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卢梭与大革命(上下)/世界文明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美)威尔·杜兰特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世纪文明史》是世界著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杜兰特历时四十余写就的旷世巨著,是举世公认的传世经典,作者因此荣获196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77年自由勋章奖。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卢梭与大革命》分册,收录了国王与国会间之对立、凯恩斯博罗等内容。

内容推荐

《世界文明史》是世界著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杜兰特历时四十余年写就的旷世巨著,是举世公认的传世经典,作者因此荣获196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77年自由勋章奖。这套书总共11卷,记载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种种文明成果。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文化、哲学、历史、教育、艺术,音乐等诸领域,极具可读性。

作者对于“世界的”“历史的”这样的宏大叙事选择了从思想的角度切入,用文明的线索贯穿。奥斯卡·王尔德说:“任何人都能创造历史,却很少有人能记录历史。”杜兰特这两样都做到了。他所有的作品都是为了体现文明的发展对人类进步的推动这一主旨。因此,《世界文明史》绝对不是有关历史的时间、人物、事件的一种堆积。杜兰特以文明的流变作为考察历史的方式,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横跨诸多世纪的波澜壮阔的文化图景,而历史也就在这样的举重若轻中赫然呈现。杜兰特用他那简练而富有诗意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事实:许多往昔的文明留下来的财富是人类的珍贵遗产,是历史进程中最闪亮的主线。

杜威说,这是一套很有用的书。季羡林说,这是一套把无羁的热情和横溢的才华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史的不朽巨著。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卢梭与大革命》分册。

目录

【上】

第一部 卢梭与法国

第一章 流浪者:卢梭(1712—1756)

忏悔录

无家可归(1712—1751)

姆妈(1729—1740)

里昂、威尼斯、巴黎(1740—1749)

文明是一种疾病吗

巴黎和日内瓦(1750—1754)

文明的罪恶

保守成分

逃离巴黎(1756)

第二章 七年战争(1756—1763)

怎样发动一场战争

被放逐的人(1756—1757)

从布拉格到罗斯巴赫

受困之狐(1757—1760)

大英帝国的建立

精疲力竭(1760—1762)

和平

第三章 国家的命运

夫人之去世

法国的复兴

重农主义者

杜尔哥之得势(1727—1774)

共产主义者

国王路易十五

杜巴利夫人

舒瓦瑟尔

议院的背叛

国王之驾崩

第四章 生活的艺术

道德与美德

音乐

戏剧

马蒙泰尔

艺术生活

·雕刻/·建筑/·格勒兹/·弗拉戈纳尔

沙龙

·若弗兰夫人/·德芳夫人/·莱斯皮纳斯小姐

第五章 年高德劭的伏尔泰(1758—1778)

善良的领主

作家之王

伏尔泰政治学

改革者

伏尔泰其人

第六章 浪漫派作家卢梭(1756—1762)

隐居(1756—1757)

恋爱

费尽心机

与哲学家间的破裂

新爱洛绮丝

第七章 哲学家卢梭

社会契约论

爱弥儿

·教育/·宗教/·爱情与结婚

第八章 卢梭的流浪生活(1762—1767)

逃亡

卢梭与天主教

卢梭与加尔文教派

卢梭与伏尔泰

博斯韦尔会见卢梭

科西嘉宪法的草拟

逃亡者

卢梭在英国

第二部 卢梭时代的南欧

第一章 意大利沃土(1715—1759)

自然景色

音乐

宗教

从都灵到佛罗伦萨

亚得里亚之后——威尼斯

·威尼斯人的生活/·维瓦尔迪/·怀古/·提埃波罗

·哥尔多尼与戈齐

罗马

那不勒斯

·国王与人民/·维科/·那不勒斯的音乐

第二章 葡萄牙与蓬巴尔(1706—1782)

约翰五世(1706—1750)

蓬巴尔与耶稣会土

改革家蓬巴尔

过去的胜利

第三章 西班牙和启蒙运动(1700—1788)

环境与背景

菲利普五世(1700—1746)

斐迪南六世(1746—1759)

启蒙运动进入西班牙

查理三世(1759—1788)

·新政府/·西班牙之改革/·新经济

西班牙人之特性

西班牙人的心智

西班牙的艺术

戈雅·弗朗西斯

·成长/·罗曼史/·全盛时期/·革命/·衰微

第四章 再会!意大利(1760—1789)

临别漫游

教皇、国王和耶稣会会士

法律和贝卡里亚

两位冒险家

·卡廖斯特罗/·卡萨诺瓦

温克尔曼

艺术家们

音乐

阿尔费耶里

第五章 奥地利之启蒙运动(1756—1790)

新帝国

玛丽亚·特蕾莎

成长中的约瑟夫(1741—1765)

母与子(1765—1780)

开明的专制君主(1780—1790)

奥皇与帝国

阿摩司

第六章 音乐改革

克里斯托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1714—1718)

约瑟夫·海顿(1752—1809)

第七章 莫扎特

神童(1756—1766)

青春期

音乐与婚姻(1777—1778)

巴黎沧桑(1778)

萨尔斯堡与维也纳(1779—1782)

作曲家生涯

精神与肉体

巅峰时期(1782—1787)

落魄(1788—1790)

安魂曲(1791)

第三部 卢梭时代的宗教

第一章 伊斯兰教(1715—1796)

土耳其

非洲的回教

波斯

第二章 俄罗斯的一段插曲(1725—1762)

统治与功勋

宗教和文化

俄罗斯的政治(1725—1741)

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1741—1762)

彼得和叶卡捷琳娜(1745—1761)

彼得三世(1762)

第三章 叶卡捷琳娜大帝(1762—1796)

专制君主

情夫

哲学家

政治家

经济学家

战士

女人

文学

艺术

生命之旅的终站

【下】

第四章 波兰之劫(1715—1795)

波兰一览(1715—1764)

撤克逊诸王(1697—1765)

波尼亚托夫斯基

第一次瓜分(1768—1772)

波兰的启蒙时期(1773—1791)

解体(1792—1195)

第五章 腓特烈大帝时的德国(1756—1786)

获胜的腓特烈

重建普鲁士

诸侯国

日耳曼启蒙运动

莱辛(1728—1781)

浪漫的复古运动

狂飙运动

艺术家们

巴赫之后

“老年的”腓力兹(腓特烈)

第六章 康德(1724—1804)

绪论

《纯粹理性批判》(1781)

《实践理性批判》(1788)

《判断力批判》(1790)

宗教与理性(1793)

改革家

遗著

第七章 到魏玛之路(1733—1787)

日耳曼之雅典

维兰德(1755—1775)

普罗米修斯歌德(1749—1775)

·成长/·葛兹与维特/·年轻的无神论者

赫尔德(1744—1776)

席勒的游历年(1759—1787)

第八章 魏玛盛世(1775—1805)

维兰德续篇

赫德(1777—1805)

歌德枢密顾问官(1775—1786)

歌德旅居意大利(1786—1788)

歌德的公职生涯(1788—1794)

席勒的教职生活(1787—1794)

席勒与歌德(1794—1805)

第九章 歌德的晚年(1805—1832)

歌德与拿破仑

《浮土德》:第1卷

歌德的恋情

科学家歌德

哲学家歌德

《浮士德》:第2卷

生命之完成与终结(1825—1852)

第十章 犹太人(1715—1789)

争生存

神秘的慰藉

门德尔松

走向自由

第十一章 从日内瓦到斯德哥尔摩(1754—1798)

瑞士人

荷兰人(1715—1795)

丹麦人(1715—1797)

瑞典人(1718—1771)

·政治/·古斯塔夫三世/·瑞典之启蒙运动/·暗杀

第四部卢梭时代的英国

第一章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原因

工业革命的要素

一般状况

结果与影响

第二章 政坛风云(1756—1792)

政治结构

主要人物

国王与国会间之对立

国会与人民之间的抗争

英国与美洲的对立

英国与印度

英国与法国革命

英雄隐退

第三章 英国人(1756—1789)

英国习俗

英国的世风

信仰与怀疑

布莱克斯通、边沁与法律

戏院

·演出/·加里克

伦敦

第四章 雷诺兹时代(1756—1790)

音乐家

建筑师

韦奇伍德

雷诺兹

凯恩斯博罗

第五章 英格兰的邻国(1756—1789)

格拉顿的爱尔兰

苏格兰的文化背景

苏格兰启蒙运动

亚当·斯密

罗伯特·彭斯

博斯韦尔

·初生之犊/·博斯韦尔出国/·博斯韦尔返乡

第六章 文坛的景象(1756—1789)

出版界

斯特恩

范尼·伯尔尼

霍勒斯·沃波尔

吉本

·准备工作/·衰亡史这本书/·吉本这个人/·吉本

这个历史学家

查特顿和考伯

奥立弗·哥尔斯密

第七章 萨缪尔·约翰逊(1709—1784)

缺憾的年代(1709—1746)

字典(1746—1755)

着迷的一圈

旷世的天才(大熊星)

保守的心灵

晚秋(1765—1780)

解脱(1781—1784)

博斯韦尔

第八章 最后的荣耀(1774—1783)

王位继承者(1754—1774)

法国政府

玛丽‘安托瓦妮特皇后

老实而懦弱的国王

杜尔哥的当政(1774—1776)

内克的第一执政期(1776—1781)

法兰西与美国

第九章 死亡与哲学家(1774—1780)

伏尔泰晚年

·费内的衰落时期/·神圣化的人物/·伏尔泰的影响

卢梭晚年(1767—1778)

·不朽的灵魂/·卢梭的影响

接踵而至的死讯

最后的哲学家

哲学家与革命

第十章 光明前夕(1774—1789)

宗教与革命

生活的边缘

沙龙名流人士

音乐

路易十六时代的艺术

文学

博马合

第十一章 大革命的分析(1774—1789)

贵族与革命

农业与革命

工业与革命

中产阶级和革命

力量的聚集

第十二章 政治的溃乱(1785—1789)

钻石项链(1785)

卡洛纳(1785—1787)

布里耶纳(1787—1788)

内克再当大任(1788—1789)

米拉波

最后的预习(1789)

三级议会(1789)

冲向巴士底监狱

结论

试读章节

卢梭晚年完成最有名的自传《忏悔录》。他对所有的批评都很敏感。他怀疑格林狄德罗和其他的人,在巴黎的沙龙里以及在埃皮奈夫人的回忆录中,正酝酿着一项阴谋,以破坏他的名誉。因此,他于1762年,在一位出版商的催促下,开始撰写自己的传略与品德评价。当然,他的自传有自吹自擂之嫌,不过,卢梭既遭教会责难,又被三个国家放逐,还为一些最亲近的友人背弃,纵然他的话难免哕唆唠叨,他也该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当他在巴黎的几次集会中,宣读为自己辩解的某些文件时,他的敌对者遂要求政府下令加以制止。他心灰意冷,即使在他过世之后,仍留给后世一篇充满了感情的辩解与恳求:

这是绝无仅有的一幅人类画像——完全依照人的本来面貌与天性来描绘——这就是人类现有的或将永远存有的模样。无论你是谁,我的命运与信心完全付托给你,让你作为此一作品的裁决者。已经看到了工业革命肇启与密西西比河的奇迹,再过2000年,它可能实现亚里士多德的“机器将人类由奴役中解放出来”的梦想。我们已经记载了许多关于“科学正走向对自然更加了解,及更有效地应用法律”的进展。我恳求你,基于我的不幸与你的同情,并请看在全人类分上,切勿毁损此一特殊而有价值的作品,对于入的探讨,它可作为第一手比较研究的资料……请勿贬低我此一遗作的价值,这是唯一未曾被反对我的人曲解损伤而又真正足以代表我品格的不朽之作。

他的极端敏感、主观和充满感情,使他的书具有优点,亦有缺点。“一颗充满感情的心,”他说,“……是我所有不幸的根由。”这却使他的著作风格温暖亲切,使他对往事的回忆充满柔情与怜爱,使他对事物的判断常持宽容仁慈的态度。当我们阅读他的著作,原来对他的反感与敌意立即化解。在他的著作中所有抽象的事物都被活生生地人格化了,字里行间洋溢着感情。这本自我反省坦白的《忏悔录》犹如密西西比河的源流滋润了19世纪的文学。《忏悔录》并非前所未有的著作,不过,像他这样毫不保留地赤裸裸地自我坦白,或其对真理的探求,即使圣奥古斯丁亦无法与之相比。这本书一开始即以富有挑战性的句子理直气壮地写道:

我正着手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艰巨的工作,这项工作将来也没有人能模仿实现。我要把一个人的完全本性在世人面前展示,此人就是我自己。

只有我单独一个人。我了解我的心,我也对人类颇为熟悉。我跟所有存在着的人没有一点相似之处。我虽然不一定比旁人好,可是至少与众不同。除非对我已有了解,否则没有人能判断,大自然将我塑造成这样的形态,是好还是坏。

最后审判的号角若是要响,就让它响好了,那时,我手里就要拿着这本书,站在上帝面前。而我将大声说道:“这就是我如何行事、如何思想的忠实记录,以及我曾是怎样的一个人。不论好坏,我都坦白,我不隐瞒些许罪恶,也不添加些许功德……我是表现了真正的自我;有时卑劣可耻,有时却高尚、慷慨、善良,一一皆如我的所作所为,我已把我的心灵深处揭露……”  我们已经尽可能地完成了这段文明史,并且,虽然我们已致力于将我们生活的最佳才气用在工作上,但我们知道:生活不过是历史的一刹那,史学家的心血,很快就会在知识之流的成长下被洗刷掉。可是,当我们一世纪一世纪地发展我们的研究时,我们深深感到,编史者分工太细了。因此,我们必须试着去写整部通史,将整个历史活生生地像连续剧一样写下每一层面。

卢梭一再提出此一极为恳挚的请求,不过,他承认自己对于过去50年的往事所能记忆的,无非是片断的、不可靠的。一般说来,第一部分有一种毫无隐讳的坦白品质,第二部分却为他对于有关阴谋陷害所作的令人厌倦的反复抱怨与控诉所损。不论这是本怎么样的书,就我们所知,在心理研究的作品之中它是最有启发性的一部,这是与困难而平淡无聊的世纪从事艰苦斗争所产生的一个观察敏锐并具有诗意的故事。无论如何,“《忏悔录》假如不是一本自传,则很可能成为世间一部伟大的小说。P4-5

序言

这一卷是我们自1929年就专心撰述的《世界文明史》之结尾卷,从那时起,文明史也就成了我们生活的日课和安慰。

我们的目标是写一部完整的历史:要发掘和记载每一文明在每一世纪中的经济、政治、精神、道德和文化的种种活动情形,这些犹如一个人可称之为生命的全部过程相互影响的因素,并要在叙述这出连续剧中每一幕中的主角时,使其人性化。虽然我们承认政府和政治人才的重要,但是我们在综述每一时期和每一国家的政治史时,就像说故事一样,原原本本而不是只述故事之主要部分,因为我们的主要兴趣是心智发展史。因此,关于经济和政治事件,我们大抵运用二手资料,而有关宗教、哲学、科学、文学、音乐和艺术,我们都尽量探本溯源:到每一信仰的发祥地去观察其信奉的实际情况,从主要著作中去研究各种划时代的哲学思潮,到艺术品创作的本土或其收藏所去参观,通常从著作的原初文字去欣赏世界文学名著的精华,以及一遍又一遍地倾听伟大的乐章,唯有如此,才可望领会产生这些不朽作品的神奇境界。为了这些目标,我们作了两次环球旅行,而自1912年至1966年间,更跑遍欧洲无数次。高明的读者会谅解,在我们一个人有限的生命中,要把历时6 000年,总计20个世界文明史中关于经济和政治方面的议题,也探根求源,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很遗憾,由于太沉醉于人类史诗的每一小节中,以致发现,写到法国大革命时,我们已精力殆尽。我们知道大革命事件并不能使历史完结,但是它却使作者完结了。毫无疑问,我们整个的写作方法使文明史各卷的篇幅,大多嫌长。倘使我们写的是断代史——即以一个国家、一个时期或一个主题为单元——我们是可以节省读者不少时间和精力;但是,要在一本书中,把某一时期中好几个国家各方面的情况都照顾到,又使每一事件、每一人物都详细论述,是需要篇幅的。每一位读者或将会感到这一卷太过冗长,而对他们自己的国家或特殊的事件却又嫌太短。

英、法两国的读者不妨先读本卷中第一章至第八章、第十三章至第十五章(译本第二部第五章到第七章)和第二十章至第三十八章(译本第三部第五章起及第四部全部),其余部分可留待他日,其他国家的读者也可选择你自己喜欢的章节来读。不过,我们深信,想要了解自“七年战争”至法国大革命这动荡不安的33年欧洲全貌,就要有和我们一样,按照章节一字不遗读完全卷的傻劲。

篇幅冗长,诚非我们之过。但是,若我们还能多活一两年,我们希望以“历史的教训”为题,提出一篇总结。

威尔·杜兰特与艾丽儿·杜兰特

1967年5月1日于洛杉矶

后记

在最后两卷中,我们结束了对此世纪的观察。它的冲突与成就,在今天人类的生活里,仍具有颇大的影响力。我们已经看到了工业革命肇启与密西西比河的奇迹,再过2000年,它可能实现亚里士多德的“机器将人类由奴役中解放出来”的梦想。我们已经记载了许多关于“科学正走向对自然更加了解,及更有效地应用法律”的进展。我们已迎接了哲学的迁移,由琐细的形而上学,步向“在人类世俗事务中,理性的试验研究”。我们已经开始了一种“尝试着将宗教由迷信、固执、排除异教中解放出来”的生活,并且,不以超自然的惩罚和报答,作为重组道德的标准。我们已受教于政治家及哲学家之发展一个公平、有力的政府,并使人们的愚直与天生的不平等,和民主协调一致。我们已经享受了在怪异、洛可可式和新古典派艺术方面,所创造出的各种不同的美,以及巴赫、亨德尔、维瓦尔迪、格鲁克、海顿和莫扎特在音乐上的胜利。在日耳曼,我们已经目睹了席勒、歌德的文学异彩。在英格兰,有大小说家、大历史学家。在苏格兰,有博斯韦尔、罗伯特·彭斯。在瑞典,有古斯塔夫三世下的歌曲。在法国,我们震撼于伏尔泰的“以理智维护理性”和卢梭流着眼泪陈述“发表意见”的权利。而在加里克和克莱龙尚存时,我们已听到了喝彩。我们羡慕在法国、英国沙龙内那些迷人的妇女的放荡和奥国、俄国女皇辉煌的统治。我们也已见到了哲人国王。

正当这么多历史事件活跃、染红于页面时,我们结束这段故事,似乎是违理的。我们应该高兴于通过大革命的紊乱而进步,期待着一个像拿破仑那样有能力者的轰然而降,然后,享受着19世纪在文学、科学、哲学、音乐、艺术、工艺学和政治才能方面的硕果。更进一步的,我们享受着回到美国的家,南北一辙,试着将美国生活和历史的复杂层面织成一幅统一、活动的图画。但是,我们必须使自己与其他人类调和一致。在综合方面,使增加经验的工作和冒险,在历史学家、科学家的基本研究上,达到更新的境界。

我们已经尽可能地完成了这段文明史,并且,虽然我们已致力于将我们生活的最佳才气用在工作上,但我们知道:生活不过是历史的一刹那,史学家的心血,很快就会在知识之流的成长下被洗刷掉。可是,当我们一世纪一世纪地发展我们的研究时,我们深深感到,编史者分工太细了。因此,我们必须试着去写整部通史,将整个历史活生生地像连续剧一样写下每一层面。

在历史研究上,40年愉快的合作已经告一段落了,我们曾梦想着当我们写完最后一册,最后一字的那天。现在,这一天已经来临了,我们知道自己将会思念这个给我们生命赋予意义与方向的深长宗旨。

我们感谢读者们这几年来陪伴着我们经过部分或全部漫长的旅程,我们将对他们的参与永志不忘。现在,我们留取辞言,永远地向他们告别。

书评(媒体评论)

威尔·杜兰特夫妇共同撰写了11卷本的《世界文明史》,该书使他们成为当前最著名的通俗哲学史学家、历史学家。

——《不列颠百科全书》

他的叙述高潮迭起,喜剧性强;他的风格流畅而富有机智。正因为这些突出的特点,加之本书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所以我们极力推荐,此书值得珍藏。

——《图书馆》杂志

威尔·杜兰特夫妇的叙述明晓流畅。该书的政治部分读起来津津有味,而此书真正的精华在于它如何叙述出当代人的思想,这是一套值得大力推荐的好书!

——《时代周刊》

杜兰特博士心胸如海,妙笔生花,见识超凡,极富冒险精神。他冒着专门各家的各种批评,一往无前地冲进了人类文明的致命深处。他是学术领域一名空前成功的冒险家。我很敬佩他,同时,也为中国读者感到庆幸。

——北大教授、著名学者季羡林

私家撰述,见识超凡。以一人之力撰成史学上一大巨构:耗四十年光阴,终成一家之言。与司马迁之《史记》、班固之《汉书》,可谓前后辉映,中西媲美。

——北大教授、著名学者汤一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6: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