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哈贝马斯精粹/大师精粹系列/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领军人物,哈贝马斯的触角几乎涉及人类思想的所有领域:认识论、方法论、形而上学、政治哲学、法哲学、美学、神学等。本书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中文版读本,选取哈贝马斯代表作若干,希图能让读者由此管窥出哈贝乌斯思想的全藐。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刻意选编哈贝马斯的政论和访谈数篇,以便读者在领教其思想艰涩深刻的同时,也能品味到其中的生动活泼。

内容推荐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领军人物,哈贝马斯的触角几乎涉及人类思想的所有领域:认识论、方法论、形而上学、政治哲学、法哲学、美学、神学等。

《哈贝马斯精粹》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中文版读本,选取哈贝马斯代表作若干,希图能让读者由此管窥出哈贝乌斯思想的全藐。

目录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

编者前言

第一部分 合理性与公共领域

 1. 西方理性主义

 2. 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3.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观念与意识形态

第二部分 方法论与认识论

 4. 解释学要求普遍适用

 5. 社会科学中的意义理解问题

 6. 认识与兴趣

第三部分 政治哲学与法律话语

 7. 民主的三种规范模式

 8. 公民身份和民族认同

 9. 论人权的文化间性

 10. 欧洲是否需要一部宪法?

第四部分 现代性与形而上学批判

 11. 现代的时代意识及其自我确证的要求

 12. 后形而上学思想的主题

 13. 工具理性批判

 14. 现代建筑与后现代建筑

第五部分 审美话语与宗教概念

 15. 论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

 16. 论哲学、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17. 内在超越与此岸超越

 18. 我们何时应该宽容

第六部分 政论与访谈

 19. 我和法兰克福学派

 20. 生产力与交往

 21. 新的非了然性

 22. 兽性与人性

试读章节

一、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

自帕森斯(T.Parsons)以降,关于社会(a)、文化(b)以及个性(c)的三分法已成公论,我在这里也借用这种三分法。

a.和马克思一样,韦伯也认为,社会现代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国家的分化。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国家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相互稳定。资本主义经济的组织核心是资本主义企业,其特征在于:

①脱离了家政;

②资本核算(合理的簿记);

③以货物、资本以及劳动市场的机遇为趋向的投资决策;

④有效地投入具有形式自由的劳动力;

⑤把科学知识应用到技术当中。

国家的组织核心是合理的国家机关,其特征在于:

①集中而稳固的税收系统;

②统一指挥的军事力量;

③立法和正当使用暴力的垄断化;

④以专业官僚统治为核心的管理组织。

形式法建立在条文的基础上,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国家的组织手段,也是它们之间交流的组织手段。这三点是社会合理化的核心内容,也是《经济与社会)》(Wirt.whaft und Gesellschaft)一书的核心内容。韦伯认为,它们既是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也是需要解释的主要现象。韦伯把它们与文化层面以及个性层面上的合理化现象区分了开来。尽管文化层面以及个性层面上的合理化现象也是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但在韦伯的理论中,它们的地位远远不及社会合理化。

b.在韦伯看来,文化合理化表现为现代科学和技术,自律的艺术以及扎根在宗教当中的伦理。

韦伯认为,所谓合理化,就是经验知识的增加、诊断能力的提高、控制经验过程的工具和组织的完善等。有了现代科学,这些学习过程便具有了反思意义,可以在科学研究当中获得制度化。韦伯在他的方法论著作和科学理论著作中尽管阐明了一种具有规范内涵的科学概念,但韦伯只是顺带着阐述了现代科学的发生现象。现代科学主要表现为:对待自然的客观化方法、学院思想话语的紧密融合、数学的理论形态以及面对自然时的工具立场和经验方法。后来,技术革命又与科学进步等同了起来。不过,“把自然科学方法用于经济领域,是生活方法论,发展的最后一个环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这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韦伯认为,“现代科学及其与现代经济的实践关系的历史,与现代生活方式及其之于现代经济的意义的历史,根本就是……‘两回事’”。后者是韦伯在其资料性著作中关注的主题。科学历史和技术历史是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但韦伯在其关于现代社会发生的社会学研究中却把它们当作了边界条件。

科学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是次要的,当然,说是次要作用,实际上是相对于科学思想的结构在分析合理性形式时所发挥的主导作用而言的。以科学为典型的科学主义世界观是普遍历史解神秘化过程的起点,而其终点是“合理的文化财富被贵族们无情占有”:

合理的经验认识完成了世界的解神秘化和因果机械化。但只要一直都是这样,最终就会出现与伦理预设之间的紧张:即世界是一个受到上帝规整的宇宙,亦即是一个充满伦理氤氲的宇宙。因为经验的世界观和抽象的世界观一般都不允许追问内在事件的“意义”。由此,韦伯把现代科学看作是合理化社会的命定力量。

但是,韦伯认为,科学以及自律的艺术都是文化合理化的表现形式。艺术家的表达模式最初是与宗教仪式结合在一起的,而宗教仪式不是表现为教堂或寺院的装饰,就是表现为歌舞仪式,或者表现为故事和圣经的表演等。艺术生产最初受宫廷资助,后来发展成为资产阶级一资本主义的艺术生产,随着条件的成熟,艺术家的表达模式获得了独立:“艺术把自己建构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价值的世界,而且这种独立价值还在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

独立首先意味着,“艺术的自身规律”能够得到贯彻。但是,韦伯主要不是从艺术组织的建立(以及享受艺术的公众和作为艺术生产与艺术接受之中介的艺术批评的制度化)这个角度来看待“艺术的自身规律”。相反,韦伯更加关注的是有意识地把握审美的特殊价值对于材料的掌握,亦即对于艺术生产的技术究竟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在他身后出版的《论音乐的合理基础与社会学基础》(Rationale und soziologische Grundlagen derMusik)一书中,韦伯研究了和声技巧和现代记谱法的形成,以及乐器制造业(特别是现代特有的乐器钢琴)的发展过程。沿着这一路线,阿多诺分析了先锋派艺术的发展过程,并阐明了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手段是如何具有反思意义的,现代艺术又是如何把掌握材料本身的程序当作表现主题的。但是,阿多诺对于“方法独立于事物”一直表示怀疑:

毫无疑问,历史材料以及对这些材料的把握(技巧)的确在不断地进步;绘画透视法以及音乐对位法的发现,都是最好的例证。此外,不可否认的是,进步的确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在缓缓展开,而且是在朝着精致化方向展开;比如从早期的通奏低音到现代音乐的和声意识,以及从印象派到点彩画派的过渡等。但是,这些进步不管多么明显,都还不是艺术本质的进步。从乔托、西马比到弗朗切斯卡,他们在绘画手法上的进步只不过是消除了盲目性;由此断定,弗朗切斯卡的绘画比阿西西的壁画要胜出一筹,实属卖弄学问。韦伯或许会认为,合理化涉及到的是价值实现的技术,而不是价值本身。

尽管如此,艺术的自律还是意味着审美价值领域自身规律的解放。有了艺术的自律,艺术才有可能合理化,对待内在自然的经验才有可能被开发出来。所谓对待内在自然的经验,就是对于获得解放的主体的日常认识规范和行为规范的解释和表现。韦伯以一些艺术团体为例,根据与现代艺术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活方式考察了这一趋势。韦伯认为,结果应当就是两性之间爱的“超凡领域”得到了有意识的维护,并独立和凸现了出来。两性之间的爱是一种“情欲”,有可能发展成“带有纵欲色彩的陶醉”或“病态的狂热”。P4-7

序言

在当今西方知识界,哈贝马斯无疑堪称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位思想家。但对他的具体定位一直很有歧异,这显然是由其思想的综合性和混杂性造成的。算起来,哈贝马斯虽然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已崭露头角,但由于种种学术政治的原因,他并不属于“少年得志”,倒是有些“大器晚成”。国内早就翻译过来的两部有关20世纪西方哲学的名著《哲学主要趋向》和《当代哲学主流》对他不是只字未提,就是一带而过,即是明证。事实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哈贝马斯作为一位哲学家、社会理论家的地位才确立起来;20世纪90年代,他的政治哲学巨著《事实与价值》(Faktiziaet und Geltung)问世,人们又冠之以“民主斗士”的雅号。1994年,哈贝马斯正式退休,德国的重要刊物和报纸纷纷予以报道,至此,他才最终被供奉到了德国思想史的伟人祠当中。

哈贝马斯的知识背景十分广阔,大到整个西方意识哲学,小到法兰克福学派传统,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德国唯心主义(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卢卡奇、柯尔施、早期法兰克福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包括皮亚杰、柯尔伯格的发展心理学);语言分析学派(奥斯汀、赛尔、阿佩尔);解释学现象学(胡塞尔、伽达默尔);德国社会理论(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两条路线:韦伯、西美尔和舍勒)。

而纵观哈贝马斯的学术历程,大概有这么四个时期:首先是前学术期(1953—1961),以《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为代表,此外,还有博士论文《绝对与历史——论谢林思想的歧异性》和合作集《大学生与政治——对法兰克福大学生的政治意识的社会学研究》等。不过,这段时期为哈贝马斯赢得社会影响的,并不是他的这些著作(包括现今热遍全球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而是他对待所谓“海德格尔事件”的严正态度。

其次是前交往期(1962—1980),代表作有《认识与兴趣》、《理论与实践》、《科学和技术作为意识形态》、《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社会科学的逻辑》、《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和《交往与社会进化》等。如果说,前一个时期,哈贝马斯还遵循师命,偏重于社会调查和历史研究的话;那么,这段时期他实际上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介入当时的思想论战,并逐步展露出自己的立场,主要有围绕着社会科学逻辑而展开的“辩证学派和批判理性主义学派”之间的争论(1961—1968)、与杜切克(Rudi Dutschke)和“德国社会主义学生联盟”(SDS)关于左派法西斯主义的争论(1967/1968)、与卢曼的争论(1971)以及哲学解释学之间的争论等。

再下来是交往期(1981—1989),主要著作包括《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的准备与补充》、《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后形而上学思想》等。这是他的理论初步集大成的时期,也是他不断改进和调整的时期,因而受到的挑战也特别大,主要的来自法国后结构主义。我们现在比较重视的是他和利奥塔之间的公开较量,而忽视厂他和福科之间的隐形对峙。

最后是后交往期(1989— ),著述以《事实与价值》影响最大,还有《包容他者》和《后民族结构》等。这些都是政治哲学或法哲学著作。作者的出发点是,“现代社会要靠三种不同的媒介来维系,即货币或市场、管理的力最或国家的行政管理,以及共同的价值、规范和语言来实现一体化。……团结一致的共同生活观,必须超越社会差异”,而前提是所有公民都有机会通过民主方式参与立法。这就牵涉到了法制国家的规范民主问题。

虽然哈贝马斯的思路异常复杂,语言也较为拗口,但这并没有阻挡住汉语学界对他的热情和接受。我们不无惊讶地发现,哈贝马斯研究在中国已经蔚然成风。就说翻译工作吧,从20世纪80年代初哈贝马斯著作开始被译成中文,到今天已有了相当的规模。继学林出版社率先出版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认识与兴趣》和《科学和技术作为意识形态》之后,已有多家出版社正在大面积地推出哈贝马斯的著作,比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哈贝马斯文集》(包括《合法化危机》、《包容他者》、《后民族结构》、《论社会科学的逻辑》、《真理与论证》以及《交往行为理论》等)、三联书店的《事实与价值》、译林出版社的《后形而上学思想》和《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话语伦理学》。相信这些译著的出版会把哈贝马斯在中国的接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为了便于阅读和领会哈贝马斯的思想,我们编选了这部《哈贝马斯精粹》。编选的思路主要是按照哈贝马斯思想的不同侧面,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论述,力争展示其思想的总体结构和内在逻辑。本书的编选得到了德国苏卡普出版社国际部主任哈特博士的帮助,也得到了国内有关出版社和相关译者的支持,在此谨向他们表示忠心的感谢。

曹卫东

2004年3月10日

于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1:34:39