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慷慨分享作者累积20年的出版实务经验与5年多的笔耕成果。
从上游到下游,将台湾图书出版业的know-how尽纳其中,无论对编辑新手、出版老手、营销达人,或有志于出版产业者,都是极其实用的指南。
在这个实体和虚拟交会冲击的时代,出版这样一个纸张书编辑的经验谈,会不会只是徒劳的努力呢?也许明天我们再也不需要跟纸张打交道了?纸张书的阅读率江河日下,电子书的未来迟迟不见芳踪,编辑的技艺会不会最后成为“屠龙之技”,无可施展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猫学出版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陈颖青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慷慨分享作者累积20年的出版实务经验与5年多的笔耕成果。 从上游到下游,将台湾图书出版业的know-how尽纳其中,无论对编辑新手、出版老手、营销达人,或有志于出版产业者,都是极其实用的指南。 在这个实体和虚拟交会冲击的时代,出版这样一个纸张书编辑的经验谈,会不会只是徒劳的努力呢?也许明天我们再也不需要跟纸张打交道了?纸张书的阅读率江河日下,电子书的未来迟迟不见芳踪,编辑的技艺会不会最后成为“屠龙之技”,无可施展呢? 内容推荐 出版的“秘密”,尽在其中。 网络时代的编辑“圣经”! 此刻的时势,出版将是一个整合的概念,编辑必须从头就注入营销的思考,出版必须把经营视为整体,成本、效率、品质、推广、调度、营运、编辑、营销、财务、库存、通路,全部都要熟悉。 这一行最成功的编辑,骨子里都是精明的生意人,只有他们够精明,最后才有办法表现得优雅。 编辑的乐趣在哪里?乐趣在于“发现”。发现一个题材、发现一个作者、发现一部作品、发现一个书名、发现一个可以与读者共享的意念,最后,发现你具备能够让读者喜爱你编辑的作品的能力。这种乐趣又是作为编辑人永远不变的享受。 目录 第一篇 新手入门 第一章 出版业的秘密 出版字源学 故事、故事、故事 一个人的火车头工业 对出版理想最大的辜负 (美国)大学出版社的商业化 经典是如何炼成的? 为什么新书越来越多? 为什么书会越做越厚? 书为何会绝版? 出版业的矛盾与统一 第二章 给新手的八堂课 如果你想进出版业 创意编辑:我的编辑入门推荐书 出版辞典:前置页 出版辞典:印张 出版辞典:解析度 新手编辑(几乎)一定会犯的错 新手容易误会的事——海报解析度 如何扫描图片? 第二篇 编辑实战现场 第三章 排版是你必须知道的事 编辑可以不知道排版吗? 出版辞典:易读性 读不下去的版面 段落的秘密 中英文排版差别 为什么你必须知道美编如何排版? 为什么美编做的颜色印不出来? 出版辞典:页码 第四章 老师不会教的实战技巧 编辑还有在做编辑吗? 亲爱的“也是无奈小编” 文字工作也能做进度管理吗? 为何会出现离谱的错别字及其解决方法 如何让你的出版计划更准确? DK风格 编辑的决断 编辑效率的秘密 想出书,该怎么对出版社提案? 我所知道的封面设计 我所知道的腰封设计 一本书在达尔文世界 一页20行的秘密 “单页起”的缘由,以及为什么我们不重视 第五章 编辑也要谈钱 书的损益平衡试算 谈钱是编辑的责任 照面积算 预付版税的数学和哲学 第六章 如何做翻译书? 为何坏翻译始终无法绝迹? 改稿改到挂 保证可以找到好译者的发译指南 编辑与译者的关系 编译同盟 译书和跑马拉松 如何找专家解决疑难? 思果的遗产 要不要附原文? 翻译稿费要等书出版以后才能领? 第七章 编辑禅:有些事只能靠领悟,光是知道并无用处 如果你想做编辑 编辑工作到底有何乐趣? 编辑这一行 钓鱼、打猎、种田和经营博客 20年编辑生涯悟一词:对比 一个编辑的成长 如果有理想,你就得准备好付代价 第三篇 出版业的生存竞争 第八章 营销:印书容易卖书难 图书营销的第一课 出版辞典:书名 到底要怎样才能定出有力量的书名啊? 社会能量与经典营销 一本书为什么会卖? 如何预测并量化一本书的销售潜力? 最会卖书的人 如何发传单? “常有人买出国”:有意思的店招 “好书会自动贩卖”时代之消逝 现在谁决定了畅销书榜? 第九章 出版经营 出版社的“钱坑” 小出版社求生指南 出版社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共同印刷的问题 “城邦”成长的秘密 第十章 数字冲击 还好我是做书的:图书和音乐产业 人类所有知识的集合 电子书生死之谜 电子书的微型化障碍 不可能的电子书商业模式 纸书到底会不会消失? 停止购买实体报纸两月记 出版业是不是夕阳产业? 第四篇 产业视野与国际观察 第十一章 市场、文化、政策 诚品报告和台湾人的“心理史学” 一年出4万种书会不会太多? 分类、分类、分类 决定你读什么书的人 这是自由市场,但也是杀戮战场 “销结”的条件:通路可以避免以势压人 书店的毛利太高? 如何推荐翻译书给出版社? 第十二章 书展:从台北到法兰克福 台北书展往何处去? 逛法兰克福书展建议装备 第十三章 世界各国的出版业 美国图书市场有多大? 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分析 (美国)那个卖书的也开始做书了 以爱国之名(美国) 与大国为邻的麻烦 外资称霸的地方(加拿大) 英国出版业所缔造的世界纪录 第一名的代价:翻译书消失(英国) 后记 试读章节 出版的英文,publish,这个字出现于14世纪前期,早期的意义是公开、公布、公之于众。相关的字源是从public(公众)来的。 两百年后,这个字被借用来描述一种人类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全新行为。1529年,这个字第一次被用来指称“印出一本书,发行到市面上,卖给一般大众”(to issue a book for sale to the public)这一连串过程。 出书、卖书的行为,过去也不是没有,只是在印刷术诞生之前,那是手工业。副本靠手抄,速度快不了,那时候的书业大体上跟“公众”无关(只是书业,还不是出版业),只有少数贵族、僧侣、精英阶级才享受得起。是印刷术解放了这个行业,并赋予这个行业一个全新的标记。出版(publish)开始跟公众(public)绑在一起了。 前阵子我跟一位学界朋友闲聊,他问起某出版社发行能力如何?那是台湾最老牌的学术书出版社,发行能力当然是没问题的。 可是某教授最近给他们出书,“怎么在书店都看不到?”他问道。 “那没办法,学术出版社实力雄厚,但他们的专长是学术发行,而不是书店发行。”我说。朋友没有接话,可是我听得出他的沉默——出了书,市面上却看不到,那还算得上是出书吗? 提起这个事,意思是要跟前面的字源学做点印证。中文的“出版”,虽然在字面上不像英文那样紧紧扣着“公众”的关联。但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出书跟公众依然是密不可分的。这个行业从编辑、印刷到(公开)发行,让大众读者知悉,是全套的,缺一个都不行。从英文的字源学,结果我们可以追溯到出版这一行的本质来。真是个有趣的经验。 广义一点解释,公众不只跟阶级有关(从贵族阶级下放到庶民大众),也跟数量有关(三五个人不能称为公众)。所以出版这一行的当代特征,跟手抄书时代相比,最值得注意的不是印刷术的采用,而是跟着印刷术而来的,即书的公共性格。 因为现代出版的公共性,这个产业里,发行的角色比印刷吃重得多,只有发行才有办法完成你的出版物的公共化(并且让那个公共化为你带来金钱的收入),只靠印刷是办不到的。 这样好像又太强调发行?其实印刷也很重要,印刷是军备,发行是野战,没有军备,野战不可能成功。本文只是要说,发行不是独立于出版的下游单位,发行是内含在出版里的,是出版的基本元素,不是补充或附加。我们的工作如果只料理到写作、编辑、印刷成书,都不能算是出版,必须把发行算进来,才算数。 P3-4 序言 1950年8月,兰登书屋(Random House)的资深编辑寇名思(SaxeCommins)在他曼哈顿的办公室受到大批记者的包围,因为传言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福克纳作品的编辑正是寇名思。没多久,住在密西西比州牛津镇的福克纳打来了电话,向他证实获得了这项荣誉。然而,这通电话的最重要目的是要请寇名思帮他购买到瑞典领奖所需穿着的正式礼服。隔天寇名思即刻到第五大道完成了这项任务。 寇名思是兰登书屋的杰出编辑,从1933年一直做到1958年逝世。他深信一个编辑面对不同性格的作者,必需扮演多重角色,有时是一个严厉的父亲,有时是虔敬的仰慕者,有时是老师,有时是被发泄愤怒的对象,有时又要成为私人生活的照料者,但最重要的是他要与作者成为忠诚的朋友。寇名思的多重角色扮演称职,因此深受大作家的信赖,诗人奥登(W.H.Auden)如此赞赏他:“心智的能力与内心的良善很难同时兼备,但寇名思却能将两者合而为一。”他去世之后,他的妻子为他写了一本传记:《什么是编辑?》(What Is an Editor?1978),回顾他的编辑生涯。 从寇名思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编辑的两种面向,一个是面对作者,一个是面对作品。一个好编辑知道如何处理两者之间微妙的界线。作者是作品的创造者,他有坚持“对”的权力,但编辑是作品的推手,他需要将作品处理到读者可以接受的地步。寇名思是典型的传统优秀编辑,他知道如何与作者相处,也知道如何剪裁作品。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编辑的角色有其变与不变。不变的是与作者的关系及编辑人的基本性格。鹫尾贤在《编辑力》(2005)这本书中也是这么说: 编辑人首先必须有旺盛的好奇心。 编辑人没有所谓的专精领域。 需要勤快。 以人和为贵,常常需要道歉。 怀抱梦想。 关心社会\\时代和文化的动向。 会喝酒要比不喝酒来得好。 健谈比沉默寡言好。 改变的是什么?改变的是编辑在作者、作品之外,更要面对市场的压力。颖青在这本书中有一段描述:“业务部就会对你的书有意见,营销企划会嫌你的书没卖点,经销商会说你的书很难铺,书店会不收书或只收一两本,然后他们共同怪罪你的书封面太冷,书名太硬,价钱太高,内容太专门,同类书太多……”在市场的高度压力下,今天的编辑不再单纯只对付作者与作品,他更需要对付市场。于是,今天的编辑已经成为一个整合者(coordinator)。他是出版流程中的核心,包括: 创意的起始者 讯息的收集者 成本的控制者 他要参与协调,将编务与业务整合。他更要参与营销活动。所有这些都已远远超越寇名思时代一个编辑的任务。这也就是颖青所说的:“此刻的时势,出版将是一个整合的概念,编辑必须从头就注入营销的思考,出版必须把经营视为整体,成本、效率、品质、推广、调度、营运、编辑、营销、财务、库存、通路,全部都要熟悉。” 如果是这样,编辑的乐趣在哪里?乐趣在于“发现”。发现一个题材、发现一个作者、发现一部作品、发现一个书名、发现一个可以与读者共享的意念,最后,发现你具备能够让读者喜爱你编辑的作品的能力。这种乐趣又是作为编辑人永远不变的享受。 颖青将他20年来作为编辑人的经验与心得,在陆续发表后,集结成书,希望对当今编辑有所启发。 2007年11月 后记 《老猫学出版》能够推出简体中文版,首先要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人文事业部主任黄宝忠先生的支持和编辑葛玉丹小姐锲而不舍的追书,与百折不回的坚持。一本书的诞生,幕后实在有太多不足为外人道的艰难,这本书现在终于可以和海峡对岸的读者见面,我衷心感谢。 如果说本书有任何存在的理由,我想那必然是二十年的经验与反思所形成的价值。这本书是一个老编的实战心得,这些技术、方法或策略是从日常工作中煎熬出来的,也许在学术上不是特别严谨,但它们全部经过实务工作的检验,可以在真正的编辑部实现,并且确实解决问题。我希望它不只帮助编辑,也帮助这个产业上中下游的同行,能够更理解出版这个古老的行业。 谨在这个书香飘零的时代,将此书献给每一个对书的诞生,仍然心怀热情的朋友。 陈颖青记于台北 2009年2月2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