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赤子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故事朋友与作品彩色绘图本)/经典阅读书系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莫言//刘再复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赤子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故事朋友与作品彩色绘图本)/经典阅读书系》编著者莫言、刘再复。

导读:莫言曾说,他的创作源泉来自童年的饥饿和孤独,来自母爱。在瑞典学院进行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演讲时,他主要谈到了这两大话题。其散文作为他小说的藤蔓,更是全面理解他作品特色的灯塔。

散文《母亲》展示的正是这样的主题。表达了他对于生命本源的珍惜与尊重。

文章通过回忆母亲在艰苦日子里顽强生活的信念,及对“我”的启悟与激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尊敬与感恩。

文中反复运用对比或衬托的手法,突出母亲身上所具有的乐观与坚韧等伟大品质。作者把对母亲的崇敬之情上升为他对生命本体的珍惜与热爱,充分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母性意识与生命意识。

文笔优美,内容真挚感人,确为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内容推荐

《赤子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故事朋友与作品彩色绘图本)/经典阅读书系》编著者莫言、刘再复。

《赤子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故事朋友与作品彩色绘图本)/经典阅读书系》是一本合集,是探寻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原因的合集。全书共分四辑。第一辑精选了莫言关于母亲、关于吃的故事散文和杂谈;第二辑收录了军艺同学好友等所写的莫言的故事;第三辑选用孟繁华、许子东等评论家的文章,揭示莫言获奖的原因和“黄土地上的奇迹”“莫言获奖热潮不断”的原因。第四辑收录了陆文虎《莫言和他的〈红高粱〉》、张志忠《〈透明的红萝卜〉导读》等评论,展示莫言作品的魅力和影响。该书中心明确,主题积极,结构安排独具匠心。尤其是莫言写母亲写吃的散文,看似和获奖无关,恰恰是深入到了莫言创作力量的源头——母亲对他人格、精神的影响,也为他作品的形象提供了雏形。

目录

第一辑 莫言经典选读

母亲/莫言

卖白菜/莫言

吃的耻辱/莫言

吃相凶恶/莫言

忘不了吃/莫言

源自一个梦/莫言

我的《丰乳肥臀》/莫言

第二辑 对话莫言

对话《生死疲劳》/莫言李敬泽

土,是我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莫言舒晋瑜

影视不能提高作家的档次/莫言赵李红

高密东北乡的皇帝/莫言 高晓春

莫言访谈/莫言吴小攀

第三辑 莫言了不起

赤子莫言/刘再复

我的军艺老同学莫言/黄献国

莫言二三事:为逃课写检查/何镇邦

大度莫言/王干

莫言说自己不如冰心家的猫/刘庆邦

《莫言了不起》线装本序/刘剑梅

英文版《红高梁》/野莽

不要吝啬赞赏莫言/乔良刘慧

莫言获奖热潮不断/杜士玮

莫言这一周/朱又可

莫言:在北海道重回文学的故乡/孙小宁

莫言和文化界朋友的缘分/江迅

第四辑 获奖的原因

评莫言诗歌“致重庆~文友”/马悦然

千言万语,何若莫言?/王德威

国人重视诺贝尔奖是正常的心态/陈晓明

莫言获奖是小说达到巅峰期的标志/孟繁华

莫言的价值——和李建军商榷/蒋泥

文学是否还是一盏明亮的灯?/刘剑梅

锵锵三人行:莫言作品挑战文学主流/窦文涛查建英许子东

莫言和他的《红高梁》/陆文虎

《透明的红萝卜》导读/张志忠

凶悍地透视乡土中国/张颐武

感觉的力量/白烨

反文化的失败/王干

评点莫言/雷达

谈莫言致友李建军的公开信/王童

“现代化”刺激下的欲望疯狂病/刘再复

中国文化隐秘的书写者/孙郁

莫言的起点/孙郁

我与同学管谟业/朱向前

莫言长篇小说的创作密码/蒋泥

驳顾彬/刘再复

附 录:

诺贝尔文学奖2012年

颁奖典礼授奖词(中英文)/钟宜霖译大人水肿,我们一般孩子

试读章节

在我的脑袋最需要营养的时候,也正是大多数中国人饿得半死的时候。我常对朋友们说,如果不是饥饿,我绝对会比现在聪明。当然也未必。因为生出来就吃不饱,所以最早的记忆都与食物有关。那时候我家有十几口人,每逢开饭,我就要大哭一场。我叔叔的女儿比我大四个月,当时我们都是四五岁的光景,每顿饭奶奶就分给我和这位姐姐每人一片发霉的红薯干,而我总是认为奶奶偏心,将那片大些的给了姐姐。于是就把姐姐手中的那片抢过来,把自己那片扔过去。抢过来后又发现自己那片大,于是再抢回来。这样三抢两抢姐姐就哭了。婶婶的脸也就拉长了。我当然从一上饭桌时就眼泪哗哗地流。母亲无可奈何地叹息着。奶奶自然是站在姐姐的一面,数落着我的不是。婶婶说的话更加难听。母亲向婶婶和奶奶连声赔着不是,抱怨着我的肚子大,说千不该万不该不该生了这样一个大肚子的儿子。

吃完了那片红薯干,就只有野菜团子了。那些黑色的、扎嘴的东西,吃不下去,但又必须吃。于是就边吃边哭,和着泪水往下咽。我们这茬人,到底是依靠着什么营养长大的呢?我不知道。那时想,什么时候能够饱饱地吃上一顿红薯干子就心满意足了。

1960年春天,在人类历史上恐怕也是一个黑暗的春天。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草根,树皮,房檐上的草。村子里几乎天天死人。都是饿死的。起初死了人还掩埋,亲人们还要哭哭啼啼地到村头的土地庙去“报庙”,向土地爷爷注销死者的户口,后来就没人掩埋死者,更没人哭嚎着去“报庙”了。但还是有一些人强撑着将村子里的死尸拖到村子外边去,很多吃死人吃红了眼睛的疯狗就在那里等待着,死尸一放下,狗们就扑上去,将死者吞下去。过去我对戏文里将穷人使用的是皮毛棺材的话不太理解,现在就明白了何谓皮毛棺材。后来有些书写过那时人吃人的事情,我觉得只能是十分局部的现象。据说我们村的马四曾经从自己死去的老婆的腿上割肉烧吃,但没有确证,因为他自己也很快就死了。粮食啊,粮食,粮食都哪里去了?粮食都被什么人吃了呢?村子里的人老实无能,饿死也不敢出去闯荡,都在家里死熬着。后来听说南洼里那种白色的土能吃,就去挖来吃。吃了拉不下来,憋死了一些人,于是就不再吃土。那时候我已经上了学,冬天,学校里拉来了一车煤,亮晶晶的,是好煤。有一个生痨病的同学对我们说那煤很香,越嚼越香。于是我们都去拿来吃,果然是越嚼越香。一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我们在下面吃煤,一片咯嘣咯嘣的声响。老师问我们吃什么,大家齐说吃煤。老师说煤怎么能吃呢?我们张开乌黑的嘴巴说,老师,煤好吃,煤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香极了。老师吃块尝尝吧。老师是个女的,姓俞,也饿得不轻,脸色蜡黄,似乎连胡子都长出来了,饿成男人了。她狐疑地说,煤怎么能吃呢?煤怎么能吃?一个男生讨好地把一块亮晶晶的煤递给老师,说老师尝尝吧,如果不好吃,您可以吐出来。俞老师试探着咬了一小口,咯嘣咯嘣地嚼着,皱着眉头,似乎是在品尝滋味,然后大口地吃起来了。她惊喜地说:“啊,真的很好吃啊!”这事儿有点魔幻,我现在也觉得不像真事,但毫无疑问是真事。去年我探家时遇到了当年在学校当过门房的王大爷,说起了吃煤的事,王大爷说,这是千真万确的,怎么能假呢?你们的屎拍打拍打就是煤饼,放在炉子里呼呼地着呢。饿到极处时,国家发来了救济粮,豆饼,每人半斤。奶奶分给我杏核大小的一块,放在口里,嚼着,香甜无比.舍不得往下咽就没有了,仿佛在口腔里化掉了。我家西邻的孙家爷爷把分给他家的两斤豆饼在往家走的路上就吃完了,回到家后,就开始口渴,然后就喝凉水,豆饼在肚子里发开,把胃胀破,死了。十几年后痛定思痛,母亲说那时候的人,肠胃像纸一样薄,一点脂肪也没有。

P23-P24

书评(媒体评论)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

——莫言《母亲》

伟大的长篇小说应该是鲸鱼,在深海里,孤独地邀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着,波浪翻滚地交配着,血水浩荡地生产着,与成群接队的鲨鱼,保持着足够的距离。长篇小说不能为了适应那些根本不懂命运和苦难为何物的读者而缩短自己的长度,减少自己的密度,降低自己的难度。

——莫言《对话<生死疲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8: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