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奎同志为我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忠心耿耿,呕心沥血,无私地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不计名利,顾全大局,为人正派。在工作中实事求是,既坚决积极,又稳妥从事。他团结同志,关心下级,体察民情,对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感情。本书记述了杨尚奎的人生经历。特别是记述了杨尚奎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交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杨尚奎传(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杨佩瑾 |
出版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尚奎同志为我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忠心耿耿,呕心沥血,无私地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不计名利,顾全大局,为人正派。在工作中实事求是,既坚决积极,又稳妥从事。他团结同志,关心下级,体察民情,对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感情。本书记述了杨尚奎的人生经历。特别是记述了杨尚奎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交往。 内容推荐 半个多世纪以来,杨尚奎同志为我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忠心耿耿,呕心沥血,无私地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他在江西省担任主要领导职务期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兢兢业业地为党工作,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江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不计名利,顾全大局,为人正派。在工作中实事求是,既坚决积极,又稳妥从事。他团结同志,关心下级,体察民情,对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在十年动乱中,他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本书再现了杨尚奎同志的传奇人生。 目录 第一章 水长降生桂竹坑 一、长孙水长牯 二、公公当“皇帝” 三、田问孺子牛 四、大名叫上魁 五、走过公婆石 六、山道弯又弯 第二章 兴国赤子闹革命 一、组织农协会 二、秘聚真君庙 三、幽谷山歌声 四、古城红旗飘 五、初见毛泽东 六、红星照县城 第三章 百折无悔川流急 一、心似火样热 二、提头干革命 三、疾风吹劲竹 四、迷雾罩苍山 五、首战翠微峰 六、宁都七里坪 第四章 五岭山中扎根深 一、寒夜过桃江 二、惊喜迎项陈 三、大岭与长岭 四、棚洞再分兵 五、奇袭乌径镇 六、金睛识叛徒 第五章 雄关红梅傲霜雪 一、一身卧两省 二、幽谷谈用兵 三、雪压红土艳 四、遇险在黄坑 五、揭两广事变 六、痛失好战友 第六章 抗日烽火正燎原 一、斗敌闹春荒 二、梅山蛇蝎狠 三、逼蒋同抗日 四、更有新策略 五、百感探故里 六、惜别壮士行 第七章 万里征程赴圣地 一、开创新局面 二、交友意更诚 三、针锋抗逆流 四、宝塔山岁月 五、窑洞诉心声 六、盛会延河畔 第八章 白山呼啸黑水鸣 一、初到白山下 二、转战雪原间 三、平定敦化县 四、好男来当兵 五、剿匪举利剑 六、土改防“夹生” 第九章 翠岗红土战士归 一、赣南山水情 二、再战翠微峰 三、细察排冤狱 四、生死总关情 五、人和万事兴 六、水长水更静 第十章 添翼振翅上青云 一、银燕上蓝天 二、甘泉流心田 三、堪叹头脑热 四、民以食为天 五、笔下歌声起 六、情系老区深 第十一章 劫余惟有丹心在 一、黑云摧城急 二、风雨相知深 三、劳动显本色 四、九炼凝丹心 五、勤俭家风远 六、赣水长奔流 第十二章 夕照青山唱晚晴 杨尚奎生平大事简表 后记 参考资料目录 试读章节 他又来到了从前读书的这个庙堂,在从前他听课的那间简陋的教室里,他看到了邹甫成和张声帮、林云山都在里面。 “上魁,党组织根据你的愿望和表现,批准你加入共产党了。从今天起,你就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了。”邹甫成严肃地说,又指指张声帮和林云山。“张声帮和林云山两位同志是你的介绍人。” 杨上魁这才知道,张声帮和林云山早已加入了共产党,并且和邹甫成都是江背乡党组织的负责人。 墙上,挂着一面有斧头镰刀的红旗。杨上魁举起拳头,向着党旗宣了誓。多日的心结解开了,蕴藏已久的愿望实现了。随着誓词的声音,他心头升华起一种崇高和庄,严的感情,从此刻起,他不再属于自己,他的一生将无条。件地献给共产主义事业,献给为工农大众谋幸福的光荣事业;他的一生将永远属于党。 不久后,桂竹坑村的杨上传与万香,还有上魁那个童养媳出身的妻子谢梅香,先后也加入了共产党。 杨上魁觉得自己浑身都增添了力量,也增添了勇气。 入党后半个月,张声帮来传达了党组织的命令,要杨上魁担任江背乡赤卫大队政委,率领全乡一千多名赤卫队员,开赴江背乡南面,联合四乡农民赤卫队,攻打杰村和社富两地的国民党靖卫团。 这是公历1929年9月底的一个夜晚。凉风习习,吹去了白日的炎热。天亮前,赤卫队员们急行军二十多里,越过几道山梁,来到社富北面的一处竹林茂郁的山谷,等待攻击命令。 杨上魁和队员们一样,浑身汗湿。他这次上阵,换了一支鸟铳。膛上早已装好火药和铅子。他眺望着山坡下的社富,心头又紧张又激动。上次攻打兴国县城,他们是配合红军部队,战斗是由红十五纵队和红二团进行的。他们到达城门前的时候,敌人已经基本上被歼灭了。这一次,四乡的赤卫队成了战斗的主力,主要武器是大刀梭标加少量土枪,而社富的靖卫团实力较强,装备也比较好,都是国民党军队留给他们的步枪,还有一挺花机关枪。要攻下这个土围子,战斗将是艰苦的。 但是,这又是一场必要的战斗行动。为了配合红二十五纵队和兴国县赤卫队即将发起的进攻兴国县城的大行动,四乡赤卫队先期包围攻打社富杰村等地靖卫团,使县城敌人受到震动,同时也使社富等地靖卫团只顾自保而不能驰援县城的靖卫团。 天亮前,战斗打响了。响亮的铳声,呐喊声,锣声,在山谷里发出震天回响。苍翠的山坡上,各处都是红旗摇动。土堡里的敌人一时吓蒙了,向着四面八方胡乱开枪。 杨上魁带领本乡赤卫队,在锣声和喊声中冲杀上去。敌人的子弹打在土坡上,掀起一阵阵尘土。赤卫队员们毕竟没有临阵经验,一见这阵势,便又退了回来。 敌人逐渐看出了赤卫队火力上的弱点,胆子壮了起来,好几次,他们冲出土堡进行反攻。一面开枪,一面向赤卫队员的阵地逼近。 杨上魁沉住了气,他叫队员们利用树木和草坎隐蔽起来,等敌人快到跟前,突然一声铳响,锣声喊声骤然响起,赤卫队员举着大刀长矛,从各个隐藏处向敌人扑去。 靖卫团丁们又慌了,胡乱开着枪,又退回镇子里。 就这样,四乡近万名赤卫队员,虽然声势浩大,却攻不进去。社富镇上的靖卫团,虽然武器厉害,火力很猛,但也不敢反攻出来。双方对峙了一整天,各乡赤卫队奉命撤出战斗,各回本地。 虽然没有赢得战斗,但是赤卫队经历了一次真正的战斗。见过了打仗的阵势,胆子壮了,受了锻炼。一些年轻的赤卫队员兴奋地议论着: “靖卫团不过如此。若是我们手头也有洋枪,早攻进去了。” “上魁哥,你是大队政委,到上面去说说,给我们几支洋枪嘛!” “对,保证能缴回更多洋枪!” 杨上魁一路走着,回想着战斗的经过。他在想,要用什么法子从零星出来抓人的靖卫团手里,设法夺过一些枪来。 回到江背,他同邹甫成、林云山、张声帮会合了。他们也有这样的想法。不一会,林佐卿、林佑卿兄弟也回来了。林佐卿夺了靖卫团一支枪,腿上负了伤,走路一拐一拐的,却兴奋极了。 几天后,红二十五纵队和县赤卫队再度攻下兴国城,击毙靖卫团40余人,缴了30余支枪。数月前撤往城岗的兴国县革命委员会又胜利迁回县城,颁布了“为克复兴国城告民众书”。又过了些日子,红二十五纵队乘胜出击,把社富和杰村的靖卫团消灭了。 胜利消息不断传来,杨上魁又高兴又忙碌。这天,他从渔溪村兴冲冲地回到桂竹坑,装着一肚子胜利消息,要向家里人、特别是要向他敬爱的祖父报告。往日,每次听到上魁带回来的好消息,祖晃老倌总是笑得满脸皱纹都像开成了花。 刚走到村里,听得自家屋里传出一片哭声。杨上魁急忙奔上山坡,刚到门口,只见坡前烧着一堆纸灰,父亲庆居两眼红红的,见到上魁回来,又难过又生气地说: “成天不落屋。这倒好,你公公过世前想看你一眼都没看到!” “什么?!”好似炸雷在上魁头顶落下,他惊呆了:“昨日我来屋里,公公还是好好的呀!” 屋里,娘和梅香哭成了一团。她们连哭带说,杨上魁这才明白祖父去世经过。 老倌子吃了一辈子苦,上了年纪后,常常想吃点肉。上魁有时从渔溪回来,也会给老人带点肉回来。可是老人舍不得吃,总是留着,说上魁外头做事辛苦,要留给这个长孙吃。 P70-73 后记 中共江西省委领导同志和省委党史委把《杨尚奎传》的写作任务交给了我,自此,我逐渐走进了这位革命前辈的生活和思想历程,在感情世界里与他朝夕相处。 写完书稿的最后一行字,掩卷搁笔,怅然若失,仿佛挥别了这位已经非常熟悉、由衷尊敬的老前辈。 书中最后一章写到,杨尚奎同志自上海出院返回南昌。就在不到两个月之后,这位江西人民的儿子、受人尊敬的老省委书记与世长辞了。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报道了“我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杨尚奎同志在南昌逝世”的消息。中共江西省委在悼词中说:“半个多世纪以来,杨尚奎同志为我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忠心耿耿,呕心沥血,无私地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他在江西省担任主要领导职务期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兢兢业业地为党工作,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江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不计名利,顾全大局,为人正派。在工作中实事求是,既坚决积极,又稳妥从事。他团结同志,关心下级,体察民情,对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在十年动乱中,他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李先念同志在杨尚奎逝世一年后就为杨尚奎题写了传名——杨尚奎传。 薄一波同志题词称道杨尚奎“一生自强不息,举止光明磊落”。 但是,我在传记最后一章中没有写他逝世后悼念他的场面。因为我从感情上不愿让他离开人间。我愿读者和我一样,在脑海里留下的,永远是他在生命旅途上,带着宽厚的笑容,带着关切的目光,随着时代列车不停地向前奔驰的形象。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书籍文章、文件资料,访问了许多老同志并作了录音或文字记录。我向所有这些书籍文章的作者,文件资料的提供者,向所有接受我采访并给予我热情帮助的同志,表示最真挚的谢意!是他们使我逐渐认识、熟悉并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这位革命前辈,使他的形象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我面前。抱歉的是我的笔未能将这一形象完全生动地描绘出来。 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杨尚奎同志的夫人水静同志,她不但给我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更以她真挚的感情使我受到感染。她受省委领导的委托,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对本书进行了审阅,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作了多处修改,使本书的史实和情节更加准确。 这里,我还要感谢杨尚奎同志的老战友刘建华同志,他对杨老的深情回忆,尤其是他的回忆录《风雷激荡二十年》,是本书十分珍贵的参考资料。 需要说明的是: 一、由于本书参阅并引用了大量的资料,有时一个事件或细节就参照了多本资料,所以无法将这些事件或细节的出处一一注明,谨将所有这些书籍资料目录开列作为附录。 二、由于传记行文需要,或因其他种种原因,直接引用了某些文章和资料,其中文字较多的已在引文之前就说明了何人的文章如何叙说某事,某些属于对时代背景和地点的说明,或较短的引文,就不另作说明了。 三、由于各种不同的资料、文章,常常对某一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人物和经过,有不同的说法,有时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说法,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尽可能作再采访或根据当时情况作出分析判断,采取其中比较合理的一种说法。 本书开始采访写作时,杨尚奎同志已逝世十多年了,他的同代人有的已作古;健在的也多已年高体弱,记忆减退;杨尚奎同志生前写的革命回忆录,是宝贵的资料,但他只写别人,极少提及自己。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使我感受到杨老那种“心中只有别人,唯独没有自己”的美德,和他那种谦逊淡泊的品格。这比什么样的文字或口头介绍更为真实,更为感人。 愿尚奎同志的形象,永远活在后人心中。 作者 1999年七·一前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