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教授毕生从事国际贸易和多边贸易体系理论和规则的研究和教学,著作甚丰。他的观点鲜明,论据允分,为我国外贸事业的发展的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外贸理论战线一位不可多得的老学者、老专家。
本书收集了汪教授的一些代表性著作节选、论文,多位专家和他生前友好以及家人关于他的学术研究和纪念文章,还收入了汪教授的部分诗词作品及他的生平介绍。本书的出版,对深入探讨这位多边贸易体系(GATT/WTO)研究先行者的学术思想,学习他认真求实又开拓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对外经贸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入世研究先行者(汪尧田教授生平与学术思想)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世界贸易组织上海研究中心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汪教授毕生从事国际贸易和多边贸易体系理论和规则的研究和教学,著作甚丰。他的观点鲜明,论据允分,为我国外贸事业的发展的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外贸理论战线一位不可多得的老学者、老专家。 本书收集了汪教授的一些代表性著作节选、论文,多位专家和他生前友好以及家人关于他的学术研究和纪念文章,还收入了汪教授的部分诗词作品及他的生平介绍。本书的出版,对深入探讨这位多边贸易体系(GATT/WTO)研究先行者的学术思想,学习他认真求实又开拓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对外经贸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共35万字,收集了汪尧田一些代表性著作的节选、论文,多位专家、生前友好以及家人关于他的学术研究评述以及纪念文章,此外还收入了汪尧田的部分诗词作品及其生平介绍。 该书的出版,对深入探讨汪尧田的学术思想,学习他认真求实又开拓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对外经贸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生平记实 引言 奋斗——少年祥子的故事 1 寻根溯源 家乡和长辈们 2 大家小子祥子的童年 3 课堂内外 人生启蒙 4 离乱逃亡路上的花季 求索——曲折前行之路 5 因祸得福 圆梦大学 6 后方前线 人生转折 7 上下求索 故国他乡 8 初窥堂奥、又遇达人 奉献——赤心依旧 9 迎接解放事业开端 10 集贤外贸部 同心制典章 11 岁寒劲草桃李依稀 12 料峭春风老树新花 怀念——丹心荐轩辕 13 铺路石——为中国的世贸研究奠基 14 入世前后 老骥更奋蹄 15 祥云依依在人间 晚年和最后的日子 16 无悔人生 精神永存 ·著作与论文选 中国对外贸易法制与WTO规则的融合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总论(节选,1992年) 国际服务贸易总论(节选) 国际经济合作(节选,1985年) 国际贸易条约和协定最惠国条款 中国人世五年履行承诺及影响评估(节选,2006年4月) 利用人世机遇进一步健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 ——纪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二周年献言(2003年12月) 从人世初见成效看我国的改革发展 ——中国加入WTO一周年的思考 与时俱进——百姓入世漫谈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评美国参议院通过给予中国正常贸易待遇法案 中国人世的作用与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The Effect of China’s Accession into WTO and Problems Remaining to Be Solved(发言提纲,2000年11月20日,香港)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奏圆桌会议(发言节选,2000年5月18日) 关于我国立法如何实现与WTO法律框架相衔接的意见 (摘自2000年2月11日写给吴仪副总理的信) 我的“大蛋糕主义” ——一评西雅图WTO第三次部长会议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前瞻(1999年7月) 我国人世谈判进程不应因突发事件受到影响(1999年5月) 关于上海迎接人世的微观准备情况的汇报(节选,1999年5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十大好处(1999年4月) 中国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性 借鉴动态比较优势学说研究我国对外经贸发展战略理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国际交换理论推向前进(1984年1月) 对外开放政策的重大战略意义(1982年8月) 中国经济建设的世界环境——在日本东洋大学经济学部讲稿 ·汪尧田诗词选 ·怀念篇 难忘汪老的学术探索精神 深切怀念汪尧田老学长 一盏璀璨的明灯——追忆汪尧田教授 学术汪老二三事 忆汪老 大德者必受命 心中永远的思念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追忆尊敬的汪尧田教授 忆汪老学汪老 可敬的学者亲切的老人人生和事业的导师 一位永远值得怀念的导师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追忆汪尧田教授 怀念我的老师——汪尧田教授 深切怀念“中国复关入世第一学人” 汪尧田:复关“人世”第一学人 纪念国际经贸名师汪尧田教授 珍惜此生 读诗思人——读《汪尧田诗词》心得 追忆慈父:挚爱一生 ·汪尧田年表 ·主要著作名录 试读章节 1918年秋冬11月7日清晨,在安徽全椒县南门大街汪家大院九房的第二个男孩出生。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列强环伺,内战不休,民生艰难的时代,书香门第的父母希望孩子的一生能够安定祥和,给他取名叫祥子。 祥子的出生地安徽省全椒县,号称皖东明珠,毗邻南京,地处滁州地区的最南端,境内美景如画,物种丰富,林壑深远。北宋大文人欧阳修《醉翁亭记》记载:“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峦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砑也……”正是祥子家乡的风貌。全椒地处吴楚冲衢、襟江带淮,人文荟粹、人杰地灵。建县于西汉,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楚汉相争年代,西楚霸千曾经存这里留下无数遗迹。县城北30里的大栖山中,还有传说中秦代的仙人安期生的修炼之所。全椒不仅是清代著名世俗小说《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故乡,而且自汉代以后就不断有名将高儒出生,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明清以后,由于大批兼儒兼商的皖南世家因避太平天国之乱逃难到这一带定居,带动此地文风更加鼎盛,以至在苏皖一带,从清末以来竟有“天下文章,一桐城二全椒”的盛誉。 祥子家住县城南门大街一带,这里从来是文人墨客汇聚之地。在这条长不过500米的大街上几乎每家每户都能诗会文,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寿诞添子,邻里们必赋诗填词,吟赠酬答,并以丝绸或布质条幅写的幛子赠送。办红白喜事时,各家男子聚在一起比诗论文,歌赋互答,对酒菜礼金反倒很不经意,重文之风,可见一斑。祥子外祖父叶榴青(晚清六品孝廉方正(去世时,家中获赠的布质挽幛有成百幅,事后各家分派,做成写满各样诗文的蚊帐。少年祥子每天就在这种诗文装饰的帐子中入眠。 祥子祖上来自皖南徽州,与前上海市长、后海协会长汪道涵是同宗,都是因逃难避乱而移居皖东的。据史料记载“汪氏本姬姓,鲁成公黑肱次子,在鲁为上大夫。食采颍川,封汪侯,以之为氏。”为第一世。据先人口传:祥子宗属四十四世唐越国公(华)之后裔。其后世,“以诗书起家而显于宋。登政府,列侍从者不可胜数,其盛固异于他族矣。”然汪姓全椒支族家谱遗失,按道涵家的家谱估计,至祥子所在的“通”字辈(祥子原名汪通祥)越今约九十一世。据《全椒县志》记载,祥子家的八十七世高祖汪鎏,清咸丰举人,太平天国之乱时,避乱而走浙江嘉善,与人言“忠义形于邑,每以不能杀贼为憾”。“杭州陷,贼至,鎏绝食以身殉。朝廷谥赠‘都察院经历衔’,荫一子县丞。孙汪文绶(也即祥子的叔祖)登第,谒李鸿章,犹叹惜鎏之怀才不遇也。”这位高祖曾著有《卅春试草》、《枕襄吟社诗钞》等诗集、并重订《空谷传声》传世。 据《全椒县志》,祥子的曾祖母林氏在公公绝食死难时,家中男丁都逃避在外,寇匪日夕数至。林氏泣求同乡戴某接济薄板为棺,怕年久难辨认,埋葬时以石灰作出标记。乱平后,丈夫兄弟俩载柩归里。林氏孝敬婆婆,敬重兄嫂;婆母病重时,曾经割下自己的肉当做药引子,示至诚以感上苍。性好施与,甚至当卖首饰以济急救难,邃得高寿而亲见四世。临终谆谆教育后人要修善积德,在《全椒县志》中被列为妇女贤淑榜样。两子皆有所成,(祥子曾祖)汪伯埙为家中长子,清同治年初举人,戊子年(1888)皖东大旱,伯埙虽不在官位,却领头吁请皖府陈中丞拨款赈灾,殚数月辛劳,遇事求实,活人无算。得奖坚辞,在南京襄办火药局出入数十万缗,涓滴无私,获两江总督左宗棠赠匾表彰。 祖辈兄弟四人,老大、老四早殁。祥子的祖父汪文鼎,字鼐丞(1862—1933年),排行老二,为清末廪贡,婺源县学训导、教渝、上江公学学监,民国后任地方财政局长、全椒县立中学校长、民国《全椒县志》綦修。后又设馆在上海,曾为同为全椒人的杨尘因(1898—1961年)的著名小说《新华春梦记》作序。 叔祖汪文绶(1864—1930年),字佩丞,族中排行老三,庚寅年进士(1890),官至内阁中书、淮安府知府、二品顶戴。晚年回归故里,任民国政府的县教育会会长、地方财政局局长,主持了民国期间的《全椒县志》的编修工作。筑宅第南园,内悬有光绪皇帝为他御笔亲题写的“进士及第”横匾。 叔祖汪文绶与祖父汪文鼎弟兄俩一生最大作为是于1904年共同创办了南京的上江公学,兄弟俩分任校长和学监,该校后来由陶行知先生接手继办,改名为南京安徽公学(现南京市立六中前身),至今仍是一所名校。上江公学所招募教授和所教学生中人才辈出,不乏社会贤达。如曾任教于上江公学的熊希龄(1870—1937),为同盟会早期会员。 上江公学改名为南京安徽公学后,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著名校友戴安澜将军(1904—1942),为著名抗日将领,曾在该校就读。据县志记载,祖父、叔祖两兄弟急公好义,排忧解纷,爱护地方,当匪患严重关头,祖父敢于奉命调拨上江公学操练枪支四十杆,武装县团练。当驻军将哗变时,冒死说服调解,平息了叛乱,使地方百姓免于涂炭。 叔祖汪文授后又协助张之洞在江苏江宁创办南京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任提调(教务主任)。晚年返归故里,为县里著名乡绅。 汪氏兄弟在地方名望颇高。晚年落叶归根后,筑邸县城南门附近,又在府邸之南筑园,称“南园”(现莲花宾馆处,即县招待所)。弟兄俩在南园集地方名士成立了“南屏诗社”,地方上的读书人经常聚会在那个大花园里,饮酒、赋诗、对弈。近年家乡还出版发行了“全椒名人诗词楹联存选”其中收录了文绶、文鼎弟兄共诗词八首。 作为教育世家,祥子的父辈一代至少是受到了中学以上教育(基本都是从全椒中学毕业)。其中祥子的大伯父汪开栋,为清末庠生,废科举后,进入两江师范学堂就读,后又被送去日本留学,与董必武同学法律,至武昌起义返国参加国民新政府,历任全椒军政府分府参议员、宣城县知事、芜湖县县长等职。在芜湖县任内,曾营救被列入国民党黑名单的进步人士脱险。后又调入省教育厅,一度代理厅长,主持留学生工作,曾首派贾斯淦等进步学生留苏。新中国成立之初,受到董必武、黄炎培等领导人关怀,被聘为省文史馆馆员、省政协委员。四伯父汪开松曾任滁州八中校长,与汪道涵的父亲汪雨湘老先生是前后任校长。十一叔汪开模,毕业于北京大学外语系,历任省立八中、五中校长、也曾作为进步学生积极参加“反内战”的民主运动,解放后先后为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学院教授。 祥子的父亲汪开樾,字荫农,在家中排行老九。在他的一辈兄弟中属于特立独行的一位,他蔑视没落的封建礼教,具有一股叛逆精神,平素不拘小节,置世俗观念于不屑一顾。拒绝通过读八股文去跻身仕途,他追求新潮,崇尚西方文化,喜爱美术,鉴赏花鸟、寄情山水,全椒境内丘陵起伏、山脉绵延,有玉屏山、铜井山、登禅窝山、虎山、神山、宝塔山、刀山等四十余山峰,无不雄秀,父亲年轻时每每沉醉其中,临山摹水,又潜心揣摩名家山水人物,花卉翎毛,兼之现代的铅笔画的透视、投影等原理,遂逐步自修成为一民间画家,历任风阳师范和全椒中学美术教员。 在祥子的印象中,父亲生性有些孤傲和懒散,言语不多,喜欢一个人独处,整日读诗画画。以至祥子兄妹虽众,却记不起父亲对他们有什么重大的影响。不过祥子认为是父亲给了他对新鲜事物喜好和敏感的因子。 母亲以及母舅家对祥子兄妹的品德修养和人生态度影响更为深刻。外祖父叶柏青,学识和品德兼优,他不曾投身科举制度,却因地方推举而获得“六品孝廉方正”的名号,这是清末对品德高尚的文人在科举之外的表彰,也是候补官员的一种资格。外祖父生得英俊挺拔,学养深厚,常年聘在青岛设馆,教一些官员子弟,不外《四书》《五经》《大学》《中庸》等。一次回乡路过滁州府遭遇宵小盗窃,行囊尽失,气急成病,一时落难,巧遇侯家小姐及时相救,后结为连理。母亲原名叶茂华(]896—1995年),是家中长女,下面还有两弟一妹。母亲幼时,外祖父、外祖母教她背诵《三字经》、《女儿经》、《名贤集》等名篇,作为女儿的座右铭。满清时期的风俗习惯,女孩十一、二岁就要裹小脚,否则将来很难嫁人。开始裹脚时期的女孩最为痛苦,日夜啼哭,外祖父毅然冲破世俗,扯开了折磨女儿的裹脚长布。在族人的质疑下,外祖父干脆跑到县城闹市登高演讲,向路人宣传民主共和、男女平等的新思潮。也幸亏是外祖父保留给了祥子母亲这双半大天足,靠着这双天足,她在家道中落时靠劳动养家糊口、抗日战争中跟随祥子的大舅父叶国璋,带领全家跋涉千里逃到大后方重庆,这才有祥子兄妹六人的浴火重生和后来的人生发展。 祥子母亲幼时,寄养在滁州舅家,那时滁州已出现了美国的教会学校,思想开放的外祖父为着女儿在教育上不受歧视,干脆送她到教会学校读书。当然,在那样动乱和纷争的年代,教会学校开课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母亲在那里并没有得到十分系统的文化教育,但无形中也染上些西洋风。幼时的母亲在和“小洋鬼子们”一起玩耍中,还学会几句洋话。更重要的是,这些西方教育给了她民主和自强的精神。由于保留了天足,身量长得高挑,比一般女子高约大半头,年轻时的母亲生得皮肤白皙,宽高额头、略凹眼窝、挺秀鼻梁、头发微卷,颇有几分洋气,却与当时中国对妇女审美标准十分相悖。 P2-5 序言 汪尧田教授离开我们已近一周年了,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中国人世研究先行者——汪尧田教授生平与学术思想》一书,是对他很好的怀念。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纪念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5周年,并举办了多项研讨活动。当回顾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对外经贸事业的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时,我经常会想起那些曾经为此做出过积极贡献的同志们。他们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深刻理解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尽早加人多边贸易体系的必要性。汪尧田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 20年以前,当我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GATT)缔约国地位时,深感国内对于多边贸易体系知识很不普及,人才缺乏。为此,汪教授向我提出,要成立一个民间研究机构(即上海关贸总协定研究中心),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贡献力量。我十分赞同和支持。从此,他以民间研究机构负责人和学者身份,不计名利,团结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一起,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既努力普及多边贸易体系的基本知识,更多次向领导建言献策,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推动工作,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汪教授毕生从事国际贸易和多边贸易体系理论和规则的研究和教学,著作甚丰。他的观点鲜明,论据允分,为我国外贸事业的发展的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外贸理论战线一位不可多得的老学者、老专家。 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仍不断研究国际贸易新的理论和实务,并提出多方面的建议。这种生命不息、进取不止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本书收集了汪教授的一些代表性著作节选、论文,多位专家和他生前友好以及家人关于他的学术研究和纪念文章,还收入了汪教授的部分诗词作品及他的生平介绍。本书的出版,对深入探讨这位多边贸易体系(GATT/WTO)研究先行者的学术思想,学习他认真求实又开拓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对外经贸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7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