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风景》是黄碧端在《联合报》副刊所发文章结集,分“时光的声音”、“时代的面目”、“创造力的吊诡”、“忽忽昨日”四辑。黄碧端身在学界,关注社会,其文博雅通达,兼“理性与感性的交光互影”。因其在文中显露的“优雅的城府”,被台湾评论界称为“穿裙子的士”。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昨日风景/台湾学人散文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黄碧端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昨日风景》是黄碧端在《联合报》副刊所发文章结集,分“时光的声音”、“时代的面目”、“创造力的吊诡”、“忽忽昨日”四辑。黄碧端身在学界,关注社会,其文博雅通达,兼“理性与感性的交光互影”。因其在文中显露的“优雅的城府”,被台湾评论界称为“穿裙子的士”。 内容推荐 不看黄碧端,你不会有什么损失;看了黄碧端,你就不愿错过她任何一篇文章。她素笔淡墨,黑白电影,风尘恋恋我们刚涌出眼泪,却被她幽幽一默化解,可真要笑,想到忽忽昨日,倒又呆了。独此一家的黄氏风格,碧净,端丽。黄碧端的散文,清新、明亮,有抽离眼前、垂示后世的象征辐射力。 目录 序一 “台湾学人散文丛书”总序/周志文 序二 城市惊梦/张瑞芬 第一辑 时光的声音 西湾散章 蜉蝣过客 爱憎童蒙 书牍华洋 如梦 树和时间 寻觅 桌面文章 草木篇(之一) 草木篇(之二) 草木篇(之三) 何不秉烛游 饮酒篇(之一) 饮酒篇(之二) 饮酒篇(之三) 说生死(之一) 说生死(之二) 说生死(之三) 时光的声音 知识的得失 当死亡是例外 风情 叠像 逝日篇 错失 君子之交 人狗之间 寂寞 城市风景 歌者 诗人的夏天 我打江南走过 父女 蝾螈潘彼得 车过英法海峡 不朽的鱼 十七年记:跟专栏道别 依依南艺 第二辑 时代的面目 说赌 畅销其罪 寒士之忿 母爱伦理 食“道” 时代的面目 行路 才貌之间 美女人权 没有了英雄 说文人之名 公众人物胡适之 圣彼得堡与列宁格勒 且说幽默 广告与古典 是凤凰还是灰烬? 善忘的弱者 雅子的抉择 掌声与亲吻 城的宿命 北爱喧嚣录 笑容 我看林清玄“事件” 爸爸们的女儿 怨妇永远是输家 北大行 在网上不朽 彼亦人子 不忘之象 SARS随想 在遗忘的路上 第三辑 创造力的吊诡 困顿与超越:《湖滨散记》导读 查特顿之死 从跳蚤之吻说起 《爱乐罪言》新读 作家的“工作” 诗教 快乐的媒介 读书与读光盘 《雷雨》的笑声 百老汇的艾略特 “北京人”在台北 “驯悍”之外 心灵的可能 创造力的吊诡(之一):舒曼与精神病 创造力的吊诡(之二):美少年勃拉姆斯 创造力的吊诡(之三):雅纳切克的激情 自己的房间 行脚东京都 作家谈美术 “解构”生与死 画画的女子 张爱玲的冷眼热情 北大荒行(之一):萧红故居 北大荒行(之二):北地的仙人掌 BBS文学 李安·电影·地球村 第四辑 忽忽昨日 孙将军印象记:兼记一只箱子 旧事 忽忽昨日:纪念一个早逝的学生 当典型成为夙昔:纪念张继高先生 谈《译丛》 吕绍嘉与慕尼黑爱乐 效劳读者也可以致富 辛诺波里猝逝 记几位读书人长辈 台北失去的风景:追忆曹永坤先生 跨越传统与当代的汉学家:敬悼周策纵老师 一个文人典型的消逝:怀念乔志高先生 后记/黄碧端 试读章节 梵唱 海上看得见落日的时候,大约是五点吧,海边那个小小的、五颜六色的庙就开始唱经了。极单调的、没有抑扬顿挫的合唱,经过扩音机,漫漫地散在空气里。然后海上的渔火便在逐渐暗下来的天色里明灭闪烁起来了。波涛里的渔人是不会听见唱经的,也好像是在这梵唱按时出现了经年之后,我才终于把它和海上的渔船联想在一起。因了这联想,海边的风习习之外竟带着悲凉了——想或是在许多不归的渔人之后才有了这小小的庙;在许多个别的祈告期盼落空之后才有了这声闻数里的合唱吧。 然而,纵是声闻数里,那期盼中的耳朵在哪里呢? 乡音 常在这一带听见乡音——对别人的耳朵不产生意义的乡音。 有时甚至对说话的人自己的耳朵,这乡音也不产生意义:世界上的音盲是很多的,他们并不觉得自己说的话跟别人有什么不同。然而我每在不经意里听到有人用这样的口音说话,总不免要转头去看他,并且想微笑——只有和母亲说话时用得着的口音竟然从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口里发出来,这人,和我一样生在大海彼岸的同一块土地么? 终于有人告诉我,这里的渔民泰半——远在我之前——来自和我相同的那个滨海的县份。那么,他们的故事是云门渡海薪传里的故事,渡了海的人各自开拓他们的天地去了;只有这些人,在波涛之后仍旧选择了波涛,他们固执到甚至于口音也不曾改一改。 于是有时我用同样的口音和他们攀谈,他们却没有人听出这是一个同乡,他们听不出同乡,因而也不会听出异乡,更因而不会被异乡所改变。有人是可以全然无知、全然单纯地活着,因了这单纯的福分,异乡不复是异乡。 然后有一阵子,我住进渔港旁边的一栋公寓。房子不是我挑的,住进去却惊见门上贴的地址写着“惠安里”:这些不曾改变口音的人,像刘邦一样把新丰搬进了京华。惠安是他们来自的那个小小的县份,而我,走过了大半个地球,竟以这样的方式,落脚在自己的“故里”! P2-3 序言 散文在中国文学中的源流既深,影响又广,完全是在西方文学家的意料之外。西方有散文,但在文学的比重上,一向甚轻。举例而言,由西方文学观念主导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最多的是小说,其次是诗,再其次是剧作,几乎没有靠散文得奖的。在中国则不然,中国传统把文类分成韵、散两类:韵文指广义的诗,而无韵的就是散文。散文几乎包罗万象,经史子集全是它的范围。唐代韩愈提倡古文,是表示与当时的骈丽之风不同调,而明代中期之后所标举的“古文”,是与考试应制时所写的“时文”(即八股文)区隔,而古文指的是传统散文,都是熔铸经史、陶冶百家的。明清以来的古文选家都持这个看法,比如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林云铭的《古文析义》、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以及坊间最容易看到的《古文观止》等等。 从这个角度看,散文在中国不仅包罗广大,甚至是文学的主流。当然,传统的文学观念认为,“诗”是言志的,志比较个人化,所以诗中容许有自我意识;而“文”是载道的,道往往是由社会集体所形成,所以论文时多重视文中所含的道理是否充足、是否客观,作者的个性反而较为淡薄。这使得中国传统对诗的态度较轻松,而对散文的态度则较 然而“五四”之后,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散文改变了熔经铸史的传统,从而向纯文学靠拢,变得更纯粹、更有艺术性——简言之,是所谓的散文“诗化”。这样的处理方式当然有所建树,它使得散文摆脱历史的纠葛,重新在文学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然而也有缺点,散文在无形中被窄化了,邯郸学步地跟随着诗的脚步——作为纯文学中的一个文类,其存在的意义都不禁令人怀疑了。 有人说“五四”以来的文学解放,是自明代晚期的文学中得到启发,这个说法是可以成立的。晚明文学有一特色是诗论发达,大部分有特色的文学见解是在诗的讨论中发展出来的,譬如公安派的主要文学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原是诗论。然而,晚明甚至整个明代像样的诗人很少,真正能够流传百世的诗作也不多,倒是晚明文人在散文革命上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把传统散文“载道”的观念扭转了回来。“五四”时期的文人强调晚明的“小品精神”,其实是有点弄错了,小品并不是指散文要轻薄短小,去表现“小处的美”。晚明文人搬出小品,其实是要与经邦济世的传统散文信仰相对抗,因为过分耽于大道,往往会丧失自我。所以,这种“小品精神”即自由创作的精神,强调自我意识与自我风格,与形式上的大小长短反而没有什么关系。 “五四”以来的文学革命,可以说是延续了晚明的精神,部分散文的“诗化”,其实可视为散文朝“言志”方向发展。然而散文并不等于诗,不论在其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比诗更宽广的空间,“言志”固然可以,“载道”亦无不可,不过“道”不再是以往集体认可的圣贤之道、治国平天下之道。“五四”之后的散文,如果仅以文学的范围来讨论,比以前有更大的创作和发挥空间。但事实上,中国的散文舞台看似热闹,其实涔寂,在散文创作的质与量上反而无法与传统相提并论。 台湾的文学,基本上是承袭着中国传统文学的源流而来,但因海峡的阻隔,从上世纪中叶之后又逐渐发展成一种与大陆不太相同的文化与文学环境。台湾没有经历“文化大革命”,传统的价值从未受到大的冲击,学校语文教育的古典部分占有相当大的分量,仍然使用传统汉字,并没有使用后造的简化字。其次,台湾为一海岛,与海外接触是生活中的必要。台湾人虽不抛弃传统,但通过与外界的频频接触与碰撞,在很多方面可能更加多元和开放,文学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尽管海峡两岸的文化与文学环境有差异,然而文学不见得都会依照一定的公式来发展,何况文学也没有公式。整体而言,近六十年来的台湾社会虽有起伏,但起伏不大,也不险峻。对于文学创作而言,这样的环境不见得都值得庆幸,因为处在这种环境的人,比较缺乏惊涛骇浪式的生活经验,激荡不出昂扬愤激的生命力,因而也难以创造出开阖宏肆的有“伟大力”的作品。欧阳修就说过,“文必穷而后工”,生活上的跌宕有时反而是文学追求上的宝贵动力。 后记 收在这选集里的,是我近三十年来发表的文字当中,散文性高些的部分,大约占全部发表过的文字的七、八分之一。取合之际,有些因为有时间性,虽想收入,但时移事易,只能割合;也有少数几篇似乎宜合,却因记录了自己某些特定时刻的思考,而敝帚自珍留下来。这一路斟酌,也仿佛一场回顾,看见自己生命中的历历屐痕。 这些文字,大部分是以专栏形式发表的。要感谢许多编辑先生/女士对一个拖拖拉拉作者的担待宽容。尤其是主编《联合报》副刊的诗人痖弦,当年大胆地邀一个不曾有多少“创作成品”的学院中人在他享有高度声望的版面试笔,一写近二十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我何幸因文字因缘,得到这么多知己! 也要谢谢迄今不曾谋面的周志文教授的厚爱,十几年来在他主编的丛书中第三度收入拙作。书中的序文,原是张瑞芬教授2006年出版的《五十年来台湾女性散文选》中,为我的部分所作的导读。承她应允,略作删节后作为本书序文。张瑞芬教授于当代文学作品,尤其在女性文学上用力甚深,已卓然成家。谢谢她慨允移用,为本书增色。还要谢谢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慷慨让拙作纳入这套丛书。世纪文景公司的李莉女士为了编校工作,电子邮件往复参详,她的细心周到,使这呀小书,同时负载了可感的盛情! 最后要谢谢迄今为我这个长年忙乱的女儿牵牵挂挂的母亲。母亲虽不太读我的文字,但单单她的无私的爱与付出,已足以成为子女生命中最大的安定力量。如果“献书”有意义——这本选集,献给我亲爱的母亲。 书评(媒体评论) 黄碧端的散文,清新、明亮,有抽离眼前、垂示后世的象征辐射力。 ——陈义芝(台湾资深评论家) 黄碧端的绵里针笔法,清朗中有犀利。在城市里惊梦,在混沌问坚守中道,于不可能中寻求可能,是黄碧端透过文字移易世道的努力。 ——张瑞芬(台湾逢甲大学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