同有名酒之包装。而无佳酿之琼浆,且倒出来的全是泡沫。在一片“哇噻”“好好前卫”的赞美声中,新的皇帝新装被成批量地生产出来,号称“新新人类…‘美女作家”的裁缝们比原来的更高明,已到了人我俱骗的境界了,这是情感空泛、心浮气躁、追名逐利的必然结果。对此,我的先生总是不屑一顾,固执地走着自己的“乡巴佬”道路,始终是一派丰收的农夫的安宁与满足,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但他对自己的文章,却有男一番高论:“文如我名,像白开水一样平淡,这是我追求的至高境界。”他最欣赏的一句话是:“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出自《菜根谭》)平淡如水,平淡地注视人生,平淡地放歌人生,不企图流光溢彩,不奢望艳冶夺人,“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是他的人生态度。也是他的为文风格。去雕饰,不做作,反映出一种达观者的睿智。 我对文学艺术、文学创作涉猎不多,惴惴复惴惴,不敢高谈阔论。我只是感觉,这本书是作者心曲的诉诵,或浅白,或深沉,或雄浑,或缠绵,有感而发,有情即抒,有此足矣。我们常说,不吐不快,既吐而于人于己,定是一桩大快事。这种如雪一样洁白的抒情,和当前一些所谓作家有着本质的区别。谈起对老白作品及人品的评价,我还想补充一句,可能他不属于任何一个派别,更不属于时下一些流行的美文,但他写的散文,不管好与坏,甚至于他会不会写散文,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追求,他的品格,他的奉献。相对而言,文学只是一种载体。一种形式,一种工具。写文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小部分,而追求无止境,追求还可以有很多、很多。这恰如古人所言:“人品清雅如玉。文章不俗似心。”……为自己的先生摇旗呐喊,我自然是十二分的卖力。有道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但我还未练就“八卦连环掌”的推举之功,不擅长吹喇叭抬轿,只是心随感受,实话实说。 因为不太懂文,就以说人为主,因为有句古话叫“文如其人”。“别把写书当回事。”既然他也认同我这句话,想必灵犀之中都深知其意。散文不是一切,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可用散文来表述。第一次为“自己人”作序,有种真正意义上的自豪感,因为真正能欣赏我的文字的,只有他。祝老白快乐! 是为序。 乔春芬 后记 很久没有河南作家白水平的消息了,不知道他这段时间又在忙些什么。在众多文友中,他是给我留下较为深刻印象的。尽管自己年龄比他大了30多岁,尽管我们没有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尽管自己刚刚大病初愈,尽管我们仅算作一面之交,但闲下来的时候,对一些朋友的想念还不时萦绕在心,我还不时会想到他。近日,他打来电话,说有文稿想让看看,我打开电脑,收到了他发来的电子邮件。非常高兴。相互间又谈天说地,讲了各自近况。我们兴致勃勃地聊了许多,感触最多的是世相百态的冲击以及社会舞台上亲情友情与金钱物欲的交织碰撞。 交谈中,我了解到,在分别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依旧像海面上的一叶小船,漂来泊去,先后“南征北战”换了4个工作单位,了解到他的患有重度脑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孩子的状况,还了解到他又写了书稿《你在等待什么》准备出版。他想让帮忙看看,我很高兴地答应了。同时我也在想,他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集体企业工作多年,而今已年过不惑,对文学还保持着这样的温度,的确难能可贵。如今,文学创作的道路越来越寂寞,但总有那么一些人就是那么的纯粹。一种寻求内心所向往、真正幸福的写作,一种在追求人性光辉下的、关于生存、青春、幸福、梦想的写作,就这么一直在喧哗的文化市场边缘默默而孤独地坚持着。在这群怀抱纯真的文学信念、坚持复坚持的寻觅团体中,白水平就是其中一的一个。 其实我和白水平的交往并不是很多,但相互之间却非常投缘。我们的相识始于汕头金海湾大酒店,当时,他陪同市领导到广东来参加文化旅游节,经朋友介绍,我们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因为志趣相投,相互之间全没有年龄的隔阂,散文、小说、地方风俗、社会环境、城市风貌、个人家庭等等,想到什么聊什么,交谈很随便,也很愉。本想留他在汕头多住几日,无奈他有公务在身,又要到福建泉州去,日程已作出安排,我只好作罢。此后,我们又通过几次电话,相互寄了各自的作品和新出版的书,相互之间进一步加强了了解。我知道他在孟州市委做秘书工作,平时文字材料和外事活动很多,工作很忙,也很辛苦,没有轻易给他去电话。他平时的电话也不是很多。但是不管路途有多么遥远,平时联系有多少,不管周围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的心总是那么亲近,也许正是志趣相投的缘故吧。 他嘱我写一篇跋。我欣然应允,这是他对我的信任和尊重。因为身体原因,对他的文章我不能一一拜读。但从林林总总的文稿中,从坦诚豁达的交流中,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中,从我对他以前作品的了解上,我完全相信,他的创作是富有责任心的,他的字里行间是充满激情的,他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和历史检验的。 生活冲动带来浪漫主义的激情。经济唯上、物欲横流的时代,作为一个作家,不仅要保持心灵和创造的双重平静,固守自己纯真的精神家园,同时还要高度关注生命本真的存在。白水平的文章植根于生活,善于从庸常平淡中发现美的闪光。因此,读他的文章,只会感受到生活的芳香气息,而没有空中楼阁的虚幻感觉;只会有受积极思想启迪的兴奋舒畅,而没有受无病呻吟传染的低沉郁闷。拜读白水平的散文,更多的是感动,是愉悦,是对他人品的敬仰。我从内心里为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而又不事张扬的文艺界朋友感到幸运和骄傲。 秋去冬至,落叶飘飞。季节在更迭,时空在变换。面对伟大的时代、火热的生活,白水平正如一个不事张扬、平凡冷静的歌者,一步步迈向成熟和成功,这也是作为忘年交朋友所期待和盼望的。 是为跋。祝朋友再有力作、再续新篇! 2010年1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