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研究阳新民居,从学术和文化的双重维度切人,彰显如下四个特点:一是主旨精当,从历史的探源出发,确定其移民建筑的历史方位,以消除学术上的盲点,填补此项研究的空白:从价值的讨论出发,揭示阳新民居的基本特征,为更深的研究和更新的发展投石探路。二是方法独特,围绕地缘和人脉展开关于民居的四个关系即历史传承关系、地缘山水关系、宗法社会关系和建筑空间关系的研究。三是见解新颖,阳新民居系徽派传风——粉墙黛瓦马头墙,族祠家祠支祠聚族而居,“朴野而守礼”;阳新民居有湘鄂赣文化圈的典型特征,是湖北移民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四是提示津粱,把阳新民居作为湖北乡土文化和传统民居文化的“源”来重视和研究,以拓展关乎湖北民居“流”的更深更广的范畴。
本研究的思路,不单以记录所谓名胜名家为要,而是希望整理出真正的具有学术价值和理论深度的“阳新民居谱系”,完整真实地反映阳新这块土地上人民的生存、居住的理想和创造。如何定位该研究的性质与重要意义?阳新是湖北重要的民居文化区。阳新民居是具有鲜明湘鄂赣文化圈特征的鄂东南历史民居的代表。是湖北移民历史的见证,是中国民居建筑园中独特的明清移民民居建筑类型的重要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由于深受江西以及徽州民居营造的影响,阳新村落十分讲究风水,而风水选址一般是以村落为单位,由于已经被限定在大的村落基址范围内,各家各户分享宗族共同的风水。
言及古村落,不能将其与“山野、竹林、清溪”这样的自然环境意象分隔开,正所谓“天然去雕饰”,与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对地方物质条件的适应殁地方材料的运用,反映由于地域、气候、历史、民俗甚至人的性格爱好等差异所形成的鲜明特色,并顽强地保持着类型的稳定性和延续性。阳新县境属鄂东南低山丘陵区,处幕阜山向长江冲积平原过渡地带。西北、西南、东南部多低山,且向东、中部倾斜,构成不完整山间盆地。县内的吉村落多选择在平原丘陵地区,定居在山水怀抱的自然环境,为了不占农田,又生产生活相对方便,一般在依傍溪流、向阳背风的山脚坡地,村中房屋环绕家族祠堂和祠堂门前一处半月形状的水塘集中布置,形成类型相似的村落环境意象。
阳新的乡土村落基本保持着一村一姓聚族而居的形态。特大的村落有千余众者,多数村落人口在300人左右。古村落外部空间环境要素大致有祖山、案山、溪流、古桥、大树、墓葬、小庙、水塘等。其内部大的共同特点又可概括为聚族而居、一姓数庄、围绕祠堂、大屋突显等。一般而言,大的族群村落往往分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同姓小聚落,称为“庄”。这种细分的过程主要是刚落户时几个兄弟事先在一个大的定居点各自分出范围;还有就是一个太公先落户,然后再向外发展形成各自有独立系统的小居住群,但以共同的宗族祠堂联络大的血缘社会关系。
村落组织结构以祠堂为中心,左右延伸,厅堂相联,巷道相通,梯级展开。几乎所有具备一定规模的村落,包括大村中的小“庄”,都明显地反映出围绕家族祠堂的村落空间组织规律和模式。由于境内人口基本上由外地迁徙过来,乡民历来十分重视宗族,重视祭祀,因此用家族祠堂作为凝聚族人的方法和延续血统的标志。一个自然村落至少有一座家族祠堂,大一点的村落往往有好几个祠堂,这也是村落移民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大屋现象同样是家族文化的产物,大屋不同于一村一姓祠堂类型的大规模建筑,实际是经最亲近的家族成员协商围绕自家的家祠共同整体建造类似“大家庭”即联体居住建筑的结果。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小农经济中搀杂了商品经济的成分,因此乡土社会中有部分人靠经商发了家,能够积累起比较可观的财富,可以单独建造大型的房屋,可以看出,有些大屋比如李家堡萧文光宅、坳上柯道曙宅,已经相对脱离了原来村落的整体,似乎不再保持村落原来的传统格局,但是这是历史的真实反映。其目的也不过是希望自己的财富荫及自家的子孙,希望后代能够济济一堂,延续宗族香火。同时,聚居大屋,是将大屋当作比普通村落更紧密、更牢固的寨堡来共同守卫和居住,有着深刻而强烈的“客居”文化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可见,在该地域出现的大屋现象与该地域独特的移民文化和经济文化背景存在必然的联系。建筑现象是社会关系的生动反映,因此一处古村落的存在,其意义不仅是传统建筑群的历史遗产价值的保留,同时也是一处和谐小社会(传统社区)的延续。
总体上讲,阳新的村落组织大致能够遵循类似的模式来进行建设和发展,具有鲜明的类型化特征。当然,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阳新乡土村落和民居也表现出某些惰性、内向、封闭的特点,具有消极的成分,这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村落地名特色
阳新的乡土村落的特点首先反映在村名上,或随地理环境之特征,或直接名以定居者人名,或以聚居族姓得名。在表示村落单位上又有以“某家(音客)”、“某堍(音宛)”、“某家田畈”等为通行名称。口语中泛指某村时则一般唤作“屋下”。
(一)以环境名
莲花池、桃花泉、银山、白杨、荻田、沙湖、春湖、白浪、柏林、东湖、东山、大湖、杉木、竹林、杨柳、坡山、白田、水源、梅潭、硖石、平原、石坑、坳头、塘畔、石溪、泉坡、北山、水源、南山、横溪、坳上、上下岩邢等。
(二)以太公名
陈献甲、陈宝、陈阿冯、陈秀、陈天形、陈思礼、陈太安、陈阳武、陈一园、陈子仁、陈相山、陈进中、陈修意、陈天祥、陈朝玉、陈柏堂、陈叔显、陈必成、陈铁、陈法隆、陈贞、陈子艾、陈相府、陈岳、陈贤、陈北山、陈告;
王崇、王玉崇、王文、王英、王克济、王积、王悬、王曙、王宏安、王赞阳、王益昌、王成、王伦、王福、王道德、王金尧、王志、王吉表、王柏玉、王草湖、王忠格、王其和、王台岳、王定达、王忠本、王近朋:
石震、石荣、石清、石和、石茂、石华道、石子政、石应高、石景有、石和、石德远、石朝六、石兴、石玉、石贵、石成二、石丁忠、石贵发、石添胜;P67-70
建筑是浓缩的历史和文化。世界上属于艺术范畴的建筑,从形式上讲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以欧美为代表的“石构建筑”,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木构建筑”。中国的木构建筑作为农耕社会的产物,似乎更接近于自然,更亲近于人性,正如英国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在《中国建筑精神》一书中所言:中国建筑贯穿着一种精神,即“人不能离开自然”。中国古民居是在文化观念的驱动下,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从自然环境中分割出来的人文空间,直接显示出人类的一种艺术创造,并展示出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
湖北作为楚文化的腹地,古民居占有重要位置。湖北民居从自然村落视角来划分,较典型的不外乎三种类型:单一家族村落、姻亲联合体村落和杂姓移民聚居村落,其中典型而富有代表性的为第一种类型。这种“聚族而居”的形式,最初为一家一户,继之发展成为大家庭,进而分成若干户若干房并组成一个自然村,最后形成了宗族群居。从村落中民居特点来分析,湖北最具典型意义的莫过于鄂西土家吊脚楼式吉民居和鄂东南带有徽式特征的古民居,而阳新民居既在鄂东南地区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又契合于湖北民居的总体特征:聚族而居,一姓数庄,围绕宗祠,大屋凸显。
阳新地处吴头楚尾,有两千多年历史,其历史文化兼具湘鄂赣三地文化之特征,遍布于全县村落的古民居是其历史文化最好的印证。本书作者研究阳新民居,从学术和文化的双重维度切人,彰显如下四个特点:一是主旨精当,从历史的探源出发,确定其移民建筑的历史方位,以消除学术上的盲点,填补此项研究的空白:从价值的讨论出发,揭示阳新民居的基本特征,为更深的研究和更新的发展投石探路。二是方法独特,围绕地缘和人脉展开关于民居的四个关系即历史传承关系、地缘山水关系、宗法社会关系和建筑空间关系的研究。三是见解新颖,阳新民居系徽派传风——粉墙黛瓦马头墙,族祠家祠支祠聚族而居,“朴野而守礼”;阳新民居有湘鄂赣文化圈的典型特征,是湖北移民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四是提示津粱,把阳新民居作为湖北乡土文化和传统民居文化的“源”来重视和研究,以拓展关乎湖北民居“流”的更深更广的范畴。
房子是人造的,是各个年代历史文化白勺遗存。研究阳新民居,揭开历史的尘封,不仅仅是为我们展示古代平民生活的印记,更多的是从中发现古人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建筑美学,探索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渊源,从而为当下的和谐社会构建与民居建筑的推陈出新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感谢作者对阳新民居所作的有益探索,相信热心的读者能通过这部书领略到鄂东南民居迷人的风采!
(作者系著名楚文化学者、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