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深度游之书,一卷阅尽京都古书店两百年风流。季节轮换,风物迁移,不变的是京都老店淳朴厚道的人情。
苏枕书编著的这本《京都古书店风景》是两岸三地第一部深入书写京都古书店的著作,既察考了诸家古书店的源流,讲述了与书店主人的友谊、得书的欣喜,也穿插了日本历史文化与风土景物的描写,内容丰富翔实,文笔优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京都古书店风景(精)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苏枕书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京都深度游之书,一卷阅尽京都古书店两百年风流。季节轮换,风物迁移,不变的是京都老店淳朴厚道的人情。 苏枕书编著的这本《京都古书店风景》是两岸三地第一部深入书写京都古书店的著作,既察考了诸家古书店的源流,讲述了与书店主人的友谊、得书的欣喜,也穿插了日本历史文化与风土景物的描写,内容丰富翔实,文笔优雅。 内容推荐 作为历史文化名域的京都,不仅风景迷人,古迹众多,散布于街衢的众多旧书店也往往令人留连忘返。自江户时代开始,京都的书肆就成为京都风雅的象征之一。其间历经沧桑,衰而复振,终于绵延不绝,滋养代代文风与学林。 作者苏枕书以游学之便,一一寻访,搜罗掌故,渐渐和书店主人们由生分而熟络,写下一篇篇生动有味的随笔,记录书店的故事和那些可亲可爱的人情,感知岁月的流转在京都古书店留下的印迹。此外,《京都古书店风景》中穿插诸多关于京都历史文化与风土景物的描写,亦引人入胜。 目录 京都古书店之今昔 往事未远:朋友书店 偶遇之趣:井上书店 再见,小林先生:福田屋书店 吟味京都:富山房书店 人是人,我是我:善行堂 珍重临川一梦:临川书店 旧书店的两代人:两家萩书房 习汉文者,皆为同胞:紫阳书院 盛筵难再,空谷余音:汇文堂 两百八十年风流:竹苞楼 闹市茶禅一味:其中堂 屋上青山下流水:山崎书店 藏书一代:中井书房 纸上京都:菊雄书店 书、茶、猫与旧家:町家古本屋与茶房 从烂缦胡同93号到古本屋女房:津田书店 旧书店散步五题 蠹鱼盛会:古本三大祭 附录 和歌山旧书店过眼记 广岛书街奔突录 后记 试读章节 书、茶、猫与旧家:町家古本屋与茶房 刚来京都时住在银阁寺道旁,那时交通便利,出门几步就是公交车站,去哪处景点都很方便。或往东步行一段,即是银阁寺、哲学之道。当时常逛的旧书店也在那一带。后来搬到北白川附近,离人文研究所很近,却远离景区,周围都是民居,极静谧。一百年前还都是村落,周边地名到现在仍有“村”字残留。叡山电车隆隆而过,走几步就能看到民居间散落的田地,杂植白菜、大葱、茄子等物。此地古来多花农,藤原定家有歌云:“若云春至,徐波清风,花满白川里。”过去这里的女孩儿到十五岁即要去城中卖花,着草鞋,纯白下裳,蓝色衣衫,头顶藤编花篮,沿途叫卖。有菊花、金盏花,亦有山中采撷的野花和自家炒制的粗茶,人称“白川女”,同负薪售卖的大原女、卖鱼的桂女一样,是昔日京都一景。如今只能在博物馆和时代祭中见到。 这一带倒有不少旧书店,如萩书房Ⅱ、紫阳书院、欧文堂等,还有被英国卫报(TheGuardian)评为“世界最佳书店前十名”之一的惠文社。北白川、一乘寺一带并不是京都传统旧书店的聚集地,在这里落脚的多半历史不久,根基较浅,未能在丸太町、寺町一带扎根,倒也自成一格。周边也有许多有趣的点心店、咖啡店,颇有些新兴文艺聚居地的意味。在我的空间概念里,这一片属于自家门前的区域,非常亲切。去便利店交电费买食物,顺便就可以去书店瞧一瞧。京大周边自然也是极熟悉的。若要到同志社一带,就有“出远门”的感觉,虽然同志社距京大实在不远。同志社寒梅馆近旁有萩书房总店、泽田书店、獭祭书房等,都很有趣。只是不怎么常去。 某日下午有暇,沿东鞍马口通向西,跨过高野川上的石桥,沿下鸭神社原始森林“纠之森”的外墙走一段,流水淙淙,竹林清幽。每年5月15日,上贺茂、下鸭二处神社要举行贺茂祭,是京都三大祭之一。祭祀行列、车马、伞盖均饰以葵叶,因又叫“葵祭”。队伍自御所迤逦而来,经下鸭神社至上贺茂神社。《源氏物语》中六条御息所的牛车与葵姬的牛车在此争路,葵姬占上风,六条妃子恼恨不已,终于化作怨灵纠缠辛苦分娩的葵姬。葵姬虽平安诞下一子,终因过于孱弱而香消玉殒。想到《后拾遗集》有和泉式部一首和歌:“若为相思,可见心魂亦如川泽流萤,游离我身。”似乎是恋人音信杳无之际,独往贵船神社拜谒,见御手洗川中流萤飞舞,因有此歌。贵船神社是鸭川发源地,清泉石上,山川秀美,密林蔽日。进山途中有“恋之道”,有和泉式部此句歌碑。 绕过纠之森,又过贺茂川,于小巷民宅间穿行,到了小川町通与寺之内通交叉处。此属上京区。平安京时即以朱雀大路为中心,东侧为左京,西侧为右京,又将北部呼为“上京”,南部作“下京”。在京都人的方位概念中,“北”是“上方”。如今还能听到略上了些年纪的人有这样的对话:“您这是去哪里?”“到上面去。” 路过妙显寺门前,西面不远是表千家的茶室不审庵,其名来自“不审花开今日春”,是表千家的象征。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均由千利休所创茶道沿袭而来,只是各成派别。妙显寺是日莲宗大本山,曾受后醍醐天皇敕封。 寺门南面的小巷里有一家旧书店,乍一看很不起眼。典型的町家民居,木格窗,推拉门,二楼的“虫笼窗”——町家建筑二楼的通风窗口,饰以涂过灰浆的纵向细木条,好似虫笼。廊下摆着几只装满特价书的木箱。檐下有一块木牌,写着店号:町家古本はんのき。若不是门口挂着“营业中”的招牌,我真不敢拉开木门,打扰这样静谧的民宅。 这家旧书店很年轻,2009年7月开业,由三人共同经营。他们原本都有自己的网络书店,因趣味相投,就租下一间町家房屋,改造成一家旧书店。三家成员曾有两人中途退出,剩下的一位是中村明裕,又招募来两位同好者。这位中村先生出身福冈县的北九州市,毕业于同志社大学,因为喜欢京都的宁静闲散,遂定居于此,已经过去十二年。这日我打开木门,柜台里侧身坐着看书的人正是他,朝我点头招呼,又低头阅读。 玄关狭长空间内有几排书架,有各类文库新书,无甚特别,定价也不低。倒是关于旧书收藏的一系列单行本、文库本很有趣,也比别处见到的全面。譬如福武文库版青木正美的《古本屋四十年》,作者是东京人,高中退学去开旧书店,专志搜集近代作家的原稿、书信以及名不见经传的作者们的亲笔日记,曾在《新潮》连载自己的经营心得,办过季刊《古本屋》,写过《昭和少年怀古》一类的书。 …… P191-194 序言 京都古书店之今昔 京都是日本的旧都,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至此,废平城京、长冈京,据传统堪舆学选定平安京,“此国山河襟带,自然作城”。京都盆地有东山、北山、西山三面合围,高野川、贺茂川、桂川朝南流去,确可称“山河襟带”。又仿长安城里坊制,将城市划分作横平竖直的格局。柯南剧场版《迷宫的十字路口》有一首关于京都地名的歌谣,由北到南,将京都十条主干道串起来唱了个遍:“丸竹夷二押御池,姐三六角蛸锦,四绫佛高松万五……”也就是丸太町路、竹屋町路、夷川路等等。古代平安京分左右(东西)二京,右(西)京日长安,左(东)京日洛阳。右京地势低洼,水患繁兴,日渐衰落,于是城市中心也逐渐移往左京。“洛阳”这一古称在京都也留存至今。城内叫“洛中”,城外为“洛外”,如今还能见到“洛阳女子学校”“洛南小学”等名称。纵横的棋盘问,随处散落着历史悠久的寺庙、神社、老铺,动辄几百年历史,但京都几经兵燹火患,这些建筑多数度重建。 京都有古谚云:“都人官居五位。”意思是天子脚下的百姓抵得上五品官员。京都人有许多可矜傲的东西,悠久的历史,受自然恩惠的风土,平安贵族流传的文化,文雅动听的方言——外地人难免侧目,攒了许多京都人排外的故事。明治维新后,1869年国都东迁,京都遂与奈良同为旧都。从此“上京”的“京”成为东京,标准语也以关东语为本。各大企业、老字号纷纷向东都扩展势力,香店、笔铺、渍物店、和果子店……旧书店也不例外。 说起来,京都是日本图书业的滥觞之地。印刷技术普及之前,书籍流通只有抄写一途。平安时代(794—1185)中后期,渐有木版印刷的佛教经典流传。而这些印刷物只流行于寺庙、贵族问,并未流布民间,当时贵族阶层所用的文学书籍亦仅止于手抄卷本而已。 平安时代至镰仓时代(约1185—1333)以后,新旧宗派的寺院开始有各自印刷的经典,也产生了各种版本。如春日版,即奈良法相宗兴福寺的出版物,多卷子本与经折装,以宽治二年(1088)所刊《成唯识论》最为古老。镰仓时代,春日版大量流布,被供奉入各地寺院与神社,得以妥善保存。又如敬山版,是天台宗延历寺所出,今有《法华文句》。其余还有净土教版、高野版、泉涌寺版、南都版、东大寺版等等。 镰仓时代,儒学书籍日益多见。镰仓后期,受宋元时代禅学书籍出版兴旺之影响,以镰仓五山、京都五山为中心,出现了寺庙开版印行的刊本,即所谓“五山版”。其与此前的寺院出版物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以复刻、仿刻宋元版为主。佛教书籍之外,还刊行了中国流入的大量类书、诗文集,亦不乏日本本土著作。到南北朝时代(1336—1392),天龙寺、临川寺的出版事业迎来高潮,也有不少来自中国的刻工,相当活跃。 应仁之乱(1467—1477)后,京都佛教书籍的刊行略呈衰势,寺院出版活动日渐式微,而地方实力雄厚的大名仍保有较强的出版实力。直到战国时代的兵火平息,京都才又成为出版的中心。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日本出版史有两大事件。其一为吉利支丹版的出现,其二为大量朝鲜本的传人。吉利支丹版即天主教传教士为传教与学习日语而以西洋活字印刷术出版的书籍,如《天草版平家物语》《日葡辞典》等。因德川幕府的禁教活动,鲜少传世,即便片纸零楮,也有很高价值。室町幕府时期,渐有朝鲜版经贸易、外交等途流入日本。但大量朝鲜铜活字与铜活字本流入,还要等到明万历年间,丰臣秀吉发起壬辰倭乱与丁酉倭乱(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时的掠夺。文禄二年(1593),丰臣秀吉将掳回的铜活字献给后阳成天皇。同年,后阳成天皇下令开版铜活字本《古文孝经》(今已不存)。庆长二年(1597),又印行《锦绣段》《劝学文》。《劝学文》跋云:“此法出朝鲜,甚无不便,因兹模写此书。”此后至庆长八年(1603),印刷有大量书籍,即敕版庆长本,版本价值很高,亦可反映当时公家贵族学问兴趣之所在。 江户时代(1603—1867)之前的大部分时间中,京都牢牢占据出版中心的位置,那时候的图书,也多由寺院或官家所刻,非商业经营性质。江户初期,仍是京都独大,中期以后,江户、大阪与京都竞争激烈,而在佛教、美术工艺等书籍方面,依然难追京都。直到皇权复古、明治迁都,京都出版业才真正衰颓,难追昔日隆盛。 …… 古本屋是该街区文化程度的表征。这放诸四海亦通用,欧洲的话,无论怎么说,巴黎好像是发源地。因为古本屋负担着非常重要的文化使命。每日从印刷厂出来的大量新刊书籍,大部分被当做消费品,又回到造纸厂。其中,只有可作为长久财富的优秀书籍才能二度三度回到古本屋的店里。总之。新书是否能有传之后世的长久生命力,首先要经过古本屋的筛选。当然,这其中也有读者的需要,读者无论如何也是影子般的存在,而直接作出判断的当然是古本屋。如果不通过这里成为古本,也不能重现市场。这正是新书和旧书的根本性区别。新书书店只需要从相关公司半机械性地接受书籍,排在店内就可,并不需要多大的鉴别能力就能买卖,而古本屋则非如此。可以说,这是需要广博深厚之学识的专门职业。 但这手续还有一则前提,即读者要买新书。如果读者有眼光,多多买进即使作为旧书也能有市场的新书,再将之卖成旧书,古本业亦因此繁荣。一开始就只当成消费品来购买的新书,读完后弃置,也就不能回流到旧书店了。 所以,主体无论如何也是读者。印刷文化不论盛衰,都取决于读者的态度。好书被售卖也好,流往古本屋也罢,皆由读者而定。再换句话说,给阅读好书的人们以金钱和时间,是最重要的文化振兴策略。人们将之视为消费品用之即弃,那么也很难孕育出什么文化来。 后记 在京都生活久了,突然到大城市去,有点儿不习惯。看到那么多人,地铁站匆匆的脚步,电车叮叮叮催人的声音,心跳也加快,觉得自己不合时宜,直想躲起来。因此很少去大阪,连东京也没去过,书虫圣地神田神保町自然也未有幸瞻仰,可见我确是实在的乡下人。平时要读的书,从图书馆借,或在网上买,大抵够用。于此之外,就是在京都市内逛旧书店了。 最开始的活动区域仅限百万遍周边到银阁寺,后来慢慢到寺町通。很喜欢这一条路,御所出发,三四条为止。一路有汤川秀树咏过蔌花的梨木神社,紫式部写过《源氏物语》的庐山寺,同志社创始人新岛襄的旧邸,卖纸的柿本家,卖墨的古梅园,卖茶的一保堂。旧书店也密集,志满家、文苑堂、艺林庄、尚学堂、竹苞书楼、文荣堂、其中堂、大书堂、三密堂、吉村大观堂、书砦梁山泊……有时什么都不买,就到店里逛一圈,跟主人聊会儿天。大家都知道来日方长。 于是也有些零碎的东西记录下来。因为书念得不好,智慧、经验都不足,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价值,也没有什么值得公开的书单,不过是自己一点小小的兴趣。 过去在北京,有不长一段时间,住在北河沿附近。黄昏时总爱到老舍纪念馆的书店逛一圈。店里有两只猫,蹲踞书堆,意态慵懒。店铺临街,北地风沙大,书面儿总覆了厚厚一层灰。店家非常和善,聊书,聊往事,聊猫。有一日,在店内翻一本北京地区的生物志,突然看到一条大蛇的图片,唬得“嘭”一声将书阖上。猫很不满地睨我,店家就笑,害怕那个“东西”呀?咱们不看!后来再去,他总笑,我给你看过那些书了,里头没有那个“东西”,放心! 也常到灯市口和隆福寺的中国书店去。这些年书价涨了不少,能在旧书店买的书也实在有限。大多在网上买了,或直接用电子版来得便利。而就是这个“逛”,是非在旧书店不能有的趣味。兴致到了,也会突然买一大堆书回去,特别沉。店家总要关照,怎么样,拎得动么?笑答,没事儿,住得近! 今年3月回去,到隆福寺的中国书店一瞧,重新改装过,冷冷清清。认真筛了一遍,实在没什么能买的。怅然出门,在昏白的日头底下吃了碗馄饨。寂寥得很。 这种寂寥的感觉,在京都也有。从蔌书店总店出来,与汇文堂主人告别,都不忍回望。 平常在旧书店,偶尔还会目睹打算处理去世长辈藏书的儿女上门问价。普通人的藏书通常谈不上珍本善本,因此旧书店主只能抱歉说出低价,甚至婉谢不受。日本很多学者退休后的大难题,就是如何处理研究室藏书。有人卖给旧书店,倒也洒脱。有人干脆买一套房子作藏书楼。待其身后,除少数有子孙继承家学的,大部分藏书仍难免被售卖的命运。这些流入旧书店的藏书,又成为学生们纷纷寻觅、收藏的对象。有时,单看某旧书店寄来的新刊目录,就能猜到这批藏书大概来自哪位刚退休或刚去世的先生,买来一看,果见其人藏书印。 这几年来,和京都不少旧书店主人结下友谊。他们与我谈旧事与八卦,为何选择旧书店为业,如何布置店铺,如何与客人以心传心,如何度过困境,有过怎样的悲喜,怎样的希望。我也得以闻之京都旧书业的人世浮沉,几代兴衰。这些零散的小文,只写到京都旧书店的一部分,远非全貌。我想分享的,不单是在某家旧书店买到某本得意的好书,还有日人常爱挂在嘴边的“心意”。他们也会有寂寞和悲哀,但总能话锋一转,笑云:“自己的心意,只要能传达出去,哪怕仅有一个人领会,就觉满足。”在此特郑重感谢京都旧书店诸位主人的心意,“虽远亦相寻”也。 2012年6月24日初稿 2014年3月3日定稿 书评(媒体评论) 这几年来,和京都不少旧书店主人结下友谊。他们与我谈旧事与八卦,为何选择旧书店为业,如何布置店铺,如何与客人以心传心,如何度过困境,有过怎样的悲喜,怎样的希望。我也得以闻之京都旧书业的人世浮沉,几代兴衰。……我想分享的,不单是在某家旧书店买到某本得意的好书,还有日人常爱挂在嘴边的“心意”。他们也会有寂寞和悲哀,但总能话锋一转,笑云:“自己的心意,只要能传达出去,哪怕仅有一个人领会,就觉满足。” ——苏枕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