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京口夜话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徐苏
出版社 江苏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云生东山岩烟碧

自古以来,镇江就以山川壮观而蜚声全国。这里依山傍水,有“三面翠环起伏,一面大江横陈”之势,构成了“真山真水”的美丽画卷。有趣的是,这座城市城东的山峰不仅“翠环起伏”,绮丽多姿,占山林之胜,而且寺观点缀,释道兴盛,成山林之景,把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宗教文化有机地连接起来,凸现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鲜明的个性和无穷的魅力。

焦山,初名“樵山”,又名“狮子山”、“双峰山”、“浮玉山”,位于城东北十里处,山高70.4米。焦山的得名,据唐代《润州图经》上说,是“焦光所隐,故以为名”。焦光是东汉末高士,他避乱来到镇江,隐居焦山的岩洞,一边劳作,一边读书,以炼丹修行为乐。汉献帝刘协曾三次下诏请他出山,都被他拒绝,以“三诏不仕”而闻名于世。

焦山上树木葱茏,非常秀丽。远远望去,如同一朵亭亭玉立在水上的青芙蓉,犹如漂浮着的碧玉,使人有一种缥缈而神奇的感觉。山上的寺庙建筑多集中在南麓,掩映在古柏翠竹之中,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神秘而引人遐想,形成了“山裹寺”的独特景观。

焦山没有任何依傍,笔直地耸立在江心。它的周围过去是苍茫无际的江水,波涛从上游不停地奔腾着,向山上冲过来,气势十分雄壮。有人喜欢把长江比作是天堑,而焦山是中流砥柱。若用壮观亭的一则古联“砥柱镇中流,此处好穷千里目;海门吞夜月,何人领取大江秋”来形容焦山气势的话,似乎更精确。

焦山上的景点很多,称得上星罗棋布,不胜枚举。其中最著名的要算过去焦山的16景。它们分别是:山门松影、定慧潮音、枯木品泉、华岩月色、香林花圃、海云墨宝、自然问道、危楼观日、别峰果园、西崖远景、安隐栖禅、东麓新林、江亭礼佛、岩洞寻仙、石屋藏铭、庵院槐荫。

这些景点都是精选出来的,个个有出处,反映了焦山古花木、古碑刻和古庵堂多的特点。如“海云墨宝”是指原海云庵中收藏的许多前代名流的墨迹石刻。海云庵中有一个宝墨亭,亭中有宋代苏舜钦书写的仿《瘗鹤铭》原文石刻和其他人留下的一些碑刻。在海云庵的屋廊壁间,那里镶嵌的碑刻就更多,除摹刻的《瘗鹤铭》外,还有杨继盛、杨一清、文征明、乾隆皇帝等人的墨迹,琳琅满目,为后来焦山建立碑林博物馆和赢得“书法山”的美誉奠定了基础。

焦山还有一座古炮台,建在山腰处,面临大江,掩体是厚厚的土墙,中间放置了数门大炮。据说这个古炮台曾经在抗击英军入侵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成为一个著名的文物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

焦山的东北江中有过两座小山,习惯上都叫“松寥山”或“夷山”。但根据志书中的说法,其中靠近焦山的一座山叫“松寥山”,又称“瘗鹤山”;另一座山叫“夷山”、“小焦山”或“海门山”。它们“双峰对峙敞高扉,江汉滔滔向此归”,像两个石阙一样。有人认为这里是江水朝宗于海的门户,因而称为“海门”。现在由于泥沙淤积,松寥山、夷山已与焦山连为平陆。

在焦山的南对面也有一座山,名叫“石公山”。山的形状有点特别,像两只大象相向而伏,所以又叫“象山”。山高49.1米,面积为0.04平方公里。焦山和象山威武地屹立在镇江的东面,成为镇江城东的门户。

象山过去有十景,现在知道的人已经很少了。象山在人们的印象中渐渐被淡化了,城市规划设计中也很少提到它。其实象山的旅游价值还是有潜力可挖的。如果能很好地恢复旧有的景观,与焦山相映成趣,就能增加游人的兴趣。

清代镇江有个“中七子”的诗社,其中最有名的诗人张崇兰是个有心人。在他的《悔庐文抄》中记录了象山的十景,又配了小诗描述各自的形态。这十景是:峨嵋洞、韩公墩、送江亭、钓月矶、石公山房、绿竹轩、翠萝屏、青莲花石、卧看双峰阁、立鹭滩。

这些景点的背后,也都是有典有据的。如山顶上的韩公墩,相传是宋代名将韩世忠的建旗处,上面驻过兵。山上的送江亭,建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由宋代镇江刺史陈天麟所建,取了苏东坡“宦游直送江人海”诗句的意思。山中的青莲花石,也是由于明代万历年间有高僧在石上诵经,感青莲花香之名。

诗人的描述也反映出这些景点各有千秋之态。有的雅致,如绿竹轩,“轩外惟容竹,轩中且贮书。叩门无过客,长于此君居”;有的景美,如翠萝屏:“霹荔垂千尺,朝来叶有霜。秋叶坐相对,无奈是斜阳”。

象山过去还有个摆渡,往来于焦山和象山之间。摆渡的船夫是非常勤快的,只要有渡客上船,就会立刻渡他们过江。而待渡的游客只要大声呼喊,对岸的渡船就会返回上客,颇有情趣。常来这里的隐士冷士嵋是象山摆渡的熟客,对这里的印象特佳。诗云:“隔江催唤渡,水阔沙路失。遥看白鸥飞,远知渔艇出。”

那时象山渡口一带的江面还盛产银鱼,流行着“春潮平后卖银鱼”的说法。现在象山的渡口仍然存在,不过摆渡的方式变了。过江的游艇舒适、便捷、安全,不像过去的渡船风浪稍大就只能停摆,使人扫兴。

象山自古以来也是军事要地,常年都有水军驻扎。南宋时两淮镇将张世杰、孙虎臣等率领水军驻守焦山南北,用铁链连接战船,以示军威,摆出一副加强防御的态势,没有料到却触犯了兵家大忌。元将阿术登上象山察看军情,见宋军战船相接,旌旗蔽江,采用了火攻的战术,取得了大胜。

清代象山也是重兵驻扎的要塞,常常有恶战发生。周伯义《象山观水战》中说:“象山一峰高插天,焦岩日夕生云烟。中间便是海门国,水军扼险屯其前。怒涛捲空压而下,水激船头瀑四射……”点出了这里水战的波澜壮阔。

京岘山在城市东边大约五里的地方,山高不到90米,面积有0.04平方公里。说到京岘山,多少有点传奇色彩,人们往往把它和秦始皇联系起来。相传当时秦始皇听信了风水先生的话,认为京岘山有天子气,将来要出皇帝,于是这位统一六国的帝王变得小心眼起来,派了3000个囚徒来将此山的南面凿断,破了天子气。

一种说法对秦始皇有褒奖之意。说他是为了开辟通往浙江会稽的驰道,凿断了京岘山。当时京口的本名叫谷阳,凿山之后,就将谷阳改成了丹徒。据说丹徒的故城也是在京岘山一带的。在南朝宋时,高宗皇帝曾巡游过此山,大文人鲍照奉诏陪同侍游,写过登京岘山的诗歌。

过去京岘山前有一个龙目湖,传说这个湖与天子气相通。原来在龙目湖中有一道长冈,将湖分成了两半,仿佛一条龙的双眼,这又引起了秦始皇的心病,命令凿断京岘山的囚徒顺带把湖中的长冈也凿断,要让它失去灵性。

P3-5

后记

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步入书苑,如今已过了30多个春秋,满头的乌发已经变成缕缕白发,步人了生命的秋天。按照自然界的规律,雁过留声,春种秋收。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

俄罗斯诗人普希金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在人们走向它的路径上青草不再生长。”这就告诫我们,每个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应该做点有益的事情。生活在镇江,又是书苑的传承人,用笔去记录这个城市的历史、人文、山水、掌故,为这个美丽的城市,留一点自己的脚印,发一点个人的微光也是快乐的。随着渐成渐长,我懂得了这个道理。

几年来,我泛舟书海,浪迹山水,游走街巷,寻觅城市的轨迹,感悟人文的星光,把所获一点一滴地归集起来,经过积累、沉淀、消磨,慢慢地熟悉了这个城市的历史、人文和山水,了解了它的厚重和美艳,于是也就有了自己的书稿。

书稿分六章,分别从镇江自然形成的山水名胜、历史上出现的亭台楼阁、城市中发生过的人文趣事、与典籍有关的掌故心得、地域文化现象的梳理、文化遗存的散记等角度,去追忆这个城市的演变过程,寻找这个城市的亮点,思索这个城市的传承,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自己家乡的认识和理解。

在书稿撰写的过程中,得到了镇江市和京口区政协、市政协文史委、市文广新局、社科联、文联、市民建会领导的关心,提供了开阔眼界的机会;得到了市名城研究会、作家协会、三国演义学会领导、单位同事、高校同行和报社好友的鼓励,树立了写作的信心;得到了家人的理解,激发了完成书稿的动力;尤其要感谢市政协郭礼荣主席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为本书作序!感谢市人大卢章平副主任、市政协徐平副主席对本书的多方赐教;感谢市政协文史委赵康琪主任、委员办公室蒋勃主任对本书的热情指导;感谢市作家协会王川主席、市图书馆任罡馆长对本书的鼎力支持,在此,再次表示我衷心的谢意!

虽然尽了很大的努力,但深知个人见识浅乏,水平有限,洞察不精,书中的疏漏和错误难免,期待读者和专家指正。

目录

第1章 江山追忆

 云生东山岩烟碧

 地僻南山堪招隐

 夕照西山松涧静

 城中山林几叠青

 郊外峰远下清秋

 溪水泉流入山深

 池塘水潭缀名城

 碑文石刻有遗篇

 天生洞壑最幽处

 天降奇石卧夕阳

 古木参天花香来

第2章 楼宇寻踪

 高楼迢递天下闻

 青山藏阁频北顾

 台凉风静赏美色

 浮沉无际觅小轩

 山水连处名亭多

 别来相忆山房雅

 月映塔影人称奇

 柳暗绿水桥自横

 园林芳草遍池台

 白云闲处栖古寺

 半面烟岚连小庵

第3章 城市随笔

 寄奴城址话当年

 寻常巷陌隐乐趣

 梦落城中繁华处

 独倚小楼无限意

 焦岩浮水凭鱼跃

 龙舟击鼓此城中

 沧海桑田说沙洲

 魂系朱方埋忠骨

 名家身后寻轶事

 小巷深处入迷离

 峰峦清秋南山美

 萍叶随潮过梦溪

第4章 书海泛舟

 书藏名山共千秋

 墨薮题壁诗含情

 重换视角辨名贤

 藏书人去典籍在

 古玩地摊生灵性

 展卷痴迷品书香

 江湖诗客瓮城过

 隐逸诗人远城寰

 布衣三贤格调雅

 文辞清丽竹枝词

第5章 文心闪烁

 默读京口辨文化

 古城遗址忆六朝

 北民南移记犹新

 山水秋梦荡诗魂

 千古兴亡唤忠情

 佳处缥缈归隐士

 三分天下话孙刘

 宗教圣地数江城

 津渡风帆破烟白

 民国省会人文聚

 运河波起看潮生

第6章 史迹遗痕

 京口旗营迹可求

 名宦遗情几回芳

 江势触山渡口兴

 甲骨研究领风骚

 报海钩沉人和事

 蛟溪书屋岁月移

 前七子结社吟咏

 中七子才华横溢

 后七子诗风沉郁

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

郭礼荣

镇江是一座历史悠久、山水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回望她3000年文字记载的岁月,就如翻开一部意蕴深厚的书卷,充满了神奇魅力和精彩看点。但只有真正深入其中,才能让心灵沐浴历史的文化光泽,并从中汲取古城特有的人文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古城日益焕发青春。那些保存、修缮完好的历史遗存、人文景观与城市新貌相得益彰,正和谐地呈现于同一幅宏伟的画卷之中,引来无数赞赏的目光。但镇江毕竟是饱经沧桑的古城,很多历史的记忆和曾经的辉煌与我们渐行渐远,有的甚至已经湮没于时光的流逝之中。因此,强化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肩负不应该遗弃的精神财富,越来越成为众多有识之士特别是文化工作者的自觉担当。我觉得徐苏同志就是其中的一员。

因为我和徐苏同志都是本届江苏省政协委员,在参加政协活动和平常的接触中加深了对他的了解,他在参政议政和本职工作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他以对镇江深厚的情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长期潜心研读和认真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历时五年完成《京口夜话》一书,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他对事业的坚守和奉献。

《京口夜话》重点介绍镇江的历史文化,熔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语言生动。无论是对山山水水、楼阁亭台的描述,还是对传世典籍、人文亮点的解析,都深入浅出,十分传神。书中凝聚了作者的研究成果和独特的感悟,有些史料是首次发现、运用,这些都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座城市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对镇江地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历史、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而且将进一步激发我们热爱家乡、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当然也将激发我们为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镇江市政协主席)

内容推荐

《京口夜话》共分六章,分别从镇江自然形成的山水名胜、历史上出现的亭台楼阁、城市中发生过的人文趣事、与典籍有关的掌故心得、地域文化现象的梳理等角度,追忆镇江城市的演变过程,思索城市的传承。作者语言功底深厚,文字优美,内容介绍了镇江的山山水水,楼阁亭台、历史人文,是一本既具休闲意味又有知识性的读物。

编辑推荐

《京口夜话》重点介绍镇江的历史文化,熔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语言生动。无论是对山山水水、楼阁亭台的描述,还是对传世典籍、人文亮点的解析,都深入浅出,十分传神。书中凝聚了作者的研究成果和独特的感悟,有些史料是首次发现、运用,这些都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1: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