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王刚编著的《方以智传》介绍了,方以智是我国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也是才华卓异的博物学家、考据学家、音韵学家、诗人和书画家,同时他还是致力追求政治清明的社会活动家和组织秘密抗清斗争的领袖,他一生负大志而贞信仰,经世出世乃至奋斗于世出世间,经历坎坷传奇,可歌可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方以智传/枞阳文化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钱王刚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钱王刚编著的《方以智传》介绍了,方以智是我国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也是才华卓异的博物学家、考据学家、音韵学家、诗人和书画家,同时他还是致力追求政治清明的社会活动家和组织秘密抗清斗争的领袖,他一生负大志而贞信仰,经世出世乃至奋斗于世出世间,经历坎坷传奇,可歌可泣。 内容推荐 钱王刚编著的《方以智传》第一次翔实而全面地传述了方以智的生平及其在激烈的社会板荡中的心路历程,展示了其作为一个英特不群的十七世纪的伟人的经世报国之志、忠孝立身之品、奋斗不息之精神以及在社会政治活动、学术思想和科学文化方面的努力与成就,并首次考证披露了他创建清初反清复明的秘密组织天地会的史实。此外,本书在传述方以智生平的同时,还著意反映了明清之际风云激荡的历史与众多的历史人物。 目录 序一 做好枞阳文化创新的时代课题 序二 最孝的子,最忠的臣 第一章 降诞浮渡 第二章 童真志趣 第三章 家教师传 第四章 同学少年 第五章 天下狂生 第六章 游历东南 第七章 主盟复社 第八章 流寓南京 第九章 秦淮彷徨 第十章 踏上仕途 第十一章 且去著述 第十二章 甲申之变 第十三章 阉党迫害 第十四章 流离岭南 第十五章 漂泊三萍 第十六章 十辞入阁 第十七章 袍帽与刀 第十八章 哲人沉思 第十九章 忠臣孝子 第二十章 密游江西 第二十一章 青原风骚 第二十二章 归去来兮 第二十三章 惶恐殉难 跋 贴近大地的呼吸 试读章节 第一章降诞浮渡 滚滚长江,奔腾人海,身后留下了无数壮观的山川风物。 从下游的滨江古城安庆乘舟顺流而下,不久便进入桐城(今枞阳)江段。这一带江面宽阔,水势舒缓,波平浪静。在晴朗的天气里,于舟中眺望,数十里外有座小山清晰可见。此山高不过百米,方圆仅二三里,不经意间你会忽略而过;只有知情者,才会深情凝眸,无奈不能亲临而觉遗憾——原来,那远观貌若无奇之山,实则大有名头,乃是古皖地与黄山、天柱山、九华山、琅琊山齐名的五大名山之一的浮山。 浮山为远古时火山喷发所遗,其外观虽无高峻雄伟之姿,但攀临深入却见奇峰迭现,入目皆是怪石突岩,足履处更见无数的洞穴,空幻幽渺,山体窗然;而峰前岩下幽谷中,溪洄涧曲,古树修篁遍掩其间。朝辉夕阳,气象万千,满山奇丽幽幻,苍绀紫碧,使人如置身仙府,大有出尘之感。 浮山玲珑奇秀如此,故虽远都市而处偏僻,仍引得游人不断,而尤为文人雅士所激赏。自唐以降,前来探奇览胜留有诗文碑刻可考者,便有孟郊、白居易、吕岩、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富弼、黄庭坚、赵孟頫等众多名士。谢灵运、李白以未能游而为憾,近人王守仁亦诗以述慕:“见说浮山胜,心与浮山期。三十六岩内,任选一岩栖。”又有雷鲤、袁宗道、钟惺诸文人或栖身浮山学道修性,或徘徊流连留有趣闻逸事。因浮山与文人骚客如此亲密,故后人有“山水形胜地,文人争霸处”之感叹。 俗谓“天下名山僧占多”,早在南陈太建年间,有僧人智颉便看中了浮山的奇丽脱俗而驻锡建寺,开浮山佛教之始。及至入宋,曹洞宗第七代传人远禄禅师受命住持浮山,这位禅师玄修高深,以至名声渐起而慕者日多,使浮山道场渐扬名于天下。至元明两代,虽几经兴衰却终得领袖香台。所谓名山胜场相得益彰,浮山佛教之盛,使浮山之名更远播海内。 某年某日,有一精堪舆者来游浮山,仔细相看形势后,大是激动,对同伴道:“此山南北绵迭,体质空灵,形如蛟潜,乘气得水,生机勃然,吾观势喝形,断此地早晚必育诞一旷代奇人!”此语流传开去,人有信者亦有不信者,时日已久,便为人所淡忘…… 寒暑推移,时光如水流逝。 大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辛亥季秋,一座占地甚广的庄园,在浮山西面的丹丘、墨历岩下落成。因其依山傍水,主人便给它起了个既符合情景又颇雅意的名字:在陆山庄。但附近的乡民呼不惯这文绉绉的名儿,只称它是“御史第”——因这庄园主人现做着朝廷监察御史的官儿。 这御史姓方,名大镇,字君静,号鲁岳。万历十七年进士,授大名府推官,以能平反冤狱而被擢为江西道监察御史,后巡盐浙江。方御史虽入仕有年,但因是家中长子,又天性孝友,故一直与父母诸弟融融而居于浮山西北面的白沙岭下,并未分宅单过。年来因病归养,亦感府中人口渐增颇为不便,又为儿女们计,方在旧宅以西里许之地另建府第。虽如此,新第启居以后他也只是命儿女们搬了过去,自己与妻妾数人仍住旧宅宁澹居中,敬侍年事已迈的父母。 秋阑冬至。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里,方御史冒着寒风冷雨与妻子姚氏孺人一道去了山庄,原来他们的儿媳怀胎十月,算来在这两日就要临盆。 御史膝下有儿女四人,长次皆女,只有一个独子名孔熠,字潜夫,号仁植,今年二十一岁,是个学行兼优特立不群的诸生,其妻室是附近麻溪吴氏、曾官翰林院编修的吴应宾次女吴令仪,成婚两年始有身孕。因是一脉单传,御史夫妇格外重视,见其临产,一切都早有准备,可他们还是不放心,赶了过来照看。 十月二十六日,一个男婴在亲人们热切的期盼中,降诞在在陆山庄的黻佩园中。心情急切的姚孺人从稳婆手中接过刚诞的孙子,看着那粉红的嫩脸,不禁心花怒放,一迭声吩咐、r鬟快去给老爷少爷报讯。一旁的女儿们也欢喜地给母亲道喜。 消息传至前院中堂,御史不由得额手称庆,笑逐颜开。已过天命之年的他,一直为男丁不旺独子承嗣而有隐忧,他在心中对这个孙儿已是期盼很久,如今他终于可以释怀了。 打这一天起,在一片欢乐喜庆的气氛中,在陆山庄的生活基本上是围绕着那襁褓中的“小公子”而展开,一直到婴儿满月。 新生儿满月,亲友来贺,并给小儿举行隆重的洗儿会。这是自南宋时便流传下来的风俗,一般的官宦与大户人家都很注重讲究。方家因新生儿于这个家庭有着特殊的意义,故早早地就筹划准备。P1-3 序言 做好枞阳文化创新的时代课题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特质和灵魂。枞阳地处吴头楚尾,滨江怀湖,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三千多年建城史、两千多年建县史,独特的区位和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具有枞阳特色的地域文明和文化精神。 枞阳自古就是钟灵毓秀之地,教育发达,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在“安徽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中占据11位,先后涌现出“铁骨御史”左光斗,百科全书式的大师方以智,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以及将军、外交家、艺术家黄镇,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著名美学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等一批风流人物。当代杰出人物层出不穷,以“两院”院士汪旭光、陆大道、丁汉、王福生等为代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枞阳才俊如大江潮涌,竞展风流。 枞阳是桐城派的发源地,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及后起之秀大多生长在这块土地上。他们师徒相传,著书立说,学术宏富,形成了庞大的作家和学术群体,蔚成“何意高文归一县,遂令天下号宗师”的文化奇观。桐城派从枞阳走向全国,影响清代文坛两百余年,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享有“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盛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历时最长、参加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文派。 枞阳既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县,又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兴地区。枞阳雄踞八百里皖江之中,位居合肥、铜陵、安庆、池州四市之间,“一带一群四区”六大国家战略叠加效应明显,区划调整后经济社会建设得到市委、市政府“五个优先”支持,已经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快发展。“十三五”时期,县委、县政府将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努力把枞阳建设成为世界铜都江北副中心、合肥都市圈通江达海重要门户、长江经济带重要区域节点、现代旅游休闲养生度假重要基地。 文化包含着兼容、开放和创新。面临枞阳“十三五”发展的大开放格局,枞阳文化迎来了继承弘扬、熔旧铸新的时代课题。如何继承弘扬枞阳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把枞阳的文化名片做大做亮,需要全球视野,需要大开放的战略,需要海纳百川的胸襟,需要枞阳时代文化的吐故纳新。毫无疑问,这需要在历史文化的根基上形成一系列创新文化体系,包括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一批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挖掘枞阳文化的时代内涵,提升方苞文学奖、朱光潜艺术奖的影响力,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等融合发展,建成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掘提炼“枞阳精神”,增强全县人民文化素养和文化自觉,努力建设“文化强县”等。创新是枞阳文化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证枞阳文化的生生不息,才能将文化优势转变为枞阳的发展优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枞阳文化丛书”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梳理出枞阳历史名人、古代诗文选、当代文学及剧本、民俗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精粹。这套丛书的出版,既是枞阳文化建设的一大成果,又是继承和发扬枞阳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发掘、研究和弘扬枞阳文化的行动中来,续写无愧于先贤、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世的文化新篇。也希望“枞阳文化丛书”作为一个文化创新品牌,在彰显枞阳文化自信、发展自信上,形成文化创新系列和出版系列,坚持不懈地锻造文化佳作,输出精品力作,传播正能量,引导大潮流,展示枞阳文化永恒的魅力。 枞川文明生生不息,枞阳精神薪火相传。感谢枞阳大地,感谢枞阳人民,让我们共同仰望这片土地上的灿烂星空。 (作者系枞阳县人民政府县长,“枞阳文化丛书”编委会主任) 后记 贴近大地的呼吸 8年前,我在主编《枞阳历史文化名人》时,在书的附页策划了60个文化项目。当时有人以为空穴来风或异想天开。这些项目有什么意义?能够实现吗?实际上,作为文联主编这本书确实不具备文化项目的策划职能,但我还是坚持把这“异想天开”的60个文化项目附录了上去。我知道,一本书要走很远的路,枞阳文化精神的表达绝不能停留在一本书上,而更重要的是在政府肩上,在枞阳民众的唤醒上,在枞阳山水大地的空间表达上。 空间表达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相对于文学的表达,空间表达是一种城市语言。进绍兴城,有一句口号——沿着课本游绍兴,鲁迅先生在课本中的文章是文学的表达,而我们能够走进去的鲁迅故居就是绍兴城市的空间表达。从文学表达到空间表达,有本质的跨越,文学表达是历史传承,空间表达则是创新传承。我们从读进去的历史与走进去的历史得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随着枞阳的对外开放,枞阳对外的精神表达不能仅仅停留在一套丛书上,而要关注人的脚步。人们来枞阳感受什么样的文化?是“静态”的历史文化,还是“动态”的历史文化?是面向过去的文化,还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其实很简单,人们在枞阳作短暂的停留,不是进入枞阳厚重的历史隧道,而是自身生命的体验。在枞阳优美的山水中,生命有一次感动,文化有一次碰撞,信息有一次交流,足够。所以编一套丛书,不要期望人家在枞阳轻快的脚步中背上厚重历史文化的包袱,枞阳呈现给客人的应该永远是大关山水、和谐乡村、淳美乡风和在山水之间的微笑。这才是枞阳,才是枞阳的原生态。但枞阳又是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精神,在枞阳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中,文化精神有着持续的生命力,隐寓于枞阳生生不息的文脉中。城市的空间表达就必须完成这种职能的转换,让枞阳山水充满着历史脉动,从而实现枞阳文化精神的对外传播。荣格认为,历史的积淀是一种集体潜意识,通过表达可以上升为集体精神,这种精神凝聚着地域文化的心理能量,不仅承接历史,更重要的是唤醒现实和照耀未来。 本套丛书梳理了枞阳文化的十个系统(当然不止这些),历史文化居多,如《枞阳历史名人传略》《方以智传》《钱澄之传》《枞阳文选》《枞阳诗选》等。选编这些历史文化入丛书,主要考虑枞阳历史走向的一个纵向坐标,在这个坐标轴上,“人杰地灵”,以枞阳历史名人为特色,枞阳大地自古以来创造了极具地域文化个性的灿烂文化。如:方以智,代表了明清中国科学文化的高峰;钱澄之,代表了以诗记史中国明清诗歌的高峰;方苞、刘大櫆、姚鼐,代表了“桐城派”文化的高峰;吴汝纶,代表了中国近代教育转型改革实践的高峰;朱光潜,代表了中国美学开创者的高峰等。诞生在枞阳大地上的这些历史人物,他们的文化成就远远超越了地域文化局限,而成为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巨人。因此,我们选编这些历史人物,不是狭隘的地域文化观,而是丰富和发展中华文明、中国文化,在时代的坐标点上,诠释“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与长江文明的关系,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在空间表达上,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枞阳文明与长江文明一脉相承,枞阳浩如烟海的人杰与长江之滨的这块土地存在文化上的源流关系。枞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创新地。“勉成国器”,吴汝纶伟大的教育思想揭示了枞阳人的文化胸怀。 空间表达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地灵”。姚鼐曾语:“独浮屠之俊雄,自梁陈以来,不出二三百里,肩背交而声相应和也,其徒遍天下,奉之为宗。”浮屠,即枞阳浮山,即以浮山为文化圈的枞阳长江流域。现在的地域概念是,县域面积1808.1平方千米,吴头楚尾,长江流经县域84千米,境内四大湖泊水系,均与长江相通。汉武帝在枞阳射蛟置枞阳县,2100年文明史,江水东流,枞阳文化生生不息。而浮山就是一座典型的文化山,位白荡湖之滨,与江水相通,历代名人高僧纷至沓来,留下大量摩崖石刻,出现“浮屠之俊雄”,使枞阳文化自唐以来交流日盛推动“人杰”汹涌。而“地灵”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枞阳特有的地域环境和地域习俗,经过多年历史积淀,形成枞阳特有的文化基因,进入枞阳人血脉,如《枞阳非遗》《枞阳民俗》等,在“耕读传家”的文化背景下,枞阳人为什么重气节,枞阳人为什么重血性,枞阳人为什么重读书,在枞阳的地理环境包括饮食习惯、语言结构、风土人情中都会找到答案。尽管整理不全面,但揭示了“人杰地灵”的人文地理关系。这是枞阳人真正的家园,也是枞阳人深刻的乡愁。我们眷念这片大地,是因为我们与母亲的呼吸贴得太近。 “枞阳文化丛书”得到顺利编纂,作为主编,我诚挚感谢钱王刚、王乐群、陈靖等十位分册主编的赤子情怀和心血奉献,感谢县委、县政府在枞阳发展的重要节点上高瞻远瞩的文化视野和丛书组委会的决策落实。应该说,这是枞阳的盛事,是枞阳人乡愁的表达,是枞阳文化人的骄傲和自豪。 但我们深知,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丛书”提供的资源能不能上升为枞阳文化精神,转化为枞阳城市的空间语言,任重而道远。旗山公园汉武阁竣工时,《枞阳杂志》发了一篇评论《望长江》,写下这样一段话:“枞阳发展的历史和未来都告诉我们,枞阳发展的成就来源于放眼世界的包容和开放;枞阳发展的未来也一定是世界的枞阳和枞阳的世界。”汉武阁正是这样一双为枞阳人打开全球化视野的眼睛。文化不仅是继承,更重要的在于创新。 2016年春,江风浩荡。我的身后是枞阳乡村的阡陌和炊烟。大地温暖,母亲仍在劳作。 (作者系县文联主席、“枞阳文化丛书”主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