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送孩子上北大2--31位北大新生家长的家教手记
分类
作者 秦春华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做智慧的家长

为孩子量体裁衣,不做过高的要求,始终让孩子保持在第一梯队。进入小学后,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我始终认为,培养孩子就像中医治病,扶正祛邪,治本最重要,只要固本了,就能走得高走得远。孩子每次考试成绩结果出来,从不问名次,只问扣分原因,把做错的题目解决掉,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就可以了。所以,孩子在小学阶段轻松地完成了小提琴十级,并且经常和同学们一起玩接力写小说游戏,画漫画等,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前三名。

读书、练琴、游戏,都是学习,也都是玩儿。这个理念我曾经动摇过,虽然,它对孩子快乐学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因为是玩儿,所以不够严谨。尽管孩子在读书、练琴时,没有负担很快乐,可做数学题时经常会有低级错误,常常难题做得好,却在简单的加减计算上扣分;整个曲子拉得很好,却加了不和谐的音符。问题总没有办法多,从二年级开始,制定了家庭会议制度,每隔一段时间或是发现孩子成长中出现了需要纠正的问题,就开会解决。当然,会议的开始一定由爸爸妈妈先谈近期各自的表现、优缺点,然后孩子再谈,很平等地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做好记录,重点指出孩子的问题所在及改正方向,要求孩子签字。直到四年级时,孩子提出“开会是为了弹劾我”,在一片笑声中终止。家庭会议在孩子成长的一段时间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避免了唠叨、说教甚至过激隋绪,重要的是让孩子形成了自律的习惯。

永远说老师的好话,让孩子敬佩老师,喜欢同学,热爱学校。对于孩子对老师的看法和评价,客观地去分析,在第一时间认可孩子的感受,然后想方设法分析老师做事的合理性。这个做法来自于朋友儿子的教训。朋友的儿子初中时非常喜欢英语,在一次班级英语剧的排练中,虽然担任替补,仍然以高涨的热情做幕后工作。因为A角临时不能出演,他踌躇满志地准备替补时,结果老师却换上了另外一个同学。从此,这个孩子从讨厌老师开始,直至讨厌英语、讨厌学习、讨厌学校,成绩一落千丈。教育无小事,老师的偶然所为,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家长,如果不去及时把负面情绪卸载,那么,后果必然是面对一个消沉的孩子。

把对孩子的要求变成孩子的原动力。女儿从4岁3个月开始接受规范的音乐教育。因为从婴儿期即发现她的音乐感受能力非常好,刚刚能够扶站的时候,就会随着音乐的律动,准确地用身体去表达。抱着左右脑同时开发的想法,在孩子的音乐敏感期,请南京师范大学音乐专业毕业的老师教电子琴的弹奏。仅仅过了几个月,她就提出:太简单,不好玩。而不愿再学,在让她自己确定真的不愿再学之后,终止了电子琴的学习。5岁时,一位小提琴老师到幼儿园挑选几个孩子陪伴自己的女儿学琴,她非常高兴能够被老师选中,回到家就把老师留下的电话号码交给我,缠着要学。这次,我在她面前表示了极大的“犹豫”,提出了诸如小提琴非常难学、拉琴会很累甚至手会磨破、上学后作业会很多也不许放弃等要求,她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以后学琴的最初几年里,每当出现瓶颈期,想放弃的时候,我都会重复提出她的承诺。言必行好做,行必果是需要坚韧毅力的,她为了5岁时的承诺,一直坚持着,最终真正爱上了音乐。在完成特长生考试后全力拼搏文化课的日子里,仍然时常忍不住拉上一曲,我知道这时的她不仅是被音乐吸引,更有对成功的体味。十几年的音乐学习,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左右脑的开发,更有心灵的塑造、意志力的培养。类似的欲擒故纵的方法还成功地用在了英语的启蒙教育上。最初创造一个看似无意的机会,让她看到许多同龄小朋友跟着老师大声朗读英语,让她产生好奇心和加入其中的愿望,在她提出要求后,故作姿态地表示很怀疑她是否能够坚持而拒绝,直到她迫不及待地“抢”了我的钱包自己去交学费。从此,她一直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直至有一天提出少儿英语太简单、没意思,而改学新概念英语。

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帮助他人,从日常小事中感受快乐。家庭是教育的第一现场,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幼年经常和母亲形影不离,从得到别人帮助时真诚地感激,到遇到有困难的人及时给予帮助,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这一切都时刻影响、塑造着孩子幼小的心灵。小学低年级时,下午我去学校接女儿,远远地看到她正小心地扶着一位同学过马路,看到我后,对我喊了声:“妈妈,等我一会儿,她不舒服。”我站在车站旁,看着她用自己的钱,为那位同学买了罐可乐,送上公交车后才来找我,一脸的成就感。我为孩子的善良、独立、无私而自豪。她有时放学回家后会对我说,某某老师上课时嗓子哑了或是感冒了,要求我准备些药给老师。曾有老师用世俗的眼光,婉转地提到过此类事,我很认真地告诉老师,孩子的关心是纯净的。直到现在,女儿也没有知道她的行为曾经被误解。保护好孩子的心灵不受到伤害和污染是做父母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孩子还没有学会“社会化”的时候,教给孩子做人的真性情,让她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分得清是与非、美与丑。现在,孩子会习惯性地关心身边的人,关心身边的事,关心自然,会随手拾起公共场所的垃圾放入垃圾箱……

P26-29

后记

南北总关心

在各方的关照下,本丛书连年问世,逐渐有了不小的社会影响力。丛书中的文稿来自于北京大学每年一度的新生和家长征文,来稿者遍布全国各省,稿件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无论是学子的求学故事,还是家长的育儿心得,都成为“后来者”可以借鉴的经历,鼓励着他们决战高考,追求更幸福的生活。这也正是本书出版的目的。

阅读文稿,穿行在写作者的故事里,常常被其中涌现的情感打动。母爱似水,温婉柔和,细雨般润物无声;父爱如山,博大沉稳,磐石般无所转移。父母的良苦用心,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就从未停止。从早期教育孩子的智能培养,到各种兴趣的开发,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从衣食住行到一颦一笑,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无不渗透着父母的心血,真可谓“哀哀父母,生我勋劳”。

来稿的父母中,有长年奔波在外、文化水平并不高的打工一族,也有事业有成、工作繁忙的领导、经理,还有身在基层教育的工作者们。不管他们的工作有多么不同,他们对儿女的关爱是一样的。他们能在百忙之中,提笔来稿,与读者分享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分享孩子的成长故事,我们对此深表感谢。父母在孩子受挫时的焦虑与成功时的欣喜,通过文字,让我们感同身受。他们对孩子的爱,鞭策着我们细致认真地编稿,非此无以表达对他们的敬重。然而版面有限,常常不得不忍痛割爱;能力有限,编辑之中亦或有疏漏之处,还请读者朋友多多包涵、指证。

都说“十年磨一剑”,高考是对孩子学习情况的检验。但其实,家长为之付出的心血甚至并不亚于孩子。只要与孩子有关的事,无论多细小,他们都反复思量,比如学校的选择,如何为孩子做个好榜样,为孩子做好“后勤工作”,等等。并且,这样的爱并不会随着高考,随着任何一件事情的完结而终止。家长的爱总是紧紧地包围着孩子,为孩子打造出安全温馨的空间,让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自在飞翔;而孩子无论飞得多远,飞得多高,也飞不出家长剪不断的爱与牵挂,飞不出那殷殷眺望的目光。天南海北,山高水长,都挡不住家长们关切的心,是谓“南北总关心”。

仅以此书,献给天下父母。也请孩子们,要懂得回望过往。

目录

与儿子共同成长

让孩子快乐读书茁壮成长

音乐成就梦想

听,那些生命拔节的声音

给儿子的几封信

孩子是父母思想的实践者

北大之梦燕园之缘——写在杨肯考取北大之际

一路相伴,成就梦想——写在儿子即将迈入北京大学校门之际

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指路灯

燕园情结

燕园寻梦——关于郝欣童同学成为北大学子的教育心得和体会

静静淌过高考这条河

给梦想插上翅膀——写给怀揣北大梦想的孩子们

我们不比今天比明天

兴趣引导因材施教

以梦为马 飞向北大

志存高远,习惯良好,从容向北大

乌蒙山的孩子

我家小女成翘楚——写于女儿升入北大前

北大,我们来了

育儿随想

与孩子共同成长

尊重孩子人格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北大,你好!

与儿子聊天

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与女儿共成长

爱她,就放手让她飞吧!

成长的过程

我家有儿初长成——写在儿子上北大前夕

一样的是老师,不一样的是家长

在愉悦的心境中共同探索、共同成长

南北总关心(后记)

序言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近代建立的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建校110多年来,北大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国家的振兴与发展、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和繁荣昌盛的进程中起到了先锋和骨干作用,这远远超出了它作为一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的有形存在,更成为中华民族争取民主自由和伟大复兴的象征,成为现代人文学者和科学家向往的精神家园,从而独具魅力。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所说:“作为文化中国的象征,其实北京大学早已成为了世界一流大学。因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所大学,能够像北京大学这样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得如此紧密,息息相关。北大对于中国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哈佛之于美国、牛津与剑桥之于英国的意义。”

在中国的高校中,北大具有“老”与“大”两个特点。之所以说“老”,那是因为在中国,具有百多年历史的大学并不多,因此,人们常用“古老”来形容北京大学的历史;之所以说“大”,不在于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所谓“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之意也。历史悠久的“老”让我们足以心生骄傲,兼容并蓄的“大”也常让我们引以为荣。就是这样一所“老”学府,每年吸引着无数的青年才俊奋身投入燕园,求学于“一塔湖图”;就是这样一所“大”学府,将今日的精英与明日的栋梁、今日的思考与明日的奉献,维系在了一起;就是这样一所“老”、“大”学府,将这些胸怀大志、肩负大任、孜孜求学、不倦探索的年轻学子,培育锻造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他们道德高尚、学识渊博、体魄健全、意志坚定,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一个多世纪以来,北大历经风雨,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从未因时光的磨砺而褪色。今日的北大,迎来了中国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迎来了自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发展期,“北大人”将满怀豪情,团结进取,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发努力。

亲爱的中学生朋友们,金秋九月,一段精彩的大学时光在等待着你。在这里,美丽的燕园将带给你广阔的人生舞台,光荣与梦想将力促你奋发前行,理想与责任将激励你勇于担当。在即将踏入燕园之际,希望你们能够刻苦学习,踏实做事,诚实做人,志存高远,胸怀祖国,力争做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敢于担当的、光荣的“北大人”!

北京大学校长 周其凤

内容推荐

秦春华主编的《我送孩子上北大2——31位北大新生家长的家教手记》是由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从考取北大的新生家长应征稿件中精选的关于家庭教育的故事。

《我送孩子上北大2——31位北大新生家长的家教手记》的每一篇都是实力之作,对于孩子成功及成,功背后的因素剖析得真诚而犀利。孩子的十年寒窗与名校录取,没有人比父母更深知其中的酸甜苦辣。他们,既是观察者,又是参与者,既是付出者,也是收获者,聆听他们的心声,阅读他们的手记,对于家有学子正愁肠百结的父母,当是一项简单易行却意义重大的工作。当然,孩子考上北大确实算不上丰功伟业,顶多只是跨过人生路上的一个小槛,多彩人生才刚开了个头;同时,北大并不是每一个考生与他们家人的梦想,理想的大学可能在别处。但是,如何迈过青春路上的学习难题,如何跨越压在头顶的高考大山,却是每一个学子家庭都必须面对的同样功课。

编辑推荐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名优等生,考上理想的大学。要想成为一个优等生,除了学生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培养,还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秦春华主编的《我送孩子上北大2——31位北大新生家长的家教手记》收集了四十多位已考上北大的学生的家长们撰写的如何培养自己孩子的家教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这些优等生的家长们介绍了他们教育孩子的不同的理念、方法、要求、心得体会,以及从家长角度观察总结的孩子的理想、做人、学习方法等,对其他家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本书每一篇文章都由有心的家长娓娓道来,将他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遭遇的困惑与艰难、快乐与成就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对于尚有学子在家而希望“取经”的家长,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书”;对于从事教育研究或相关管理工作的人士,也是很具参考价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